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在高职学生生活中的利与弊

来源 :成长·读写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555513097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手机作为高职学生生活的必需品,对高职生活影响有利有弊。分析手机使用中的主要不良影响,并提出合理建议,使手机成为学生正向生活的有利工具。
  【关键词】手机 影响 建议
  手机在当今生活中已经成为人们联系沟通的重要工具,随着科技快速发展,手机功能也日新月异,除了基本的通讯功能,还兼具游戏、娱乐、拍照、上网、微博、微信等诸多功能,由于其体积小便于携带,被作为掌中电脑受到大家的喜爱。
  手机对于高职学生同样具有前所未有的的重要性,甚至产生依赖倾向,因为手机在高职学生生活中,确实带来了诸多便利。除了人与人之间的通讯联系外,通过手机短信、网页查询等及时获得需要的信息;在精神紧张或者休闲娱乐时,可以播放自己喜欢的音乐、视频等;可以打游戏、聊QQ、发微信、拍照、录像……强大的手机功能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便捷、快乐、多样化,然而也正是强大的手机功能,给他们的学习、生活、消费、健康带来一定危害。
  1 手机在高职学生生活中的不良影响
  1.1 学习
  无论处在哪个阶段,作为学生最主要的任务还是学习。高职学生进入高职院校,主要进行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理论和技能的学习。由于高职教育对学生认知和课堂纪律要求相对较低,学生上课并非把手机关掉,往往改成静音或者振动模式,所以学生一边听课,一边要看短信,甚至发短信,影响了学习的完整性;很多学生在接受全新的学习方式和内容时,出现不适,由于对知识的一知半解,所以知难而退,转而进行手机娱乐,到学期结束,发现自己原来什么都没学,造成学习的恶性循环,甚至产生厌学情绪;手机还成为了学生考试作弊的工具,可提前编辑好名词解释、问答题,考试时对照抄袭,也可通过短信接收选择题答案,瞬间几十道题答案就会一目了然,虽然学校三令五申、明令禁止,但还是防不胜防,使平时不爱学习的学生可能顺利过关,而平时努力学习的学生并未得到相应的成绩印证,造成学习竞技的不公;更有些学生贪恋手机游戏和聊天、微信、小说等,根本就无心学习,白白浪费大好资源。
  1.2 身心健康
  合理的使用手机对人身健康影响很微小,若手机使用过度对健康不利。手机屏幕对视力有一定影响,时间过久,可导致视力疲劳、眼睛干涩、视力下降等;由于玩手机时同一姿势过久、影响肢体气血流通,往往还会引起颈肌劳损、颈椎病变、甚至网球肘等。
  长期的手机依赖不但会对躯体健康造成危害,心理健康也会受到影响。90后青年个性突出,人际交往中过度的手机使用降低了学生面对面交流的能力;在QQ上和某些陌生人的交往使很多学生与身边的同学、亲人关系越来越远,从而更加依赖那些莫须有的人。学生过分依赖手机网络所创造的的虚拟世界,以及它的便捷、含蓄、低价优势,削弱了其情感联系,将导致严重的心理孤僻感和人际交往障碍。
  1.3 生活
  手机是一个巨大的信息库,在获得有利资源的同时,一些八卦信息、黄色信息、诈骗信息、恐怖信息等也会接踵而至。一些自制力较差、或者心理空虚、或者辨别能力较弱的学生可能就会沉溺其中,受到低级趣味的影响不能自拔,也有些学生过于单纯而被骗钱、骗感情,严重影响正常的生活。
  1.4 消费
  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手机是必需品,家长为了与孩子联系方便,也会在学生进入高职校园时给学生配备手机。手机作为工具使用的功能无可厚非,但有些学生把手机作为炫耀或者攀比的工具,追求手机的价格、款式、功能,很少顾虑家庭的实际经济状况,甚至还会采取非正常途径去获得手机来满足个人私欲。而且,配备手机每月还要支付几十元至上百元不等的使用费用,增加了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开销,对于某些家庭来说,甚至是一种经济负担。
  2 引导学生手机使用的建议
  2.1 正视手机带来的利与弊,正确引导手机使用
  高职学生生活空间较中学时代自由许多,很多学生缺乏自制力,因而手机的使用带来很多弊端。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应抓住有利时机,帮助学生分析手机使用的利与弊,引导学生趋利避害,使手机成为青年学生热爱生活、享受生活快乐、正向规划生活的有力助手,手机是工具,不是玩具,不是成瘾品。
  2.2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学生校园生活
  很多高职学生迷恋手机、依赖手机是因为除了专业课程之外,不知道该干些什么。学校可以组织讲座、文体社团、社会实践活动等,来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端正学生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
  2.3 优化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素质
  加强德育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教育工作,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能够明辨是非、判断真伪,减少学生上当受骗的机会,同时引导学生自觉抵制手机带来的不良思潮和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 张桐,高磊. 手机对我国学生生活的影响研究[J]. 移动通信,2008,32(15):84-87.
  作者简介:吕桂凤(1973-),女,河北廊坊人,廊坊卫生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中医学教育。
其他文献
【摘 要】从唐代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到清朝龚自珍“落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我国古诗词一直被视为中华文学瑰宝,自然也引来众多学者鉴赏,但高中生应对高考,做题能力更为重要。  【关键词】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    我来介绍一些古诗词鉴赏题目的复习要点:首先要明确考纲要求,确定选文特点。2013全国新课标1.2卷分别选了陆游的《鹊桥仙》和朱熹的《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大纲卷
期刊
【摘 要】小班幼儿一日教学活动以游戏为主要的教学理论,根据维果茨基游戏的理论探讨了游戏的起源,阐述了游戏的本质,介绍了游戏的价值。对我们当前小班幼儿教育的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而且他对游戏理论的研究开启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为以后的幼教工作中起了很好的主导作用。  【关键词】维果茨基;游戏理论;评述    在幼儿教育领域,游戏一直是一个占有特殊地位的重要问题。人们在谈论学前儿童的教育问题时,总是不可
期刊
【摘 要】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安黎元”的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本文从文章整体、名句、情感、李白与酒等方面进行赏析。  【关键词】将进酒;诗词;赏析    一、整体把握  (一)这首诗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至“千金散尽还复来”),写人生短暂,要及时行乐,但又表现出对理想和事业的自
期刊
【摘 要】建筑装饰艺术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族人民的建筑风格也各不相同,对其进行研究有助于了解其文化,历史,对于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非常大的作用。生活在东北的朝鲜族是一个勤劳智慧的民族,它不但有着色彩亮丽、形式特异的民族服饰,而且有着极具特点的饮食、祭祀、丧葬等等民族风俗。特别是朝鲜族民居建筑,更表现出鲜明的朝鲜族民族的风俗文化。  【关键词】 朝鲜族;建筑特    如今,在延边朝鲜族自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学前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学前教育前所未有的发展,使得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作者针对广西学前教育师资的现状加以思考,再结合广西的特殊情况进行分析,找出合适广西培养综合素质高、专业的幼儿教师之对策,以此促进广西学前教育的高质量、均衡发展。  【关键词】学前教育;师资现状;对策;广西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终身教育的起点,在素质教育战
期刊
【摘 要】几年前,网友在网上通过给杜甫各种P图给杜甫狠狠的给恶搞了一把,针对这个现象大家众说纷纭,大家的评论也是褒贬不一,有的人支持,有的人反对,并且还有人将这种现象“发扬光大”,网络上观众恶搞的图层出不穷,但是“杜甫很忙”这种现象在给大家带来娱乐谈资的同时,我们是否应该思考一下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思考一下这种现象折射出的中国古典文学的现状与面临的局面?  【关键词】杜甫;中国;古典文学    中
期刊
【摘 要】在儿童文学的翻译过程中,成人译者与儿童读者间的“成人-儿童”关系难以回避。历史上,儿童文学的译介曾先后经历了18世纪之前“成人本位”儿童观指导下译作成人化难以吸引儿童读者,以及之后“儿童本位”指导下译作过度强调娱乐性以至译作文明传承、语言培养功能缺失的两个阶段。二者单以成人或儿童视角处理“成人-儿童”关系的儿童观本质上都陷入传统哲学“主-客”思维模式的困境,导致译作出现较为严重的功能缺失
期刊
摘 要:“新虚构”电影纪录片《科伦拜恩的保龄》围绕美国科伦拜恩高中校园枪击案,以实地体验、真人采访和现实材料追溯等新视角探寻社会悲剧背后的“枪支痼疾”。结合此纪录片文本,据托马斯·霍布斯的“恐惧论”哲学提出的“集体恐惧”是对美国枪支崇拜诱因的一种解释,其表征和形成来自对美国的“恐惧”历史和政治劝说、媒体话语权力的“恐惧规训”的观照。  关键词:新虚构;枪支崇拜;《科伦拜恩的保龄》;集体恐惧  中图
期刊
摘 要:中国古代的山水画充满了节奏性的动感,极富韵味。这种节奏性的动感极大地呈现于古人的绘画理论和绘画实践对“势”的解释和运用之中。具体而言,它包括画面章法布局的虚实相交、笔力走势上的收放相替、墨色点染上的阴阳相背,所造就的绵延曲折的动势之效果。这是一种对“取势”的追求。在这种追求背后,又折射出中国古人擅用辩证思维、推崇动态与包孕美、寻求与“道”的衔接等美学意识和思想。  关键词:“势”;中国古典
期刊
摘 要:肯宁顿认为,笛卡尔对传统灵魂学说的改造有其重要意义;不过,他在文章中有选择地忽视了《论灵魂的激情》,并重新表述了与传统笛卡尔研究不同的区分。然而,只有通过《论灵魂的激情》中笛卡尔对灵魂功能的界定,即对“灵魂的激情”的理解,才能够更为清晰地阐明笛卡尔的灵魂学说。而其中对笛卡尔文本的揭示,恰恰可以发现“灵魂”的二重性,由此认为:存在论意义上的“灵魂”本身更具价值。  关键词:笛卡尔;灵魂学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