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母语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母语的学习是应该充满情感与趣味的。但是在我们课堂中,教师是否带着饱满的情感走向聋生呢?教师与聋生有充分的情感交流吗?聋生探索的意愿强烈吗?这些都值得我们探索。教师太注重自己的感受和教参,自身的情感投入却欠缺。聋生呢,是为猜度教师的心理而学还是真正地感悟习得?叶圣陶曾说过:“课文无非是一个例子。”文本为师生提供了探讨的话题和交流的内容。师生的交流,是为提高教师学生的语文素养服务的。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聋生更要有情感的交流,大家有兴致参与才行。课堂展现的就是教师、聋生的真实生活,这里不光传承知识,更有情感的流动,智慧的生成,更应是充满趣味。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语文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更新观念、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等方面,都迈出了可喜的步伐。然而,在特殊教育学校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对于大多数健全人来说,聋人的世界是寂静的、缺少生趣的、甚至略带一点神秘感的,在特殊教育学校,耳聋学生是由于失聪而造成“有口不能说,有话不能讲”的特殊群体,因言语的缺陷导致理解能力欠缺,使他们不能全面客观地认识周围环境,在课堂教学中,习惯与教师的“教”,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这是以教定学,让学生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聋生习惯于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不知道在课堂上如何学习,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转变观念,认真研究有助于促进学生发展的新方法。为了提高聋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应重视聋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聋生的能动作用,我们教学的对象是聋生,在实际教学中,聋生会觉得索然无味,如何把枯燥的教学法内容,通过适当的教学和教学手段来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聋生兴趣,启发聋生思维,圆满地解决好这个难题,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语文教学和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帮助聋生调动自己的生活阅历、情感体验来领悟文章主旨,解决语文学科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让语文课堂处处彰显人文情怀,洋溢着生活情趣。
一、教学导入联系生活
一堂课前几分钟是聋生兴奋点最高的时间,一个精彩的导入,可以为这节课奠定一个良好的感情基调和积极探究的氛围,而一个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导入,更能激起聋生学习兴趣。如教《死海不死》这篇课文时,就可以做一个小实验导入新课。选取最基本的生活材料:一只较大的玻璃杯、盐、淡水、鸡蛋,先将淡水注入玻璃杯,再放入鸡蛋让聋生观察鸡蛋的位置,然后向杯内加盐不停搅动,直到盐水饱和,鸡蛋上浮于水中,最后请聋生说说实验过程并解释原因。这个源自生活的小实验,原料易得,只要动手去做就行。重要的是简单的实验达到了吸引学生深入研究课文的导入目的,而且也训练了聋生说话、观察的能力。又如《大自然的文字》,导入时就可以结合聋生生活中已有的积累说说大自然的现象,在交流中互相获得新知。当然,联系生活导入新课的方式多种多样,要因课制宜,因材施教。
二、教学过程品味生活
情节曲折的小说、优美的散文以它独到的魅力引领聋生在阅读中品味人生,而真实准确、朴实无华的说明文往往让聋生索然无味。因而在说明文教学中往往出现“冷场”。这时教师就不能让教材成为语文学习的唯一内容,而要引领聋生在掌握教材知识的基础上走进生活、品味生活。如在学习《万紫千红的花》这篇课文时,学生通过阅读了解了花色的千变万化、姹紫嫣红的奥妙,并通过问题讨论理解了说明文相关知识在文中的运用之后,如果再让聋生反复读课文或分解课文内容,学生势必没有内驱力了。怎么办?可以让聋生讲讲生活中所观察过的花色,谈谈感受;可以印发相关材料如《花儿为什么这么香》,从了解花香之因中体味奇妙的世界;可以让学生品味生活,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拟题说话,如《丰盛的晚餐》、《冷酷的他》(教师要指导学生以介绍性文字为主说话)等等;可以让聋生自找科普作品,发现大自然的奥秘,说给全班同学听;有准备有兴趣的聋生还可以做实验,在实验中更加清楚地明白事物发展变化的道理。这些方法可以让聋生自由选择,投其所好。这样就会充分调动聋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体现语文课堂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真正的阅读,应当是读者与作品亲密接触,真诚对话。”教材上所选范文,都是文质兼美,融知识与情理于一体,贴近学生生活和思想的佳作。语文课上,语文教师不能昏天黑地地讲解,居高临下地灌输,而是以首席读者的身份与学生平等探讨,携手走进文本。比如我在教学《谁说没有规则》这篇现代诗时,第三小节就讲了一个随地乱扔纸屑的现象。我突然想到这段时间,学校正在大力抓乱扔纸屑的不良习惯。我马上就提问:“在德育处,老师一直致力于教育聋生不乱扔纸屑的习惯培养,但收效欠佳,你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分析一下校园生活中为什么聋生爱乱扔纸屑,你们是怎么想的?”话音刚落,学生踊跃发言。听了学生们的发言,让我作了一番深刻的思考。假如说,我今天在对待聋生问题上不走进他们的生活和心灵,不去对他们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了解,不去对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多问几个为什么的话,我只能抱怨,批评学生素质低,教养差,责任的归咎于他们是聋哑的孩子,在空洞的语文说教活动中重复又重复,而收效甚差。联系聋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教师就要恰如其分地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和课堂教学适当配合,“寓教于乐,学以致用”,为聋生提供一个积极的情感体验的平台和实践锻炼的机会。
三、教学小结积累生活
一堂好课就像一篇优美的文章,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龙头蛇尾不足取,因而小结要诱发聋生课后求知的内驱力。
实践表明:聋生除了对新奇的、没见过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外,还对和他们的生活体验有反差的东西也特别感兴趣。在教学中,我通过钻研教材,抓住教材内容,激发他们的读书热情,并使聋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教材中强烈的对比也是聋生产生求知欲的主要因素,它能使聋生快速地进入角色,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使课堂效率成倍提高。如《凡卡》一课结束后,我让聋生谈谈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再对比凡卡当时的生活,体现出强烈的反差,形成鲜明的对比。课堂上顿时议论纷纷,聋生经过自我的对照和相互之间的讨论交流,体会到九岁的凡卡当学徒时的悲惨生活,感受到了作者写凡卡实际上是狠狠地揭露了沙皇黑暗的统治和当时社会的罪恶。从他们的读后感中就能读出孩子们的心声:“九岁,正是享受阳光雨露的时代,正是拥有欢乐童年的时代,可是凡卡却无法享受,也无法拥有。他只渴望自己能够吃得抱,穿得暖,睡得香;渴望自己能回到爷爷身边。可是这些要求对凡卡来说只是幻想,只是奢望。”“和凡卡相比,我们现在多么幸福啊!在学校,我们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学习文化知识,下课后,有同学的陪伴,过着欢乐无比的校园生活。聋生通过学习,懂得了虽然我们残疾了,更应该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再如《看云识天气》可以这样小结:本文用生动形象的文字告诉了我们云的形态变化及云上的光彩与天气变化的关系,从文中我们还知道“东虹轰隆西虹雨”、“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等谚语,你还知道哪些看云识天气的谚语,请积累下来并运用于生活中。小结中让聋生积累生活,应该是语文课堂的亮点。
四、课后训练创造生活
多年来,许多语文老师总是在布置作业方面流于形式,主要表现为将上课讲解了的课后习题让聋生机械地照搬一遍。这当然能起一定的训练巩固作用,教师也能从中查看课堂效果,查漏补缺。岂不知时间长了,聋生就没了探究的兴趣,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要想实现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工具性,培养出具有创新风格的学生,训练的设计尤为重要。可让聋生写观察日记,如《万紫千红的花》;可让聋生查阅资料交流新知,如《中国石拱桥》、《日本平家蟹》;可观察运用,如《看云识天气》、《大自然的文字》;可写读后感,如《食物从何处来》、《时间的脚印》、《气候的威力》:可以不定期绘制图片、搞小制作等等,从多种多样的训练中巩固教材知识,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新知,丰富生活。
课堂是师生在校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生活课堂是在生活教育、情境教育等理论的指导下,促进教师学生和谐发展的主要场所。生活课堂呈现了真实、朴实、扎实的师生语文生活,是充满情感、情境与志趣的。生活课堂是师生交往的家园,它植根生活、再现生活、回归生活、超越生活,促成师生共同成长、共同发展。语文不是无情物,在生活化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学生作为具有情感的活生生的人,共同充满情感地走进课堂,充满情感地解读文本,并与文本产生感情的碰撞,迸射思维的火花。这个过程,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陶冶了学生的情感,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促使教师提升了理念,焕发了活力。在和谐的氛围中师生共同探寻语言文字的规律,积累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获得精神的享受。
教材源于生活,语文教学要以课堂为依托,把自己融到学生之中,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教学相长,师生互相学习,这样使学生感到教师是良师益友,增强师生相容性,造就课堂和谐的氛围。经常与聋生进行交流、沟通和启发,开发聋生多姿多彩的创造才能,充分发挥聋生的能动作用,进一步提高聋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在课堂上让学生带着真诚和激情去阅读“生活”这本无字书,挖掘出语文课程中的生活。让教材为我所用,到生活中汲取语文知识的营养,使语文学科成为师生共建的生活化的开放性课堂。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语文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更新观念、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等方面,都迈出了可喜的步伐。然而,在特殊教育学校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对于大多数健全人来说,聋人的世界是寂静的、缺少生趣的、甚至略带一点神秘感的,在特殊教育学校,耳聋学生是由于失聪而造成“有口不能说,有话不能讲”的特殊群体,因言语的缺陷导致理解能力欠缺,使他们不能全面客观地认识周围环境,在课堂教学中,习惯与教师的“教”,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这是以教定学,让学生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聋生习惯于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不知道在课堂上如何学习,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转变观念,认真研究有助于促进学生发展的新方法。为了提高聋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应重视聋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聋生的能动作用,我们教学的对象是聋生,在实际教学中,聋生会觉得索然无味,如何把枯燥的教学法内容,通过适当的教学和教学手段来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聋生兴趣,启发聋生思维,圆满地解决好这个难题,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语文教学和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帮助聋生调动自己的生活阅历、情感体验来领悟文章主旨,解决语文学科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让语文课堂处处彰显人文情怀,洋溢着生活情趣。
一、教学导入联系生活
一堂课前几分钟是聋生兴奋点最高的时间,一个精彩的导入,可以为这节课奠定一个良好的感情基调和积极探究的氛围,而一个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导入,更能激起聋生学习兴趣。如教《死海不死》这篇课文时,就可以做一个小实验导入新课。选取最基本的生活材料:一只较大的玻璃杯、盐、淡水、鸡蛋,先将淡水注入玻璃杯,再放入鸡蛋让聋生观察鸡蛋的位置,然后向杯内加盐不停搅动,直到盐水饱和,鸡蛋上浮于水中,最后请聋生说说实验过程并解释原因。这个源自生活的小实验,原料易得,只要动手去做就行。重要的是简单的实验达到了吸引学生深入研究课文的导入目的,而且也训练了聋生说话、观察的能力。又如《大自然的文字》,导入时就可以结合聋生生活中已有的积累说说大自然的现象,在交流中互相获得新知。当然,联系生活导入新课的方式多种多样,要因课制宜,因材施教。
二、教学过程品味生活
情节曲折的小说、优美的散文以它独到的魅力引领聋生在阅读中品味人生,而真实准确、朴实无华的说明文往往让聋生索然无味。因而在说明文教学中往往出现“冷场”。这时教师就不能让教材成为语文学习的唯一内容,而要引领聋生在掌握教材知识的基础上走进生活、品味生活。如在学习《万紫千红的花》这篇课文时,学生通过阅读了解了花色的千变万化、姹紫嫣红的奥妙,并通过问题讨论理解了说明文相关知识在文中的运用之后,如果再让聋生反复读课文或分解课文内容,学生势必没有内驱力了。怎么办?可以让聋生讲讲生活中所观察过的花色,谈谈感受;可以印发相关材料如《花儿为什么这么香》,从了解花香之因中体味奇妙的世界;可以让学生品味生活,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拟题说话,如《丰盛的晚餐》、《冷酷的他》(教师要指导学生以介绍性文字为主说话)等等;可以让聋生自找科普作品,发现大自然的奥秘,说给全班同学听;有准备有兴趣的聋生还可以做实验,在实验中更加清楚地明白事物发展变化的道理。这些方法可以让聋生自由选择,投其所好。这样就会充分调动聋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体现语文课堂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真正的阅读,应当是读者与作品亲密接触,真诚对话。”教材上所选范文,都是文质兼美,融知识与情理于一体,贴近学生生活和思想的佳作。语文课上,语文教师不能昏天黑地地讲解,居高临下地灌输,而是以首席读者的身份与学生平等探讨,携手走进文本。比如我在教学《谁说没有规则》这篇现代诗时,第三小节就讲了一个随地乱扔纸屑的现象。我突然想到这段时间,学校正在大力抓乱扔纸屑的不良习惯。我马上就提问:“在德育处,老师一直致力于教育聋生不乱扔纸屑的习惯培养,但收效欠佳,你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分析一下校园生活中为什么聋生爱乱扔纸屑,你们是怎么想的?”话音刚落,学生踊跃发言。听了学生们的发言,让我作了一番深刻的思考。假如说,我今天在对待聋生问题上不走进他们的生活和心灵,不去对他们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了解,不去对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多问几个为什么的话,我只能抱怨,批评学生素质低,教养差,责任的归咎于他们是聋哑的孩子,在空洞的语文说教活动中重复又重复,而收效甚差。联系聋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教师就要恰如其分地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和课堂教学适当配合,“寓教于乐,学以致用”,为聋生提供一个积极的情感体验的平台和实践锻炼的机会。
三、教学小结积累生活
一堂好课就像一篇优美的文章,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龙头蛇尾不足取,因而小结要诱发聋生课后求知的内驱力。
实践表明:聋生除了对新奇的、没见过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外,还对和他们的生活体验有反差的东西也特别感兴趣。在教学中,我通过钻研教材,抓住教材内容,激发他们的读书热情,并使聋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教材中强烈的对比也是聋生产生求知欲的主要因素,它能使聋生快速地进入角色,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使课堂效率成倍提高。如《凡卡》一课结束后,我让聋生谈谈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再对比凡卡当时的生活,体现出强烈的反差,形成鲜明的对比。课堂上顿时议论纷纷,聋生经过自我的对照和相互之间的讨论交流,体会到九岁的凡卡当学徒时的悲惨生活,感受到了作者写凡卡实际上是狠狠地揭露了沙皇黑暗的统治和当时社会的罪恶。从他们的读后感中就能读出孩子们的心声:“九岁,正是享受阳光雨露的时代,正是拥有欢乐童年的时代,可是凡卡却无法享受,也无法拥有。他只渴望自己能够吃得抱,穿得暖,睡得香;渴望自己能回到爷爷身边。可是这些要求对凡卡来说只是幻想,只是奢望。”“和凡卡相比,我们现在多么幸福啊!在学校,我们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学习文化知识,下课后,有同学的陪伴,过着欢乐无比的校园生活。聋生通过学习,懂得了虽然我们残疾了,更应该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再如《看云识天气》可以这样小结:本文用生动形象的文字告诉了我们云的形态变化及云上的光彩与天气变化的关系,从文中我们还知道“东虹轰隆西虹雨”、“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等谚语,你还知道哪些看云识天气的谚语,请积累下来并运用于生活中。小结中让聋生积累生活,应该是语文课堂的亮点。
四、课后训练创造生活
多年来,许多语文老师总是在布置作业方面流于形式,主要表现为将上课讲解了的课后习题让聋生机械地照搬一遍。这当然能起一定的训练巩固作用,教师也能从中查看课堂效果,查漏补缺。岂不知时间长了,聋生就没了探究的兴趣,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要想实现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工具性,培养出具有创新风格的学生,训练的设计尤为重要。可让聋生写观察日记,如《万紫千红的花》;可让聋生查阅资料交流新知,如《中国石拱桥》、《日本平家蟹》;可观察运用,如《看云识天气》、《大自然的文字》;可写读后感,如《食物从何处来》、《时间的脚印》、《气候的威力》:可以不定期绘制图片、搞小制作等等,从多种多样的训练中巩固教材知识,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新知,丰富生活。
课堂是师生在校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生活课堂是在生活教育、情境教育等理论的指导下,促进教师学生和谐发展的主要场所。生活课堂呈现了真实、朴实、扎实的师生语文生活,是充满情感、情境与志趣的。生活课堂是师生交往的家园,它植根生活、再现生活、回归生活、超越生活,促成师生共同成长、共同发展。语文不是无情物,在生活化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学生作为具有情感的活生生的人,共同充满情感地走进课堂,充满情感地解读文本,并与文本产生感情的碰撞,迸射思维的火花。这个过程,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陶冶了学生的情感,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促使教师提升了理念,焕发了活力。在和谐的氛围中师生共同探寻语言文字的规律,积累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获得精神的享受。
教材源于生活,语文教学要以课堂为依托,把自己融到学生之中,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教学相长,师生互相学习,这样使学生感到教师是良师益友,增强师生相容性,造就课堂和谐的氛围。经常与聋生进行交流、沟通和启发,开发聋生多姿多彩的创造才能,充分发挥聋生的能动作用,进一步提高聋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在课堂上让学生带着真诚和激情去阅读“生活”这本无字书,挖掘出语文课程中的生活。让教材为我所用,到生活中汲取语文知识的营养,使语文学科成为师生共建的生活化的开放性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