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分享是指将自己喜爱的物品、美好的情感体验和劳动成果与他人共享。为了能使幼儿的行为适应社会这种需要,作者结合教学经验,在强化幼儿分享教育重要性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幼儿分享行为的因素,并给出几个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方法。
关键词: 幼儿 分享行为 分享教育 培养途径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你今天嘴里讲的“我这孩子就是这样霸道、独占欲强”,有可能成为别人明天口中的“这人不合群、不合作、自私自利”。这种潜在性的因果关系不是毫无根据的,更不是危言耸听。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在生活的各个领域中人们越来越需要具备分享的品质,这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一个人社会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但现在的幼儿大多为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因为生活在优越的“温室”中,缺乏与人交往合作、分享的机会,再加之教育不当、社会环境影响等,有的幼儿身上“个性化”多了,社会化少了,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一、强化幼儿分享教育的重要性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康快乐成长,长大后能很好融入群体、适应社會,取得长足发展。学会分享是实现这一美好愿望的坚实基础和必备品质。所谓分享,是指将自己喜爱的物品、美好的情感体验和劳动成果与他人共享。它是幼儿个体亲近群体,克服自我中心,以关爱同伴获取快乐的一种较高层次的行为。根据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并不是与生俱来、水到渠成之事,需要激励和示范,烧坯和造模。因此,在幼儿期加强分享行为的教育和引导,使分享行为由一种外加推力变为一种潜在意识,变为一种行为习惯,再到内化为一种品质,发展人的社会性,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健全人格和良好人际关系,对孩子将来信心十足地走向社会,立足于人群之中,迎接人生的种种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二、影响幼儿分享行为的因素
1.家庭因素。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是家庭中众多成人关怀、照顾的唯一对象,没有人跟他竞争、分享,体验不到与其他孩子分享的快乐。父母在教养时的过分疼爱、过分保护容易使孩子形成对父母的依赖性,形成情感上的自我中心,不能自觉地从别人的立场或角度上考虑问题。这使他们只知道维护自己的利益和快乐,而不能想到或理解别人的渴望心情不善于体会其他儿童的思想情感,并产生乐意接受别人的东西,却不愿将自己的东西让与别人的行为。
2.示教因素。孩子自私、独占心理的产生,与其周围人们的不良影响也有很大关系。例如幼儿身边的人在日常生活中自私自利、爱贪图小便宜等都会助长他们自私心理的形成。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生活质量提大幅提高,长辈不断满足幼儿的需要会助长幼儿的霸道、自私。例如,当幼儿看到别人有的好玩的好吃的,而自己得不到分享而哭闹时,有的长辈没有给予正确的引导,而是说:“别哭,咱们也买!”从而助长了幼儿对物质的索取欲,幼儿不断滋生的欲望是自私的根由,欲望无止境,自私便随之而生。
3.心理因素。从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来看,幼儿最初对外界事物的认识都是从自我出发的,即是以自己为中心去认识他所接触的外界事物的。孩子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幼儿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最初阶段,他们的心理活动都单纯围绕自我出发,接触、了解与自己紧密相连的人和事,获取自己想要的一切东西;他们所提出的任何要求都是从满足自己的生理和安全等需要出发的,不知道考虑别人对此有什么想法,更难以理解别人可能有完全不同于自己的看法。到了两三岁以后,随着社会活动范围的扩大和交往经验的积累,幼儿才逐渐在主观上产生“你”“我”的区别,并能逐步从客观的角度看待自己。因此,在心理发展的早期阶段,如果缺乏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孩子很容易形成自私的问题行为。
三、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途径
1.理念先行。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因此在明确幼儿德育教育内容和发展的方向时,要改变以往单纯地对幼儿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爱集体、爱科学、爱劳动,培养幼儿诚实、勇敢、不怕困难等良好品质的教育,进一步帮助孩子学会分享,将分享教育放在举足轻重的位置,贯穿在幼儿的各个成长阶段,打造其社会化品质。同时,对幼儿进行分享教育,社会环境的滋养尤为重要,社会及各方既是受众者,又是授业者,社会应当创造良好的分享环境,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各界人士应当自觉扮好角色,当好标杆,树好榜样,时时刻刻牢记义务和责任,切实做到人人是教育者,处处是学堂,事事是教材。
2.方法对路。(1)潜移默化。教育幼儿学会懂得分享,应该从发生在幼儿身边的事情教育起,在幼儿一日生活常规中渗透,有意识地引导幼儿从小事做起,从分享食物、玩具等物质层面做起,让幼儿感受到分享可以给自己和周边的人带来快乐,从而不断强化分享意识,并内化为自觉行为。(2)循序渐进。老师、家长在培养教育过程中,要掌握认知规律,不要急于求成,一下子就教孩子分享之大义,而要从分享的互惠性——在给予的同时也会有收获入手,注意挖掘其中价值,逐步引导延伸,触及孩子心灵,由分享物质上升到分享情感,最终汇聚升华成一种人格品质。
3.多管齐下。(1)突出幼儿园的主导性。重新梳理幼儿园教学内容,把分享教育提升到应有的位置,加强对老师、保育员的学习和培训,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树立意识分享观念,积极探索幼儿分享教育方法,如榜样式教育、故事式教育、实践式教育和主题式教育等。(2)突出家庭主阵地。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站,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应成为幼儿分享教育中的首席教师,并将家庭视为幼儿获得分享意识的第一个平台。父母要做好分享的表率。在家中要做到尊敬长辈,孝顺父母,有好的东西或喜事要及时与家人分享,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当幼儿在家庭生活中与父母分享时,父母要及时表扬幼儿的分享行为,使其体会到分享的快乐。(3)突出社会大平台。加强宣传力度,抓好社会舆论引导。结合各种活动,在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开设丰富多彩分享教育专栏,组织创作、编辑、出版并积极推荐适合幼儿的读物和视听新产品,形成有利于幼儿分享教育的舆论导向。挖掘社会教育资源,建立分享教育阵地,发挥社会资源的教育价值,给幼儿提供良好的教育平台,让幼儿随时接受分享教育。
总之,幼儿分享教育绝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我们共同付出爱心、信心、细心和耐心。今天我们种下“分享”的幼苗,明天必将能收获成功之果。
参考文献:
[1]程昱华.幼儿园里体会分享的快乐.家庭育儿,2007.11.
[2]龙小敏.加强合作与分享促进幼儿园和谐发展.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7.10.
[3]邹芳芳.让幼儿学会分享.教育科研论坛,2007.12.
关键词: 幼儿 分享行为 分享教育 培养途径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你今天嘴里讲的“我这孩子就是这样霸道、独占欲强”,有可能成为别人明天口中的“这人不合群、不合作、自私自利”。这种潜在性的因果关系不是毫无根据的,更不是危言耸听。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在生活的各个领域中人们越来越需要具备分享的品质,这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一个人社会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但现在的幼儿大多为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因为生活在优越的“温室”中,缺乏与人交往合作、分享的机会,再加之教育不当、社会环境影响等,有的幼儿身上“个性化”多了,社会化少了,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一、强化幼儿分享教育的重要性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康快乐成长,长大后能很好融入群体、适应社會,取得长足发展。学会分享是实现这一美好愿望的坚实基础和必备品质。所谓分享,是指将自己喜爱的物品、美好的情感体验和劳动成果与他人共享。它是幼儿个体亲近群体,克服自我中心,以关爱同伴获取快乐的一种较高层次的行为。根据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并不是与生俱来、水到渠成之事,需要激励和示范,烧坯和造模。因此,在幼儿期加强分享行为的教育和引导,使分享行为由一种外加推力变为一种潜在意识,变为一种行为习惯,再到内化为一种品质,发展人的社会性,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健全人格和良好人际关系,对孩子将来信心十足地走向社会,立足于人群之中,迎接人生的种种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二、影响幼儿分享行为的因素
1.家庭因素。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是家庭中众多成人关怀、照顾的唯一对象,没有人跟他竞争、分享,体验不到与其他孩子分享的快乐。父母在教养时的过分疼爱、过分保护容易使孩子形成对父母的依赖性,形成情感上的自我中心,不能自觉地从别人的立场或角度上考虑问题。这使他们只知道维护自己的利益和快乐,而不能想到或理解别人的渴望心情不善于体会其他儿童的思想情感,并产生乐意接受别人的东西,却不愿将自己的东西让与别人的行为。
2.示教因素。孩子自私、独占心理的产生,与其周围人们的不良影响也有很大关系。例如幼儿身边的人在日常生活中自私自利、爱贪图小便宜等都会助长他们自私心理的形成。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生活质量提大幅提高,长辈不断满足幼儿的需要会助长幼儿的霸道、自私。例如,当幼儿看到别人有的好玩的好吃的,而自己得不到分享而哭闹时,有的长辈没有给予正确的引导,而是说:“别哭,咱们也买!”从而助长了幼儿对物质的索取欲,幼儿不断滋生的欲望是自私的根由,欲望无止境,自私便随之而生。
3.心理因素。从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来看,幼儿最初对外界事物的认识都是从自我出发的,即是以自己为中心去认识他所接触的外界事物的。孩子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幼儿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最初阶段,他们的心理活动都单纯围绕自我出发,接触、了解与自己紧密相连的人和事,获取自己想要的一切东西;他们所提出的任何要求都是从满足自己的生理和安全等需要出发的,不知道考虑别人对此有什么想法,更难以理解别人可能有完全不同于自己的看法。到了两三岁以后,随着社会活动范围的扩大和交往经验的积累,幼儿才逐渐在主观上产生“你”“我”的区别,并能逐步从客观的角度看待自己。因此,在心理发展的早期阶段,如果缺乏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孩子很容易形成自私的问题行为。
三、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途径
1.理念先行。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因此在明确幼儿德育教育内容和发展的方向时,要改变以往单纯地对幼儿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爱集体、爱科学、爱劳动,培养幼儿诚实、勇敢、不怕困难等良好品质的教育,进一步帮助孩子学会分享,将分享教育放在举足轻重的位置,贯穿在幼儿的各个成长阶段,打造其社会化品质。同时,对幼儿进行分享教育,社会环境的滋养尤为重要,社会及各方既是受众者,又是授业者,社会应当创造良好的分享环境,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各界人士应当自觉扮好角色,当好标杆,树好榜样,时时刻刻牢记义务和责任,切实做到人人是教育者,处处是学堂,事事是教材。
2.方法对路。(1)潜移默化。教育幼儿学会懂得分享,应该从发生在幼儿身边的事情教育起,在幼儿一日生活常规中渗透,有意识地引导幼儿从小事做起,从分享食物、玩具等物质层面做起,让幼儿感受到分享可以给自己和周边的人带来快乐,从而不断强化分享意识,并内化为自觉行为。(2)循序渐进。老师、家长在培养教育过程中,要掌握认知规律,不要急于求成,一下子就教孩子分享之大义,而要从分享的互惠性——在给予的同时也会有收获入手,注意挖掘其中价值,逐步引导延伸,触及孩子心灵,由分享物质上升到分享情感,最终汇聚升华成一种人格品质。
3.多管齐下。(1)突出幼儿园的主导性。重新梳理幼儿园教学内容,把分享教育提升到应有的位置,加强对老师、保育员的学习和培训,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树立意识分享观念,积极探索幼儿分享教育方法,如榜样式教育、故事式教育、实践式教育和主题式教育等。(2)突出家庭主阵地。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站,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应成为幼儿分享教育中的首席教师,并将家庭视为幼儿获得分享意识的第一个平台。父母要做好分享的表率。在家中要做到尊敬长辈,孝顺父母,有好的东西或喜事要及时与家人分享,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当幼儿在家庭生活中与父母分享时,父母要及时表扬幼儿的分享行为,使其体会到分享的快乐。(3)突出社会大平台。加强宣传力度,抓好社会舆论引导。结合各种活动,在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开设丰富多彩分享教育专栏,组织创作、编辑、出版并积极推荐适合幼儿的读物和视听新产品,形成有利于幼儿分享教育的舆论导向。挖掘社会教育资源,建立分享教育阵地,发挥社会资源的教育价值,给幼儿提供良好的教育平台,让幼儿随时接受分享教育。
总之,幼儿分享教育绝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我们共同付出爱心、信心、细心和耐心。今天我们种下“分享”的幼苗,明天必将能收获成功之果。
参考文献:
[1]程昱华.幼儿园里体会分享的快乐.家庭育儿,2007.11.
[2]龙小敏.加强合作与分享促进幼儿园和谐发展.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7.10.
[3]邹芳芳.让幼儿学会分享.教育科研论坛,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