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是指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数学与现实生活中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是数学的核心,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在教学时,教师应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经验,开启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从周围情境中发现数学問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如何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呢?
一、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例如,我教学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在创境激趣这一环节中,以生活实例引入:小明家购新房,爸爸量出了客厅的面积有多大,如果用上面一个面是长方形的地板砖装修,让学生想一想,如何计算需要的块数?如果改用上面一个面是平行四边形的地板砖装修,又如何计算需要的块数?通过问题的提出揭示课题。问题提出来,同时也设计问题的解决实例,在本例的设计中,适当修改,把本例改为计算平行四边形地板砖的面积,并提出问题,如果量出小明家客厅的面积是34平方米,用这样的地板砖装修,需要多少块?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在生动的情境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引领学生探索解题思路,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
1. 对问题进行大胆猜想、尝试解题
案例:《圆锥的体积》教学中我让学生在“猜想”中学习新知。首先让学生通过课件回顾圆柱和圆锥分别由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旋转形成立体图形。出示长方形的长边和直角三角形的高相等, 长方形的短边和直角三角形的底相等,那么长方形的面积和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接着分别以长方形的长边和直角三角形的高为轴旋转得到了一个圆柱和圆锥,请观察圆柱和圆锥,比较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学生观察后说出两者是等底等高。
教师接着设疑:请你猜想,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体积有怎样的关系呢? 由于前面的比较面积的影响,很多学生认为是1/2的关系,也有的学生通过空间的想象猜想是1/3的关系。到底是1/2的关系还是1/3的关系,让学生利用手中给的材料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在这样解决问题的情境中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快乐。
2. 选择合适的解题方法,正确解题
例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例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师提示:想一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先算什么,该怎样算,说出算理过程。此时老师巡视,在小组内适当加以点拨:“6天里有几个3天”或“每天接待多少人”,小声提醒学生的注意。这样大家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就能很快探究出解题的多样方法。
又如,利用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版四年级下册《植树问题》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师先通过手指的间隔,再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学生讨论可能得出100÷5=20(棵)。此时教师要有效的导,因为老师的关键话语能激起学生的思维,师:“这里共有20个间隔,所以一共要栽多少棵树”。学生会根据刚才手指间的间隔,想到20个间隔,应栽21棵树。课堂的生成,就会在灵动的瞬间出现。我们教师要抓住课堂的生成资源,并利用好这些资源,有效进行教学。
3. 通过各种形式交流思想,选择更优方案
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得到不同的解题猜想。当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唯一时,就需要教师组织一定形式的数学交流,使彼此能从他人处得到更多的信息,得到更多的活动经验。在这个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的请学生进行辩驳,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只起到引导的作用,最终选择出最佳的解决方案。
三、注重数学问题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例如《圆锥的体积》的例题教学时我作了这样的处理:
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的小麦堆,知道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35千克,要求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千克?要求小麦的重量你认为必须要知道什么的?学生说出必须知道麦堆的体积。
追问:让你测量你觉得可以测量什么数据来求体积呢?这样就需要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和圆锥的计算方法来思考,由此得出底面半径和直径不方便测量,可以测量出底面周长再计算出底面半径,同时测量出高才能计算出体积。通过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思考再给出数据让学生计算,这样做更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责任编辑 潘孟良
一、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例如,我教学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在创境激趣这一环节中,以生活实例引入:小明家购新房,爸爸量出了客厅的面积有多大,如果用上面一个面是长方形的地板砖装修,让学生想一想,如何计算需要的块数?如果改用上面一个面是平行四边形的地板砖装修,又如何计算需要的块数?通过问题的提出揭示课题。问题提出来,同时也设计问题的解决实例,在本例的设计中,适当修改,把本例改为计算平行四边形地板砖的面积,并提出问题,如果量出小明家客厅的面积是34平方米,用这样的地板砖装修,需要多少块?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在生动的情境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引领学生探索解题思路,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
1. 对问题进行大胆猜想、尝试解题
案例:《圆锥的体积》教学中我让学生在“猜想”中学习新知。首先让学生通过课件回顾圆柱和圆锥分别由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旋转形成立体图形。出示长方形的长边和直角三角形的高相等, 长方形的短边和直角三角形的底相等,那么长方形的面积和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接着分别以长方形的长边和直角三角形的高为轴旋转得到了一个圆柱和圆锥,请观察圆柱和圆锥,比较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学生观察后说出两者是等底等高。
教师接着设疑:请你猜想,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体积有怎样的关系呢? 由于前面的比较面积的影响,很多学生认为是1/2的关系,也有的学生通过空间的想象猜想是1/3的关系。到底是1/2的关系还是1/3的关系,让学生利用手中给的材料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在这样解决问题的情境中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快乐。
2. 选择合适的解题方法,正确解题
例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例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师提示:想一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先算什么,该怎样算,说出算理过程。此时老师巡视,在小组内适当加以点拨:“6天里有几个3天”或“每天接待多少人”,小声提醒学生的注意。这样大家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就能很快探究出解题的多样方法。
又如,利用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版四年级下册《植树问题》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师先通过手指的间隔,再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学生讨论可能得出100÷5=20(棵)。此时教师要有效的导,因为老师的关键话语能激起学生的思维,师:“这里共有20个间隔,所以一共要栽多少棵树”。学生会根据刚才手指间的间隔,想到20个间隔,应栽21棵树。课堂的生成,就会在灵动的瞬间出现。我们教师要抓住课堂的生成资源,并利用好这些资源,有效进行教学。
3. 通过各种形式交流思想,选择更优方案
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得到不同的解题猜想。当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唯一时,就需要教师组织一定形式的数学交流,使彼此能从他人处得到更多的信息,得到更多的活动经验。在这个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的请学生进行辩驳,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只起到引导的作用,最终选择出最佳的解决方案。
三、注重数学问题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例如《圆锥的体积》的例题教学时我作了这样的处理:
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的小麦堆,知道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35千克,要求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千克?要求小麦的重量你认为必须要知道什么的?学生说出必须知道麦堆的体积。
追问:让你测量你觉得可以测量什么数据来求体积呢?这样就需要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和圆锥的计算方法来思考,由此得出底面半径和直径不方便测量,可以测量出底面周长再计算出底面半径,同时测量出高才能计算出体积。通过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思考再给出数据让学生计算,这样做更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责任编辑 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