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探讨Ⅱ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血管病变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诊断价值,尤其是糖尿病与颈动脉血管内膜中层厚度、血管直径的关系研究。方法 对糖尿病组(60例Ⅱ型糖尿病患者)及对照组(54例非糖尿病健康体检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通过观察其颈动脉血管形态、管壁回声、有无斑块及斑块的大小、有无狭窄、内膜中层厚度、血管直径等差别,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糖尿病患者的颈动脉超声显示颈动脉血管壁回声不均匀,可有多支血管斑块形成及不同程度的狭窄。(2)糖尿病组的颈动脉血管内膜中层厚度及血管直径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尤其是其对颈动脉血管内膜中层厚度及血管直径的变化的检查对糖尿病患者的早期诊断、预防及治疗有重要的临床诊断意义。
关键词: 彩色多普勒超声;糖尿病;颈动脉血管病变;内膜中层厚度;血管直径
糖尿病是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正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而明显上升,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其危害性不仅在于糖尿病本身,更重要的是其并发症动脉粥样硬化是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故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具有重要意义[1,2]。已有资料报道了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糖尿病血管病变中的诊断研究,其中关于血管病变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的研究也越来越多[3~6]。本文利用具有费用低、无创、重复性强、声像图质量高和显示直观等特点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通过系统观察其颈动脉血管形态、管壁回声、有无斑块及斑块的大小、有无狭窄、内膜中层厚度、血管直径等差别,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早期诊断糖尿病患者、判断糖尿病的进展、治疗效果及预后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2010年6月于我院门诊及住院的糖尿病患者60例,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36~70(55.0±3.8)岁,病程6个月~5年不等,所有患者均经临床确诊为Ⅱ型糖尿病。对照组检查证实无高血压、糖尿病及心脑血管疾病的正常人,其中男34例,女20例,年龄35~69(53.0±4.3)岁。
1.2 仪器与方法
应用德国SIEMENS-X3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仪,采用5~13MHz频率的线阵探头,患者取仰卧位双肩垫高,充分暴露其颈部。检查时头偏向对侧,探头置于颈部横向、纵向扫查颈动脉,使颈动脉壁结构显示清晰。选取颈总动脉远端,颈内、颈外动脉分叉水平以下1.0~1.5cm范围内测量内膜中层厚度及血管直径,观察并对比糖尿病组与对照组颈动脉的血管形态、管壁回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狭窄的有无及大小、内膜中层厚度、血管直径等差别。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糖尿病患者颈动脉血管管腔的硬化斑块、狭窄和回声不均匀情况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60例糖尿病组颈动脉斑块检出47例,占78.3%,54例对照组检出斑块11例,占20.4%。60例糖尿病组颈动脉狭窄率50%~75% 42例,狭窄率75%~90%16例,狭窄率>90%的2例。狭窄的动脉均为两根以上,每个患者各部位的狭窄程度轻重不一,呈多发多节段表现。大部分为内中膜弥漫性不均匀增厚,并伴多个斑块形成,导致管腔不同程度的狭窄与闭塞。二维表现为:血管腔内中膜不均匀的增厚,达管腔的二分之一以上,内壁不光滑、血管走行迂回,并见强回声斑块,管腔不规则扩展及狭窄,血流充盈缺损(见图1、图2)。54例对照组颈动脉狭窄率50%~75%2例,未见狭窄率>75%者。结果表明:糖尿病组患者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及颈动脉狭窄率>5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是一种常用的评价动脉粥样硬化的指标,与Ⅱ型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极为重要,另外本文研究了一种有望成为评价动脉粥样硬化的指标-血管的直径(包括血管内径及血管壁)。对比糖尿病组和对照组内膜中层厚度与血管直径的研究,见表1,糖尿病组的内膜中层厚度与血管直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3 讨论
血管病变主要指动脉粥样硬化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也是影响糖尿病患者愈后的重要因素之一[7]。糖尿病患者的高糖状态加速了蛋白质糖化终末产物的形成过程,最终导致其在机体组织内的堆积,从而引起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血管弹性下降。早期会引起血管直径及动脉壁构成改变,并伴有血管大小和形态改变,平滑肌和单核细胞对侵入管壁的胆固醇、低密度和极低密度脂蛋白反应,脂质沉积于血管内膜形成脂纹导致血管内膜增厚;此后局部有复合糖类积聚、出血及血栓形成、纤维组织增生及钙质沉着,最后形成动脉粥样斑块以致管腔狭窄、闭塞[8]。颈动脉是大血管的一个窗口,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是一种早期反应动脉粥样硬化的指标,斑块形成又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明显特征[9],而血管直径即血管壁加之内径的厚度,这些均反映动脉粥样硬化不同的发生发展阶段,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早期定性和定量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本研究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二维图像显示糖尿病患者颈动脉,观察病变好发部位及严重程度,并观察到血管走行迂曲,管壁搏动减弱,有斑块形成,管腔不规则狭窄等变化,尤其是糖尿病患者颈动脉血管内膜中层厚度与血管直径的增大,能早期提示临床,对糖尿病患者能够在糖尿病发生的早期即可得到适当的治疗,降低其心脑血管病发病率,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卢雪玲, 谢自敬, 王宁, 等. 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若干危险因素分析.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2006, l4(5): 426-429.
[2] 蒋云秀. 糖尿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调查研究与分析. 亚太传统医药, 2009, 5(3): 69-70.
[3] 魏岱林, 魏鲁林.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糖尿病与动脉硬化相关性检测的价值.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3, 13(4): 287-288.
[4] 胡萍香, 张壮凤, 陈芸, 等.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老年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5, 21(7): 1042-1044.
[5] Syed Abdus Saboor Aftab. Thickness of the intima media as a new correlate for atherosclerosis risk factors in Indian type 2 diabetes pati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abetes Mellitus, 2009, 1(1): 7-10.
[6] 李洪林, 罗崇文, 陈敏. 影响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内膜病变的相关因素分析. 中国实用医药, 2009, 4(33): 8-11.
[7] 肖春华, 罗晓惠, 罗平, 等. 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7, 15(3): 238-239.
[8] 徐志章, 张爱宏. 外周血管超声彩色血流成像.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03-104.
[9] Salvatore Santo Signorelli, Luigi Di Pino, Giuseppe Fichera, et al. Ultrasound Diagnosis of Carotid Artery Lesions in a Population of Asymptomatic Subjects Presenting Atherosclerosis Risk Factors. Journal of Stroke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2004, 13(3): 95-98.
关键词: 彩色多普勒超声;糖尿病;颈动脉血管病变;内膜中层厚度;血管直径
糖尿病是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正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而明显上升,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其危害性不仅在于糖尿病本身,更重要的是其并发症动脉粥样硬化是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故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具有重要意义[1,2]。已有资料报道了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糖尿病血管病变中的诊断研究,其中关于血管病变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的研究也越来越多[3~6]。本文利用具有费用低、无创、重复性强、声像图质量高和显示直观等特点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通过系统观察其颈动脉血管形态、管壁回声、有无斑块及斑块的大小、有无狭窄、内膜中层厚度、血管直径等差别,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早期诊断糖尿病患者、判断糖尿病的进展、治疗效果及预后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2010年6月于我院门诊及住院的糖尿病患者60例,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36~70(55.0±3.8)岁,病程6个月~5年不等,所有患者均经临床确诊为Ⅱ型糖尿病。对照组检查证实无高血压、糖尿病及心脑血管疾病的正常人,其中男34例,女20例,年龄35~69(53.0±4.3)岁。
1.2 仪器与方法
应用德国SIEMENS-X3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仪,采用5~13MHz频率的线阵探头,患者取仰卧位双肩垫高,充分暴露其颈部。检查时头偏向对侧,探头置于颈部横向、纵向扫查颈动脉,使颈动脉壁结构显示清晰。选取颈总动脉远端,颈内、颈外动脉分叉水平以下1.0~1.5cm范围内测量内膜中层厚度及血管直径,观察并对比糖尿病组与对照组颈动脉的血管形态、管壁回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狭窄的有无及大小、内膜中层厚度、血管直径等差别。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糖尿病患者颈动脉血管管腔的硬化斑块、狭窄和回声不均匀情况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60例糖尿病组颈动脉斑块检出47例,占78.3%,54例对照组检出斑块11例,占20.4%。60例糖尿病组颈动脉狭窄率50%~75% 42例,狭窄率75%~90%16例,狭窄率>90%的2例。狭窄的动脉均为两根以上,每个患者各部位的狭窄程度轻重不一,呈多发多节段表现。大部分为内中膜弥漫性不均匀增厚,并伴多个斑块形成,导致管腔不同程度的狭窄与闭塞。二维表现为:血管腔内中膜不均匀的增厚,达管腔的二分之一以上,内壁不光滑、血管走行迂回,并见强回声斑块,管腔不规则扩展及狭窄,血流充盈缺损(见图1、图2)。54例对照组颈动脉狭窄率50%~75%2例,未见狭窄率>75%者。结果表明:糖尿病组患者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及颈动脉狭窄率>5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是一种常用的评价动脉粥样硬化的指标,与Ⅱ型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极为重要,另外本文研究了一种有望成为评价动脉粥样硬化的指标-血管的直径(包括血管内径及血管壁)。对比糖尿病组和对照组内膜中层厚度与血管直径的研究,见表1,糖尿病组的内膜中层厚度与血管直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3 讨论
血管病变主要指动脉粥样硬化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也是影响糖尿病患者愈后的重要因素之一[7]。糖尿病患者的高糖状态加速了蛋白质糖化终末产物的形成过程,最终导致其在机体组织内的堆积,从而引起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血管弹性下降。早期会引起血管直径及动脉壁构成改变,并伴有血管大小和形态改变,平滑肌和单核细胞对侵入管壁的胆固醇、低密度和极低密度脂蛋白反应,脂质沉积于血管内膜形成脂纹导致血管内膜增厚;此后局部有复合糖类积聚、出血及血栓形成、纤维组织增生及钙质沉着,最后形成动脉粥样斑块以致管腔狭窄、闭塞[8]。颈动脉是大血管的一个窗口,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是一种早期反应动脉粥样硬化的指标,斑块形成又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明显特征[9],而血管直径即血管壁加之内径的厚度,这些均反映动脉粥样硬化不同的发生发展阶段,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早期定性和定量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本研究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二维图像显示糖尿病患者颈动脉,观察病变好发部位及严重程度,并观察到血管走行迂曲,管壁搏动减弱,有斑块形成,管腔不规则狭窄等变化,尤其是糖尿病患者颈动脉血管内膜中层厚度与血管直径的增大,能早期提示临床,对糖尿病患者能够在糖尿病发生的早期即可得到适当的治疗,降低其心脑血管病发病率,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卢雪玲, 谢自敬, 王宁, 等. 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若干危险因素分析.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2006, l4(5): 426-429.
[2] 蒋云秀. 糖尿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调查研究与分析. 亚太传统医药, 2009, 5(3): 69-70.
[3] 魏岱林, 魏鲁林.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糖尿病与动脉硬化相关性检测的价值.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3, 13(4): 287-288.
[4] 胡萍香, 张壮凤, 陈芸, 等.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老年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5, 21(7): 1042-1044.
[5] Syed Abdus Saboor Aftab. Thickness of the intima media as a new correlate for atherosclerosis risk factors in Indian type 2 diabetes pati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abetes Mellitus, 2009, 1(1): 7-10.
[6] 李洪林, 罗崇文, 陈敏. 影响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内膜病变的相关因素分析. 中国实用医药, 2009, 4(33): 8-11.
[7] 肖春华, 罗晓惠, 罗平, 等. 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7, 15(3): 238-239.
[8] 徐志章, 张爱宏. 外周血管超声彩色血流成像.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03-104.
[9] Salvatore Santo Signorelli, Luigi Di Pino, Giuseppe Fichera, et al. Ultrasound Diagnosis of Carotid Artery Lesions in a Population of Asymptomatic Subjects Presenting Atherosclerosis Risk Factors. Journal of Stroke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2004, 13(3): 9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