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智军:追梦路上,与苏相一路同行

来源 :现代苏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mwtz0x8u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起云南云内动力集团有限公司,大家可能会有些陌生,但是说起它的合作商,福田、凯马、江淮等汽车品牌,大家就很熟悉了。
  云内动力作为国有大一型企业,是国家重点扶持的512 家企业之一,重点发展智能新能源动力总成、改装车及智能农机、汽车电子、节能新材料四大产业板块,产品主要涉及动力总成、高原特色智能农机、节能新材料、新能源改装汽车等。目前云内动力所生产的汽车用柴油发动机销售量和市场份额全国第一。
  2018年,云内动力项目签约落户苏相合作区,成立了苏州国方汽车电子有限公司,致力于发动机核心零部件,氢燃料电池发动机及三电新能源动力总成相关产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在进一步掌握传统发动机核心技术的同时,积极布局氢燃料电池发动机、三电新能源动力总成等新能源领域,为民族企业进一步掌握发动机核心技术,提升综合竞争力提供支撑。2019年,苏州国方电子在苏相合作区奠基,规划建设生产与测试车间,燃料电池试验中心、三电新能源试验中心、数字(EIL)转毂试验中心、整车转毂试验中心等。
  边投资边生产,动力满满
  何智军,来自云南,2007年毕业后一直就职于云内动力,目前任职苏州国方电子副总经理,2018年随着云内动力与苏相合作区的牵手,来到了漕湖。
  何智军告诉记者,国方电子现有130名员工,其中研发工程师100人,研发人员占比为77%,核心技术人员具有10年以上工作经验,苏州國方电子和母公司一样,一如既往保持高强度的研发投入水平,2019年投入研发费用1374万元,研发投入比为7.4%。
  在打造自主研发能力的基础上,苏州国方电子也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虽成立没多久,但已经是同济大学校企合作单位、苏州大学校企合作联盟单位、江苏大学研究生实践基地、苏州氢能产业联盟单位、苏州5G联创成员单位。
  除此之外,苏州国方电子也高度重视技术积累及知识产权保护,公司成立两年以来,已获得实用新型专利6项,软著9项;正在申报发明专利13项,其中10项已获得实审通知,正在申报软著3项。
  “目前我们公司的厂区正处于建设期,公司按照‘边投资、边生产’的思路,采取合作生产等模式为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自落户以来,企业发展迅速,营收实现历年增长。”
  何智军向记者介绍,2018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4亿元,2019年实现营业收入1.85亿元。在2020年,国方电子更是克服了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产品平台得到进一步拓展,全年营业收入达到了4.1亿元,同比增长121%。
  他们说:企业是客户,自己是服务员
  何智军是地地道道的云南人,来到苏相合作区,虽说云苏两地隔着千山万水,但初来乍到的何智军并没有感到一丝的疏离感。
  “其实现在各地招商引资上都有着自己的政策红利,想要吸引企业入户,比拼的便是一个城市的态度了”。让何智军倍感亲切的,是苏相合作区良好的营商环境。在他看来,苏州地区的亲民亲商是一大亮点,政府办事人员切身为企业着想,服务也十分到位。
  让何智军印象深刻的是,由于公司的车间和厂房都还在建设中,苏相合作区主动在漕湖大厦16层和17层为苏州国方电子提供了工作空间。“在公司入驻前,我们想做一点简单装修,需要楼层图纸,于是我便联系了当地招商部门的对接人员,当时他正在北京出差,我没想到的是,短短一分钟内,图纸就发到了我的手机上,效率之快让我感到震惊。”
  除了效率高以外,在与政府部门打交道的过程中,何智军认为苏相合作区的服务意识非常强。“这里的领导没有架子,能耐心倾听企业需求。他们专业能力强,营商理念新。从一些细节就可以看出,工作人员对外介绍我们企业时候都会说‘这是我们的客户国方电子’,在解决问题时候会说‘需要我们什么服务’。”
  何智军透露说,他在和其他周边企业交流的时候,也时常会听到很多高度评价,这一点让他和公司其他人都对未来充满信心。”
  解决一切后顾之忧,让人安心在此奋斗
  优质的营商环境就像“磁石”,吸引着人才们的纷至沓来。人才来了,他们的居住环境、子女教育等一系列问题解决得怎么样了?何智军用他的亲身经历为此竖起了大拇指。
  2018年刚来到苏州时,何智军的孩子正值幼儿园升小学,举家搬过来的他正为这个事情犯着愁。“九月份全家跟着我搬过来的时候,苏州大部分的私立幼儿园都完成了招生工作,而公立幼儿园又因为户口、积分等客观限制报不上名,在我束手无策的时候,政府部门主动出面帮我协调解决了孩子的上学问题,安排了我的孩子进入了漕湖学校,离家和公司都很近。学校很新,设备一流,师资力量也很雄厚。现在我的孩子已经三年级了,在学校里很快乐,学得舒心。”
  除了子女上学以外,何智军一家住得也很舒心。他告诉记者,他的家附近有条商业步行街——永昌汇即将开工建设,相信不久的将来会成为自己和家人最常去的休闲场所。“看规划上这条商业街非常有特色,处处都有江南景,好像在画中行走一样,黛瓦白墙连绵起伏,还融入了很多的苏州元素,凸显本地人文生活,绝对是向我们这些新苏州人展示传统文化的窗口。”
  最后,何智军说,“无论是我的同事,还是家人都非常满意苏相合作区的发展状态。我们看到苏相合作区花了很多的精力吸引人才,发展产业,对于我们行业来讲,这里产业链齐全,有很好的发展土壤,我们很期待与苏相合作区共同成长,携手共进。”
其他文献
十里漕湖,古因范蠡伐吴而开,今因苏相合作而盛。  苏州工业园区苏相合作区位于苏州主城区北部,紧邻苏州高铁北站国家级枢纽,距苏南硕放国际机场仅半小时车程,拥有漕湖17公里黄金湖岸線、9.07平方公里完整水域,总面积50.58平方公里,由苏州工业园区和相城区合作共建,下辖漕湖街道。  作为“市内飞地”,复制园区经验、带动相城“后发崛起”的重要引擎,苏相合作区勾画的“再造一个新园区”蓝图徐徐展开,联动开
期刊
唯有做实民生服务,才能托起人民群众“稳稳的幸福”。对于正处在大建设、大发展中的苏相合作区而言,高质量推进交通、教育、医疗、文体、商业等民生服务,显得尤为重要。实体化运作以来,苏相合作区一直努力营造一个乐居乐业的新家园,增强辖区内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推动高质量发展,要体现在人民生活水平的高质量上。随着各类人才不断涌入,对公共服务的需求激增,苏相合作区必须对标园区的高品质定位,高质量发展民生相
期刊
1994年,中新两国政府在北京签署了《关于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协议》,同年,苏州工业园区成立了园区开发主体,充分借鉴新加坡城市规划的理念和经验,按照“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开发建设原则,发挥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打造以城市规划、产业招商为先导,土地开发、园区配套类房地产开发、绿色公用等多项业务并举的园区开发运营业务模式,为苏州工业园区建设成为世界一流高科技产业园区作出了积极贡献。  开
期刊
近日,姑苏区金阊街道金门路联动支部收到一面写着“精细管理 暖心服务”的锦旗。送旗的是石路商圈的外卖小哥,金门路联动支部在石路天虹商场外专门为他们设置了“外卖专用停车位”,这务实举措让小哥们大大点赞。  2020这一年,金阊街道聚焦基层治理中的难点、痛点、堵点,以创新实施“初心堡垒”联动行动为着力点,将亟需解决的一件件大事、要事、棘手事转化为联动支部的攻坚方向,积极探索城市“区域党建共同体”的金阊实
期刊
十里漕湖,流淌的是生生不息的文明新风尚。  从民生保障,到城市管理,在新时代文明的召唤下,以科技赋能、多元共治、党建引领为切入口,漕湖街道坚持与区域协调发展同频共振,融合共生,用精细之举,开创了社会治理现代化新局面。  地处苏相合作区的核心区域,漕湖街道拥有规上企业72家,辖区常住人口25314人,暂住人口30461人,流动人口占比55%,动迁安置小区占比70%,老龄人群比重大。面对精细化民生服务
期刊
1996年便落户在苏州工业园区,并设有两家工厂的美资企业楼氏电子,多年来对园区的亲商环境和服务体系一直高度认可。然而,2013年,企业当时对外公布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园区工厂整体搬迁至位于相城的苏相合作区,成为当地首个园区产业转移项目,由此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时至今日,楼氏苏州的产值增加了60%,通过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升级改造,人均产出提高了3倍,硅麦克风生产线和陶瓷电容器生产线也相继获
期刊
寒冬时节,漕湖之畔,在苏州国家质量基础(NQI)基地、海鹰空天材料研究院、易德龙二期、利华科技等在建项目工地上,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挖掘机、塔吊“你来我往”。这样的在建项目在苏相合作区共有20多个,有2500余名工人为合作区项目建设挥洒汗水。  随着越来越多重大项目的建设投产,苏相合作区掀起了项目集聚的高潮。“到苏相合作区投资兴业”的背后,是当地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提升。自4月8日揭牌成立以来,
期刊
处在大有可为、引领创新的历史机遇期,要想持续深入开拓苏相合作区的新局面,需要一支具有改革创新、热情澎湃、敢于当担、尽职尽责特质的干部队伍。  第一张“全家福”的诞生  2020年7月1日,苏相合作区团队在漕湖大厦前集体合影留念,有了第一次“全家福”。  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上,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委员、相城区委常委、苏相合作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沈磊强调,“苏相合作的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迫切需
期刊
1994年启动至今,苏州工业园区创造了无数个“第一”和“唯一”,让苏州城外曾经名不见经传的一片洼地,成为了如今名副其实的“创新之城”“非凡园区”。  27年筚路蓝缕,园区通过对新加坡经验不断的学习、借鉴,并持续地消化、吸收、再创造,实现了令世人惊叹的发展速度。同时,“园区经验”也通过园区这个改革开放的窗口走向四面八方,成为苏州奉献给全国的发展智慧。  在苏州工业园区苏相合作区,同样充满了“园区经验
期刊
篮球气垫鞋、脱水蔬菜、钛合金眼镜架、圆珠笔、尿不湿、离子烫……或许很多人不知道,这些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东西都源自航空航天技术的民用转化。我国开发的1100余种新材料中,约80%是因航天需求而诞生的。  张天翔,海鹰空天材料研究院(苏州)有限公司总经理,自2008年入职航天科工三院306所以来,他在新材料领域已经深耕了12个年头。对于这家2019年刚刚正式成立的公司,张天翔更是参与了整个筹备、选址、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