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课堂实录与评析

来源 :教育界·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wu000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1—73页。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并理解“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能初步养成边读边想的解题习惯,并主动运用这一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初步经历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实施解答、回顾反思的完整解题过程,进一步发展观察、综合、推理、联想能力。
  3.在合作交流中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感受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三、教学重点
  经历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使学生初步领悟从条件出发的思考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
  四、教学难点
  让学生形成能从整体上捕捉条件,积极从条件想起的策略意识。
  五、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初步体验
  (1)猜谜活动:猜一猜老师有多高。学生意见不一时,教师再给出条件让学生接着猜。
  (2)活动回顾:为什么大家一开始猜来猜去都猜不对,后来一下子就猜对了?
  (3)揭示课题:看来借助一些相关联的条件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怎样根据条件来解决问题。
  (评析:通过游戏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使学生体验到,至少要两个相关联条件才能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从而明确本课的研究纬度——怎样根据条件去解决问题,并为后面的新知探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2.探索新知,提炼策略
  (1)讀题
  ①出示例题,请学生自由读题,要求用心地读,仔细地读。
  ②隐去题目,说说你读到了什么?
  生①什么也记不起来。
  生②能记住部分条件。
  生③能完整地记住条件和问题。
  ③显示题目,校对条件和问题。
  指出:我们读题时不仅要读出字,还要把有关的条件和问题记在脑子里,并且弄清它们的含义。
  ④请学生再次自由读题,要求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问题?
  (评析:两次读题的要求与目的是不同的,学生在初次读题后,教师故意隐去已出示的题目,让学生凭记忆复述,旨在提醒学生读题时需要同时关注条件和问题;第二次再学生充分读题,旨在让学生在读清条件与问题的基础上,学会边读边想,理解其中的含义。利用连续两次读题的过程,引导学生学会从整体上把握条件和问题,自觉形成读题时要弄清每个条件的含义,看清要求的问题的意识。)
  (2)理解题意
  ①有问题吧?
  生①没有问题。
  生②“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引导:“第一天摘了30个”这个意思我明白,“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是什么意思?这两个条件能让你想到什么?先自己想一想,再在小组里交流。
  ②汇报交流:①说说你的想法; ②你还能想到什么?
  生: 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5个,
  第三天比第二天多摘5个
  ……
  小结:大家还能继续说下去吗?
  谁能像他这样有序地说一说?
  同桌互相说一说。
  这么多信息用一句话概括: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
  生②第一天摘的个数+5个=第二天的个数
  第二天摘的个数+5个=第一天的个数
  ……
  小结:大家还能继续说下去吗?
  谁能像他这样有序地说一说?
  同桌互相说一说。
  这么多信息也用一句话概括: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
  生③第一天摘30个,第二天就是35个,第三天就是40个……
  追问:你们都听明白了吧?他说的是什么意思?
  (逐步出示):
  如果我们再在这里面加上几条线,就形成了一张表格
  小结:你们看明白了吗?“第一天摘了30个” “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这两个条件之间的关系我们还可以用一张表格来说明。
  追问:除了用这样的表格来说明他们的关系,老师脑子里还有一幅图,你们想想看会是怎样的一幅图呢?
  (逐步出示)想一想第一天放在哪?第二天呢?完整呈现。
  你感觉这个过程像什么?
  (3)理清思路
  (出示图一),仔细观察看似简单的两个条件能让我们想到这么多,尽管表达的方式不同,但在思考时,我们都是从哪里开始想起的?(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出示树形图二)在思考的过程中,我们不知不觉一步一步逼近了要解决的问题。
  像这样,利用两个有联系的条件先求出一个问题,再看看求出的问题与其他条件有没有联系,还能解决什么问题,这样一步一步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我们常用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相机出示图三)
  (评析:课堂推进紧紧围绕“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是什么意思?” “这两个条件能让你想到什么?”两个问题展开。课堂上不仅让学生进行了充分的思考,充分的表达,还引导学生不断联想,可以想到怎样的图?在数与形的结合中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关条件的含义,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并结合学生的思考,利用树形图帮助学生实现抽象思维的物化,初次实现建模。)
  (4)解答问题
  简单的两个条件经过细细思考竟然隐藏了这么多信息。
  ①现在你能解决这个问题了吗?想一想,你打算怎样解答?
  ②用你喜欢的方法在练习纸上进行解答,把你的想法清晰地表达出来。有困难的话你可以举手向老师寻求帮助。
  生1利用算式并且表述清晰 第二天:30+5=35(个)   第三天:35+5=40(个)
  第四天:40+5=45(个)
  第五天:45+5=50(个)
  生2利用算式但表述不清 30+5=35(个)
  35+5=40(个)
  40+5=45(个)
  45+5=50(个)
  生3不列算式,逐步进行推理 30,35,40,45,50
  生4不列算式,利用画图(形如楼梯图)
  生5直接寻找第三(五)天与第一天之间的关系
  第三天: 30+5×2=40(个)
  第五天:30+5×4=50(个)
  ③教师将不同方法进行结构化展示交流。
  先同时展示生1生2
  追问:这两种方法你都能看懂吗?有没有什么问题?
  再同时展示生3生4
  追问:你能看懂吗?和刚才相比,这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
  最后呈现生5
  追问:你能看懂吗?有什么问题?怎么解释?
  小结:在解决问题时,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可以列算式,也可以进行列表或画图。
  (5)回顾反思
  ①刚才我们用了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尽管方法不同,但都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再次回归树形图)
  ②你感觉这个过程像什么?
  小结:从条件想起,就像走楼梯一样,一步一步顺着想,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
  ③回想一下,刚才我们是怎样一步一步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教师相机出示思维导图:读懂条件和问题——从条件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列式或列表解答。
  ④追问:想一想,根据这些条件我们还能解决什么问题?说说你的想法?
  (评析:在学生个性化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无论是直接推理或跳跃性思考,树形图都为方法的得来提供了现实意义。而不同方法之间的求同思维以及问题解决后的回顾梳理,则让学生停下脚步,初步感悟:从条件想起去解决问题,是顺着条件一步一步进行推理,并初步形成对策略的完整体验;解决问题需要经历读懂条件和问题——从条件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列式或列表解答这样的过程,帮助学生积累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
  3.实践应用,丰富策略
  (1)想想做做第1(1)题。
  ①说说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条件?把这些已知条件有条理地和同桌说一说。
  生1:4个苹果重800克。
  生2:一个苹果的重量加上20克等于一个橙子的重量。
  生3:一个橙子比一个苹果重20克
  小结:理解了图,也就理解了其中的条件。
  ②根据已知条件可以解决什么问题?说说你是根据哪两个条件解决这个问题的,怎样列式?
  课件出示:
  根据“4个苹果重500克”求出一个苹果重多少克?800/4=200
  根据“一个苹果200克”和“一个橙子比一个苹果重20克”两个条件可以求出一个橙子多少克。200+20=220克
  小结:一个苹果200克这个条件图中没有直接告我们,这是一个新条件。这个新条件和其他条件联系起来,我们又可以提出另一个新问题。
  (2)做想想做做第1(2)题。
  出示:小明今年8岁,买了3盒钢笔,每盒钢笔10支,买的圆珠笔比钢笔多18支。
  ①根据这些条件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想一想,你是根据哪些条件来提出数学问题的?
  ②同桌交流。
  ③汇报相继出示:
  追问:“小明8岁”这个条件为什么一次也没有用到?
  小结:在从条件想起时,我们要寻找到相关联的条件,这样才能逐步去解决问题。
  (3)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玩过皮球吗?一起看,弹皮球的过程中也有数学问题。
  ①出示题目及操作要求:
  a.先自己读题,理解题目的意思(可以画图,也可以动作表示)
  b.想一想,可不可以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来解决问题?怎么想?
  c.填表完成解答。
  d.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②学生汇报交流。
  [评析:本课练习设计试图呈现三个层次,第1(1)小题引导学生先借助直观图提出数学问题,利用树形图再次实现从条件出发分析数量关系的建模过程,丰富对策略的认识和理解;第2(2)小题利用多余条件的介入,着重突出要寻找两个有联系的条件,并独立连续提出新问题的过程;第3题则是教师完全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整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整个练习试图将建模过程由直观树形图的演示到凭借表象进行思考,最后达成策略的自觉应用。]
  4.总结回顾,优化拓展
  今天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小结:事实上,从条件想起只是我们解决问题中常用的策略之一,以后随着问题的逐步复杂,我们还会接触到更多的其他策略。
  (总评:本节课以解决问题为载体展开了策略教学。教师立足于学生学习的角度,引导学生逐步经历“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回顾反思”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始终让学生处于真实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利用多种形式呈现相关条件之间的关系以及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经历从借助直观思考到表象思考的过程,初步建立“从条件想起”的思维模型,体会策略的价值,形成策略的意识,并能应用策略解决问题。)
  作者简介:
  承萍,溧阳市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在市小学数学基本功竞赛、评优课中多次获奖,多次执教市级公开课,并廣受好评。
  苏瑜,溧阳市教师发展中心教师,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第十一批小学数学特级教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对象、溧阳市名师工作室领衔人,江苏省“国培计划”授课专家;曾应邀到安徽、盐城、建湖、南京等省市上课或做学术报告,受到与会专家和老师们的好评;参与主编并出版《小学生发展性课堂学习活动设计》,分别在《中国教师报》《上海教育科研》《中小学管理》《小学数学教师》《江苏教育研究》等教育报纸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科研报告40余篇。
其他文献
在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中,建筑工程的体量也在不断增加,建筑行业的建设数量逐年增多,使得建筑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为了能够进一步配合城市化建设的脚步,针对建筑安全事故
主要从材料、工艺、焊接、热处理等几个方面阐述如何控制压力容器制造质量,为进一步提升压力容器制造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
期刊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
微格教学是一种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来培养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提高教学技能的系统方法。文章通过对两次微格教学成绩的比较分析,说明微格教学训练对一些教学技能的提高是有效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也在不断的增强,在绿色施工理念的带动下,建筑工程的管理模式也在不断的改变,使得建筑工程的质量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同时对环境的破
近年来,“减负增效”成为新课程改革的关键词,而“减负”“增效”这看似矛盾的两个词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呢?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比较浓厚,但是大多学生都深陷“背一背,就能得高
【正】一、当前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我校开设烹饪教育专业(专科)始于1993年,1997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开设“烹饪与营养教育”(04043W)本科专业.其课程
我校作为本地区唯一一所职业学校,承担着为各个单位企业提供培训教师、教室、教材等资源的重任。我校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在计算机及应用专业课程教学中开始探索、实施项目教学
文化立校,文化化人,已经成为大家对学校发展提升的一种共识。本文在探索老校延展式的新校区建设过程中,努力挖掘老校和区域优势,从办学定位、梳理渊源和多元路径等视角进行了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