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幼儿品德教育不同于其他阶段的品德教育,幼儿对于德育概念、内容均缺乏足够认知,品德教育接受能力较差。教师可以发现,幼儿在学习与认知过程中存在着“学得慢,忘得快”的现状,语言教学作用有限,往往需要幼儿反复实践才可以将其逐渐掌握。因此,幼儿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时,应该注意教学方法,关注品德教育的实践性、长效性,真正促进幼儿德育水平提升。
关键词:德育;幼儿;日常教学;渗透
一、着眼于微处
经调查发现,许多幼儿能够掌握教师所说的内容,却无法对其深刻理解。例如教师询问幼儿“爸爸妈妈辛苦吗?”幼儿往往回答“辛苦”,但要进一步追问“为什么辛苦?”许多幼儿无法回答。究其原因,在于幼儿对于“辛苦”等问题并不了解,仅是按照模板回答问题。因此幼儿教师在开展品德教育时应该着眼于微处,让幼儿具体认识到生活中哪一件事是对还是错,能够将德育内容与生活中的事情一一对应,避免品德教育流于形式化。
案例一:教师在开展感恩教育时,可以开展一堂“什么是恩?”的品德教育活动。首先,教师准备多张帮助他人行为的卡片,让幼儿识别,帮助幼儿形成对“恩”的初步认知。其次,教师让幼儿谈一谈“为什么要帮助他人”“帮助他人时自己什么感受”“自己被帮助时什么感受”。加深幼儿对于“恩”的情感认知。最后,教师以小猪佩奇印章作为奖励,让幼儿列举生活中接受别人“恩情”与“施恩”的事件。由于幼儿年龄小,一时列举不出,教师可以举例示范,启发幼儿思维。品德教育只有着眼于微处,才能够深化幼儿的理解。
二、探寻于传统
古有“羔羊跪乳”“卧冰求鲤”“一诺千金”等经典故事,高尚的品德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文化中所追求与讴歌的主题。幼儿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开展品德教育不妨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探寻解决之法,提升幼儿的道德素养,让幼儿认识到同龄的古人都是怎么做的,并让幼儿发表个人看法,一方面有助于提升幼儿的道德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加深幼儿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增强幼儿的理解。
案例二:教师可以为学生详细讲解“一诺千金”故事的由来,让幼儿形成重信守诺意识。首先,幼儿教师从字面上简单为幼儿解释“一个承诺价值千金,说的话非常有价值”,并向幼儿解释这个故事的由来。其次,幼儿教师设置问题“为什么季布说的话大家都非常认可”,引导幼儿得出说话要言而有信这一内容。最后,教师让幼儿从自身角度考慮,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做,并为其设立监督学伴,两人互相帮助,帮助幼儿形成的守诺的习惯。
三、立足于实践
幼儿教师开展品德教育时应该坚持两项原则:第一,可操作性。幼儿行动能力有限,如果实践过程过于复杂多由父母代劳,则失去了原本的教育意义;第二,可分享性。品德教育需要分享环节,让幼儿与周边人产生行为互动,并分享实践体验,使幼儿在活动中收获体验感。
案例三:教师在开展“我能行”主题实践活动时,让幼儿与父母共同完成家务活动,并将自己完成的家务画在纸上,第二天带到学校与其他幼儿分享。在学校展示这一环节,教师要积极肯定幼儿的行为,并让幼儿说一说做家务时的感受,父母是如何评价自己的劳动行为,加深幼儿对于个人行为的认识。幼儿在劳动与分享两个环节中,对于实践感知更加深刻,提升了品德教育有效性。
四、结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品德教育是一项长远教学任务,见效相对较慢。幼儿教师在开展品德教育过程中,要将其灵活地渗透到日常实践当中,着眼于微处,帮助幼儿从生活中认识德育知识,并将其内化、迁移到生活当中,指导幼儿的言行。只有如此,才能够真正地落实幼儿品德教育目标,提升幼儿道德素养,为其成才之路夯实德育基础。
(责编
关键词:德育;幼儿;日常教学;渗透
一、着眼于微处
经调查发现,许多幼儿能够掌握教师所说的内容,却无法对其深刻理解。例如教师询问幼儿“爸爸妈妈辛苦吗?”幼儿往往回答“辛苦”,但要进一步追问“为什么辛苦?”许多幼儿无法回答。究其原因,在于幼儿对于“辛苦”等问题并不了解,仅是按照模板回答问题。因此幼儿教师在开展品德教育时应该着眼于微处,让幼儿具体认识到生活中哪一件事是对还是错,能够将德育内容与生活中的事情一一对应,避免品德教育流于形式化。
案例一:教师在开展感恩教育时,可以开展一堂“什么是恩?”的品德教育活动。首先,教师准备多张帮助他人行为的卡片,让幼儿识别,帮助幼儿形成对“恩”的初步认知。其次,教师让幼儿谈一谈“为什么要帮助他人”“帮助他人时自己什么感受”“自己被帮助时什么感受”。加深幼儿对于“恩”的情感认知。最后,教师以小猪佩奇印章作为奖励,让幼儿列举生活中接受别人“恩情”与“施恩”的事件。由于幼儿年龄小,一时列举不出,教师可以举例示范,启发幼儿思维。品德教育只有着眼于微处,才能够深化幼儿的理解。
二、探寻于传统
古有“羔羊跪乳”“卧冰求鲤”“一诺千金”等经典故事,高尚的品德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文化中所追求与讴歌的主题。幼儿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开展品德教育不妨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探寻解决之法,提升幼儿的道德素养,让幼儿认识到同龄的古人都是怎么做的,并让幼儿发表个人看法,一方面有助于提升幼儿的道德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加深幼儿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增强幼儿的理解。
案例二:教师可以为学生详细讲解“一诺千金”故事的由来,让幼儿形成重信守诺意识。首先,幼儿教师从字面上简单为幼儿解释“一个承诺价值千金,说的话非常有价值”,并向幼儿解释这个故事的由来。其次,幼儿教师设置问题“为什么季布说的话大家都非常认可”,引导幼儿得出说话要言而有信这一内容。最后,教师让幼儿从自身角度考慮,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做,并为其设立监督学伴,两人互相帮助,帮助幼儿形成的守诺的习惯。
三、立足于实践
幼儿教师开展品德教育时应该坚持两项原则:第一,可操作性。幼儿行动能力有限,如果实践过程过于复杂多由父母代劳,则失去了原本的教育意义;第二,可分享性。品德教育需要分享环节,让幼儿与周边人产生行为互动,并分享实践体验,使幼儿在活动中收获体验感。
案例三:教师在开展“我能行”主题实践活动时,让幼儿与父母共同完成家务活动,并将自己完成的家务画在纸上,第二天带到学校与其他幼儿分享。在学校展示这一环节,教师要积极肯定幼儿的行为,并让幼儿说一说做家务时的感受,父母是如何评价自己的劳动行为,加深幼儿对于个人行为的认识。幼儿在劳动与分享两个环节中,对于实践感知更加深刻,提升了品德教育有效性。
四、结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品德教育是一项长远教学任务,见效相对较慢。幼儿教师在开展品德教育过程中,要将其灵活地渗透到日常实践当中,着眼于微处,帮助幼儿从生活中认识德育知识,并将其内化、迁移到生活当中,指导幼儿的言行。只有如此,才能够真正地落实幼儿品德教育目标,提升幼儿道德素养,为其成才之路夯实德育基础。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