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夫论》选读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hdengm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之所以存者治也,其所以亡者乱也。人君莫不好治而恶乱,乐存而畏亡。然尝观上记,近古以来,亡代有三,秽国不数,夫何故哉?察其败,皆由君常好其所乱,而恶其所治;憎其所以存,而爱其所以亡。是故虽相去百世,县年一纪,限隔九州,殊俗千里,然其亡征败迹,若重规袭矩,稽节合符。故曰:虽有尧、舜之美,必考于《周頌》;虽有桀、纣之恶,必讥于《版》《荡》。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思贤》)
  国家之所以能够久存是因为安定,之所以灭亡是因为动乱。君主没有不喜好安定而厌恶动乱的,没有不喜欢久存而害怕亡国的。然而试看古书所记,近古以来,灭亡的朝代有夏、商、周三代,灭亡的国家更是无数,这是什么原因呢?考察它们的败亡,都是因为君主常常喜好那些造成动乱的举措,而厌恶那些安定的举措;憎恶那些使国家长治久安的措施,而爱好那些使国家败亡的措施。所以亡国之间虽然相去百代,悬距千年,地隔九州,风俗殊异,但败亡的征兆和迹象,却像规矩重复、符节契合一样毫无差异。所以说:尽管有尧、舜的美德,也一定要考察《周颂》(周王朝祭祀先祖和神明的乐歌,内容多为歌颂周先公先王)之乐;尽管知道桀、纣的恶行,也一定要察看《版》《荡》之诗(《版》为《诗经·大雅》中的一篇,今本《诗经》作“板”,旨在斥责暴君周厉王。《荡》也为《诗经·大雅》中的一篇,旨在哀伤周王朝的衰败)。夏王朝的败亡,正是殷商还不曾远去的一面镜子。
  夫化变民心也,犹政变民体也。德政加于民,则多涤畅姣好坚强考寿;恶政加于民,则多罢癃尪病夭昏札瘥。故《尚书》美“考终命”,而恶“凶短折”。国有伤明之政,则民多病目;有伤聪之政,则民多病耳;有伤贤之政,则贤多横夭。夫形体骨干为坚强也,然犹随政变易,又况乎心气精微不可养哉?《诗》云:“敦彼行苇,羊牛勿践履。方苞方体,惟叶柅柅。”又曰:“鸢飞厉天,鱼跃于渊。恺悌君子,胡不作人?”公刘厚德,恩及草木,羊牛六畜,且犹感德,仁不忍践履生草,则又况于民萌而有不化者乎?君子修其乐易之德,上及飞鸟,下及渊鱼,无不欢忻悦豫,则又况于士庶而有不仁者乎?(《德化》)
  教化可以改变民众的心性,犹如政事可以改变他们的身体一样。对民众广施德政,那么大多数的百姓都会心性畅达,容貌美好,且健康长寿;对民众施以恶政,那么大多数的百姓都会衰老病弱,多病早夭。所以《尚书》赞美“长寿”,厌恶“早夭”。国家有伤害视力的政策,那么百姓多会患有眼病;国家有伤害听力的政策,那么百姓多会患有耳病;国家有妨害贤才的政策,那么贤才多会意外早夭。人的形体骨骼坚实强劲,尚且会随着政治的善恶而改变,更何况心灵之气精妙幽微难以保养呢?《诗经》中说:“那道旁茂盛的芦苇,牛羊们请不要践踏毁伤。芦苇正要发苞吐芽,绿绿的叶子嫩密可喜。”又说:“鹞鹰飞到高天之上,游鱼跃入深渊之中,和顺平易的君子啊,怎能不培育新的人才呢?”公刘仁德深厚,恩惠施及草木,牛羊六畜感其恩德,而心怀仁恩不忍践踏草木,更何况百姓,难道还有无法教化的吗?君子修养其和乐平易的德行,上到天上的飞鸟,下到水中的游鱼,无不欢欣喜悦,又何况士人民众,还有不仁德的吗?
其他文献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封建社会国家机器中的一个重要“部件”。随着历史的发展,它也在不断调整和变化,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一、监察机构随着皇权的加强而不断强化  中國古代监察制度形成于秦朝,最高监察长官是御史大夫,地方上有监郡御史。机构设置的情况,史书中没有记载,大约比较简单。汉承秦制,但也有变化,御史大夫和丞相、太尉合称三公,三公处于国家政权的核心地位。东汉光武帝把御史的官署从皇宫里搬了出来,并入兰台
期刊
2019年12月22日是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冬至。冬至在中国是个重要的文化符号,有着深层次的文化含义。冬至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极”是极致的意思,冬藏之气,至此而极。它包含三层意思:阴寒达到极致,天最冷;阳气始至,上升;太阳行至最南处,所以昼最短、夜最长。在现代天文学上,冬至预示着一年中最寒冷的冬季即将来临,但也含
期刊
围坐团栾且勿哗,饭余共举此瓯茶。  粗知道义死无憾,已迫耄期生有涯。  小圃花光还满眼,高城漏鼓不停挝。  闲人一笑真当勉,小植何妨问酒家。  ——[南宋]陆游《啜茶示儿辈》  若论写作茶诗的数量,唐代诗人中白居易是第一,宋代诗人里陆游为魁首。  陆游本是高产的诗人,有“六十年间万首诗”的成就。有学者统计,《剑南诗稿》中涉及茶的作品达到二百多首。这样算起来,陆游比白居易写作的茶诗数量还要多出四倍有
期刊
如果发放一份问卷,要求受访者举出几种可以代表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的标志性符号,黄河的出现率一定名列前茅。这条世界含沙量最大的长河造就了广袤的华北平原,大小支流将黄土高原切割得千沟万壑,同时在尾闾把陆地一点点向海洋推进。应该指出,这条河流所形塑的远不止是中华大地的自然景观,更为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根本气质的生成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中,黄河与政治的关系又最为突出。从“黄河清、圣人出”的美好理想到“挑动
期刊
西汉中期是古隶向成熟汉隶的演变时期。其体势逐渐趋向长方形,横画行笔先昂后沉再挑起作尖锋而呈波状,撇与捺相背而分张,也作尖锋挑起。这种特点虽然还只初具形态,但其變化是很明显的,作为隶书的波磔之态似与东汉隶书大体相同。大量的简牍材料证明,这时的隶书不仅同篆书毫无相通之处,就是同云梦秦简上的早期隶书比较,也相去甚远。以武威简本《仪礼》上的隶书为例,线条圆劲流畅,结体方扁自然,用笔技巧成熟而有规律,转折处
期刊
我喜欢读清人的日记,也喜欢读清人的家书。清人日记,我喜欢翁同龢和恽毓鼎的,至于家书,我最喜欢的就是曾国藩和左宗棠的了。特别是左宗棠,置身军旅,驰驱戎马,还不忘远方课子,实在难能可贵矣。  昨读吴庆坻《蕉廊脞录》,又见其收录的左宗棠家书数则,对其中的“富贵怕见开花”印象最深,且颇有感慨。这句看似平常的俗语,其实蕴藏着很深的道理。花开即见花谢,意在告诉家人不要贪恋富贵,要知道放手,懂得节制。  正因为
期刊
“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余孩稚时,闻田野传诵,已识其趣;出游四方,所至闾巷无不道此相训切。今葛君自得遂取以名堂,盖其词意质而劝戒深,殆非文于言语者所能窥也。  凡人衣食、居处、嗜好之须,当身而足,则所留固狭矣。然而念迫于室家,莫之赢焉;爱牵于子孙,不能业焉。四民百艺a,朝营暮逐,各竞其力,各私其求,虽危而终不惧,已多而犹不足者,以其所留不止于一身故也。嗟夫!若是则诚不可禁已。虽然,其留者则必与
期刊
在我国封建社会的大部分时间里,最高统治者是不太重视监察法的制定的;但在封建社会后期,情况发生了变化。元明两代,监察法规的制定有了重大进展,而清代统治者更加重视监察法规,清代的《钦定台规》是我国古代最完备的一部监察法规,而且是以皇帝的名义编撰并颁布的。这部法规的编撰受到了皇帝的关注与支持,出台后不断地修订,有乾隆八年(1743)的八卷本、道光七年(1827)的四十卷本,以及光绪十八年(1892)的四
期刊
《周易》是中华文化中的一部杰作,其中蕴含着深刻的生态伦理智慧,在当今依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太极整体观  《周易》认为,天地万物是以太极为本原的秩序谨严的有机整体,其中任何一个事物均与其他一切事物乃至宇宙整体休戚相关。此即“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所蕴含的太极整体观。《易传·序卦》则在此基础上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更加详尽、气势恢宏的宇宙图景。《易经》六十四卦便是模拟这个宇宙
期刊
明代是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走向顶峰的时代。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7岁时父母双亡。走投无路之下,他去投奔了皇觉寺的高彬和尚,剃度为僧,做了小行童。由于当地闹饥荒,寺里得不到施舍,住持只好打发和尚们去云游化缘,朱元璋自然也包括在内,实际就是四处讨饭为生。这段心酸的经历使朱元璋深知民间疾苦和贪官污吏的残酷,也成为他登基后严肃治吏的一个原因。  朱元璋称帝时,统一战争还在继续。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