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8月7日,美国投资机构Maxim Group最新发布的一组数据显示,中国最大的10家光伏企业债务累计已高达17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110亿元。这一看似严谨又客观的数据统计,彻底击垮了市场对中国光伏本已脆弱不堪的信心,随之而来的是股价大跌、贷款收紧,人们可以预想到的连锁反应正接踵而至。
某光伏业内人士对此评论称,“我们越来越感到,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阴谋。他们并不是为了‘双反’而‘双反’,而是希望借助‘双反’系列事件给中国光伏业资金链制造压力。而资金链的断裂显然比‘双反’更可怕。最终,他们希望借此彻底摧垮我们寄予厚望的新能源产业。”
然而,对欧美想通过“双反”来“斩断”中国光伏企业赖以生存的融资生命线,从而引发股价大跌、贷款收紧等一系列连锁反应,最终彻底置中国光伏产业于死地的“阴谋论”持质疑态度的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则认为,中国光伏企业遭遇“双反”,与自身资金链断裂、高负债率及重组等各类消息不绝于耳等密切相关。
一时间,一场有关“致使中国光伏产业高负债是阴谋还是自身瓶颈”的博弈甚嚣尘上。
难忘“双反”之殇
从去年10月开始,“双反”就成了中国光伏业挥之不去的可怕梦魇。
时间回到2011年10月19日,德国SolarWorld公司在美国的子公司牵头6家匿名美国光伏企业所建立的美国太阳能制造联合会(CASM)向美国商务部和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提出申诉,称中国75家相关企业获得政府补贴,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在美国进行倾销,同时还指责中国政府向国内生产企业提供了大量的非法补贴,补贴内容包括获得大量现金补贴,极为低廉的原料,甚至免费的土地、电力、水资源,几十亿美元的优惠贷款,大量的税收减免、退税政策和优惠的出口保险政策等,遂其要求美国政府向中国出口美国的光伏产品征收100%的反倾销税和反补贴关税(简称“双反”)。
彼时,在我国诸多行业均曾遭受过美方“双反”制裁的前车之鉴下,光伏“双反”立案的最终结果并不出人意料。
果不其然,2011年12月2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初裁中国输美太阳能电池对美相关产业造成实质性损害,称中国的进口光伏产品对美国光伏生产厂家形成“危害”或“危害威胁”;2012年3月21日,美国商务部对外公布了其对惩罚性征收中国光伏企业反补贴税的初步裁定结果。根据该声明,这一反补贴税率最低为2.90%、最高为4.73%,其远低于去年美国7家太阳能电池板生产商提起“双反”申诉时要求的100%。
由于预期的结果还曾一度刺激相关光伏中概股在美国市场迎来普涨。不过,作为仅占全球光伏装机容量10%的市场,美方实施“双反”制裁对中国光伏业的打击还不够致命。
时隔四个月后,中国光伏业终究还是要面对这可能致命的一击。2012年7月24日,德国SolarWorld公司再度发难中国光伏业,向欧盟委员会正式提出申请,对来源于中国的多晶硅光伏电池产品提起反倾销调查。
对此,尽管人们推测,经济环境每况愈下的欧洲会谨慎考虑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双反”调查;尽管欧盟“双反”立案门槛高于美国,其还给中国光伏业留下了可做充分应诉准备的“45天窗口期”。但毕竟欧盟是占据了全球光伏装机容量70%的第一大市场,更是中国光伏产品出口的主要地区。欧盟“双反”最终是否立案,终将关系到中国光伏产业的生死存亡。
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有接近358亿美元的光伏产品出口,其中60%以上是输送至欧洲市场。而最新的2012年第一季度数据显示,各企业光伏组件出货欧洲的比例分别为,尚德电力占总出口的44%、英利占65%、天合光能占89%。
破解财务“三难”
事实上,与欧美“双反”对中国光伏产业的影响更大的,却是中国光伏产业内部资金链断裂、高负债率、重组等各类负面消息的屡屡见诸报端。尤其是近期尚德电力、诚兴光伏两家企业分别又因“担保”操作不到位、被担保公司面临破产,使得公司运营、资本市场表现等受到极大影响,由此又一次引发了市场对光伏企业自身财务、经营状况的忧虑。
除了担保环节频频告急之外,其实在交货信用期、负债、现金比例等方面,光伏公司的表现都令人堪忧。
难题一:担保之祸
虽然企业之间的“担保”或“互保”,在光伏行业并不鲜见,但担保问题所引发的纠纷、财务影响,则是在光伏行业全线低迷、各公司资金严重匮乏后,暴露的更加显著。此前,尚德电力(以下简称“尚德”)的反担保借款“子虚乌有”一事,令尚德的公众股东及大型基金连续抛股,一度令该企业的股价连续三日下跌了30%以上。
在浙江金华,浙江诚兴光伏科技有限公(以下简称“诚兴光伏”)控制人李飞突然跳楼,据传也是由担保而起。
2011年,温州“眼镜大王”胡福林由中间人牵线,旗下中硅公司(光伏企业)获得了诚兴光伏的数千万元担保款。但公司经营不顺宣告重组,为其提供担保的诚兴光伏也备受牵连。
据了解,诚兴光伏今年订单不足1亿元,利润预计有10%,但可能仍难以覆盖2000多万元的担保连带责任。
某光伏上市公司的高层透露,担保、反担保都是为了保证相关项目各利益方的投资及借款不受损害。以往,反担保额不会占企业很大比例,可能也只有1%-5%左右的营业额。但现在则不同:光伏行情非常差,有些投资方在批复费用的时候,甚至与项目同等价值的担保额作为降低风险的手段。另外,各家光伏公司的亏损幅度也不低,担保环节一旦出问题,则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最受影响的就是公司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了。
难题二:信用期拖长
某太阳能企业副总表示,现在他最头疼的事情还不是担保,而是信用期实在太长了。“打个比方,以往我们在和客户谈一桩生意的时候,我把光伏电池组件发给他之前,他会从银行调出30%左右的资金作为预付款;现在,我们是需要不断发货给对方,对方才发还一个信用证,作为付款凭据。”
凭据有了当然好,但问题在于,现在信用证时限是越拉越长,“我们通常拿到的是5个月的信用证。” 该副总还指出,公司对供应商的应付款项也会拉长,时限在100天左右。但因为应收款大大超出应付款,导致中间有50天左右的这笔资金是需要公司自己来垫付的。“庆幸的是,现在我们的账上有数亿美元现金,否则肯定会像很多小企业一样。正是因为这种财务结算方式的变化,促使小企业无法做现金周转,只能快点降价销货。”
难题三:现金增幅过缓
而就目前已公布的十多家国内光伏公司今年一季度财务报告,也能看出他们的现金增幅、负债情况都不容乐观。比如,尚德今年一季度的负债高达22.63亿美元,相比2011年四季度几乎没有缓解。而天合光能的负债为11.38亿美元,环比增加了9.7%,阿特斯太阳能、昱辉阳光、韩华新能源、LDK等负债总额,环比也分别增加了14.2%、10.3%、8.4%及2.3%。尽管LDK的负债并没有大幅升高,但34.23亿美元的负债总额仍高居各企业榜首。
另据美国投资银行Maxim Group的报告揭示:在中国最大10家太阳能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上,债务累计达到175亿美元,表明整个行业已接近破产边缘。
部分海外机构会将企业的“短期债务+长期债务+可转换债券现金”再除以股东权益的结果,作为一个债务与资产的比例参考方式。不过有多位国内财务分析人士表示,上述这种做法不符合我国法律规定,中国还是以“总负债除以总资产”作为一个“资产负债率”的比值来观察企业是否应定义为“破产”。
尽管还不至于破产,但在负债高企阶段,各公司的现金增幅并不大,甚至在倒退。如尚德在今年一季度的现金为6.63亿美元,同比下滑6.4%,英利绿色能源虽握有6.74亿元的现金,但同样环比下滑了24%,此外天合光能、昱辉阳光、韩华新能源及晶科能源等公司的现金额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晶科能源27%的现金下滑比例名列第一,其第一季度的现金为6707万美元。
直面产业危机
虽然局势紧迫,但就目前来看,除德国SolarWorld等少数公司对“双反”乐此不疲外,美国只对中国输美光伏产品裁定了最低2.90%、最高4.73%的反补贴税,而欧盟则尚未展开调查。
应该说,即便8月7日,美国投资机构Maxim Group发布的数据属实,其也仅与此前欧洲缩减光伏补贴,全球经济不振有关,而尚与“双反”关系不大。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认为,“近几年中国光伏产品产量一直在增加,但欧洲债务危机、美国双反使得光伏市场急剧萎缩,价格一路下跌,利润空间被压缩得很厉害。”但时下“中国10家光伏企业负债已高达人民币1110亿元”的消息正在与欧美“双反”的消息发生巧妙的“化学反应”。在很多人看来,中国光伏业已断粮断饷,前途暗淡。
一位不愿具名的投行人士表示,“现在几乎所有的投行都对光伏业持回避态度,银行信贷也已将光伏企业拒之门外。甚至连一些国有政策性银行,都停止了对光伏企业的信贷。”
事实上,近年来一批中国光伏“巨头”的快速崛起,得益于银行信贷的大力支持,以无锡尚德为例,数据显示,其银行贷款从2005年末的0.56亿美元攀升至去年底的17亿美元,7年时间暴增了近30倍。
在“对手”眼里,中国光伏“巨头”们曾经的信贷优势顷刻间便可成为劣势。因为,长期依靠贷款发展的中国企业普遍具有高额资产负债,而一旦市场低迷,这些负债将成为企业融资的最大障碍。
“如果不能保证拥有充足的‘过冬’资金,中国光伏企业甚至撑不到欧盟实施‘双反’立案的那一天。而反过来说,假设这是一场精心策划‘阴谋’,对手甚至不发一兵一卒,仅借舆论之势,就掐住了中国光伏业赖以生存的融资生命线。”上述投行人分析指出。
另据《经济参考报》报道,江西赛维日前公布的财报显示,公司上半年净利润亏损10.8亿元,负债总额266.76亿元,负债率为88%左右。Maxim Group认为,江西赛维的负债与产权比率达到7.4,这意味着按欧美的公司会计准则,江西赛维已资不抵债,目前已接近破产,或需要重组。
在美国遭遇集体诉讼的尚德境地则更为窘困。继卷入反担保骗局之后,尚德在美国又遭到两起集体诉讼,被指发布虚假和误导投资者的财务和经营状况信息,尚德股价再遭重挫,连续三个交易日低于每股1美元。彭博社数据显示,28家投资机构的分析师中,有18位将尚德的股价评级定为“售出”。Maxim Group认为,破产重组将是尚德的唯一出路。
但尚德2012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截至3月31日,尚德净亏损1.33亿美元,现金及限定用途现金共计6.6亿美元。一位财务分析人士称,目前无法准确判断尚德资金链情况和偿还债务的能力。
其实,这不是尚德和赛维第一次掀起“破产风波”。2011年四季度,赛维和尚德就一度传闻破产,尚德股价也一度跌近一倍。但随后尚德电力控股公司董事长施正荣对传闻进行回应并给予澄清。
有分析人士认为,无风不起浪,赛维、尚德破产传言背后,暴露出的是中国光伏行业整体的不景气。孟宪淦也指出,“近几年中国光伏产品产量一直在增加,但欧洲债务危机、美国‘双反’使得光伏市场急剧萎缩,价格一路下跌,利润空间被压缩得很厉害。”
更为严重的是,因行业“寒冬”,在股票市场上受伤的不仅是尚德。在国内A股市场,同是光伏产业的南大光电上市前公告业绩将“变脸”,8月7日上市首日大涨后,次日遭遇跌停。
据交易所资料显示,南大光电主要从事光电新材料MO源的研发、生产和销售。7月30日,南大光电以网上网下相结合方式发行新股1257万股,本来计划募集资金1.92亿元,而实际募集8.29亿元,超募330%。其每股发行价达66元,创今年以来发行价最高纪录,被誉为A股市场今年最贵新股。但最贵新股却在尚未上市前发布变脸的三季报业绩预告。8月6日,南大光电公告称,上半年营业收入1.12亿元,净利润5472.94万元。同时,南大光电还预计2012年1-9月净利润约为8200万至9600万元左右,同比下滑约为40%左右。
国金证券认为,随着需求增速和价格的下滑,公司业绩增速将放缓。2011年下半年MO源由卖方市场进入买方市场,降价趋势短期内仍将延续;MO源需求持续增长,价格大幅下滑导致短期市场萎缩。
某光伏业内人士对此评论称,“我们越来越感到,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阴谋。他们并不是为了‘双反’而‘双反’,而是希望借助‘双反’系列事件给中国光伏业资金链制造压力。而资金链的断裂显然比‘双反’更可怕。最终,他们希望借此彻底摧垮我们寄予厚望的新能源产业。”
然而,对欧美想通过“双反”来“斩断”中国光伏企业赖以生存的融资生命线,从而引发股价大跌、贷款收紧等一系列连锁反应,最终彻底置中国光伏产业于死地的“阴谋论”持质疑态度的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则认为,中国光伏企业遭遇“双反”,与自身资金链断裂、高负债率及重组等各类消息不绝于耳等密切相关。
一时间,一场有关“致使中国光伏产业高负债是阴谋还是自身瓶颈”的博弈甚嚣尘上。
难忘“双反”之殇
从去年10月开始,“双反”就成了中国光伏业挥之不去的可怕梦魇。
时间回到2011年10月19日,德国SolarWorld公司在美国的子公司牵头6家匿名美国光伏企业所建立的美国太阳能制造联合会(CASM)向美国商务部和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提出申诉,称中国75家相关企业获得政府补贴,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在美国进行倾销,同时还指责中国政府向国内生产企业提供了大量的非法补贴,补贴内容包括获得大量现金补贴,极为低廉的原料,甚至免费的土地、电力、水资源,几十亿美元的优惠贷款,大量的税收减免、退税政策和优惠的出口保险政策等,遂其要求美国政府向中国出口美国的光伏产品征收100%的反倾销税和反补贴关税(简称“双反”)。
彼时,在我国诸多行业均曾遭受过美方“双反”制裁的前车之鉴下,光伏“双反”立案的最终结果并不出人意料。
果不其然,2011年12月2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初裁中国输美太阳能电池对美相关产业造成实质性损害,称中国的进口光伏产品对美国光伏生产厂家形成“危害”或“危害威胁”;2012年3月21日,美国商务部对外公布了其对惩罚性征收中国光伏企业反补贴税的初步裁定结果。根据该声明,这一反补贴税率最低为2.90%、最高为4.73%,其远低于去年美国7家太阳能电池板生产商提起“双反”申诉时要求的100%。
由于预期的结果还曾一度刺激相关光伏中概股在美国市场迎来普涨。不过,作为仅占全球光伏装机容量10%的市场,美方实施“双反”制裁对中国光伏业的打击还不够致命。
时隔四个月后,中国光伏业终究还是要面对这可能致命的一击。2012年7月24日,德国SolarWorld公司再度发难中国光伏业,向欧盟委员会正式提出申请,对来源于中国的多晶硅光伏电池产品提起反倾销调查。
对此,尽管人们推测,经济环境每况愈下的欧洲会谨慎考虑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双反”调查;尽管欧盟“双反”立案门槛高于美国,其还给中国光伏业留下了可做充分应诉准备的“45天窗口期”。但毕竟欧盟是占据了全球光伏装机容量70%的第一大市场,更是中国光伏产品出口的主要地区。欧盟“双反”最终是否立案,终将关系到中国光伏产业的生死存亡。
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有接近358亿美元的光伏产品出口,其中60%以上是输送至欧洲市场。而最新的2012年第一季度数据显示,各企业光伏组件出货欧洲的比例分别为,尚德电力占总出口的44%、英利占65%、天合光能占89%。
破解财务“三难”
事实上,与欧美“双反”对中国光伏产业的影响更大的,却是中国光伏产业内部资金链断裂、高负债率、重组等各类负面消息的屡屡见诸报端。尤其是近期尚德电力、诚兴光伏两家企业分别又因“担保”操作不到位、被担保公司面临破产,使得公司运营、资本市场表现等受到极大影响,由此又一次引发了市场对光伏企业自身财务、经营状况的忧虑。
除了担保环节频频告急之外,其实在交货信用期、负债、现金比例等方面,光伏公司的表现都令人堪忧。
难题一:担保之祸
虽然企业之间的“担保”或“互保”,在光伏行业并不鲜见,但担保问题所引发的纠纷、财务影响,则是在光伏行业全线低迷、各公司资金严重匮乏后,暴露的更加显著。此前,尚德电力(以下简称“尚德”)的反担保借款“子虚乌有”一事,令尚德的公众股东及大型基金连续抛股,一度令该企业的股价连续三日下跌了30%以上。
在浙江金华,浙江诚兴光伏科技有限公(以下简称“诚兴光伏”)控制人李飞突然跳楼,据传也是由担保而起。
2011年,温州“眼镜大王”胡福林由中间人牵线,旗下中硅公司(光伏企业)获得了诚兴光伏的数千万元担保款。但公司经营不顺宣告重组,为其提供担保的诚兴光伏也备受牵连。
据了解,诚兴光伏今年订单不足1亿元,利润预计有10%,但可能仍难以覆盖2000多万元的担保连带责任。
某光伏上市公司的高层透露,担保、反担保都是为了保证相关项目各利益方的投资及借款不受损害。以往,反担保额不会占企业很大比例,可能也只有1%-5%左右的营业额。但现在则不同:光伏行情非常差,有些投资方在批复费用的时候,甚至与项目同等价值的担保额作为降低风险的手段。另外,各家光伏公司的亏损幅度也不低,担保环节一旦出问题,则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最受影响的就是公司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了。
难题二:信用期拖长
某太阳能企业副总表示,现在他最头疼的事情还不是担保,而是信用期实在太长了。“打个比方,以往我们在和客户谈一桩生意的时候,我把光伏电池组件发给他之前,他会从银行调出30%左右的资金作为预付款;现在,我们是需要不断发货给对方,对方才发还一个信用证,作为付款凭据。”
凭据有了当然好,但问题在于,现在信用证时限是越拉越长,“我们通常拿到的是5个月的信用证。” 该副总还指出,公司对供应商的应付款项也会拉长,时限在100天左右。但因为应收款大大超出应付款,导致中间有50天左右的这笔资金是需要公司自己来垫付的。“庆幸的是,现在我们的账上有数亿美元现金,否则肯定会像很多小企业一样。正是因为这种财务结算方式的变化,促使小企业无法做现金周转,只能快点降价销货。”
难题三:现金增幅过缓
而就目前已公布的十多家国内光伏公司今年一季度财务报告,也能看出他们的现金增幅、负债情况都不容乐观。比如,尚德今年一季度的负债高达22.63亿美元,相比2011年四季度几乎没有缓解。而天合光能的负债为11.38亿美元,环比增加了9.7%,阿特斯太阳能、昱辉阳光、韩华新能源、LDK等负债总额,环比也分别增加了14.2%、10.3%、8.4%及2.3%。尽管LDK的负债并没有大幅升高,但34.23亿美元的负债总额仍高居各企业榜首。
另据美国投资银行Maxim Group的报告揭示:在中国最大10家太阳能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上,债务累计达到175亿美元,表明整个行业已接近破产边缘。
部分海外机构会将企业的“短期债务+长期债务+可转换债券现金”再除以股东权益的结果,作为一个债务与资产的比例参考方式。不过有多位国内财务分析人士表示,上述这种做法不符合我国法律规定,中国还是以“总负债除以总资产”作为一个“资产负债率”的比值来观察企业是否应定义为“破产”。
尽管还不至于破产,但在负债高企阶段,各公司的现金增幅并不大,甚至在倒退。如尚德在今年一季度的现金为6.63亿美元,同比下滑6.4%,英利绿色能源虽握有6.74亿元的现金,但同样环比下滑了24%,此外天合光能、昱辉阳光、韩华新能源及晶科能源等公司的现金额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晶科能源27%的现金下滑比例名列第一,其第一季度的现金为6707万美元。
直面产业危机
虽然局势紧迫,但就目前来看,除德国SolarWorld等少数公司对“双反”乐此不疲外,美国只对中国输美光伏产品裁定了最低2.90%、最高4.73%的反补贴税,而欧盟则尚未展开调查。
应该说,即便8月7日,美国投资机构Maxim Group发布的数据属实,其也仅与此前欧洲缩减光伏补贴,全球经济不振有关,而尚与“双反”关系不大。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认为,“近几年中国光伏产品产量一直在增加,但欧洲债务危机、美国双反使得光伏市场急剧萎缩,价格一路下跌,利润空间被压缩得很厉害。”但时下“中国10家光伏企业负债已高达人民币1110亿元”的消息正在与欧美“双反”的消息发生巧妙的“化学反应”。在很多人看来,中国光伏业已断粮断饷,前途暗淡。
一位不愿具名的投行人士表示,“现在几乎所有的投行都对光伏业持回避态度,银行信贷也已将光伏企业拒之门外。甚至连一些国有政策性银行,都停止了对光伏企业的信贷。”
事实上,近年来一批中国光伏“巨头”的快速崛起,得益于银行信贷的大力支持,以无锡尚德为例,数据显示,其银行贷款从2005年末的0.56亿美元攀升至去年底的17亿美元,7年时间暴增了近30倍。
在“对手”眼里,中国光伏“巨头”们曾经的信贷优势顷刻间便可成为劣势。因为,长期依靠贷款发展的中国企业普遍具有高额资产负债,而一旦市场低迷,这些负债将成为企业融资的最大障碍。
“如果不能保证拥有充足的‘过冬’资金,中国光伏企业甚至撑不到欧盟实施‘双反’立案的那一天。而反过来说,假设这是一场精心策划‘阴谋’,对手甚至不发一兵一卒,仅借舆论之势,就掐住了中国光伏业赖以生存的融资生命线。”上述投行人分析指出。
另据《经济参考报》报道,江西赛维日前公布的财报显示,公司上半年净利润亏损10.8亿元,负债总额266.76亿元,负债率为88%左右。Maxim Group认为,江西赛维的负债与产权比率达到7.4,这意味着按欧美的公司会计准则,江西赛维已资不抵债,目前已接近破产,或需要重组。
在美国遭遇集体诉讼的尚德境地则更为窘困。继卷入反担保骗局之后,尚德在美国又遭到两起集体诉讼,被指发布虚假和误导投资者的财务和经营状况信息,尚德股价再遭重挫,连续三个交易日低于每股1美元。彭博社数据显示,28家投资机构的分析师中,有18位将尚德的股价评级定为“售出”。Maxim Group认为,破产重组将是尚德的唯一出路。
但尚德2012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截至3月31日,尚德净亏损1.33亿美元,现金及限定用途现金共计6.6亿美元。一位财务分析人士称,目前无法准确判断尚德资金链情况和偿还债务的能力。
其实,这不是尚德和赛维第一次掀起“破产风波”。2011年四季度,赛维和尚德就一度传闻破产,尚德股价也一度跌近一倍。但随后尚德电力控股公司董事长施正荣对传闻进行回应并给予澄清。
有分析人士认为,无风不起浪,赛维、尚德破产传言背后,暴露出的是中国光伏行业整体的不景气。孟宪淦也指出,“近几年中国光伏产品产量一直在增加,但欧洲债务危机、美国‘双反’使得光伏市场急剧萎缩,价格一路下跌,利润空间被压缩得很厉害。”
更为严重的是,因行业“寒冬”,在股票市场上受伤的不仅是尚德。在国内A股市场,同是光伏产业的南大光电上市前公告业绩将“变脸”,8月7日上市首日大涨后,次日遭遇跌停。
据交易所资料显示,南大光电主要从事光电新材料MO源的研发、生产和销售。7月30日,南大光电以网上网下相结合方式发行新股1257万股,本来计划募集资金1.92亿元,而实际募集8.29亿元,超募330%。其每股发行价达66元,创今年以来发行价最高纪录,被誉为A股市场今年最贵新股。但最贵新股却在尚未上市前发布变脸的三季报业绩预告。8月6日,南大光电公告称,上半年营业收入1.12亿元,净利润5472.94万元。同时,南大光电还预计2012年1-9月净利润约为8200万至9600万元左右,同比下滑约为40%左右。
国金证券认为,随着需求增速和价格的下滑,公司业绩增速将放缓。2011年下半年MO源由卖方市场进入买方市场,降价趋势短期内仍将延续;MO源需求持续增长,价格大幅下滑导致短期市场萎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