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的古今价值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ykyky666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通常会认为,《诗经》作为一部文学作品或文字记事,囊括了历史、娱乐、礼法等诸多方面,其审美或使用的功能,这二者的价值在当时一定远远大于今天。理由是一部《诗经》脱离了几千年前的环境,许多功用已被废弃,而今不过是作为一份存留的文字古物、一部语言档案,它离开了当年伴生的音乐,不再使用,也就基本上失去了原来的价值。如果从一般意义的考古价值论,它似乎也远没有其他一些出土文物那么重要。当然,任何事物的古今价值都不会相同,但有一点要肯定下来,就是它今天的价值一定是源于古代的价值、当时的价值。它曾经具有的价值也会随着时间而发生变化,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但谈到一部文学作品的价值,像《诗经》这样依赖过去、依赖源头的还不多见。作为一部诗歌总集,一部文字档案,几千年来从记忆、思想、史料等各个方面看,都呈现出再生式和基础式的重大意义,无论就文学本身还是其他,都是非常珍贵的,对当代生活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它有一股不可思议的内力,正在时间里源源不断地挥发出来。
  艺术作品的功能和命运有时候是极其诡异的。有些作品在当时发挥了巨大作用,其影响莫可比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声音越来越弱,面目越来越模糊,以至于被完全遗忘了。而另一些相反的例子却在提醒我们,对于艺术这种特殊事物的评判,尤其需要时间。时间的淘洗和鉴定,超过一切的权威。古今中外这方面的例子太多了,從中国古代的陶渊明到西方的梵高,可以不断地列举下去。
  人们对于艺术创造的价值,总是从现实的功用性来加以论断,比如它对于一个时期人们生活的影响,它们在世俗文化中占有的份额等。然而它们的价值在许多时候是隐性的,也是极为深奥的,判断起来并不容易。有时候还要综合其产生和存在以及历史所给予的机缘这所有的因素,来衡量其功用和价值。一般来说,那种举目可见、近在眼前的功用性,并不会是多么重要的标准。历尽时间长河的淘洗却一直存在,这是客观的不可消磨的事实。就此而言,即便那些在当年寂寂无声的创造物,如果在日久天长之后逐渐突出,尘埃尽去,会立即变得光芒四射。只要发生了这样的“后来”,那么当年的寂寞也会成为价值的一部分。艺术作品的全部价值,必定要分给产生它们的那个时空环境,这其中的道理尽管十分复杂,不甚分明,却实在是一个需要猜度和辨析的问题。
  我们的价值观应该回到理性,而不仅仅是浅近的物质功利主义。即便是后者,当年《诗经》在物质层面的价值也是非常显赫的。它能够在某些重大节令与场合演奏,作为一种礼法的标志,不可逾越的形式载体,一遍遍宣示这种功能,显然具有很大的世俗价值。我们这里讲的价值是综合的,最后尤其要回到艺术上来,这才是最需要关注的,也是最需要讨论的。在这个层面上,《诗经》当年就令人陶醉,它强大的娱乐性无论在民间还是在庙堂,都令人得到满足。它的美学价值,也完全是从根柢上生出的,而且经过了几千年,一直在茂长和丰腴着。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这里要一再说到《诗经》的主体,即《风》的部分。对它的考察会有些复杂,一方面它是公认的民间创造物,是采诗官在极大范围里的选取,想必有无数的人参与了创造。这些创造者用歌声宣泄了心情,真正是我口唱我心,对歌者身心起到了不可言喻的作用,让其畅快、轻松和欢乐。更重要的是,他们通过这些歌唱传递了内心的渴求。说出诉求,传递心灵,这对每一个人都是极其重要的。今天看,这些吟唱等于是他们的一份份呼吁书,也是那个时代的“多媒体”,是最可依赖的传达工具。这样一来又多少超出了自我愉悦和共同愉悦的一般性质,其他的世俗功用也就凸显和附加进来。
  在谈论《国风》的时候,我们尤其要仔细一些:既然它们产生于更长的时间和更多的人,那就可以想象创作者成分之复杂。民间是否可以完全等同于底层?底层是一个阶层的概念,它通常指劳力者,以区别于上层的劳心贵族。可是从另一个方面讲,它还是一个广大和开阔的概念,意味着事物集中之前的一种散漫状态。在阔大漫长的时间里,在相当辽阔的范围内,那些无数的未可测知的人,都可以用“民间”两个字来概括。这里面甚至可以包括贵族、知识分子和有文字能力的创造者与记录者。如果这样理解,民间是不是会变得更加包容和可信?既然如此,我们是否可以说,《国风》的创造者,有可能不完全是基层的劳民。这样说,也并未否认劳民的创作才是《诗经》的主体。这样理解,也就有了更大的包容和气度。
  《风》是很久以来,由分散在广大地区的各色人等咏唱出来的即兴歌调,经过乐官的广泛采集,并在一种礼法和规制的指导下加以筛选,而后又固定于使用场合,配置专门的乐曲,从而功成的。这大概是更为可信的说法。
  《诗经》的价值延续到今天,已发生了诸多变化。作为考察历史、心灵、礼法的一个丰富标本为今天所用,尤其是作为诗章,它一直保有强大的艺术魅力。几千年来它一直拥有这些功能,今天则附带了另一个不可取代的作用,就是给现代人提供精神回返和溯源的指标与路径。它是一个绚丽的世界,也是一块醒目的路标石。作为某种源头性的生命呈现,它可以成为考察根柢、抵御现代语言混乱、发扬和重塑汉语言健康的样本。这里面隐含了汉语言的灵魂,是语言艺术之心。这个核心在浩瀚的人类文明中移动,至今划过了一个长长的半径,形成了巨大的汉语言文明圈。我们站在现代,可以有一个远大的眺望,做一个超脱而清醒的继承者和创造者,这才不至于陷入迷狂和沉沦。
  (选自《读〈诗经〉》,中华书局)

读《诗经》


  作者:张炜
  定价:48.00元
  中华书局2019年4月出版
  经典常读常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理解和体会,一个人有一个人的认识和感悟。《读〈诗经〉》就是这样一部读解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的普及读物,是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张炜读解古典文学专著系列之一种。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分为五讲五十五题,标题指引读者思索“文明的不得已”“直与简的繁华”,品咂“隐晦之美”“简约之美”,触摸“孔子的诗心”,领略“成康盛世的激情”。下篇精选了八十四篇诗文:简注,方便读者理解诗的基本意;解读,引领读者游走于《诗经》的深处与细部。
其他文献
在我国封建社会的大部分时间里,最高统治者是不太重视监察法的制定的;但在封建社会后期,情况发生了变化。元明两代,监察法规的制定有了重大进展,而清代统治者更加重视监察法规,清代的《钦定台规》是我国古代最完备的一部监察法规,而且是以皇帝的名义编撰并颁布的。这部法规的编撰受到了皇帝的关注与支持,出台后不断地修订,有乾隆八年(1743)的八卷本、道光七年(1827)的四十卷本,以及光绪十八年(1892)的四
期刊
《周易》是中华文化中的一部杰作,其中蕴含着深刻的生态伦理智慧,在当今依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太极整体观  《周易》认为,天地万物是以太极为本原的秩序谨严的有机整体,其中任何一个事物均与其他一切事物乃至宇宙整体休戚相关。此即“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所蕴含的太极整体观。《易传·序卦》则在此基础上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更加详尽、气势恢宏的宇宙图景。《易经》六十四卦便是模拟这个宇宙
期刊
明代是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走向顶峰的时代。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7岁时父母双亡。走投无路之下,他去投奔了皇觉寺的高彬和尚,剃度为僧,做了小行童。由于当地闹饥荒,寺里得不到施舍,住持只好打发和尚们去云游化缘,朱元璋自然也包括在内,实际就是四处讨饭为生。这段心酸的经历使朱元璋深知民间疾苦和贪官污吏的残酷,也成为他登基后严肃治吏的一个原因。  朱元璋称帝时,统一战争还在继续。他
期刊
国之所以存者治也,其所以亡者乱也。人君莫不好治而恶乱,乐存而畏亡。然尝观上记,近古以来,亡代有三,秽国不数,夫何故哉?察其败,皆由君常好其所乱,而恶其所治;憎其所以存,而爱其所以亡。是故虽相去百世,县年一纪,限隔九州,殊俗千里,然其亡征败迹,若重规袭矩,稽节合符。故曰:虽有尧、舜之美,必考于《周頌》;虽有桀、纣之恶,必讥于《版》《荡》。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思贤》)  国家之所以能够久存是因为
期刊
张载,字子厚,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宋代“关学”的创始人,世人称之为“横渠先生”。史学界对张载的思想及历史地位有着不同认识。今天,我们站在战略哲学的角度,需要高度重视、重新审视张载的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张载生于长安。他青年时交好范仲淹,研读儒家经典。进士及第后,拜祁州司法参军,授云岩县令,迁著作佐郎、崇文院校书郎。辞官归家后,讲学于关中,建立“关学”学派。宋神宗熙宁
期刊
刘晏(716或718—780),字士安,曹州南华(今山东东明)人,唐中期著名改革家、理财家。《旧唐书》卷一二三、《新唐书》卷一四九有传。刘晏幼年才华横溢,号称“神童”,名噪京师,《三字经》中就有“唐刘晏,方七岁。舉神童,作正字”之语。成年后,刘晏出任地方官,廉洁奉公,体察民间疾苦,施行惠民之举,颇有能名,赢得了百姓的赞誉。后来,刘晏到中央做官,“领度支、盐铁、转运、铸钱、租庸使”,从此开始了为朝廷
期刊
古代新皇登基,通常要举行加冕典礼。那么,这个标志帝王身份的“冕”究竟是什么呢?  “冕”由“冃(mào)”和“免”组成。“冃”的字形像古代的帽子,實际上就是早期的“帽”字,后来到了楷书当中,演变为“”,而“免”则表示读音。  有学者认为,“免”是“冕”的早期字形。“免”在金文中写成等形状,像一个人头上戴着一顶大帽子。不过,“免”表示的不是普通的帽子,而是丧帽。古代举行丧礼的时候,要先摘掉冠,然后用
期刊
自“五帝”之黄帝时代至汉武帝执政时期司马迁亲身经历的历史,是《史记》的记述对象。《史记》对这一长久历史进程中的多种文化现象进行了全方位的观察和说明,除了人文现象,还包括自然现象,其中多有其他史学论著不予关注的信息。例如,先秦两汉文献已经出现关于人和其他动物皮肤汗腺分泌液体——“汗”的相关知识的记载。《史记》有关“汗”的文字,也是生理史、劳作史和盐史的宝贵资料。《尚书》《春秋》和《春秋》三传以及《国
期刊
一、盐铁会议  《盐铁论》是西汉宣帝时汝南人桓宽根据“盐铁会议”的记录加工而成的一部著作。因此,欲了解《盐铁论》这部书,就要先从“盐铁会议”说起。  召开于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的“盐铁会议”是先秦以来儒家所提倡的“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的自由经济思想与以管仲为代表的“轻重论”国家干预思想在西汉时期的一次理论交锋,也可视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官方主办召开、有民间学者参与的全国性经济政策的研讨会。这次会
期刊
“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系列之四十二  王昭君字嫱,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兴山)人,晋朝时为避司马昭之讳,改称明妃、明君。其事迹主要记载于《汉书·匈奴传》和《后汉书·南匈奴列传》中。王昭君以民间女子的身份被选入掖庭,成为了一名宫女,然而却始终没有得到皇帝的眷顾。后来恰逢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朝请求和亲,王昭君便主动要求嫁给匈奴单于,于是成就了“昭君出塞”这段历史佳话。从历史进程来看,昭君出塞促进了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