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基地第一类接触

来源 :航空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uyueguangx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类接触”一词来自人类与不明飞行物(UFO)的接触分类。人类与UFO接触共分六类,第一类接触指目击者近距离观察到UFO,但没有直接接触。美国在世界各地建有众多的基地,其名称相信不少读者都很熟悉,但接触的机会对国内读者来说就比较少了。希望今后不仅能有第一类接触,还能有第二类(部分直接接触)和第三类接触(完全的直接接触)。
  嘉手纳美军基地位于琉球群岛中最大的岛屿冲绳岛的中西部,而冲绳则位于日本九州和中国的台湾之中间,东临太平洋,西濒东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她是牵制中国海军的所谓第一岛链。
  当年太平洋战争中最惨烈的冲绳战役就发生在这里。在历时三个月的战役过程中,美军伤亡六万余人,而日军和当地居民的伤亡更是多达20多万人。代价如此。惨重的胜利,也成为了美军著名的跳岛战术的最后一战。此战过后,岛上日本陆军航空兵的嘉手纳机场也顺理成章地落入了美军手中。
  二战以后,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与越战的升级,日本的战略位置日益突出。美军占领日本后,一共修建了6个空军基地,而;中绳的嘉手纳是其中最大的。美军斥巨资在这里修建了大量地上地下工事,这里现在是美空军第18联队司令部的所在地。基地有两条3700米的主跑道和多条滑行道,占地面积庞大。沿着冲绳58号公路向北行驶,就能看到2米多高的铁丝网和停满装甲车的军事基地,以及不断低空飞过的军用飞机,还可看到飞机跑道夜航指示灯架一直深入到海中。而基地内部作战指挥,燃料与弹药补给设施完备,生活条件优越。从58号公路转向74号公路,透过浓密的树丛和铁丝网还可看到用钢筋混凝土铸造的坚固机库和高高竖起的爱国者导弹发射架。需要指出的是,从1945年美军占领冲绳后,冲绳县的行政管辖权是由美军掌控的。直到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后,美军才将冲绳县的行政管辖权交还日本政府,当然美军基地除外。
  在基地北边有一处绿地,是冲绳县某岛民的农田,与基地的联络道只隔着一堵水泥墙。在农家田对面,跨过74号公路,矗立着一座建于2002年的瞭望楼。以前,游客都是在附近的一座小山头上远眺美军基地,每天小山脚下都会停放着几辆旅游大巴。但“9·11”事件后,美军出于安全考虑,提出封锁山头的要求,遭到冲绳当地官员和和平人士的反对。他们认为,当地百姓有权监督基地内美国人的行动。不过,因为土地使用权归属美军,日方的反对没有奏效,于是,当地政府决定在基地对面修建这座瞭望楼。
  这座瞭望楼共有4层,从1层到3层是餐厅、办公室、展览室等,顶层是观景台,配备有望远镜。笔者登高一望,眼前豁然开朗,美军基地尽收眼底:高高的塔台、大功率对空管制雷达、两条主跑道、滑行道、联络道等一目了然。跑道南边一排排机库纵横交错,可清晰看到停在机库内的F-15C/D型战机,此时跑道上传来了发动机的轰鸣声,一架MC-130滑过跑道起飞,接着两架一组的F-15战机起飞了,一共有三组飞过了瞭望楼,向东边太平洋飞去。而机场起降最多的是P-3C反潜巡逻机,不时有C-17运输机、KC-135
  空中加油机、UH-60直升机等飞来飞去,煞是繁忙。
  在瞭望楼的顶层,笔者还看到多名日本摄影师及航空发烧友,每天来这里为美军飞机拍照。他们的装备非常专业,每人配有像大炮一样的长焦镜头,还有望远镜和无线电收发机等装备,可预知飞机的起降情况。他们每拍摄一张照片就在一张表格上记录下飞机的型号、起飞时间、飞机航向等信息,他们为日本的报刊、杂志、电视台提供影像资料,从中可获得报酬。在楼顶上,日本人架设了4个摄像头,24小时记录基地内美军的活动。
  20世纪60~70年代的越战期间,嘉手纳是美军在远东最大的前进基地,大量B-52轰炸机、F-105战斗轰炸机、F-4战斗机从这里飞往越南。在此之前,美国为了对中国大陆内地进行侦察行动,用当时最先进的RB-57、RF-101、U-2等侦察机装备了台湾的国民党空军,组成了特殊的秘密侦察部队,即“黑蝙蝠”中队(前34中队,负责低空侦察)和“黑猫”中队(前35中队,负责高空侦察)。而这些国民党飞行员大都是在嘉手纳基地接受的训练飞行。
  时过境迁,这两个中队早已经撤编,两岸之间的关系也日趋缓和。但今天我们在互联网谷歌网页输入嘉手纳空军基地字条后,在卫星照片上可以看到,基地内一机库顶上赫然画有一幅硕大的蝙蝠图案。这表明美国对中国的窥视和刺探行动也由幕后操纵转为了亲自上阵。IO年前中美南海撞击事件中美方的EP-3E电子侦察机,就是从嘉手纳基地起飞前往中国南海上空执行侦察任务的。在这次事件中,中国海军航空兵的英雄王伟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国家的主权。基地中的蝙蝠图案,也许是美军自诩其侦察机像蝙蝠一样踪迹难寻,但也暗示了美国的侦察、刺探行动,就好像暗夜中的蝙蝠,始终是见不得阳光的。
其他文献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一场战争。而这场大战从开始到结束,空军一直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参战数量之多、活动范围之广、战果之显著、所起作用之大,都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  空军辉煌战绩的取得离不开背后航空工业的支持。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20年里,航空科技飞速发展。到二战爆发时,世界各工业强国的航空工业科研与生产水平都已达到空前高度。以美国为例,其在二战期间共生产各型飞机30余万架,而其他
空中战略投送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战争潜力的重要指标,拥有战略空运能力的无不是超级大国,也只有超级大国有这样的实力和气魄。谈到空中战略投送,很多人津津乐道的是气势磅礴的驼峰航线、救人于水火之中的柏林空运、海湾战争前夕的战略空运,这些奇迹的缔造者就是目前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然而很多人郜有意无意地遗忘了曾经的另一个超级大国——前苏联。事实上,前苏联依仗着超强的工业实力和强大组织能力,打造了一支颇具实力
无论是在一战还是在二战期问,德国的空中力量都创造过辉煌的时刻,两次大战的头号空战王牌均出自德国就证明了这一点,出色的机型设计和精良的制造技术自然功不可没。不过在形形色色的“德国造”机群当中,也混杂着臃肿笨拙之辈,尤其是那些步履蹒跚的“巨兽”一族。  照猫画虎成“白象”  一战的爆发让新生不久的飞机真正有了用“武”之地,不仅是前线的大兵们,连后方的平民也很快闻到了死神从天而降的恐怖气息。在这方面,倒
寻求新的双座机  在一战中与索普威斯、皇家飞机制造厂和爱尔科齐名的英国布里斯托飞机制造厂,最早是以布里斯托“侦察兵”单座双翼机而为人所知。  问世于一战爆发之前的“侦察兵”出自公司首席设计师弗兰克·巴恩威尔之手,原本用于参加在欧洲非常时髦的飞行竞速比赛,后来在开战后被英国皇家陆航紧急征调为一种侦察机型。在战场上,该机以其简洁的外观和快速的飞行性能而赢得“子弹”的别称,也树立了布里斯托产品最初的声望
莱特兄弟中的哥哥是威尔伯·莱特(Wilbur Wright,图1左),弟弟是奥维尔·莱特(Orville Wright,图1右)。兄弟两个都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自己开了一家自行车店,制造、修理自行车,积累了丰富的机械工艺技能。1899年开始,莱特兄弟开始对飞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向其他的飞行家学习飞行理论和飞行经验。1900年他们制造了一架翼展5米的滑翔机,曾在一个山丘上进行了上千次的滑翔飞行试
2015年11月8日,为期5天的第14届迪拜国际航空展在迪拜南部的马克图姆国际机场隆重开幕。本届航展盛况空前,迪拜酋长与阿布扎比王储出席并剪彩。来自60多个国家共1100家企业参展,160多架飞机展出,6万名贸易商务人员聚集展会。中东地区位于欧、亚、非三大洲结合部,扼守印度洋通往地中海和大西洋的要道,拥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中东地区各产油国依赖充足的石油、美元,航空运输业发展迅猛,对于各类民用飞机
演习进程  上合组织本轮军演与2007年的同类演习有颇多相似之处,作业地点都保持在切巴尔库利靶场和沙戈尔空军基地,只是2007年的“和平使命”还有些起点缀作用的中亚成员国兵力,这次参演的只有中俄武装力量,规模也不大。演习企图立案是:装备精良的“非法武装”占领帕什诺村,构筑防御阵地,搭建野战营地,储存充足的武器、弹药和粮食,随时准备与政府军队展开战斗。谈判期间,“匪首”提出让政府不能接受的条件,并威
一年多前,曾有专家设想中国未来航母有可能采用弹射和滑跃两种起飞方式之外的第3种方式——滑弹结合,并说这是中国创新。其实,这种起飞方式早已有之,谈不上是创新。因此笔者在几个网站上发了一个名为“滑跃弹射是创新?第4种起飞方式才是最佳方式!”的贴子,点击率还不错,只是当时并未写出第4种起飞方式具体为何。该方式是在弹射与滑跃结合方式的基础上改进的一种起飞方式,个人认为某种程度上可算是创新,具有相当强实用性
1941年8月,Fw 190刚服役时,库尔特·谭克博士便牵头开展了一项基于Fw 190设计的后续高性能战斗机计划,项目代号Project w。事实上,Project w是一个带有预研性质的项目,其本质是要探讨在对Fw 190基本设计不作大变动的情况下,通过为其换装某种处于研发状态新型动力装置,是否可以获得一种各项性能(特别是高空性能)得到全面提升的强悍战机。至于这种所谓的新型动力装置,便是谭克博士
他对记者们表示:“我们将维持我们在东北亚的力量,并将通过轮换存在增强向南和向西移动。”在具体列举向南和向西包括哪些国家时,卡莱尔提到了5个地方:达尔文、廷德尔(澳大利亚空军基地)、新加坡樟宜、泰国呵叻和印度的特里凡得琅(位于印度国防部长阿拉卡帕兰比尔·安东尼的家乡所在邦)。卡莱尔更是明确表示,已实地考察过特里凡得琅,并且认为此地非常适宜作为美军F-22和F-35战斗机未来的落脚点。  然而让人意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