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的关键施工技术分析探讨

来源 :建筑科技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2260ygl22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竞争也显得尤为激烈。认真组织、精心施工的更高要求,也是新时期项目组织者的具备条件。本文主要在分析施工特点的基础上,深入分析研究了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的主要技术和相关要求。高层建筑施工具有施工技术综合、施工周期长、工程量巨大等特点,与多层建筑的施工技术有明显的不同。本文就此谈了谈自己的观点,可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高层建筑;施工特点;施工技术
  Critical analysis of high-rise building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to explore
  Zhu Jian-qiang
  (Jiang Su Suxing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 Ltd Xinghua Jiangsu 225700)
  【Abstract】With the further improvement of the market economy, competition is particularly fierce. Serious organization, higher demands careful construction, but also the new era project organizers have the condition.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onstruction features, in-depth study of the high-rise building construction process and the main technical requirements analysis. High-rise building construction with integrated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long construction period, a huge engineering characteristic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e multi-storey building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This article talked about himself on this point of view, for reference and reference.
  【Key words】Construction features;Rise building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1. 前言
  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发展,高层建筑的施工技术及其要求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只有结合具体工程的具体要求,认真贯彻相关法规、条例的要求,学习新技术、新方法,才能满足人们对外形美观、结构合理、布局自然、安全性高和低成本高环保的建筑要求。
  2. 高层建筑施工特点分析与研究
  (1)高层建筑施工周期长。一般多层住宅每栋平均工期在 10 个月左右,而高层建筑的施工周期平均为 2 年左右。要缩短施工周期,主要是缩短结构和装饰施工周期。各种高层结构体系可以采用不同的施工方法。而现浇混凝土是高层建筑施工的主导工序,合理的选择模板体系是缩短主体结构工期,降低成本的主要途径之一。
  (2)基础埋置深度深。高层建筑为了保证其整体稳定性,地基埋置深度不宜小于建筑物高度的 1/12; 采用桩基时,不宜小于建筑物高度的 1/15 ( 桩的长度不计算在埋置深度内) ,至少应有一层地下室。因此,一般埋深至少在地面以下5 m。超高层建筑的基础埋置深度甚至达 20 m 以上。深基础施工,地基处理复杂。尤其是在软土地基,基础施工方案有多种选择,对造价和工期影响很大。研究解决各种深基础开挖支护技术,是高层建筑施工的重点之一。
  (3)高层建筑体量大,工程量大。据统计,我国目前高层建筑平均建筑面积约为 1. 5 万平方米。由于工程量大,工程项目多,涉及单位多、工种多。特别是一些大型复杂的高层建筑,往往是边设计、边准备、边施工,总、分包涉及许多单位,协作关系涉及众多部门。这就带来了高层建筑施工计划、组织、管理、协调的难度大。必须精心施工,加强集中管理。当然,由于高层建筑层数多、工作面大,就可充分利用时间和空间,进行平行流水立体交叉作业。
  (4)施工技术要求高。高层建筑施工技术主要以钢筋混凝土和钢材为主要结构材料及相关的施工技术构成,而钢筋混凝土又以现浇为主,需要着重研究解决各种工业化模板、钢筋连接、高性能混凝土、建筑制品、结构安装等施工技术。其次是装饰、消防、防水、设备等要求较高。平面类型的多样化、立面造型的个性化、立面色彩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和谐,已经成为时代潮流; 消防设施要求高,深基础、地下室、墙面、屋面、厨房、卫生间的防水,甚至管道冷凝水的处理,都比多层建筑要求高; 高层建筑的设备繁多,高级装修装饰多这些都给施工提出了更高的质量和技术要求。
  3. 高层建筑施工关键施工技术分析与研究
  (1)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混凝土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是抗压强度。混凝土抗压强度与混凝土用水及水泥的强度成正比,当水灰比相等时,高标号水泥比低标号水泥配制出的混凝土抗压强度高许多,所以混凝土施工时切勿用错了水泥标号; 另外,水灰比也与混凝土强度成正比,水灰比大,混凝土强度高,水灰比小,混凝土强度低。因此,当水灰比不变时,企图用增加水泥用量来提高混凝土强度是错误的,此时只能增大混凝土和易性,增大混凝土的收缩和变形。综上所述,影响混凝土抗压强度的主要因素是水泥强度和水灰比; 要控制好混凝土质量最重要的是: 控制好水泥和混凝土的水灰比两个主要环节。在满足设计要求的质量指标前提下尽量降低成本,这两条要求实际上是尽量降低混凝土的标准差。混凝土的强度有一定离散性,这是客观的,但通过科学管理可以控制其达到最小值。因此,混凝土标准差能反映施工单位的实际管理水平,管理水平越高,标准差越小。可以说,混凝土质量控制实质上是标准差的控制。   (2)结构转换层施工技术。高层建筑从建筑的功能上一般上部要求小空间的轴线布置,而下部则需要大空间的轴线布置,而这一要求与结构力学、自然布置正好相反。由于高层建筑结构下部楼层受力很大,上部受力较小,正常布置时应当是下部刚度大、墙多、柱网密,到上部逐渐减少墙、柱,扩大轴线间距。为了满足建筑功能的要求,结构必须以和常规相反的方式进行布置。上部布置小空间,下部布置大空间。上部布置刚度大的剪力墙,下部布置刚度小的框架柱。为了实现这种结构布置,就必须在结构转换的楼层设置转换层。不管采用何种转换形式,带转换层的剪力墙结构仍是目前工程应用的主要结构形式。随着转换层位置上移,应设计带转换层的筒体结构。对带转换层筒体结构其主要影响因素表现为转换层上部外筒的刚度、转换层设置高度和内筒刚度。对这两类转换结构,转换层高度是影响其抗震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转换层高度越高,转换层上下层间位移角及内力突变越明显,设计时应限制转换层设置高度。转换层与其上层的侧向刚度比对结构抗震性能有一定影响。对转换层位置较低的带转换层的剪力墙结构,控制侧向刚度比可以控制转换层附近的层间位移角及内力突变。对于带转换层的剪力墙结构或筒体结构,可采取以下措施强化下部结构: 加大筒体及落地墙厚度,提高混凝土强度等级,必要时可在房屋周边增置部分剪力墙、壁式框架或楼梯间筒体,提高抗震能力; 可采取以下措施弱化上部: 不落地剪力墙开洞、开口、减小墙厚等。
  (3)施工后浇带的施工技术。在高层建筑物中,由于功能和造型的需要,往往把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连在一起,裙房包围了主楼的大部分。从传统的结构观点看,希望将高层与裙房脱开,这就需要设变形缝; 但从建筑要求看又不希望设缝。因为设缝会出现双梁、双柱、双墙,使平面布局受局限,因此施工后浇带法便应运而生。一般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的基础同时施工,这样回填土后场地平整,便于上部结构施工。对于上部结构,无论是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同时施工,还是先施工高层后施工低层,同样要按施工图预留施工后浇带。对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连接的基础梁、上部结构的梁和板,要预留出施工后浇带,待主楼与裙房主体完工后,再用微膨胀混凝土将它浇筑起来,使两侧地梁、上部梁和板连接成一个整体。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把高层与低层的差异沉降放过一部分,因为高层主楼完成之后,一般情况下,其沉降量已完成最终沉降量的 60 ~80%,剩下的沉降量就小多了。这时再补齐施工后浇带混凝土,二者差异沉降量就较小,这部分差异沉降引起的结构内力,可由不设永久变形缝的结构承担。对于施工后浇收缩带,宜在主体结构完工两个月后浇筑混凝土,这时估计混凝土收缩量已完成60% 以上。施工后浇带的位置宜选在结构受力较小的部位,一般在梁、板的变形缝反弯点附近,此位置弯矩不大,剪力也不大; 也可选在梁、板的中部,弯矩虽大,但剪力很小。在施工后浇带处,混凝土虽为后浇,但钢筋不能断。如果梁、板跨度不大,可一次配足钢筋; 如果跨度较大,可按规定断开,在补齐混凝土前焊接好。后浇带的配筋,应能承担由浇筑混凝土成为一整体后的差异沉降而产生的内力,一般可按差异沉降变形反算为内力,而在配筋上予以加强。后浇带的宽度应考虑便于施工操作,并按结构构造要求而定,一般宽度以700 ~1 000 mm 为宜。施工后浇带的断面形式应考虑浇筑混凝土后连接牢固,一般宜留直缝。
  参考文献
  [1] 高层建筑施工技术[M].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主要从施工准备、施工方法、墙体的整体性检验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城市地下隧道连续墙施工的施工工艺,并对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处理方式以及施工期间的安全措施作了简要的分析和陈述。  【关键词】地下墙;施工工艺;检验  Analysis of urban underground wall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Zhu Lu-ning  (Xiaoshan Distr
期刊
【摘 要】在建筑工程开展的过程中,建筑基础施是十分关键的环节,其施工技术的选择及管理工作的开展对于建筑工程整体质量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因此,针对建筑基础施工技术的特征,加大管理工作的开展力度,确保建筑工程高质量的开展是摆在建筑行业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建筑工程;基础施工;技术;管理  Research on the building foundation construction tec
期刊
【摘 要】本文主要介绍钢筋混凝土地下室结构无缝施工技术的有关内容。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地下室;结构;无缝;施工技术  Basement structural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of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seamlessly  Zhao Zhi-gang  (Spring of Hebei Construction Engineeri
期刊
【摘 要】公路作为我国运输行业的重要交通枢纽,应该大力的得到我们的重视。然而,并不是修筑一条公路就可以保证运输的发展的,后续的养护工作还有维修工作也是不能轻易忽视的,这项看似简单又重要的工作直接影响到一条公路的使用寿命和公路使用的安全。本文主要从公路的预防性养护方面入手,重点公路养护工作的基本原则上,运用科学合理地安排养护与加固方法,针对经常性和周期性保养措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公路桥梁;加固
期刊
【摘 要】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对于建筑整体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管线综合布置技术就是强调对于各个分体管道建设施工的总体协调,避免各个分体管道施工的盲目进行,造成工程的整体浪费,拖延建设工期,通过管线综合布置技术就可以站在科学发展的角度实现建筑施工全面协调发展。管线综合布置技术促进了建筑物的功能化发展,提高了建筑物的现代化发展,给施工方提供技术支撑保障。  【关键词】高层建筑;综合管线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筑防火问题是不容忽视。建筑防火问题直接关乎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建筑防火技术在民用建筑设计中显得格外重要。有效地利用建筑的防火技术可以消除很大的建筑安全隐患,对防止火灾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防火存在问题;民用建筑;设计;建筑防火技术  Fire in the application of technology in civil design  Liao
期刊
【摘 要】公路桥梁的破损现象也越来越严重,影响着公路的通行能力,给本已严重的交通堵塞现象添堵加乱,因此,桥梁的养护维修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主要讨论了水泥混凝土铺装层桥面的养护维修问题。  【关键词】公路桥梁;水泥混凝土铺装层;养护;维修  Discussion of Cement Concrete Pavement Maintenance Deck  Li Sheng-yuan1,Lin Qi
期刊
【摘 要】强度高、稳定性和耐久性良好的路基将成为路面结构的良好支承体系,有利于提高路面整体强度和使用性能,延长路面使用寿命,同时,还可以降低路面工程造价和公路养护维修费用。因此,必须重视路基施工,切实保证路基工程质量,为提高公路建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供切实的保障。本文结合相关标准和规范从路基施工、路基填挖、路基压实、路基排水、路基防护等方面,就路基施工技术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路基;施工;
期刊
【摘 要】碳纤维布加固修补结构技术是一种新型的结构加固技术,它是利用树脂类粘结材料将碳纤维布粘贴于混凝土表面,以达到对结构及构件加固补强的目的,本文讨论了锚喷混凝土加固法加固桥梁的施工技术问题。  【关键词】碳纤维布加固;桥梁;技术  On the CFRP sheet reinforcement Reinforcement bridg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Chen
期刊
【摘 要】青弋江特大桥属拟建铜陵~南陵~宣城高速公路上的一座新建桥梁,跨越青弋江,全长1996米,主桥190米。文章主要介绍青弋江特大桥连续梁合龙段施工技术。  【关键词】连续梁;合龙段;施工;总结  Qingyi River Extra Large Bridge closure segment continuous beam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summary  Li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