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亟待提升产业链韧性

来源 :民生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_lijix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定程度上,新冠肺炎疫情將重塑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接受本刊采访时,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税务学会副会长张连起说。
  新冠肺炎疫情不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也是全球百年一遇的重大公共卫生危机。
  经此一疫,可能引发世界格局、全球供应链以及中国经贸和产业布局的变化。我国将面对一个不一样的世界、不一样的产业链供应链、不一样的经济。
  在张连起看来,如若应对得当,我国制造业有可能实现加入国际分工体系后的二次突围,全面提高制造业在多层次经济波动中的应对能力,有利于我国制造业提升产业链韧性,真正实现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产业链供应链受影响


  当前,国际上疫情持续蔓延,世界经济衰退风险加剧,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
  经此一疫,很多国家把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作为重大系统性风险应对战略。
  “拥有较长产业链或处于产业链上游的国家,加强产业链供应链的‘国家干预’已成为其稳经济和稳信心的重要手段。”张连起说。
  不难看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本地化、区域化、链条缩短的趋势进一步加快。
  就疫情而言,势必会直接阻断或严重干扰供给侧。疫情蔓延到全球范围后,各国工业生产所需的关键性中间品、零部件及生产设备在全球范围内面临“断供”风险。
  “疫情对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都造成重大负面影响。”张连起说,不仅反映在全球供应网络失效、企业中长期投资放缓等供给侧,连需求侧也受到重大冲击。
  全球性疫情蔓延,将引发美欧日等经济体的相关“反思”。抗疫物资等产业安全问题使得越来越多的国家会把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作为重大系统性风险应对战略,导致一些经济体意图调整或重构产业链供应链。

应对逆全球化形势


  2019年,我国外贸依存度仍超过30%。世界经济下行,逆全球化趋势加剧,势必会对我国外贸、外资、供应链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
  “要保障重点外贸企业正常生产和运营。”张连起建议,支持企业采取措施降低大宗商品敞口、外汇敞口带来的风险。例如,合理利用金融工具对冲价格波动、把握谈判时机签订较为有利的长期合约等。
  与此同时,我国还应加大出口信用保险和贸易融资支持力度,畅通出口企业资金链,免除出口企业后顾之忧。鼓励出口企业探索使用人民币结算,降低汇率波动风险。
  针对已经出现的逆全球化形势,我国该如何积极应对?
  张连起建议,一方面,应积极扩大国内需求,营造更加便利的消费环境,鼓励汽车和其他大宗耐用消费品消费,引导居民逐步恢复正常消费活动,从而保障民生所需行业和吸纳大量就业的行业正常运行。加快建设线上营销渠道,改善线下渠道运行效率,推动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另一方面,还要鼓励制造企业从单纯的制造商向综合生产服务商转变,扩大增值服务供给,提升附加价值,进一步发掘国内市场潜力,稳定市场份额。
  在加强国内和国外制造业协同建设方面,张连起建议,向世界进一步开放中国市场,深化全球产业合作。
  支持国内企业开展进口贸易,通过举办进博会、扩大自贸区试点、推动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记者注)落地等措施,向世界开放中国市场,助力贸易伙伴经济复苏,推动全球经济增长。
  “应构建支持外商投资企业发展的良好营商环境,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鼓励国际经济、技术、产能合作,鼓励外商企业搭上中国经济疫后复苏的顺风车,深化全球产业合作。”张连起说。

制造业“二次突围”


  “就制造业而言,我国当前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传统制造业产能过剩,而高新制造业产能相对不足的结构性问题。”张连起说。
  此次疫情暴发后,部分制造业企业实现了向口罩、防护服等防疫物资的转产,充分利用产能保证了国内医用产品的有效供给,并在国内疫情得到控制后成功转向出口。
  张连起建议,应从“产能过剩”向“弹性产能”转变。“通过保持相对合理的产能总量的同时,加快产能升级和创新,能够增加我国经济面对外生冲击的灵活性,促进我国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他说。
  在此基础上,我国还应推动制造业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变,聚焦发力以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基建”。
  “此次疫情导致短期劳动力不足而生产受阻。”张连起说,需要进一步加大对于工业信息化及数字化基础设施的投资,通过提高“智能制造”在工业生产中的比例以保持发生危机时的有效供给。
  我国制造业的“世界工厂”标签由来已久,中国生产的大量商品一直以来被看作物美价廉的代表。然而,在工业制造的若干关键领域,如半导体材料和装备制造,我国离实现自主化生产仍存在较大差距。
  张连起建议,要努力推动我国从“世界工厂”向“中国工艺”的转变。要把5G、半导体、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列入“十四五”规划予以战略支持,保持中长期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要切实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难题。”张连起说,一方面需要在工业生产的核心技术上加大投入力度,另一方面则需要进一步加强技术领域的国际合作。
其他文献
“我们要以身扶贫,不能以声扶贫。  如果过程说得头头是道,却产生不  了好的结果,那就是空中楼阁。必  然得不到老百姓的信任。”  在接受采访之前,扶贫干部陈新年告诉记者,不聊他家里的困难,“每个扶贫队员家里都有困难,我到岗东村,就是踏踏实实来干事的。”  几天的采访,他始终在围绕岗东村发展及江苏省委帮扶队的工作展开谈话。陈新年口中的岗东村,是省定经济薄弱村。但在2018年,岗东村集体收入却达到了
“高质量”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词。  但高质量的教育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对这个问题,业界有很多探讨。在多年的办学中,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校长刘维朝也一直在思索这个问题。  日前,在接受《民生周刊》记者采访时,刘维朝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高质量的教育,应该是涵养生命的教育。学校是个生命场  执掌一所百年名校,刘维朝身上有很多光环,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教育部首批领航名校长、“徐特立
近日,国务院扶贫办作出部署,要求各地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脱贫攻坚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如期脱贫。  按照国务院扶贫办的部署,抓好疫情防控期间的脱贫攻坚工作,首先就是要抓好贫困人口的外出务工问题。  据国务院扶贫办最新统计显示,现在外出务工的收入,在贫困地区农民的收入中占三分之一强,是这一人群主要的收入来源之一。为此,国务院扶贫办要求各地要全面摸清当前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意愿,抓住当前重大项目建设和企
教育部文件《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而利用数字化教学媒介建立起来的微课模式,在实际教学中运用得越来越广泛。本文拟从选题立意、史料运用、讲解分析、配套资源等方面谈一谈如何利用初中历史微课程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一、初中历史教学要重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新修订的《普通
病毒肆虐河北  惡魔欺凌燕赵  各路勇士驰援  你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  白衣天使  致敬,白衣勇士  疫情就是号角  你们临难不惧  万千血肉之躯  筑起防疫长城  激情加科技  病毒必肃清  你们透支身体  从白天到黑夜  从黑夜到天明  致敬,白衣勇士  控疫情 断蔓延  驰藁城  飞邢台  奔南宫  你们——  筑起抗疫长城  病人安心  河北坚强  祖国放心  致敬,白衣勇士  党旗下 
“月圆之时,我一定回家。”  4月,由导演于宁宁和编剧佘萍共同策划的公益短片《月圆之时》,在全网热播。该片将目光投向留守儿童群体,通过镜头传递对这一独特群体的关怀。  《月圆之时》由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杂志社、北京民声故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北京天启时间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出品。导演于宁宁在拍摄现场。  于宁宁表示,创作《月圆之时》的初衷是,主创团队在采风过程中看到留守儿童们的生活现状,这些孩子对
思辨性思维就是思考和辨析的思维。所谓思考是指对历史问题进行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所谓辨析指的是对历史问题能够多角度考察,有证据地辨别分析。[1]历史事实蕴藏于史料之中,历史学科特征决定了历史思辨性思维的培养必须植根于史料教学。  与此前版本的历史教科书相比,教育部统编初中历史教科书设计了“相关史事”“材料研读”“人物扫描”“知识拓展”“问题思考”等辅助栏目。其中,“材料研读”栏目通过提
5月14日,修订后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下称实施条例)正式发布,自今年9月1日起施行。  自《民办教育促进法》修订至今,我国的民办教育一直处于改革调整期,实施条例的发布将加速这一进程。  实施条例在加强党对民办学校的领导、营造更加公平的办学环境、维护教育管理秩序、保护受教育者合法权益、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等方面作出了相应规定,这些规定将对民办教育产生什么影响?在新的政策环境下,义务教
疫情之下,全国各地开学延期,很多学校开启了“网课”模式。在这场突如其来的“课堂革命”中,教师队伍中的“新兵”—“90后”教师发挥了独特的优势。  作为在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们能熟练地运用各种新兴网络技术,具有更好的“网感”,也能更好地理解被称为“网络原住民”的“00后”学生们。  他们当中,有人不时在班级群里发红包,有时是奖励,有时是抽查作业,有时是点名;有人特意在网课期间注册了游戏账号,
学校是教育主阵地。近年来,不少中小学校创新教学方式,优化作业设计,创设特色课程,激发教师潜能,向课堂教学要质量,让学生在学校学足学好。一些学校探索实施的“晚十点不作业”“无书面作业日”“适性大课堂”等做法取得良好效果。  “雙减”的总目标是回归教育本质,遵循规律办学。如何把“双减”这件好事办好?如何做到“轻负高质”?如何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本期,《民生周刊》邀请全国7位中小学校长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