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不断的乡愁》教学实录与品析

来源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yi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过程
  一、把握余光中《乡愁》内容
  师:(屏显余光中《乡愁》全诗内容)请同学们诵读诗歌。一要通过音调、语速、节奏重音变化,表现字里行间所流淌的情感;二要画出诗中表达意象的词语,思考这些意象表达了诗人何种情感。“意象”能理解吗?
  生:可能是意境。
  师:“意境”与“意象”意义相关联。简单地说,“意境”就是富有情感的画面,它包含“意象”;“意象”就是诗人借以抒发情感的景与物。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春风”“明月”就是意象,能理解吗?(学生表示理解)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诵读,然后齐读,通过朗读体悟诗歌情感,初步理解诗歌内容。(生大声自由诵读,随后集体朗读)
  师:读此诗时,你能产生怎样的感觉?
  生:淡淡的忧伤。
  师:“忧伤”这种感觉是有的,“淡淡的”不一定恰当,或者准确地说,不是每一个意象带来的都是“淡淡的忧伤”,也有强烈的怅惘、沉痛。如何读出“忧伤”?
  生:语音低沉,语速舒缓,轻重分明。
  师:你说得对,大家按他的建议再读一读。(师范读一段,生齐读)
  师:读得比前面好,课后继续诵读。哪些词重读了呢?
  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师同步板书)
  师:这就是诗人的抒情载体,又叫作——
  生:意象。
  师:对。这些意象应予以突出。(师示范读“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大家把这几句再读一读。(生自由读)
  师:这四个意象分别表达诗人何种情感呢?
  生:借“邮票”这一意象抒发对母亲的思念。
  师:最好加一个时间限制。
  生:抒发诗人少年时期对母亲的思念。“船票”这一意象抒发诗人对妻子的思念——
  师:在“妻子”前面加一个修饰语——
  生:抒发对新婚妻子的思念。“坟墓”这一意象抒发对亡母的追念。“海峡”这一意象表达对大陆的思念。
  师:这四个意象写出诗人四种离别,分别是——
  生:母子别、夫妻别、生死别、游子别。
  师:概括得都不错。为了突出离别的难舍,我们可以将“夫妻别”表述为“新婚别”,“游子别”可以表述为“家國别”。大家思考一下:前三章的抒情主人公可以看成诗人自己,是个体,那第四章抒情主人公呢?
  生:海外华侨,海外游子。
  师:对,他们是一个群体,这个群体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海外游子、海外华侨。此诗一发表,余光中在海外华人界声名鹊起,获得了“乡愁诗人”的美誉。
  二、研读余光中《乡愁》的表达效果
  师:这四个意象的顺序能换一换吗?
  生:不能。前三章是按时间顺序呈现的。
  师:仅仅是时间顺序吗?
  生:按情感的由浅至深递进的,由个体到群体加深的。
  师:说得好。如果说诗人少年外出求学,思念母亲,那种乡愁是淡淡的;新婚燕尔,诗人离开妻子,那种乡愁是甜蜜的;那么到了第三章,一方矮矮的坟墓,造成阴阳两界、天人永隔,这种思念是沉痛的。一般诗写到第三章,也能感人至深。但这首诗之所以能够激起数百万海外游子的共鸣,之所以广受称赞,关键在于第四章。第四章有千钧之力,这是因为什么呢?
  生:由个人身世上升到家国之思,引起海外游子精神与情感共鸣,因而更为深刻,更为沉痛。
  师:所以“淡淡的忧伤”不恰当。1972年,余光中用了20分钟写出此诗,大家想想,这种乡愁是他20分钟内涌现出的灵感吗?(生表示“不是”)这种种乡愁,是经年累月酝酿、发酵而成,正如酒,越酿越陈,越陈越香,乡愁也就越来越沉痛,所以我们朗读时,应逐渐体现这种沉痛之感。请大家再读一遍。(生齐读,情感把握比前几次好)
  师:大家看看这四个意象有什么共同特征。
  生:邮票小,船票窄,坟墓矮,海峡浅,这些意象小而轻,但所寄托的情感却重,而且越来越重。
  师:这叫什么方法?
  生:反衬吧?
  师:对,反衬。大家注意体会这四个意象的妙处。诗往往只可意会而难以言传,大家可以用心体会体会。
  师:除了四个意象之外,还有哪些词应当在朗读中突出,为什么?
  生:我觉得“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也应当重读。
  师:可不可以简洁一点,向余光中建议,改成“小的”“窄的”“矮的”“浅的”?(师朗读:乡愁是一张小的邮票)
  生:语气变轻了,“小小的”这一类叠词有加重语气的作用。
  师:是吗?
  生:不对。删掉一个词后语气变重了,变生硬了。“小小的”这一类叠词有减轻语气、舒缓语气的作用。
  师:诸老师赞同你的说法。诗人为什么不用语气重的,反而用语气轻的呢?
  生:这些叠词可以突出意象小、意象轻的特点,也起到反衬作用,愈发突出“愁”之大、“愁”之重。
  师:说得好。我们再读一遍,把这位同学的意见好好地体现出来。(生齐读)
  师:这首小诗中,还有哪些语言需要揣摩?
  生:我觉得四个量词也用得十分巧妙,描摹了意象的形象,特别是“一方”“一湾”。“一方”读来有冰冷、坚硬之感,“一湾”言台湾海峡浅,台湾海峡窄,也有反衬之妙。
  生:我认为“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四个短语表示时间之长,也需要重视。
  师:前三个词写出随着时间的推移,乡愁的变化与加深;对于海外游子而言,最后一种乡愁是永恒的痛,在当时的时局下,是无法解决的痛。
  生:我觉得“这头(外头)”“那头(里头)”也耐人寻味。
  师:为什么?   生:这里有的是路途漫长,有的是无法逾越。
  师:具体说说。
  生:少年时母子别,青年时夫妻别,母子与夫妻之间的距离十分遥远,在当时的情景下聚少离多;而一方坟墓造成生死别,无法逾越;你刚才说当时台湾与大陆虽然只隔一湾海峡,但无法往来。
  师:大家对诗歌解读得很充分,几乎涵盖了诗歌的各个方面,理解得很到位。最后老师补充一点:早读课时,大家在读《关雎》《蒹葭》,看看《乡愁》一诗在形式上与这两首诗有何共同之处?
  生:结构基本相同,《蒹葭》是三段,这首诗是四章。
  师:余光中从中国诗歌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这首诗的结构我们称为“重章复沓”,形式相同,关键处换几个词,有一唱三叹之妙。
  三、理解席慕蓉《乡愁》
  师:十年后,另一名台湾诗人席慕蓉作了一首同名诗,也广为人们称道。(屏显席慕蓉《乡愁》)请大家像刚才一样诵读,也思考刚才的两个问题。(生自由诵读)
  师:席慕蓉诗中比喻十分新奇,大家好好体味,诗人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表达情感的。
  生:故乡的歌、故乡的容貌,还有乡愁。(师板书:乡音、乡容、乡愁)
  师:乡音清远,乡容模糊,乡愁不老。前两者是为突出乡愁服务的,从不同角度来表现乡愁。读了两首《乡愁》,把两首诗合在一起,大家有没有发现诗的意象有何不同之处?对此有没有疑问?
  生:为什么席慕蓉的诗中“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生:没有年轮,就不会老,暗示诗人的乡愁没有尽头。
  师:你解释得很好。还可以怎样解释?
  生:也说明乡愁不知从何时而起。
  师:“没有年轮”暗示乡愁客观存在而又不清晰。还有哪里有相同的描述?
  生:模糊的怅惘,雾里的挥手别离。
  师:为什么余光中与席慕蓉都写“乡愁诗”?为什么余光中的诗意象清晰,而席慕蓉的诗意象模糊?(屏显上述两个问题)这个问题对大家而言有点难,但请大家尽力思考。
  生:第一个问题已经很清楚了,因为两位诗人都是台湾诗人。
  师:那第二个问题呢?
  生:我猜想,余光中离开大陆时,年龄已经较大了,对故鄉故园有较清晰的认识;而席慕蓉离开大陆时还小,对故乡还没有清晰的记忆。
  师:你是查阅资料了吗?
  生:我今天第一次接触这两位诗人。
  师:今后多读一读两位诗人的作品。(对全体同学)这位同学能够从阅读的文本内容以及课堂教学情境,进行合理猜想、推断,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当然猜想、推断之后,还需要收集资料验证。诸老师希望大家拥有并保持这种猜想、推断的阅读联想能力,深入地阅读作品。诸老师告诉大家,这位同学的猜想是正确的。(依次屏显余光中与席慕蓉照片、简介。学生朗读PPT上内容)不同的人生经历,对故乡的印象清晰程度不同,决定了诗人创作时选择的意象不一样,这就是两首诗意象区别的原因所在。乡愁,可以说是余光中、席慕蓉诗文创作的一个主题。
  师:读了这些材料,我们应当将两首诗放到诗人离大陆赴台的人生经历中读,做到知人论世诵其诗;将两首乡愁诗放到台湾乡愁文化大背景下读,窥斑见豹,理解并把握那一代人浓浓的乡愁,那无法消弥的乡愁。下课!
  教学品析
  文学作品的教学应突破单篇的界限,放到宏大的审美场中完成,让学生在理解“这一篇”的基础上,进行深度阅读、深度探究,从而举一反三,见微知著,建构审美阅读。
  把学生带入作品审美场的阅读教学,应当从三个方面去建构。
  阅读教学,应当把学生带入创作这一作品的审美场。童庆炳认为:作家创作作品的过程,就是审美场实现的过程。解读作品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对作品审美场体验的过程。“知人论世”永远是解读文学作品、体认与体验文学作品审美场的基本方法与原则。从作品内容来看,余光中《乡愁》一诗是运用“知人论世”方法进行解读的最适合的载体。诗中“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这一组词折射诗人生活经历,文本内容与诗人生活历程契合为一个有机整体。中学语文课本中,有不少文本是节选的,需要还原到更为宏阔的语境——原著之中。只有在原著这个审美场与文化场中解读节选文段,内容的把握才能到位,才能全面而客观。在解读《范进中举》一文时,有学生提出“范进是一个要求上进、自强不息的形象,这从他不顾一切地去科考就可以看出”的看法,对于这一显然曲解的看法,最好的处理方法,就是将《范进中举》这一段放入《儒林外史》中去解读,让学生形成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认识。
  阅读教学,应当将学生带入作品呈现的时代生活的审美场。文学作品的创作,一定是时代生活的折射。不将作品放入时代生活的宏阔背景中,也会出现一叶障目式的曲解。“乡愁”是台湾社会独特历史条件下民族感情的一种体现,这是一种长期积淀的民族心理和由此形成的台湾独特的审美文化。在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本中,席慕蓉的《乡愁》是以练习的形式出现在课本中的,这种形式就体现了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希望教师将两篇作品放在台湾的“乡愁文化”背景下进行解读。即便教材编写者不作这方面的设计,作为教材使用者与课程资源开发者,教师也应当有这样的认识。
  阅读教学,还应当将学生带入文化长河之中,以期形成更为深远、系统的审美建构。中学的语文课,当然不是文学史的教学,但是不能不利用优秀作品,将学生引向文学发展的长河,去观照人类美好情感的发展。笔者认为,如果能够采用渐近的方式,将学生带入文化长河的视角,去观照具体的作品及作品中所呈现的具体情感,更利于学生高屋建瓴地俯瞰文本。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水中学初中部)
其他文献
神经营养因子(neurotrophin)是一组与神经结构和功能密切相关的家族蛋白,它包括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神经营养素-3(NT-3)、神经营养素-4/5(NT-4/5)以及最近发? Neurotr
高职院校要准确把握新常态,以问题为导向,发挥好教育主体、教育要素、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作用,创新发展适应新常态,为行业企业发展提供精准服务,办出有特色的高职教育。 Hig
“经过”与“通过”是一对同义词,都含有“由此端到达彼端”的意思。从词性上说,这两个词都是动词,在句中作谓语或定语。例如:作谓语:①从北京坐火车到广州要经过武汉。②我
正确的儿童配镜能提高视力 ,消除屈光不正带来的不适 ,能预防、治疗斜视及弱视 ,促进双眼视觉的发育。配镜不当 ,不仅达不到上述目的 ,反而会增加患儿痛苦 ,延误患儿斜视弱视
美国已故语言学家萨丕尔在《语言论》一书中说:语言, 像文化一样,很少自给自足,交际的需要使说“一种语言的人或邻近语言或文化上占优势的语言的人发生直接或间接的接触。交
本刊讯据全国农技中心通报,为提升苹果蠹蛾等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监测与防控能力,增强农业植物疫情防控工作责任感,中心于7月3~4日在甘肃省张掖市举办了农业植物检疫性有
五千年文化传承,五百年民族衰落,五十年国家振兴。在一片古老的土地上,由一个命运多舛的古老民族组成的现代国家才刚刚五十岁。绵延的传统和崭新的挑战使这个国家的五十年历
多媒体电脑选购指南凡语电脑需要套大的缓存?要确保系统的主板有至少256KB的外部缓存(也称二级缓存或L2缓存)。为了与MMX处理器扩充的内部缓存相适应,推荐您为MMX系统选择512KB外部缓存。流水线突发
制备了聚马来松香乙二醇酯(MEEP)Cu2+、Ni2+、Ca2+和Mg2+金属离子配合物,并分别以4种配合物为载体固定化漆树漆酶,初步探讨了反应时间对酶固定化的影响,考察了固定化酶的性质
宾语和补语是句法结构中两种不同的句法成分,但有时容易混淆,这是因为这两种成分有时有相同之处;一是都能出现在动词后面,二是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组都既能作宾语,也能作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