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移动通信技术》课程是培养合格电子、通信人才的重要课程。文章通过对目前我国新升地方本科院校通信工程专业《移动通信技术》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和研究,分析了通信工程专业《移动通信技术》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革措施,以期改变目前《移动通信技术》课程存在的教学困境,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新升地方本科院校;移动通信技术;教学改革
分类号:G647.38
引言
近年来,随着地方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以及高校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所谓的新升地方本科院校,是相对部属高校和全国综合性高校而言,一般是指地市级中心城市办的多科性或综合性本科院校,他们大多数由原来的师范类专科学校或高职类专科学校合并升格而成。[1]新升本科院校作为新生事物,有着潜在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困难。与老牌一般院校和重点院校相比,他们有着相同的教学要求,却因为地缘差异和地方经济欠发达、条件不足、师资队伍的薄弱而使得部分课程的教学及设置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以通信工程专业《移动通信技术》课程为例,浅谈其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1 《移动通信技术》简介
《移动通信技术》课程是通信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培养合格电子、通信人才的重要课程。该课程主要介绍的是现代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基本组成、基本原理、典型系统以及第三代移动通信(3G)的三大主流技术:WCDMA、cdma2000、TD-SCDMA。这些知识覆盖了高、低频电子线路技术, 信号的频谱分析, 信息论与编码, 数字信号的调制、解调等,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对于学习整个移动通信系统的后续知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
2 新升地方本科院校《移动通信技术》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作为新生事物,地方本科院校由于经济、地缘、生源等原因,造成《移动通信技术》课程在教学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定位不准,条件不足
由于新升本科院校一般由专科升格而成,本科教育办学历史短,对于本科生的培养仍处于探索阶段,其人才培养目标出现定位不够准确,与实际脱节的现象。《移动通信技术》作为通信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有的院校只将其作为选修课开设。且部分新升本科院校存在着重视学术型人才,而轻视应用型人才的现象,这种重学术轻应用、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取向,直接影响《移动通信技术》课程教学的质量。且新升本科院校多由师范类专科学校升格而成,对于新发展的专业实验设施少,条件差。
二、师资队伍薄弱
由于新升本科院校的前身一般都是高职高专,且所在城市多为二、三线地区,地域经济发展可能较为迟滞,本科办学历史短,但又面临着高校扩招,使其师资队伍普遍存在着数量不足,且很多老师担任着多门课程多个班的授课,任务繁重,少量的教师疲于应付教学任务,很多课程不能得到充分的准备,教学质量不佳,也造成教师自身业务不精的现象。同时也由于这种原因,使部分教师抽不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研工作中,久而久之,造成了教师科研意识淡薄,科研能力欠缺,动手能力差,不能形成应用性人才培养的师资体系。由于很多教师很少从事或者不从事科研工作,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不足,教师队伍水平不高,能力不强,缺乏理论结合实际的经验,授课单调,理论过多,课堂效果差。
三、课程内容多,课时量少
《移动通信技术》是一门理论性强,知识面广的基础课程。其涵盖了现代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基本组成、基本原理、典型系统以及第三代移动通信(3G)的三大主流技术:WCDMA、cdma2000、TD-SCDMA。但往往这些知识点需要在短短的一个学期内完成,这不仅增加了教师教的难度,也加大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所以有限的课时量与众多的课程内容构成了矛盾。再加上通信技术的更新日新月异,几十个课时量更加不利于《移动通信技术》课程的教授和学习。
四、教学模式单调
在目前的教学中,很多老师仍然沿用传统的单向传输——“填鸭式”教学法,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到课堂中,课堂气氛差,学生精神状态不好,同学们学习主动性差,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3 新升地方本科院校《移动通信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针对以上不足,对新升地方本科院校的《移动通信技术》课程提出以下教学改革措施:
一、增强校企合作,加大专业资金投入,改进人才培养目标
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服务地方经济,人才培养的目标应与地方经济挂钩,加大与地方企业的联系,所开设的课程应与带动地方经济为目的。作为通信工程专业,学校可以开展与三大电信运营商的合作,把三大电信营运商建设成为实习基地。根据学生的个人喜好,可以把学生分到各个部门跟班实习,特别是基站维护和基站监控,可以实行轮换制,让学生得到真正的锻炼和实践。这既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同时也增强了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对地方经济的服务。
与此同时,学校应加大对通信工程专业的资金投入,不断建设和更新通信技术实验室,紧跟时代的步伐,让学生了解最前沿的通信技术。为了节省开支,学校可以与三大电信运营商协调,把其用不上的或者废弃的基站买下来,为学生开展通信实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筹码。
二、精选教材,适当删减内容
目前市场上《移动通信技术》课程的教材众多,不同的作者编写的教材侧重点不同,且有部分教材的知识点过于陈旧,技术更新过于缓慢,而移动通信技术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新技术层出不穷, 并在新一代的系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则教材的选取至关重要,应与时俱进。同时由于《移动通信技术》课程的课时量有限,面对众多的通信知识,授课老师不仅应跟上时代的发展,不断学习新技术新知识,将最新、最前沿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需将一些过于陈旧的知识有选择性的删减,才能满足目前的发展趋势。
三、采取多元化教学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以改过去的“填鸭式”教学,可采取多元化教学,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互动教学,抓住两个主体。在过去“填鸭式”教学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学的主体,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多给学生出一些设想性的题目,比如对未来移动通信发展的预测,手机智能化的程度设想等,以提高同学们的发散性思维,真正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
2)增加课外实训,适当增加实验室的开放性。作为《移动通信技术》课程的教师,应设计一些课外训练的题目,比如与通信相关的小制作,或者引入一些与通信相关的思考题和设想,让学生大胆思考,不断创新,同时逐步增加实验室的开放性,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实验室“开花结果”。
3)与重点院校联合培养。在一些重点院校中,常可以看到与国外高校开展联合培养,其实地方高校也可以开展与重点院校联合培养,实行“2+2”或者“2.5+1.5”培养模式,即基础通识课在地方院校就读2-2.5年,剩余2-1.5年到重点院校学习专业技术课。
4 小结
新升地方本科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新生事物,虽然有很多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困难。特别在教学上仍然存在不少问题,需要不断的思考和改革。基于上述教学存在的问题,新升地方本科院校通信工程专业《移动通信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其中教学模式和人才引进的改革首当其冲。当然,教师自身的素质和修养也需不断的改进和提高。
参考文献
[1] 毛越华.新升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的优势与劣势分析[J]. 贵州社会科学,2009(9):97-99.
[2] 啜钢, 王文博, 齐兆群等. 移动通信精品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探讨[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85-9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学生分方向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项目编号:2012JGB211)成果之一。
关键词:新升地方本科院校;移动通信技术;教学改革
分类号:G647.38
引言
近年来,随着地方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以及高校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所谓的新升地方本科院校,是相对部属高校和全国综合性高校而言,一般是指地市级中心城市办的多科性或综合性本科院校,他们大多数由原来的师范类专科学校或高职类专科学校合并升格而成。[1]新升本科院校作为新生事物,有着潜在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困难。与老牌一般院校和重点院校相比,他们有着相同的教学要求,却因为地缘差异和地方经济欠发达、条件不足、师资队伍的薄弱而使得部分课程的教学及设置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以通信工程专业《移动通信技术》课程为例,浅谈其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1 《移动通信技术》简介
《移动通信技术》课程是通信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培养合格电子、通信人才的重要课程。该课程主要介绍的是现代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基本组成、基本原理、典型系统以及第三代移动通信(3G)的三大主流技术:WCDMA、cdma2000、TD-SCDMA。这些知识覆盖了高、低频电子线路技术, 信号的频谱分析, 信息论与编码, 数字信号的调制、解调等,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对于学习整个移动通信系统的后续知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
2 新升地方本科院校《移动通信技术》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作为新生事物,地方本科院校由于经济、地缘、生源等原因,造成《移动通信技术》课程在教学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定位不准,条件不足
由于新升本科院校一般由专科升格而成,本科教育办学历史短,对于本科生的培养仍处于探索阶段,其人才培养目标出现定位不够准确,与实际脱节的现象。《移动通信技术》作为通信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有的院校只将其作为选修课开设。且部分新升本科院校存在着重视学术型人才,而轻视应用型人才的现象,这种重学术轻应用、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取向,直接影响《移动通信技术》课程教学的质量。且新升本科院校多由师范类专科学校升格而成,对于新发展的专业实验设施少,条件差。
二、师资队伍薄弱
由于新升本科院校的前身一般都是高职高专,且所在城市多为二、三线地区,地域经济发展可能较为迟滞,本科办学历史短,但又面临着高校扩招,使其师资队伍普遍存在着数量不足,且很多老师担任着多门课程多个班的授课,任务繁重,少量的教师疲于应付教学任务,很多课程不能得到充分的准备,教学质量不佳,也造成教师自身业务不精的现象。同时也由于这种原因,使部分教师抽不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研工作中,久而久之,造成了教师科研意识淡薄,科研能力欠缺,动手能力差,不能形成应用性人才培养的师资体系。由于很多教师很少从事或者不从事科研工作,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不足,教师队伍水平不高,能力不强,缺乏理论结合实际的经验,授课单调,理论过多,课堂效果差。
三、课程内容多,课时量少
《移动通信技术》是一门理论性强,知识面广的基础课程。其涵盖了现代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基本组成、基本原理、典型系统以及第三代移动通信(3G)的三大主流技术:WCDMA、cdma2000、TD-SCDMA。但往往这些知识点需要在短短的一个学期内完成,这不仅增加了教师教的难度,也加大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所以有限的课时量与众多的课程内容构成了矛盾。再加上通信技术的更新日新月异,几十个课时量更加不利于《移动通信技术》课程的教授和学习。
四、教学模式单调
在目前的教学中,很多老师仍然沿用传统的单向传输——“填鸭式”教学法,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到课堂中,课堂气氛差,学生精神状态不好,同学们学习主动性差,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3 新升地方本科院校《移动通信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针对以上不足,对新升地方本科院校的《移动通信技术》课程提出以下教学改革措施:
一、增强校企合作,加大专业资金投入,改进人才培养目标
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服务地方经济,人才培养的目标应与地方经济挂钩,加大与地方企业的联系,所开设的课程应与带动地方经济为目的。作为通信工程专业,学校可以开展与三大电信运营商的合作,把三大电信营运商建设成为实习基地。根据学生的个人喜好,可以把学生分到各个部门跟班实习,特别是基站维护和基站监控,可以实行轮换制,让学生得到真正的锻炼和实践。这既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同时也增强了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对地方经济的服务。
与此同时,学校应加大对通信工程专业的资金投入,不断建设和更新通信技术实验室,紧跟时代的步伐,让学生了解最前沿的通信技术。为了节省开支,学校可以与三大电信运营商协调,把其用不上的或者废弃的基站买下来,为学生开展通信实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筹码。
二、精选教材,适当删减内容
目前市场上《移动通信技术》课程的教材众多,不同的作者编写的教材侧重点不同,且有部分教材的知识点过于陈旧,技术更新过于缓慢,而移动通信技术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新技术层出不穷, 并在新一代的系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则教材的选取至关重要,应与时俱进。同时由于《移动通信技术》课程的课时量有限,面对众多的通信知识,授课老师不仅应跟上时代的发展,不断学习新技术新知识,将最新、最前沿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需将一些过于陈旧的知识有选择性的删减,才能满足目前的发展趋势。
三、采取多元化教学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以改过去的“填鸭式”教学,可采取多元化教学,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互动教学,抓住两个主体。在过去“填鸭式”教学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学的主体,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多给学生出一些设想性的题目,比如对未来移动通信发展的预测,手机智能化的程度设想等,以提高同学们的发散性思维,真正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
2)增加课外实训,适当增加实验室的开放性。作为《移动通信技术》课程的教师,应设计一些课外训练的题目,比如与通信相关的小制作,或者引入一些与通信相关的思考题和设想,让学生大胆思考,不断创新,同时逐步增加实验室的开放性,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实验室“开花结果”。
3)与重点院校联合培养。在一些重点院校中,常可以看到与国外高校开展联合培养,其实地方高校也可以开展与重点院校联合培养,实行“2+2”或者“2.5+1.5”培养模式,即基础通识课在地方院校就读2-2.5年,剩余2-1.5年到重点院校学习专业技术课。
4 小结
新升地方本科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新生事物,虽然有很多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困难。特别在教学上仍然存在不少问题,需要不断的思考和改革。基于上述教学存在的问题,新升地方本科院校通信工程专业《移动通信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其中教学模式和人才引进的改革首当其冲。当然,教师自身的素质和修养也需不断的改进和提高。
参考文献
[1] 毛越华.新升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的优势与劣势分析[J]. 贵州社会科学,2009(9):97-99.
[2] 啜钢, 王文博, 齐兆群等. 移动通信精品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探讨[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85-9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学生分方向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项目编号:2012JGB211)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