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10月,中国作家残雪虽然最终未能斩获诺贝尔文学奖,但因为曾居于博彩公司此前给出的诺贝尔文学奖赔率榜第三位,且排名在村上春树之前,此前鲜为人知的作家残雪几乎一夜之间成为了新晋的“网红”,她的作品也很快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
残雪本名邓小华,1953年生于长沙。她只有小学学历,17岁进入街道工厂工作,先后做过铣工、装配工,后当过赤脚医生,也开过裁缝店。后来通过业余文学创作成为作家,堪称励志典型。17岁在工厂上班时,她就读完了《资本论》。她和哥哥从小爱好哲学,哥哥邓晓芒成了著名的哲学家,而她1985年开始发表小说,至今已创作七百多万字的文学作品,代表作有《山上的小屋》《黄泥街》《苍老的浮云》《五香街》《最后的情人》等。她是中国最早从事实验文学创作的女作家,也是作品在国外被翻译出版最多的中国女作家。她的小说成为美国Ⅱ合佛、康奈尔、哥伦比亚等大学及日本东京中央大学、国学院大学的文学教材,被美国和日本文学界认为是20世纪中叶以来中国文学最具创造性的作家之一。
在北京居住多年之后,残雪近年搬家到云南,继续生活和写作,30多年来一直过着单调刻板的文学生活。当下的文学界,已经很少有人像残雪那样写作了。读哲学书籍,写实验小说。每天创作一小时,事前既不做准备,事后也不回顾,她说:“只有这样写出的作品才具有深层的对称的结构,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性。”“这是属于残雪特有的叙述方式,她总可以在平凡中发现和创造全新的个性人物。行为方式的独一无二,语言的独一无二,任何人都模仿不来,而且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叙述。正是这种天马行空,拒绝了很多读者,也正是因为这种天马行空,造就了残雪的独一无二。”多年来一直出版残雪作品的湖南文艺出版社编辑陈小真说,这是一种悖论,一方面独特,另一方面不被理解,一直被误解。
近几年里,残雪每天攻读哲学4个小时,打算再过六七年写一本大书一一《艺术哲学》。二十多年来,残雪坚持每天看英文,哪怕是每天一个小时也坚持下去。她可以无障碍看原版的英文小说和英文哲学。她的小说翻译到国外,残雪自己亲自做英语校对。她现在还不时地用英语写一些短文、访谈之类,拿到美国去发表。学习西方语言当然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西方文化,以便进行深层次的交流。
不羁和直率的批评精神是残雪的作风,她多年不参与主流文坛活动,曾撰文表示:“许多作家都在文坛混,同那些所谓批评家抱成一团来欺骗读者。因为现在大多数读者还不够成熟,分不出作品的好坏……”“当今中国文坛上的所谓‘先锋’除个别外基本上都是伪先锋,一些表面的唬人的假货。”近几年她虽然淡出了国内公众的视线,但始终保持着一贯的毫不妥协的先锋性和坚定不懈的探索精神进行写作。而外界的喧嚣很難进入残雪的世界,她已建立了一个可以自我圆满的文学城堡,“我既然选择了高层次的文学,就应安于清淡和寂寞。”“我不需要量的方面的反响,我重视的是精神的质。哪怕只有几个读者,只要他们真正进入了这种超前的文学,我都会欣喜若狂。时代精神不是以读者的多少来判断的,当今世界的文学处于低潮,只有中国还有希望,我有信心。”与小说的错综复杂相比,电话那端的她,说话干脆利落,语言自信、坚定、直接。
在残雪看来,“我已经60多岁了,功名利禄对我意义已经不大。我只需要专心对艺术、文学本身负责。文学给了我丰美的精神生活,也让我的日常生活感到畅快。”任何工作的真谛都在于此,踏踏实实去做,让自己充实,对他人有益就行。在物质与精神上,能为人类服务,本身就是一种奖赏。我们为什么关注诺贝尔奖?关注诺贝尔奖是在关注什么?让我们在年年关注谁能获奖的同时,也不妨谨记诺贝尔奖的宗旨,致敬那些在各自领域不懈追求的先行者,只要是为人类做出卓越贡献,就是竖起了丰碑。
(资料来源:《文学报》《楚天都市报》、澎湃新闻、上观新闻、封面新闻、东方网、环球网等)
残雪本名邓小华,1953年生于长沙。她只有小学学历,17岁进入街道工厂工作,先后做过铣工、装配工,后当过赤脚医生,也开过裁缝店。后来通过业余文学创作成为作家,堪称励志典型。17岁在工厂上班时,她就读完了《资本论》。她和哥哥从小爱好哲学,哥哥邓晓芒成了著名的哲学家,而她1985年开始发表小说,至今已创作七百多万字的文学作品,代表作有《山上的小屋》《黄泥街》《苍老的浮云》《五香街》《最后的情人》等。她是中国最早从事实验文学创作的女作家,也是作品在国外被翻译出版最多的中国女作家。她的小说成为美国Ⅱ合佛、康奈尔、哥伦比亚等大学及日本东京中央大学、国学院大学的文学教材,被美国和日本文学界认为是20世纪中叶以来中国文学最具创造性的作家之一。
在北京居住多年之后,残雪近年搬家到云南,继续生活和写作,30多年来一直过着单调刻板的文学生活。当下的文学界,已经很少有人像残雪那样写作了。读哲学书籍,写实验小说。每天创作一小时,事前既不做准备,事后也不回顾,她说:“只有这样写出的作品才具有深层的对称的结构,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性。”“这是属于残雪特有的叙述方式,她总可以在平凡中发现和创造全新的个性人物。行为方式的独一无二,语言的独一无二,任何人都模仿不来,而且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叙述。正是这种天马行空,拒绝了很多读者,也正是因为这种天马行空,造就了残雪的独一无二。”多年来一直出版残雪作品的湖南文艺出版社编辑陈小真说,这是一种悖论,一方面独特,另一方面不被理解,一直被误解。
近几年里,残雪每天攻读哲学4个小时,打算再过六七年写一本大书一一《艺术哲学》。二十多年来,残雪坚持每天看英文,哪怕是每天一个小时也坚持下去。她可以无障碍看原版的英文小说和英文哲学。她的小说翻译到国外,残雪自己亲自做英语校对。她现在还不时地用英语写一些短文、访谈之类,拿到美国去发表。学习西方语言当然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西方文化,以便进行深层次的交流。
不羁和直率的批评精神是残雪的作风,她多年不参与主流文坛活动,曾撰文表示:“许多作家都在文坛混,同那些所谓批评家抱成一团来欺骗读者。因为现在大多数读者还不够成熟,分不出作品的好坏……”“当今中国文坛上的所谓‘先锋’除个别外基本上都是伪先锋,一些表面的唬人的假货。”近几年她虽然淡出了国内公众的视线,但始终保持着一贯的毫不妥协的先锋性和坚定不懈的探索精神进行写作。而外界的喧嚣很難进入残雪的世界,她已建立了一个可以自我圆满的文学城堡,“我既然选择了高层次的文学,就应安于清淡和寂寞。”“我不需要量的方面的反响,我重视的是精神的质。哪怕只有几个读者,只要他们真正进入了这种超前的文学,我都会欣喜若狂。时代精神不是以读者的多少来判断的,当今世界的文学处于低潮,只有中国还有希望,我有信心。”与小说的错综复杂相比,电话那端的她,说话干脆利落,语言自信、坚定、直接。
在残雪看来,“我已经60多岁了,功名利禄对我意义已经不大。我只需要专心对艺术、文学本身负责。文学给了我丰美的精神生活,也让我的日常生活感到畅快。”任何工作的真谛都在于此,踏踏实实去做,让自己充实,对他人有益就行。在物质与精神上,能为人类服务,本身就是一种奖赏。我们为什么关注诺贝尔奖?关注诺贝尔奖是在关注什么?让我们在年年关注谁能获奖的同时,也不妨谨记诺贝尔奖的宗旨,致敬那些在各自领域不懈追求的先行者,只要是为人类做出卓越贡献,就是竖起了丰碑。
(资料来源:《文学报》《楚天都市报》、澎湃新闻、上观新闻、封面新闻、东方网、环球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