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贝,到底怎样来爱你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txi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雾霾越来越重,当“扶不扶老人”“辱母事件”成为全社会热议的话题,当我们怀疑空气、水、食品和整个教育体制时,想得最多的是带着孩子逃离。然而,往哪里逃呢?黑眼睛黄皮肤的外形注定我们的家在这里,注定我们不可能被别的国家真正接纳,况且,别国有别国的麻烦和问题:美国有枪,欧洲有难民,浪漫的法国议会广场刚被血洗……我们能选择的只有自我的改变,无论我们在哪里。还是我曾经在自己创作的电影《洋妞到我家》中写下的那句话:“改得了环境改不了心境”也是徒劳的。
  《不别离,我把世界都给你》,听上去是那么地豪迈,然而, 这样的“气宇轩昂”真的让我使出了“洪荒之力”。
  很多妈妈们会问,你培养了人人羡慕的娃,为什么还那么焦虑?是呀, 作为一个妈妈,看着“英语大赛”的颁奖晚会上,仅有5岁半的女儿高高举起水晶奖杯,小手费力地紧紧搂着自己的奖品,面对不停闪烁的灯光和潮水一般的掌声扬起红红的小脸,有什么能比这样的感觉更加幸福呢?作为妈妈,与女儿一起奋战在中央电视台的宝宝秀场上,听着观众们高呼着女儿的名字,高举着她的照片,随着观众手中遥控器的按动,大屏幕上,女儿的人气不断攀升,一直达到了峰线,又有什么比这更惊心动魄呢?我将女儿的成长故事写下来,搬上银幕,爸爸做导演,女儿来主演,徐帆、陈建斌扮演她的妈妈和爸爸,孙红雷、郭涛、佟丽娅、孙桂田、邬倩倩、张晓龙、王千源、范文芳等10多位一线明星众星捧月……为女儿量身打造的电影《洋妞到我家》获得了国家最高奖“五个一工程奖”, 女儿还在英国、法国、美国、日本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拿了大奖,带着我满世界地看风景。大家为影片点赞的时候,称女儿为中国的秀兰·邓波儿……一夜之间当上星妈,我好像用全身心都无法承受这样的快乐和幸福,我真的会从梦里笑醒。然而,这甜蜜中渗透了多少苦涩和辛酸?谁苦谁知道。所以,我在书里分享的不是鸡汤,而是我的困惑,我的感伤,我的思考:赴汤蹈火一般浓烈的爱,到底是不是合适的温度?飞蛾扑火一般泣血育儿的节奏是不是理性的付出?
  当个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好妈妈太不容易。“拼妈”拼得身心俱疲。妈得是个全才,做得了保姆,当得了家教,开得了汽车,做得好PPT,琴棋书画要样样精通。随着身边朋友们成家、立业、生子……闺蜜们聚在一起就不再谈穿戴、不再比业绩,真是三句话离不开孩子了。我几乎是天天都受到这样的刺激:谁谁的孩子只有4岁就能读《参考消息》了,居然跟老师谈论“失联飞机”到底去哪了,谁谁的孩子奥数不是全班第一、全校第一,而是全国第一,甚至到国外参加比赛,谁谁的孩子从3000多个孩子中脱颖而出,成为科技大学天才班的小朋友。去年,美国名校耶鲁大学招了9个北京孩子,3个孩子的父母我都认识,这几个“耶鲁孩子”不但获得了全额奖学金还外加生活费,连回国看爹妈的钱都是美国人付,让我无比羡慕……
  还记得有一次带女儿去央视参加少儿节目的互动,主持人问小朋友们,谁会弹钢琴呀,全场的孩子都举起了小手,看到森林一般高举的手臂,我心里暗自庆幸,尽管女儿一千个不愿意,幸亏让她开始摸钢琴了,否则,孩子的自尊心怎么受得了呀。其实,大多数家长都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失去快乐的童年,成为戴着小眼镜、驼着小后背、表情木讷的小学霸。但是,生在了人口众多,孩子扎堆的国家和时代,你如果心疼孩子,可能被淘汰的就是你的孩子。
  記得有一次电视台播出了一个节目:一对从美国回来的夫妇依然坚持海外的教子方式,结果孩子的功课全班最差,妈妈委屈地说:“我们看到国家的政策是不让给小学生留作业,不让给他们开假期班,不让过早教授奥数课程了,可是,谁也拦不住家长们的执着呀,中国家长大都是自己亲手‘虐待’自己的孩子。我们这样放养,到头来是孩子自己受不了,自己开始自卑……”那位妈妈说着说着就哭了。也是迫于这样的压力,身边很多的“白领”甚至是做“高管”的妈妈们放弃了优厚的年薪,放弃了自己的一切,加入到了“拼妈”的战场,等到孩子们长大了再重新寻找自己的生活。这个过程中,有的妈妈因为经济不再独立失去丈夫的关爱,婚姻危机,甚至抑郁了,当然也有妈妈能够重新给自己找到一片新的天地。我身边就有这样一位高管妈妈,辞职后一边带孩子,一边专心研究“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她甚至完成了很多关于儿童教育的成人课程,等到孩子可以上幼儿园了,她干脆自己受聘当了园长……可以说,孩子改变了她的生活。她掌控生活的游刃有余,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我就是在“拼妈”的浪潮中被裹挟着向前的,从被动到主动。女儿出生时给她请的月嫂比我还时尚,比我对婴儿用品的知识还丰富。等到女儿大一些,我们聘用的阿姨是沈阳幼儿园的一级退休教师,那位曹老师喜欢做手工,会弹钢琴和插花,所以女儿说话和认字都很早。到了女儿4岁多,因为她特殊的语言天赋,我们又给她请了互惠生,第一个是来自拉美的哥伦比亚姑娘,第二个和第三个都是德国姑娘,后来又来了瑞典、芬兰、南非、澳大利亚、英国、美国的姐姐,中间没有请到洋姐姐的空隙是个马来西亚女孩和英国皇家戏剧学院的老师来填补的,同事们说:你家快成了联合国了。现在,女儿能说一口流利的英文,她还认真地对我说,她能带我出国度假,因为她会用八种语言唱生日歌,谁过生日就给谁唱,给谁唱谁就付钱给她,她就能养活我了……听到这样的话,哪个妈妈的心不被融化呢……
  我是个大龄妈妈,感谢上苍给了我这么美丽、聪慧的女儿,我也不想让她输在起跑线上,所以,我试图带着她跑,直到跑得气喘吁吁,难以应付。让我欣慰的是,当我无力、无助时,女儿竟然可以带着我跑了。互为动力的感觉几乎支撑起我的全部生活。在各种纠结中,在失望、希望的起起伏伏中,在困惑、倾诉、寻找、反思中,我总有一种冲动,想写这样一本书,不仅是记录孩子的成长,还要和妈妈们一起探讨究竟该把孩子养成“狼”还是养成“羊”,是现在把孩子送出去还是等她长大让她自己作出选择,是不是该在她没有迈开人生步伐时就告诉她处处有陷阱等等现实话题……《不别离,我把世界都给你》不仅是请来各个国家的互惠生和孩子一起学习语言的故事,更是把形形色色的世界带到了孩子面前,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的冲撞让女儿小小的胸怀装满了对世界的好奇与关注,也让她和我一起反思,该怎样看待这个万花筒一般的世界。
  宝贝,到底怎样来爱你,我是在向自己发问,也是在向全社会发问。
  (作者简介:李春利,媒体高级编辑,编剧,词作者,《不别离,我把世界都给你》一书作者。)
其他文献
张汉珍所著《教育春秋》,是一本教育者亲自撰写的书,由此可以窥视半个世纪新中国教育的概貌。作者以朴实的文字,带有口述历史的性质,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村教育做了生动直观的描述和记叙,对1958年的大学“教育革命”,也有客观的叙写分析。上世纪70年代后期,他从一个教师,走上教育领导岗位,亲自组织与实践了一些教改活动,并从中总结出某些经验和规律,对于当前的中学教育工作不无借鉴意义。在我看来,这是一本可读
作为古罗马最重要的历史学家之一,塔西佗这个名字在经历了中世纪漫长的沉寂之后,终于在14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中被人文主义史家重新发现,享有“文学三杰”美誉的薄伽丘在见过塔西佗的残稿后就曾对此极力赞扬。在随后的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中,塔西佗的历史著述也作为反对专制暴政,宣扬自由平等的重要思想武器而被大为推崇。俄国诗人普希金形象地称之为“惩罚暴君的鞭子”(张广智:《“惩罚暴君的鞭子”:塔西佗的社会历史观及
我与周有光先生年龄相差半个世纪,却于上世纪70年代初的“文革”大乱中,戏剧性地成为“五七干校”校友。当然,那时的我,一个“小童工”,还不认识先生。与先生交往。拜先生为师是三年前的事。从那时起,我感到眼前打开了一扇窗,一扇清楚地看历史、看人生、看世界的窗。以前困惑不解混沌不清的许多问题,在先生这儿找到了答案,整个人也变得豁达、通透了起来。于是,拨开忙忙碌碌世俗生活的烟尘,时不时来到先生的书案前,与先
近年来,随着一批“80年代研究”成果的推出,不少人惊叹,程光炜的文学研究又一次彰显出其变化的一面。实际上,考察程光炜的学术道路,这种“转变”乃是一种内里的接续,从他最近出版的修订版《文化的转轨》中即可以看出端倪。这种精耕细作的研究方式,一方面体现为贴着文学史的事实前行,让文学史事实本身来呈现一个时代的文学状况;另一方面又体现为建立在客观事实基础之上的文学史判断,不是对作家、作品、思潮等的论断,而是
散文要求着真实,更要求着真诚,它是最接近人本真生命形态的文体。肖来青《岩屋笔记》创作时间跨度近20年,个别篇章则在30年之前,但却有着一以贯之的文气,那就是他的真性情和真切的生命体验的自然流露。那淡雅的文字中,氤氲的是平凡生命的本色之美。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社会生活里,物质至上,精神浮躁,人的灵魂无所归依。保持一颗平常人的平凡心,谛听生命本真的声音,“致虚静,守静笃”,回归人的本性,这不是每个
有人通过研究发现,近千年来被誉为画界神品、生动再现了北宋汴京的繁华盛景的《清明上河图》不仅是简单地描绘北宋社会风情的风俗画,而且是一幅饱含忧患意识的盛世危言图。  2010年,朋友介绍我认识了周延亭先生,多次参与他《揭秘清明上河图》一书写作的前期研讨。我对他的实证方法,哪幅图是蔡京,哪幅图是梁山好汉,宋江与张择端的关系等研究方法是持有不同意见的。我个人认为,《清明上河图》是艺术作品,我们不能用艺术
国内文学界与评论界,习惯欣赏世界华文作品中对第一故乡(原乡)的“家国情怀”,但由于地域隔膜,数据匮乏,而忽略了海外华文文学业已进入第二故乡的写作,它正推动着华文文学进入新时期──向地球村“龙门”跳越的新时期。  海外华文文学一直有华人移民在彼邦身份纠结的投射。现代移居异国的华人绝大多数,既不同于第一代流落或被卖“猪仔”到彼邦的侨民,也不同于因某种原因自我流放的一群,而是向往、自愿、愉悦地移居。虽然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这样描述书画鉴藏的起源:“汉武创置秘阁,以聚图书,汉明(帝)雅好丹青,别开画室,又已创立鸿都学,以集奇异,天下之奇异云集。及董卓之乱,山阳西迁,图画缣帛,军人皆取为帷囊,所收而西七十余乘……”这也许是有关书画、文玩收藏的最早文献记载。自此以后,鉴藏一道,便成为达官贵人、风雅之士玩物遣兴之余兴,长盛不衰。20世纪以来,这种“余兴”之外,又多了一种投资理财之功能。随着一件件
/最初受了人才学的启发/  经常有人问我:你从事文学地理学的研究,最初是否受了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影响?我说不是。  我从事文学地理学的研究,最初是受了人才学的启发。那是在1985年6月,我完成了湖北大学古代文学专业唐宋文学方向的硕士学位论文答辩,正待分配工作。由于比较清闲,我就去图书馆找一些闲书来看。我发现了一本江苏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人才學文集》,其中有一篇是雷祯孝写的《人才学概论》,他在这篇文章里
人的命运常常和考试连在一起。一考定终身的事,在很多人身上都发生过,许多人就是通过考试脱颖而出的。  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曾让不少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个人命运借助考卷彻底改变。新中国虽然没有了科举制度,但并没有取消考试,许多考试仍然可以决定命运、改变命运,考试仍然不失为一种相对公平的评价机制和人才选拔方式。  人的一生,常常要面对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考试。求学期间的考试,多如牛毛,自不待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