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是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真、善、美的陶冶中不断提高能力,形成健全人格的活动过程。其主要手段就是朗诵,其核心任务就是在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验作者的情感,陶冶自己的情操。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爱憎、褒贬、哀乐、喜怒,无不是道德情感、理智情感、美的情感的具体体现。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内在的心理状态,即情感心理状态如何。这是由于情感对于人的认识和行为具有巨大的调节和推动作用,只有激起并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才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学生智力的催化剂和学习的原动力!所以,注重文本朗读,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语文版新课标必修课本每册中都有两个单元的古诗文阅读,所选作品均为经典篇目,这为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提供了很好的平台。那么,如何利用好教材提升学生的朗诵能力呢?
一、让学生张开口、发出声
要把死的课文变成活的,只有读。让它在你嘴里活起来,然后才能在你心里活起来。然而,现在的许多学生总喜欢默读,只要达到识记的目的便万事大吉,不去积极地有感情地朗读,这也致使学生不能真正地深入地品味作品中所融入的作者的情感,只是生硬地记住作品所寄予的情感。这样下去,必然会降低阅读文章的兴趣。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让他们张开口、发出声呢?
教师自己范读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教师的范读不宜做作,应从自身的情感出发,以情感人,使学生如临其境,教师的感情和学生的感情达到共鸣,从而激发学生朗读的激情,使他们都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心态。如张孝祥的《六州歌头》,此词多用三言、四言的短句,节拍急促激越。我通过朗读,把作者那满腔的爱国激情传达了出来,关塞苍茫、名王宵猎、壮士抚剑悲慨、中原遗老南望等一幕幕鲜明的场景如在眼前。有的学生不由自主地跟着读了起来。 当然,在教学中,教师应明确,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要让他们从自己的真情实感出发,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之上,把一个个汉字变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那样读出的感情才真挚自然。
另外,还可以用名家的配乐朗读感染学生。如在讲杜甫的《兵车行》之前,我下载了康桥的配乐朗读,音乐一开始传来的是战车隆隆声、马蹄塔塔声、战马嘶鸣声、百姓哭喊声,接着悲凉的音乐响起,传来康桥那舒缓、低沉、忧伤、激愤的声音,让人如同身临其境。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又引起了学生的朗读欲望。尽管有的学生朗读得并不十分到位,但他那投入的神情、忘我的精神已十分难得。这说明名家的配乐朗读确实感染了学生。
二、指导学生朗读技巧
首先是朗读前的准备技巧:
(一)把握作品的主题及情感基调
作品的主题思想是作品的纲,一篇作品的主题,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它决定着朗读语言的感情基调,理解了写作意图,朗读时才能把作者的思想感情化作朗读者自己的热切倾诉的愿望,这样才能在朗读中站得住,抓得准,表达得深。如柳永的《八声甘州》,作品一入笔写景,便为全词定下了悲秋伤别的感情基调,你若读得欢快舒畅,岂不与作品主题相悖。
(二)整体把握,准确划分节奏,反复试读
学生依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感受、整体把握后,还要对具体语句的关系、字句的结合、情感的变化做具体感知、体会,具体地进行语言设计。怎样划分节奏,哪里该读重音,哪里该读升调,哪里该读降调,哪里节奏舒缓,哪里节奏急促等等 ,都应做到心中有数。如“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的节奏划分: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然后把全篇试读一下,重点段和拗口之处不妨多读几遍。
其次是调动感情技巧。
朗读作为一种语言艺术,朗读者只有认真感受作品,积极走入作品,充分调动感情,才能以声传情,以情感人。调动感情的手段常用的一般有三种:情景再现、情感联想、挖掘内在语。情景再现是朗读者对视觉、听觉、嗅觉以及时间觉、空间觉、运动觉等综合性的感知,是朗读好作品的一个重要因素。如《兵车行》的开头就是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来描写那个生死离别的场景的,学生如果不能充分调动自己的听觉和视觉,就不能很好地感知那个场景。情感联想是指学生在课前认真品读,获得与课文相一致的情感体会。不然,就不能把作者的情感通过朗读传达出来。 内在语就是文章中文字语言所不便表露,不能表露或没有完全显露出来的语句本质。没有内在语言语就失去了光彩和生命。我们读一篇文章必须提示文字中所蕴藏的深意,才能准确、贴切地把握作品、调动感情。内在语就像一股巨大的潮流,在言语底下不断滚动,赋于言语以生命,只有抓住内在语挖掘文字后面更深一层的意思,朗读才越有深度,在语句或段与段之间加设内在语句可以帮助朗读者顺利实现感情和语气的转换。
总之,在朗读时,我们要从思想内容实际出发,掌握快慢的相互配合及自然转化,保证口语风格的协调统一,以增强口语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达到我们预期的教学目的。
三、总结
朗读最重要的是想方设法调动全班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只要我们注意到平时的朗读细节,花费一些心思,讲求一点艺术,使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不是一件难事,学生一定会走进作品中,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朗读真正成为课堂的主旋律时,学生就能在品味作品情感的同时, 陶冶自己的情操并提升自己的阅读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爱憎、褒贬、哀乐、喜怒,无不是道德情感、理智情感、美的情感的具体体现。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内在的心理状态,即情感心理状态如何。这是由于情感对于人的认识和行为具有巨大的调节和推动作用,只有激起并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才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学生智力的催化剂和学习的原动力!所以,注重文本朗读,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语文版新课标必修课本每册中都有两个单元的古诗文阅读,所选作品均为经典篇目,这为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提供了很好的平台。那么,如何利用好教材提升学生的朗诵能力呢?
一、让学生张开口、发出声
要把死的课文变成活的,只有读。让它在你嘴里活起来,然后才能在你心里活起来。然而,现在的许多学生总喜欢默读,只要达到识记的目的便万事大吉,不去积极地有感情地朗读,这也致使学生不能真正地深入地品味作品中所融入的作者的情感,只是生硬地记住作品所寄予的情感。这样下去,必然会降低阅读文章的兴趣。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让他们张开口、发出声呢?
教师自己范读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教师的范读不宜做作,应从自身的情感出发,以情感人,使学生如临其境,教师的感情和学生的感情达到共鸣,从而激发学生朗读的激情,使他们都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心态。如张孝祥的《六州歌头》,此词多用三言、四言的短句,节拍急促激越。我通过朗读,把作者那满腔的爱国激情传达了出来,关塞苍茫、名王宵猎、壮士抚剑悲慨、中原遗老南望等一幕幕鲜明的场景如在眼前。有的学生不由自主地跟着读了起来。 当然,在教学中,教师应明确,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要让他们从自己的真情实感出发,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之上,把一个个汉字变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那样读出的感情才真挚自然。
另外,还可以用名家的配乐朗读感染学生。如在讲杜甫的《兵车行》之前,我下载了康桥的配乐朗读,音乐一开始传来的是战车隆隆声、马蹄塔塔声、战马嘶鸣声、百姓哭喊声,接着悲凉的音乐响起,传来康桥那舒缓、低沉、忧伤、激愤的声音,让人如同身临其境。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又引起了学生的朗读欲望。尽管有的学生朗读得并不十分到位,但他那投入的神情、忘我的精神已十分难得。这说明名家的配乐朗读确实感染了学生。
二、指导学生朗读技巧
首先是朗读前的准备技巧:
(一)把握作品的主题及情感基调
作品的主题思想是作品的纲,一篇作品的主题,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它决定着朗读语言的感情基调,理解了写作意图,朗读时才能把作者的思想感情化作朗读者自己的热切倾诉的愿望,这样才能在朗读中站得住,抓得准,表达得深。如柳永的《八声甘州》,作品一入笔写景,便为全词定下了悲秋伤别的感情基调,你若读得欢快舒畅,岂不与作品主题相悖。
(二)整体把握,准确划分节奏,反复试读
学生依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感受、整体把握后,还要对具体语句的关系、字句的结合、情感的变化做具体感知、体会,具体地进行语言设计。怎样划分节奏,哪里该读重音,哪里该读升调,哪里该读降调,哪里节奏舒缓,哪里节奏急促等等 ,都应做到心中有数。如“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的节奏划分: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然后把全篇试读一下,重点段和拗口之处不妨多读几遍。
其次是调动感情技巧。
朗读作为一种语言艺术,朗读者只有认真感受作品,积极走入作品,充分调动感情,才能以声传情,以情感人。调动感情的手段常用的一般有三种:情景再现、情感联想、挖掘内在语。情景再现是朗读者对视觉、听觉、嗅觉以及时间觉、空间觉、运动觉等综合性的感知,是朗读好作品的一个重要因素。如《兵车行》的开头就是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来描写那个生死离别的场景的,学生如果不能充分调动自己的听觉和视觉,就不能很好地感知那个场景。情感联想是指学生在课前认真品读,获得与课文相一致的情感体会。不然,就不能把作者的情感通过朗读传达出来。 内在语就是文章中文字语言所不便表露,不能表露或没有完全显露出来的语句本质。没有内在语言语就失去了光彩和生命。我们读一篇文章必须提示文字中所蕴藏的深意,才能准确、贴切地把握作品、调动感情。内在语就像一股巨大的潮流,在言语底下不断滚动,赋于言语以生命,只有抓住内在语挖掘文字后面更深一层的意思,朗读才越有深度,在语句或段与段之间加设内在语句可以帮助朗读者顺利实现感情和语气的转换。
总之,在朗读时,我们要从思想内容实际出发,掌握快慢的相互配合及自然转化,保证口语风格的协调统一,以增强口语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达到我们预期的教学目的。
三、总结
朗读最重要的是想方设法调动全班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只要我们注意到平时的朗读细节,花费一些心思,讲求一点艺术,使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不是一件难事,学生一定会走进作品中,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朗读真正成为课堂的主旋律时,学生就能在品味作品情感的同时, 陶冶自己的情操并提升自己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