科普剧教育功能发挥及创新

来源 :科学教育与博物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shangliun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科普剧作为科学教育与普及的创新形式,获得了科学传播界的认可,在创新实践中取得了新进展。本文试从科普剧及科学表演的角度出发,梳理阐述其特点、影响因素及今后发展的思路。
  关键词 科普剧 教育功能 创新
  1 科普剧的特点
   科普剧又称“科普秀”,即科学互动表演剧,是国际上流行的一种科学普及与传播的形式,它将科学知识、科学实验等以舞台表演的形式呈现,让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在观看表演中接受科学知识,感受科学精神。它根据剧情设计,让观众参与其中,共同揭示科学奥秘,以激发公众对科学的兴趣,实现科学教育、传播与普及的目的。
   作为与舞台表演艺术结合的科普形式,科普剧有以下基本特点:从形式上看,科普剧涵盖了小品、演唱、朗诵、舞蹈、相声、歌舞剧、音乐剧等形式,还可以是说唱、戏曲等形式;有单独的舞台表演,也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的综合;根据公众对象、时空环境、主题内容等不同,合理的组合搭配,以获得舞台表演效果和传播效果。
   从内容上看,科普剧以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为主题,如演绎科学家故事,揭示科学实验,讲述科学原理;配合反对邪教、反对迷信宣传,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理念;结合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垃圾分类等社会热点,倡导健康科学文明生活方式;结合中小学科学教育课程、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等。将科学教育形象化、艺术化、舞台化,增加参与互动环节,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
   从效果上看,科普剧表演形式多样、活泼轻松,以艺术化、舞台化的方式,将科学知识的晦涩难懂、科学实验结果的严谨准确,进行艺术化转换,或以形象化的演示,或以趣味性的揭秘,或设置参与互动环节,活跃气氛、调动情感、增强主动参与性、提升科学传播效果。科学与人文、科学与艺术、科学与表演有机结合,寓教于乐,寓教于动,以此展示科学文化的自身魅力。
   科普剧同时具有群众性、参与性的特点,在科普集会、科普场馆、社区农村、中小学校园等被广泛应用,起到营造现场氛围和增强科普活动感染力、吸引力的效果。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第六届科普辅导员大赛在山西省举办,有185家科技馆参与,经过筛选产生了248个科学实验与表演节目同台竞技,参赛规模与项目创下了历史新高。科学实验《嗨,你听得见了吗》(浙江省科技馆)结合音乐视频、说唱、歌舞等形式,配合使用的20多件道具,完美诠释了声音传播的不同方式;科学表演《科探使命》(温州科技馆)以侦探剧的形式,融精巧的舞台设计、华美的表演服装、离奇的故事情节于一体,揭示隐含在犯罪现场的科学原理,产生了戏剧效果;其他如影子舞蹈《同一个世界》(上海科技馆)、诗朗诵《南仁东精神》(贵州科技馆)等,获得了科学传播界的广泛认可。可见科普剧大大丰富了科普表演的形式与内容,创新了科学教育模式的新思路。科普剧作为参与性强、传播效果好的科普方式,开始受到业界的重视与关注。
  2 科普剧的传播价值
   文艺表演形式如戏剧、音乐、歌舞等,都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而有效途径,也是公众易于接受的方式。舞台表演起到独特的教育传播作用,不亚于学校的正规教育或科技场馆等社会化的非正规教育。我国有着戏曲舞台表演的优良传统,近现代以来,又引入了话剧、音乐剧、歌舞剧等,门类众多、形式多样的表演艺术,在教化人伦、敦正风气、传播新知等方面起到独特作用,成为社会教育、社会动员的有效形式。
   随着科技迅猛发展,科学技术与普通公众之间的知识鸿沟一直在扩大,公众對于科技未来发展十分关注,科普需求表现旺盛,对于科普服务质量也要求更高。实践表明,科学普及与传播要面向公众,采用通俗化的诠释方式、通俗易懂的语言、活泼的表达形式,才能获得有效的传播效果。科普剧以科学传播为主要内容,以舞台表演为主要形式,兼有科学教育与艺术感染的功能,在基础科学知识、科技事件、科研人物形象传播方面,有着显著特色。我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及基层科普能力状况研究表明,在广大农村和中小城镇的社区,基层科普能力低下,基础性科普设施欠缺,科学文化传统缺失,优质科普资源供给不足,公众科学素质整体不高。将科学内容、传播要求与文艺形式有机结合,选择公众喜欢、成本较低、传播效果佳的传播形式,以满足科学普及的现实需要,也是科学教育传播与普及的创新之举。
   科普剧源于以互动体验为特色的科学中心(科技馆)常设展览,科学表演或科学实验演示形式,在国外已发展较长时间。科技传播人士、科学教师等有意识地选择在公共场所,以充满情趣、富有科学性的舞台表演方式,阐释科学原理、揭示科学奥秘,受到公众欢迎,获得独特的传播效果。这种以科学内容为主的表演,可以追溯到1893年特斯拉在芝加哥世界展览会上“旋转铁蛋”表演,高频电流通过身体,引起公众的疯狂尖叫,唤起了公众对于科学探索的热情。探索(Discovery)频道《科学向前冲》栏目,带领观众环游世界,揭示和诠释大自然奥秘。《科学新疆界》栏目将场馆展示与表演结合,传播科学知识,解读科技事件,披露似是而非、甚至虚幻的现象。英国科学节目主持人史蒂夫·莫尔德(Steve Mould)策划制作了系列“科学表演秀”,在知名视频平台上连续播放,收视率极高。他创设了“家也是实验室”,让孩子代入科学家角色,学习像科学家一样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鼓励和引导孩子自主探索创新。2000年中国科学技术馆引进英国“活灵活现的科学”流动展览,邀请史蒂夫·莫尔德为“科普剧”表演,受到业界普遍好评。科普剧作为科普教育与普及的创新形式,开始广泛受到科学传播机构的关注,各地科技馆结合场馆展示,编排了一批有质量的科普剧,如演绎生命起源与进化的《生命时空》(郑州科学技术馆)、展示心理学知识的《心灵小屋》(东莞市科学技术博物馆)、表现自然奥秘的《森林里的故事》(江苏省科学技术馆)等。2016年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推出《加油!向未来》,将科学搬上娱乐化的舞台,用科学实验方式,探索科学的奥秘。浙江省科技馆推出《加油!科学 》三幕科普剧,以快递小哥李响参加科学知识竞答为线索,诠释了食物相克、大数据、老年人防骗等科学知识点,在全省巡演近百场。2008年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举办了“首届全国科普剧大赛”,有力地推进了科普剧的交流与发展。    实践表明,科技馆无疑是科普剧表演、展示的重要场所。采用真人或虚拟人同台表演,各种形式的科普剧已成为常设展项。在科普剧表演中,以场景设计、道具运用、实验互动环节为主,配合专业的科普辅导讲解,采用音乐、歌唱、舞蹈、说唱等形式,展示了科学原理、科学现象,增加了趣味性和亲和力。尤其在儿童科技乐园等展区,科普剧表演最能获得孩子们的喜爱,是激发孩子们产生科学兴趣的有效方法。
   科普剧配合科普大篷车、流动科技馆,赴学校、社区巡演,弥补流动性科技馆展品少、展项单一、微型化所带来的不足。在科技周、科普日等大型科普活动中,科普剧等科学表演丰富了活动内容,烘托了现场气氛。在学校科学教育中,轻松有趣的科学表演、揭秘式的实验演示,有助于中小学生对科学原理、实验过程加深理解,开阔学生视野;社区、企业、部队等运用科普表演形式,体现了科普活动生动性、群众性、趣味性的特点,起到了独特的科学传播效果。
  3 科普剧的发展瓶颈
   科普剧因其主题明确、形式活泼、效果显著,受到基层科普工作者的认同,在农村社区、中小学校以及科技类场馆被广泛应用。理性审视科普剧的创作和发展,存在着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需要认真研究探讨。
   首先,科普剧身份不明确,存在着姓“科”还是姓“剧”的问题。如剧本编创的基本标准不明,自由发挥比较多,缺乏可以遵循科普表演的基本规程,剧本优劣高下的评判标准不明确;表演效果由主办者自行确定、自由发挥,缺乏总体统一的规程标准;缺乏专业性深入研究,虽然科普剧以实践探索为主,形式多样自由,自主性强,但也存在良莠不齐、创新不足的情况,不利于科普表演的良性发展。
   其次,科普剧整体质量不高,科学性与艺术性缺乏有机结合。表现在缺乏专业艺术团队或编创人员的参与,大多数科普剧是科学实验课的翻版,整体缺乏艺术性,舞台效果差,“剧”情不足,“演”技不精,艺术效果一般;有些尽管主体是在科学实验课的层次,但传播效果有待提升;有的科普剧甚至存在哗众取宠、故弄玄虚的现象。
   再次,科普剧内容比较单调,缺乏一些高质量作品,形式创新较少。表现在一般科普剧多为基础性科学现象的揭秘,或添加了一点文艺元素,但拼接痕迹明显,缺乏内容的连贯性。缺少弘扬科学精神、展示科学家人生追求、对科学未来思考等有份量的主题节目,而对于科学文化的影响、揭示科学与人类命运等深度思考的剧作更是少见。剧本内容与形式创新少,大多數相互翻版,有的甚至直接抄袭,存在版权、著作权被侵权的问题。
   最后,艺术界、戏剧界甚至科普界对科普剧专业性关注不足,对于科普剧创作及编导缺乏高层次专业化的智力与人力支撑。参与科普剧编排或演出的人员,多为科普场馆或基层科普工作者、科学教师等,缺乏舞台艺术的专业知识,科学性有余、艺术性不足,甚至直接将科学实验搬上舞台,与表演艺术要求有不少差距。迫切需要对科普剧的策划、舞台表演等进行研究,探索规律,体现特色,使科学传播与艺术展示有机融合。
  4 科普剧的创新重点
   科普剧是“剧”,必须有“剧情”,要体现艺术性,做到以情感人,以情动人。要避免科普剧中堆积科学实验项目、科学名词,要体现出艺术化、舞台化的特点,配合舞台背景、视频、PPT等手段,辅以音乐、舞蹈等艺术表现形式,达到活跃气氛、提升效果、增强感染力的目的,感受“不一样的科普”。
   由于对象不同、场所不同,科普剧及剧本创作要求也不同,要有针对性、准确性、适应性的确定科普创作方向。在中小学校,科普剧重点在帮助中小学生对课本中的科学知识、基本原理等理解,对一些科学实验现象进行艺术化的诠释,以增加科学学习的乐趣,还可以增加学生舞台表演的机会,活跃校园学习、生活的气氛。在科普场馆,重点在于配合展品、展项等讲解、辅导,进行互动表演,揭秘科学原理,以增强场馆展示教育的吸引力;在农村社区,主要以传播生产或生活知识、倡导科学健康生活方式为重点,选择更加贴近群众的表演形式与内容,与基层科普活动相配合。
   从戏剧角度看,科普剧是一种创新,但目前尚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可进一步、深层次的投入到科普剧的理论研究中。按中国文学史中对戏剧知识的理解来看,成熟的戏剧始于宋元戏文和杂剧剧本,以戏曲舞台的形式呈现,涵盖了人物对话(或唱词)、扮相、打斗、唱腔、音乐等戏剧元素。近现代以来,引进了源于西方的话剧、歌舞剧、音乐剧、哑剧等,进一步丰富了舞台表演的形式。科普剧没有明确的归类,剧本也比较简单,不太讲究情节,一般围绕某一科学话题展开,大体呈现“团块结构”的模式,情节多以横向发展,没有明显的戏剧高潮,也不存在塑造人物性格等。科普剧通常也不分场或幕,可称为无场次戏剧。即使是多幕剧,场景之间没有严格的戏剧冲突与联系,在结构上以平铺直叙、平行发展为主。语言也比较直白、通俗易懂,舞台表现手段简单,如音乐、歌舞等。内容上主要以活跃气氛、增加情趣、吸引公众为主,与剧情发展关系不大。总体是粗线条的,与舞台表演艺术相比有不少距离。目前阶段,科普剧被称为“科学表演”可能会更准确,必须进一步完善与提升。
   存在就有价值,应进一步丰富科普表演的形式。科普剧具有普及传播的独特作用与效果,是科学教育、传播与普及的模式创新。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体验性为一体,体现了科技与艺术、科技与人文的结合,给观众带来了科学知识与思想情感的新体验。它题材广泛,涵盖基础科学知识、重大科学进展、未来科学展望,以及科学热点话题如食品安全、公共卫生、环境保护、医疗保健等,还有科学事件、科学现象等,也可以有一定故事情节的科研人生、科学家故事。从科学传播效果角度看,科普剧的概念外延也可以扩展,科普剧除了常用的话剧等形式以外,也可以有科学主题的歌舞剧、音乐剧等,如讲述科学家故事、弘扬科学精神等方面的内容。除科普剧之外,舞台表演方式也可以创新,科学脱口秀、科学相声等也可以成为科普表演形式。而多种艺术表现形式的组合,寓教于乐,能增强表现力和感染力,可以获得各个年龄层次观众的认可,引发他们的共鸣。    就科技馆而言,从科学教育、传播与普及角度来看,科普剧或科学表演与科普讲解、科普辅导一样,也有其存在的价值,要将科普表演广泛应用于科技馆科学教育中。展品展项都有一定展示周期,随着科技发展新态势出现,需要及时更新与改造,优化展区布局,提高展示效果。展品改造更新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牵一发而动全身”,展品主题、概念设计、展项选择等,还涉及项目论证、项目评估、经费预算、项目实施等诸多政策审批程序,另外,囿于各种市场和技术等原因,改造或新增的项目,往往存在主题不清、展品平淡,或与原有的展馆整体环境不协调等问题。基于此,在展厅改造项目难以实施的情况下,利用好现有展厅资源,融合创新科普形式,深度开发教育功能,实现科普创新的目标,不失为提高展馆展示效果的理性选择。科普剧立足于场馆展示空间,结合展区展品讲解,实现展示资源叠加、互补与再开发,值得科技馆在科学教育中广泛应用。
   积极创新科普教育形式,充分认可科普剧价值,着力提升科普剧质量,是促进科普剧创新发展的重点。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点对科普剧科学功能发挥与创新工作入手:
   一是高度认同科普剧科学教育与传播的价值,推进科普手段载体的创新,重视、支持科普剧的发展。在政策引导、项目实施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建议将科普剧创作发展纳入科普“十四五”规划、公民科学素质实施方案中,有组织有计划地推进科普剧创新发展。
   二是完善激励机制。动员和鼓励科学共同体、艺术团体共同参与,合作开展科普剧创作与编导研究,邀请文艺界专家进行培训指导,推进专业化队伍建设,促进科学与艺术、科学与人文的有机结合,提升科普剧创作与表演水平。大力培养科普剧创作、编导、表演人才队伍,表彰奖励优秀科普剧编演人才。
   三是搭建交流平台。通过国内外科普剧交流、引进借鉴国外科学表演经验、举办多种形式的巡回演出(如区域汇演、全国性比赛)、积极参与国际比赛等方式,形成经验共享、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局面。结合科技展示、旅游研学,加大科普表演的线上传播力度,在微博、微信、QQ、短视频平台投放相关科普剧小视频,形成科普的网红热点,扩大科普剧的科学传播效果。
   四是推进科普剧在其他空间的应用发展。鼓励中小学校、社区、部队、企业等参与,作为大众参与的公益性科普形式,大力推广实施。鼓励以家庭为单位参与科学剧表演,丰富亲子教育模式。积极创作适合在农村、社区及中小学校演出的科普剧,提高基层科普的服务质量,促进基层科普能力的提升,形成良好的科普氛围,推进科学文化的建设。
   五是加强科普剧相关理论研究,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科学表演模式。聚焦剧本结构、戏剧语言、舞台形式、道具设置等方面的研究。深入科普剧主题、内容、效果等方面的研究,创新公众参与度高、传播效果好的表现形式。积极探索科学原理传播与舞台艺术表现的有机融合,在互动环节设置、舞台道具布置、科学表演语言通俗化等方面创新,创出质量,创出特色,更好地发挥其科普教育与传播的独特作用。
  参考文献
  [1]余秋雨.中国戏剧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科技馆展教人才队伍建设研究”课题组.科技馆展教人才队伍建设研究報告[C].科技馆研究报告集(2006—2015)上册.北京:中国科学技术馆,2017:458-471.
  [3]尹莉华.艺术与科技传播的融合——科学秀(科普剧)、科学实验秀[J].科技传播,2016,8(22):50-52.
  [4]李欢,吕丁.科普剧对小学生科学素养形成的意义[J].科普研究,2013(3):13.
  [5]朱培玉.从教育学角度浅谈科普剧创作——对比分析学校科普剧和科技馆科普剧创作[J].科技与创新,2019(12):90-91.
  [6]王挺、郑念.《国家科普能力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The realization and innovation of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popular science drama// JI Lianggang, HUANG Ronggen
  First-Author’s Address Zhejiang Science Communication Center, E-mail: ji111789@163.com
  Abstract As an innovation of science educ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popular science drama has been recognized by the science communication community and made new progress in innovation practi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pular science drama and scientific performance, this paper tries to elaborate its characteristics,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future development ideas.
  Keywords Popular science show, educational function, innovate
其他文献
日前,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工作推进会暨2013 年下半年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校长会议在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师资培训中心举行。会上举行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师资培训中心启用仪式,上海信息技术学校校长邬宪伟、上海市工业学校校长王立刚分别就开展信息化工作情况作交流发言,上海市教委信息中心有关负责同志就信息化工作开展情况作了介绍。
摘 要 行业背景高职院校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历史性产物。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行业背景高职院校以厚实的办学积淀、丰富的行业资源、敏锐的机遇意识为基础和优势,成为同类院校中的规模主体和质量标杆,呈现出集约化、集团化和国际化的发展特征。在当前职业教育强化技术技能积累、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和国家发展战略的时代背景下,以人才支撑与智力支持的精准性提高人才培养供给的有效性、实施专业认证提升专业建设的特色与品质是行业
野外小驹出生后,狼对野马的威胁就日益突出起来。狼对付大马特别是马群较困难,它们的主要进攻目标是小马驹。野放的第一个冬季,当人们在雪野找到失踪的野马群时,工作人员发现繁殖群内有一匹小马驹后腿被狼咬伤。伤口足有10厘米长,鲜血染红了整个后腿。后来,还有一匹被狼咬伤脖子的小马驹因抢救无效而死亡。  如果说,狼是野马必须面对的天敌,在此对峙过程中出现伤亡是我们不得不面对和接受的自然现象,那么,接下来一个又
2004年年末,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下发《关于开展春风行动完善农民工就业服务的通知》,一场旨在改善进城农民工就业环境,帮助他们找工作的春风行动吹遍全国。10年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再吹号角,针对当前农民工技能缺乏的现状,印发《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春潮行动”实施方案》,奏响全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的新序曲。  城镇化的理想与中国的现实  在中国的农村,田间地头,你经常看到的是这样的景象:在田地里
摘 要:新中国成立以来,基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我国逐渐形成了“以农助工、以乡养城”的城乡关系格局。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城乡关系发展进入利好期,但城乡二元体制的阻隔并未得到根本破解。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梳理新中国成立70年城乡关系演进的历史,可以总结出城乡融合发展的致思理路: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中国发展进入新时代,基于生产力水平提升,我国适时提出
【摘要】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意境深远,词语优美,情感真挚,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反复吟诵,品味古诗词的魅力,感受古诗词的意境,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古诗词 意境 教学   古诗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多读多悟,学生不仅可以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还可以促进其语文素养的提升。   所谓意境,就是诗人主观感情和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
一、概述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中的第2课,学习内容主要有认识铁与铁锈的不同,研究铁生锈的原因以及防锈的方法,是学生认识了“蜡烛燃烧”的物质变化之后的又一生活中常见物质变化的探究学习。本课教学重点是通过引导学生设计铁生锈实验方案、材料的选择和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分析、总结,提升对铁生锈原因的知识建构,进一步理解本单元核心概念“物质变化”,其中使学生持续、翔实地观察
社区学院是美国独具特色的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机构,是美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最早起源于1901年举办的Joliet初级学院,至今已走过100多年的发展历程。由于其学费低廉、开放入学、课程安排灵活、入学方便等特征,每年招收超过1000万学生,在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和技能人才培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特别是2009年奥巴马总统执政以来,为应对经济危机的挑战,美国政府高度重视社区学院的发展,明确
摘 要 在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的职教质量评价中,专业评价组织、行业企业等第三方的参与作用明显,评价主体构成多元,评价标准与企业相对接,评价结果与资源配置相挂钩,同时相应的评价法规制度建设完备、评价监管机制健全。鉴于此,我国应转变政府工作职能,培育良性的教育评估市场,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制度规范,保障和激励第三方参与到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中来,建立与行业企业同步对接的质量评价体系;同时,要进一步
张文质先生在《教育是慢的艺术》一文中这样写道:“有时候我们简直就没有办法使一个人学得更多、学得更好,也没办法让他迅速形成所谓‘良好的’习惯,我们经常无法对自己的教育行为作出恰当的判断,也无法洞悉一个成长中的儿童最需要的究竟是什么,我们怎样才能恰到好处地保护和帮助他,教育其实就是一种互相寻找、发现,彼此增进理解的过程。”  ——题记  这个孩子很“特别”  新学期开始了。教师会后,拿到学生名册,我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