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这一文件背景,我校在积极开发和开设体现当地特色及学校特色的科学课程,满足农村学生个性化、多样化需求的拓展性课程。在实践与探索过程中,我校力求通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体验和探究合作等能力,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意志品格和社会责任感。
基于实践活动类课程自身特点及其所承担的育人功能,让实践活动走进大自然,走进学生日常生活,促使学生在实践活动类课程教育中主动思考、大胆探究、亲身体验并接受科学素养的自然熏陶,也是拓展性课程的必然趋势。本文笔者聚焦拓展性课程之实践类活动,将科学课堂教学的相关内容与之有机整合,撷取探索过程中的点滴收获与经验反思,浅议小学科学拓展性教学的整合与思考,以期推进小学拓展性课程的建设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整合资源,展示特色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建设要积极地开发和利用校内、外各类资源,让学生通过实践来增强科学探究和创新意识,认真学习综合研究方法,积极发展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增强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深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小学科学拓展性教学因其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评价方式的开放性而使学生的学习具有了拓展性。实际上,农村学校校园内外相关课程资源十分丰富,如校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房、周边田园、企业、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我校还具备进士村浓厚的古村文化,极具地方特色的香菇博物馆、廊桥博物馆等课程资源,更有利于课堂教学的转化与延伸,促使科学拓展新教学趋于实践教学、信息网络化教学,不断开启学生探究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浓厚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不断提升自我发展能力。
[案例1]结合我校特色,将科学课堂与拓展新教学相结合,开展“小气象 大世界”实践活动。孩子们于世界气象日走进县气象局,欣赏“气象万千”主题摄影优秀作品,到地温场测试地表温度,在气象观测场地学习百叶箱、雨量筒、大型蒸发皿等气象观测设备的用途,以及天气预报播报数据的采集过程,将四年级学过的气象知识与实际相结合,近距离地感受科学技术的无穷趣味和独特魅爱因斯坦说过:“只有学生的热情被激发起来,他们所学的知识才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知识并非纯粹客观的内容,学习的过程也不是复制、粘贴这样的简单机械运动。学生作为具有独立个性的学习主体,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而不只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诚然,实验室提供的材料纷繁复杂、种类繁多,合理利用与巧妙整合材料,对促进学生探究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有了兴趣,学生对教师传授的知识就会愉悦地接受。教师应放手让每个学生按照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方法,主动地、开放地去探索,构建属于学生自己的独立的知识体系。相较于传统科学课堂教学,拓展性教学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方面有更大优势。对学生而言,教室外是天地更广阔,科学世界永远是妙趣横生的。[案例2]笔者基于学生已有的“光沿直线传播、光的反射、折射”等光学基础,整合实验室现有的材料,开展“小眼睛 大视野”拓展性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鼓励学生自主实践,主动探究,利用放大镜在纸片上“写字”,利用三棱镜和牛顿一起“创造”彩虹,利用小孔成像简易装置“颠倒世界”,利用简易相机定格“美丽瞬间”等,学生发现科学不只是发生在实验室中,也不仅仅是印在书本上的知识体系。这对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保持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兴趣与探究,将惊奇转化为兴趣,从而激发对科学本真的求知欲,甚至喜欢上科学,无疑是起到积极正面的作用的。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每個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这种要求儿童表现得特别强烈。”科学拓展性课程中实践类活动的有效实施与拓展,是以资源的开发利用为突破口,利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 程,与实践活动有机整合,与生活实际发生联系,促使我们的科学教学迸发出更科学的实践性和探究性,促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协调发展。基于以上理念,笔者在探索小学科学拓展性教学实践过程中始终追求并践行教师与学生“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双重理念。“知行合一”之“知”,即理论知识。所谓“行为知之始”,科学拓展性教学中的“行”涵括“行为与作为”双重蕴意,意为“行动与实践”,旨在通过实践获取知识,凸显实践既是获得知识的源泉又是获得知识的手段。
[案例3]基于3~6年级《生命世界》的系统学习,学生对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生命活动已有较深入的了解,但如何将碎片化的内容整合为系统的认知体系,如何在已有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笔者一直在思考和渴望突破的问题。借鉴浙江小学科学网丰富的网络资源,融合我校拓展性课程的整体框架,结合我校学生的个性与兴趣,笔者开展了“小瓶子 大奥秘”拓展性实践活动。学生经历第三代半水培种植瓶的制作过程,在等待中激发兴趣,在失败时分析原因,在重播时完善方案,在记录时发展思维,在坚持中培养毅力,让应用、生成、体验、探究成为孩子学习的常态。
四、整合评价 学以致用
拓展性课程的学习评价体系因其不同的学段和课程,采用过程评价、结果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其中学科关键能力的分项等级正逐步探索多维学习目标的真实性,体现课程性质的过程性评价。
“学以致用”理念与陶行知先生勇于实践不断探索的教育精神和“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相契合,要求老师和学生都能将学习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为了实际应用而学习。
[案例4]我校倡导多元化评价,在小学科学拓展性教学评价中,以第一届独具特色的科技节为载体,通过学生翔实的实验记录、探究报告、调查报告、手抄报等实践作品,小制作、小论文、小发明等三小作品的制作与展示,黑板报、演讲比赛、专题活动等各种方式方法对学生的拓展性课程学习进行综合评价。在全校范围内营造浓厚的“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科技氛围,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整合有方,拓展有法。小学科学拓展性教学自实践以来,课程体系日渐清晰,原来一些很零碎的活动正在逐步纳入课程体系,更加规范和具体。开发课程、编制教材、实施课程,倒逼着教师迅速转变课程观念,增强课程研究的能力。教师不再是墨守成规地执行固定课程,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材教,学生亦有了更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和生动活泼的学习形式。当然,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了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小学科学实践类活动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探究”精神的广阔天地,是发挥学生主体意识、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一种教学方法。科学教学与实践类活动之间需要有一个联结点,借助一个实施平台得以实施,这个平台就是拓展性课程。
【作者单位:庆元县实验小学;大济小学 浙江】
基于实践活动类课程自身特点及其所承担的育人功能,让实践活动走进大自然,走进学生日常生活,促使学生在实践活动类课程教育中主动思考、大胆探究、亲身体验并接受科学素养的自然熏陶,也是拓展性课程的必然趋势。本文笔者聚焦拓展性课程之实践类活动,将科学课堂教学的相关内容与之有机整合,撷取探索过程中的点滴收获与经验反思,浅议小学科学拓展性教学的整合与思考,以期推进小学拓展性课程的建设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整合资源,展示特色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建设要积极地开发和利用校内、外各类资源,让学生通过实践来增强科学探究和创新意识,认真学习综合研究方法,积极发展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增强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深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小学科学拓展性教学因其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评价方式的开放性而使学生的学习具有了拓展性。实际上,农村学校校园内外相关课程资源十分丰富,如校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房、周边田园、企业、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我校还具备进士村浓厚的古村文化,极具地方特色的香菇博物馆、廊桥博物馆等课程资源,更有利于课堂教学的转化与延伸,促使科学拓展新教学趋于实践教学、信息网络化教学,不断开启学生探究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浓厚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不断提升自我发展能力。
[案例1]结合我校特色,将科学课堂与拓展新教学相结合,开展“小气象 大世界”实践活动。孩子们于世界气象日走进县气象局,欣赏“气象万千”主题摄影优秀作品,到地温场测试地表温度,在气象观测场地学习百叶箱、雨量筒、大型蒸发皿等气象观测设备的用途,以及天气预报播报数据的采集过程,将四年级学过的气象知识与实际相结合,近距离地感受科学技术的无穷趣味和独特魅爱因斯坦说过:“只有学生的热情被激发起来,他们所学的知识才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知识并非纯粹客观的内容,学习的过程也不是复制、粘贴这样的简单机械运动。学生作为具有独立个性的学习主体,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而不只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诚然,实验室提供的材料纷繁复杂、种类繁多,合理利用与巧妙整合材料,对促进学生探究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有了兴趣,学生对教师传授的知识就会愉悦地接受。教师应放手让每个学生按照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方法,主动地、开放地去探索,构建属于学生自己的独立的知识体系。相较于传统科学课堂教学,拓展性教学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方面有更大优势。对学生而言,教室外是天地更广阔,科学世界永远是妙趣横生的。[案例2]笔者基于学生已有的“光沿直线传播、光的反射、折射”等光学基础,整合实验室现有的材料,开展“小眼睛 大视野”拓展性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鼓励学生自主实践,主动探究,利用放大镜在纸片上“写字”,利用三棱镜和牛顿一起“创造”彩虹,利用小孔成像简易装置“颠倒世界”,利用简易相机定格“美丽瞬间”等,学生发现科学不只是发生在实验室中,也不仅仅是印在书本上的知识体系。这对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保持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兴趣与探究,将惊奇转化为兴趣,从而激发对科学本真的求知欲,甚至喜欢上科学,无疑是起到积极正面的作用的。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每個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这种要求儿童表现得特别强烈。”科学拓展性课程中实践类活动的有效实施与拓展,是以资源的开发利用为突破口,利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 程,与实践活动有机整合,与生活实际发生联系,促使我们的科学教学迸发出更科学的实践性和探究性,促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协调发展。基于以上理念,笔者在探索小学科学拓展性教学实践过程中始终追求并践行教师与学生“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双重理念。“知行合一”之“知”,即理论知识。所谓“行为知之始”,科学拓展性教学中的“行”涵括“行为与作为”双重蕴意,意为“行动与实践”,旨在通过实践获取知识,凸显实践既是获得知识的源泉又是获得知识的手段。
[案例3]基于3~6年级《生命世界》的系统学习,学生对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生命活动已有较深入的了解,但如何将碎片化的内容整合为系统的认知体系,如何在已有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笔者一直在思考和渴望突破的问题。借鉴浙江小学科学网丰富的网络资源,融合我校拓展性课程的整体框架,结合我校学生的个性与兴趣,笔者开展了“小瓶子 大奥秘”拓展性实践活动。学生经历第三代半水培种植瓶的制作过程,在等待中激发兴趣,在失败时分析原因,在重播时完善方案,在记录时发展思维,在坚持中培养毅力,让应用、生成、体验、探究成为孩子学习的常态。
四、整合评价 学以致用
拓展性课程的学习评价体系因其不同的学段和课程,采用过程评价、结果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其中学科关键能力的分项等级正逐步探索多维学习目标的真实性,体现课程性质的过程性评价。
“学以致用”理念与陶行知先生勇于实践不断探索的教育精神和“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相契合,要求老师和学生都能将学习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为了实际应用而学习。
[案例4]我校倡导多元化评价,在小学科学拓展性教学评价中,以第一届独具特色的科技节为载体,通过学生翔实的实验记录、探究报告、调查报告、手抄报等实践作品,小制作、小论文、小发明等三小作品的制作与展示,黑板报、演讲比赛、专题活动等各种方式方法对学生的拓展性课程学习进行综合评价。在全校范围内营造浓厚的“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科技氛围,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整合有方,拓展有法。小学科学拓展性教学自实践以来,课程体系日渐清晰,原来一些很零碎的活动正在逐步纳入课程体系,更加规范和具体。开发课程、编制教材、实施课程,倒逼着教师迅速转变课程观念,增强课程研究的能力。教师不再是墨守成规地执行固定课程,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材教,学生亦有了更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和生动活泼的学习形式。当然,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了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小学科学实践类活动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探究”精神的广阔天地,是发挥学生主体意识、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一种教学方法。科学教学与实践类活动之间需要有一个联结点,借助一个实施平台得以实施,这个平台就是拓展性课程。
【作者单位:庆元县实验小学;大济小学 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