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演员的诞生,来自个人专业的动作描述、表情刻画、眼神流露等。演员最常用的表现形式就是肢体语言,这里的肢体语言又分为大肢体和小肢体,主要包括手势、姿势、语气、语态、面部表情等。作为一名称职的幼儿教师,一个彻头彻尾的孩子王,满分级别的“演员”标准更是我们需要达成的目标。
一、幼儿教师肢体语言的细化研究
在幼儿一日生活和游戏中,无处不存在着肢体语言的运用,生动、形象、鲜明的肢体语言,既符合幼儿的年龄和思维特点,又为他们营造了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和活动氛围。
(一)大肢体语言直观形象
大肢体语言多为身体不同部位的动作。不同的语境会有相应的动作加以修饰,提升了语言的感染力和传播力,能更直观形象地传达出说话者和讲述者的意思。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用动作显示个人情绪的现象——来回搓动双手、坐立不安,表达内心的恐惧和紧张;狂拍手、不停跳跃,表达自己的赞成和兴奋;挠头,表达自己的困惑;耸肩,表达自己的无奈……除了表达情绪,肢体动作还可以用来描述具有显异特征事物的形象,这一点在常见的游戏“你比划,我來猜”中较为突出。
学龄前幼儿的思维均为具体形象性,他们大多依靠具体事物的表象来识记事物,且注意力持久性较差,好奇心较强。简单的语言描述并不能给孩子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而夸张的肢体模仿更容易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他们在看一看、学一学、做一做中自然地形成动作和语言记忆。因此,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经常会使用新奇夸张的肢体动作来表现所讲述的事物,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推动师幼间有效互动。有的手势动作简单明了,富有童趣,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也都非常强,大多能做到过目不忘。
例如,在故事《不拉粑粑的獾宝宝》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动物的外形特征,用特殊的手势进行表现,如小猪的大鼻子,小兔的长耳朵,小鸭的扁扁嘴,小鸡的尖尖嘴……教师将故事情节贯穿其中,从脱裤子、坐马桶、用力拉、擦屁股、提裤子、冲马桶,到最后的洗手,对于幼儿来说,只是进行了一个“拉粑粑”的连贯性生活教育,但具体的行为动作已经深深地印刻在幼儿的脑海中了,并在今后的生活中不断强化。
(二)小肢体语言生动鲜明
小肢体语言涵盖了语气语调和面部表情等内容。语气语调就是在独白的基础上施以童趣的、富有感染力的装饰语,根据讲述内容的不同情节用提高或降低音量、拖长语调等方法加以起伏变化,使之抑扬顿挫,张弛有度。在所有面部表情中,脸部肌肉的变化可以带来不一样的效果,例如,开心快乐时扬起嘴角,挑起眉头;伤心难过时嘟起小嘴,皱起眉尖;紧张急促时咬起嘴唇,配合着脚上来回走动;等等。
其实,面部表情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变化——眼神的变化。一般来说,眼神的对话效果要优于言语。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最能传情达意的媒介,眼神的变化可以细致地传达出不一样的信息。幼儿教师要做一个眼睛会说话的人,让孩子们准确捕捉到不同的眼神变化所表达的不同情感。例如,在幼儿园常规教育中,经常会有违反集体规则的孩子,此时教师的眼神警示就非常重要——用肯定的眼神给予鼓励,用不满的眼神表示批评,并时刻注视该幼儿,直到其纠正自己的行为。
此外,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具备较强的故事表现力,除了用跌宕起伏的语气语调为所讲述内容创建一个惟妙惟肖的故事情境,引人入胜;还可以运用生动、富有感染力和童趣幽默的语言,将身体的每一部分都加入到活动中,使四肢的模仿动作和面部表情相互配合,构成不同的情绪情感。
例如,在数学活动“分—分”中,教师将故事情境“小熊请客”贯穿其中,以转折性的故事情节让孩子们了解按颜色、形状分类的具体要求和做法,极大地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小熊贝贝待人非常热情,它最喜欢做的事就是跟好朋友一起玩。今天,它邀请了几个小伙伴到家里做客,我们一起来看看它准备了哪些东西吧!”在讲述这一段时,教师肢体动作的使用不要过多,重要的是神态和语态的变化。教师兴奋和夸张的表情可以更快将孩子们带入情境,仿佛小熊的客人就是小朋友们自己一样,从而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教师接着说:“小熊贝贝遇到了一个困难,它的好朋友分别喜欢不同颜色的礼物,可是好朋友和礼物都太多了,笨笨的小熊不知道该怎么分。你能帮帮它吗?”在表述小熊迷惑的状态时,教师的面部表情可逐渐丰富,眼神迷离,眉头紧凑,楚楚可怜,以勾起孩子们的同情心。于是,孩子们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积极帮助小熊贝贝。待孩子们完成任务之后,教师做出一个恍然大悟的表情,并用兴奋的语气表扬他们,让其产生自豪感和成就感,培养其自信心。
二、教师肢体语言的特定性作用
(一)幼儿注意力的发展提升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是人们进行各项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注意力表现为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逐渐发展,注意力稳定性较差,自我控制力不强。并且,由于幼儿的认知活动以直观体验为主,具有具体性、形象性等特点,因此无意间出现的、新鲜的、在强度上有所变化的事物都会引发他们的注意力,从而影响整个教学活动有序开展。那么,如何才能抓住幼儿的注意点,以提高整个教学活动的质量呢?教师夸张新奇的肢体语言不失为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只要孩子们发现了未见过的或者新奇好玩的动作姿态,他们的注意力就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逐渐跟随教师的脚步,愈发专注。
(二)幼儿思维能力的高效发展
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面对具体的、有显著特征的事物时,识记能力和思考能力可以达到完美状态。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每位教师都可能会遇到这样一群孩子,他们不管教师如何提醒都没有回应,只是盯着老师看,思维早已不知飘向何方,即使在老师的多次提醒下,他们也能做到快速屏蔽老师发出的信息,开始天马行空的想象。一般来说,这样的孩子接受教育的效果较差。每个班级的幼儿都会存在个体差异,虽然起点不一样,但教师对他们的目标期望却是一样的,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相互促进、相互感染下共同进步,达到甚至超出年龄发展标准。但是,一个经常屏蔽老师信息的孩子又如何得到提升和发展呢?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活动中多关注幼儿,在了解幼儿兴趣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散和扩充活动内容,加入幼儿感兴趣的部分,并用夸张的肢体语言表现出来。 例如,对于孩子们来说,电影和电视有着无法抗拒的吸引力,教师可以在活动中贯穿一些能调动幼儿学习兴趣的电影内容,类似情境穿插,并有意识地邀请一些注意力不集中的幼儿来描述内容,从而较快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选对了切入口和出发点,往往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幼儿肢体动作的快速发展
教师在活动中夸张地手舞足蹈,不仅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还能激發他们一起做动作的愿望。3~6岁幼儿有着较强的模仿能力,其学习方式以模仿为主,因此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管是生活行为还是教学引导,都要尽可能地做到完美,给孩子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发挥榜样性作用。
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教师常常会做出一些辅助性肢体动作来支撑所讲述的内容。这时就要注意所做的动作是否标准、到位,因为孩子会默默地观察并模仿老师,如果教师所做的动作模糊、不标准,就会让他们产生怀疑,从而偏离活动的既定目标。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潜移默化地促进幼儿肢体动作发展。
(四)适当的肢体语言促进师幼互动
自幼儿入园以来,不管是教育活动、生活活动还是游戏活动,教师都是陪伴他们共同成长的主体。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一个孩子都会和老师建立起深厚的情感基础,并慢慢知道老师的某一特定动作所传达的意思。人们常说,幼儿教师要成为一名观察者,时刻关注幼儿的行为,并适时提出鼓励或批评。其实,通过与教师长时间的接触,幼儿也会变成一个敏锐的观察者,他们会在不同场合、时间关注自己的老师,虽然不是长时间观察,但频率较高。例如,在游戏过程中,有的孩子兴致高涨时会将玩具抛到地上,或扔向其他小朋友,这时如果教师给他们一个不满的眼神,他们就会立刻接收到这一信号,并非常自觉地将玩具捡起来放回原处。当然,这种师幼间的默契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长期不断磨合形成的。
除了在游戏中进行师幼互动以外,教师还可以将眼神交流应用到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时刻关注每一个孩子,不能只盯着一个方向看,要环顾四周,让所有孩子都产生一种“老师在看我,我要好好表现,要得小红花”的意识。当幼儿在活动中出现走神现象时,教师可以借助轻拍头或肩膀等辅助动作,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如此,既能轻松调控教学活动氛围,又能将活动的目标效果发挥至最佳状态。
其实,一名合格甚至优秀的幼儿教师,又何尝不是一个会唱会跳会教育的“演员”呢?教师在做任何描述性行为时,若加上具有代表性意义的肢体语言后,就会起到辅助性教学作用,也让自己真正成为了一个“演员”级的孩子王。
一、幼儿教师肢体语言的细化研究
在幼儿一日生活和游戏中,无处不存在着肢体语言的运用,生动、形象、鲜明的肢体语言,既符合幼儿的年龄和思维特点,又为他们营造了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和活动氛围。
(一)大肢体语言直观形象
大肢体语言多为身体不同部位的动作。不同的语境会有相应的动作加以修饰,提升了语言的感染力和传播力,能更直观形象地传达出说话者和讲述者的意思。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用动作显示个人情绪的现象——来回搓动双手、坐立不安,表达内心的恐惧和紧张;狂拍手、不停跳跃,表达自己的赞成和兴奋;挠头,表达自己的困惑;耸肩,表达自己的无奈……除了表达情绪,肢体动作还可以用来描述具有显异特征事物的形象,这一点在常见的游戏“你比划,我來猜”中较为突出。
学龄前幼儿的思维均为具体形象性,他们大多依靠具体事物的表象来识记事物,且注意力持久性较差,好奇心较强。简单的语言描述并不能给孩子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而夸张的肢体模仿更容易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他们在看一看、学一学、做一做中自然地形成动作和语言记忆。因此,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经常会使用新奇夸张的肢体动作来表现所讲述的事物,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推动师幼间有效互动。有的手势动作简单明了,富有童趣,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也都非常强,大多能做到过目不忘。
例如,在故事《不拉粑粑的獾宝宝》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动物的外形特征,用特殊的手势进行表现,如小猪的大鼻子,小兔的长耳朵,小鸭的扁扁嘴,小鸡的尖尖嘴……教师将故事情节贯穿其中,从脱裤子、坐马桶、用力拉、擦屁股、提裤子、冲马桶,到最后的洗手,对于幼儿来说,只是进行了一个“拉粑粑”的连贯性生活教育,但具体的行为动作已经深深地印刻在幼儿的脑海中了,并在今后的生活中不断强化。
(二)小肢体语言生动鲜明
小肢体语言涵盖了语气语调和面部表情等内容。语气语调就是在独白的基础上施以童趣的、富有感染力的装饰语,根据讲述内容的不同情节用提高或降低音量、拖长语调等方法加以起伏变化,使之抑扬顿挫,张弛有度。在所有面部表情中,脸部肌肉的变化可以带来不一样的效果,例如,开心快乐时扬起嘴角,挑起眉头;伤心难过时嘟起小嘴,皱起眉尖;紧张急促时咬起嘴唇,配合着脚上来回走动;等等。
其实,面部表情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变化——眼神的变化。一般来说,眼神的对话效果要优于言语。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最能传情达意的媒介,眼神的变化可以细致地传达出不一样的信息。幼儿教师要做一个眼睛会说话的人,让孩子们准确捕捉到不同的眼神变化所表达的不同情感。例如,在幼儿园常规教育中,经常会有违反集体规则的孩子,此时教师的眼神警示就非常重要——用肯定的眼神给予鼓励,用不满的眼神表示批评,并时刻注视该幼儿,直到其纠正自己的行为。
此外,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具备较强的故事表现力,除了用跌宕起伏的语气语调为所讲述内容创建一个惟妙惟肖的故事情境,引人入胜;还可以运用生动、富有感染力和童趣幽默的语言,将身体的每一部分都加入到活动中,使四肢的模仿动作和面部表情相互配合,构成不同的情绪情感。
例如,在数学活动“分—分”中,教师将故事情境“小熊请客”贯穿其中,以转折性的故事情节让孩子们了解按颜色、形状分类的具体要求和做法,极大地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小熊贝贝待人非常热情,它最喜欢做的事就是跟好朋友一起玩。今天,它邀请了几个小伙伴到家里做客,我们一起来看看它准备了哪些东西吧!”在讲述这一段时,教师肢体动作的使用不要过多,重要的是神态和语态的变化。教师兴奋和夸张的表情可以更快将孩子们带入情境,仿佛小熊的客人就是小朋友们自己一样,从而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教师接着说:“小熊贝贝遇到了一个困难,它的好朋友分别喜欢不同颜色的礼物,可是好朋友和礼物都太多了,笨笨的小熊不知道该怎么分。你能帮帮它吗?”在表述小熊迷惑的状态时,教师的面部表情可逐渐丰富,眼神迷离,眉头紧凑,楚楚可怜,以勾起孩子们的同情心。于是,孩子们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积极帮助小熊贝贝。待孩子们完成任务之后,教师做出一个恍然大悟的表情,并用兴奋的语气表扬他们,让其产生自豪感和成就感,培养其自信心。
二、教师肢体语言的特定性作用
(一)幼儿注意力的发展提升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是人们进行各项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注意力表现为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逐渐发展,注意力稳定性较差,自我控制力不强。并且,由于幼儿的认知活动以直观体验为主,具有具体性、形象性等特点,因此无意间出现的、新鲜的、在强度上有所变化的事物都会引发他们的注意力,从而影响整个教学活动有序开展。那么,如何才能抓住幼儿的注意点,以提高整个教学活动的质量呢?教师夸张新奇的肢体语言不失为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只要孩子们发现了未见过的或者新奇好玩的动作姿态,他们的注意力就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逐渐跟随教师的脚步,愈发专注。
(二)幼儿思维能力的高效发展
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面对具体的、有显著特征的事物时,识记能力和思考能力可以达到完美状态。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每位教师都可能会遇到这样一群孩子,他们不管教师如何提醒都没有回应,只是盯着老师看,思维早已不知飘向何方,即使在老师的多次提醒下,他们也能做到快速屏蔽老师发出的信息,开始天马行空的想象。一般来说,这样的孩子接受教育的效果较差。每个班级的幼儿都会存在个体差异,虽然起点不一样,但教师对他们的目标期望却是一样的,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相互促进、相互感染下共同进步,达到甚至超出年龄发展标准。但是,一个经常屏蔽老师信息的孩子又如何得到提升和发展呢?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活动中多关注幼儿,在了解幼儿兴趣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散和扩充活动内容,加入幼儿感兴趣的部分,并用夸张的肢体语言表现出来。 例如,对于孩子们来说,电影和电视有着无法抗拒的吸引力,教师可以在活动中贯穿一些能调动幼儿学习兴趣的电影内容,类似情境穿插,并有意识地邀请一些注意力不集中的幼儿来描述内容,从而较快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选对了切入口和出发点,往往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幼儿肢体动作的快速发展
教师在活动中夸张地手舞足蹈,不仅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还能激發他们一起做动作的愿望。3~6岁幼儿有着较强的模仿能力,其学习方式以模仿为主,因此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管是生活行为还是教学引导,都要尽可能地做到完美,给孩子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发挥榜样性作用。
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教师常常会做出一些辅助性肢体动作来支撑所讲述的内容。这时就要注意所做的动作是否标准、到位,因为孩子会默默地观察并模仿老师,如果教师所做的动作模糊、不标准,就会让他们产生怀疑,从而偏离活动的既定目标。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潜移默化地促进幼儿肢体动作发展。
(四)适当的肢体语言促进师幼互动
自幼儿入园以来,不管是教育活动、生活活动还是游戏活动,教师都是陪伴他们共同成长的主体。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一个孩子都会和老师建立起深厚的情感基础,并慢慢知道老师的某一特定动作所传达的意思。人们常说,幼儿教师要成为一名观察者,时刻关注幼儿的行为,并适时提出鼓励或批评。其实,通过与教师长时间的接触,幼儿也会变成一个敏锐的观察者,他们会在不同场合、时间关注自己的老师,虽然不是长时间观察,但频率较高。例如,在游戏过程中,有的孩子兴致高涨时会将玩具抛到地上,或扔向其他小朋友,这时如果教师给他们一个不满的眼神,他们就会立刻接收到这一信号,并非常自觉地将玩具捡起来放回原处。当然,这种师幼间的默契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长期不断磨合形成的。
除了在游戏中进行师幼互动以外,教师还可以将眼神交流应用到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时刻关注每一个孩子,不能只盯着一个方向看,要环顾四周,让所有孩子都产生一种“老师在看我,我要好好表现,要得小红花”的意识。当幼儿在活动中出现走神现象时,教师可以借助轻拍头或肩膀等辅助动作,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如此,既能轻松调控教学活动氛围,又能将活动的目标效果发挥至最佳状态。
其实,一名合格甚至优秀的幼儿教师,又何尝不是一个会唱会跳会教育的“演员”呢?教师在做任何描述性行为时,若加上具有代表性意义的肢体语言后,就会起到辅助性教学作用,也让自己真正成为了一个“演员”级的孩子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