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报人和报纸的勾连

来源 :新闻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bcpingq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渝报》是重庆第一份近现代报纸,创刊于1897年,正是内忧外患之时。本文从梳理《渝报》入手,探讨时代、报人和报纸之间的联系。在分析过程中,发现可以将时代、报人、报纸看作历史作用不断具现化的表现。时代、报人和报纸是三层背景相互套嵌的关系,前者限制着后者,后者又不断地从中汲取力量,试图跟上历史洪流。
  关键词:《渝报》;报纸;报人;宋育仁;维新变法
  中图分类号:G21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9-0101-03
  城市的形成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地方接受新文化的反应能力。因地理环境在战事上易守难攻,重庆一直被当作要隘之地,因此其在城市化方面并不是先行者。宋代至明清,特别是清朝前期,重庆的城市化才有了较大发展,这与长江下游通商口岸的开放密不可分。1890年,重庆和南京一样成为通商口岸。英籍商船在宜昌和重庆区间贸易,可以雇佣华籍商船,也可以使用自有船舶。次年,重庆海关成立,城市化相关元素也随之而来,重庆现代报刊就是其中之一。
  一、重庆、《渝报》和宋育仁
  身处长江上游的重庆与长江中下游城市如武汉、上海等相比,是比较封闭的,这让重庆在接受外界新生事物和新鲜信息方面晚了差不多20年。但值得一提的是,重庆在内陆城市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自开埠以后,因为靠近水源,虽然西方商品经济给重庆城市经济造成了冲击,但也刺激了重庆民族资本的发展,其民族资产阶级日益壮大。民族资产阶级中的部分先觉者走出夔门接受新知识和新文化,觉醒后又回到西南内陆。甲午战败后,近代知识分子心中的民族危亡感到达顶峰。位于西南内陆的近代知识分子也深受刺激,其中一批知识先觉分子以报刊为阵地,以笔为战斗武器,宣传新思想和新文化,试图开启民智,发展民力,树立新的民德。以宋育仁为代表的维新派在此背景下创办《渝报》,该报为重庆首份近代报刊。
  宋育仁是《渝报》的总理,并由他主持工作;杨道南任《渝报》协理;潘清荫和梅际郇分别是《渝报》的主笔与副主笔。除了总理、协理和主笔以外,《渝报》局中还有翻译、司账、缮校和排字员工等人,职位在总理以下的每月都可以领到薪水。初开办期间,《渝报》就已经具有报馆规模[1]。根据《渝报》记载,每月出3期报纸,每期报纸以册为单位,单期双面30余页。在印刷排版上,川贡土白纸木板雕印,为竖排。每页26行,每行23字。体积比新闻纸的十开本大,印刊名、页码[2]。最初计划铅字排印,后因为印刷设备不能及时到渝,改为木印。前后共出版16期,其中第16期为1~15期的分类汇编。
  被誉为四川“睁眼看世界第一人”[3]的宋育仁(1858—1931年)是清末“新學巨子”和维新变法的倡导者之一。经历过新文化熏陶的宋育仁看到时务报的社会作用,对此抱有很大热忱。其到四川任职后,曾评价蜀川山水偏远,与其他郡县信息不通,教化往往是最晚的。认识到蜀川的封闭性后,宋育仁提出邦人谋兴学报之举,力求“为风教之先”。《渝报》的目的之一就是开化民风,这彰显出了报纸在克服地理环境所制缺陷上的作用。戊戌政变后,宋育仁更加关注时务,报纸内容和经营方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其因应世变的思想得到了群儒之赞赏[4]。
  二、应世而变:《渝报》的内容与经营方式
  宋育仁不仅认识到了报纸传递信息的功能,而且在传递什么样的信息上有自己的见解,这在他发表的文章《学报序列》中有所体现。该文章一方面介绍上海等地的报纸,另一方面论述重庆需为风教之先,是以谋与学报。在内容上,《渝报章程十五条》言“本局为广见闻,开风气而设”,凡是关于治理国事、阅历世事与分析当前重大事件和形势的,以及关于中外交涉的文章书籍都可以印发。在当时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宋育仁将创办《渝报》的目的设为“广见闻”和“开风气”。“广见闻”偏向扩宽受众知识面,“开风气”则更看重社会文化精神建设。对于全国各地报刊来讲,达到“广见闻”的目的方法相同,效果也没有较大差别,但是就“开风气”而言,则需要社会思想和城市精神相互融合。可见宋育仁对报刊的认识没有局限在信息传递上,更注意到了报刊需与城市的特定气质相匹配。然而,所谓的“开风气”到底指什么?这需要结合时代背景来理解。《渝报》创刊之时,正是维新变法热潮掀起之时,加之宋育仁在外接受了西学教育,其十分肯定维新变法,因此所谓的“风气”指的就是维新变法。报刊章程和宋育仁写的文章都表明《渝报》的目的是“开风气”,即宣传和鼓动维新变法[5]。从人类的能动性角度来看,宋育仁在创办《渝报》之时,就有一定的设想和规划。反过来看,《渝报》相当于“法人”,脱离宋育仁成为新的独立存在,将宋育仁的设想和规划明文化,变成报刊自身的一部分,对主体人产生新的作用力。
  《渝报》的内容涉及教、政、学、业,涵盖七大方面。仔细考究《渝报》,可以发现其内容安排上带着重庆城市深层的文化需要,以及报人们对时事的认识。第一部分是“谕旨恭录”,其所刊载的内容为皇帝录用、擢升或者撤职官员的消息,与我国历史上的“小报”或“邸报”相似。第二部分重点聚焦于地方官员上呈的奏折,且奏折内容具有选择性。所刊载的奏折内容大多是建议开办新学机构、推广新学知识和制定相关新学政策等与新学相关的言论,符合《渝报》“开风气”的宣传目标。第三部分是《渝报》的重头内容“译文摘录”,即从当时具有影响力的时务报纸上选择性地摘录文章,这些文章对新政作了详细的介绍。第四方面主要刊载维新人士关于变法的理论和主张。第五方面是“公法总论”,主要对洋人的法律进行翻译。第六部分是“中外近闻”,包含本省、外省和外国的新闻。这些近闻摘录并非照搬原文,带有《渝报》编者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最后一部分是“渝城物价表”,摘写重庆生产生活所需的各类物资价格[6]。在内容安排的顺序上,当时《渝报》符合宋育仁的“维新即复古”想法,仍然将谕旨放在首位,并且以“恭录”形容,与之相随的也是地方官员的奏折。报刊的大部分消息来源于官家渠道,这表示《渝报》的旨趣不在于简单的民间信息传播。由于当时重庆的封闭性,官方动态事关重大、影响面颇广,是城市发展和居民开化亟须的信息。第六部分的“中外近闻”也是解决重庆信息封闭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渝报》在此考虑到了阵地的客观限制条件。第三部分有关新政的宣传变法的文章,以及第四部分的变法理论和主张,坐实了《渝报》是宋育仁等维新派人士在西南片区的宣传阵地,同时也反映出报人们对时事的认识:变法需继续。   虽然《渝报》刊登的消息大部分与官家相关,但其性质是民营制,经费来源靠私人募集和报费收入。这种用私人来源创办时务报的方式在当时比较普遍,但这种现象体现了报人们对报刊的独特认识。《渝报》规定捐助额达到一百两以上的,每年免费送5份报纸,还规定可以入股,一百两为一股,每一股分红一份,“年终凭息折给付利银”。从第一期刊登的记录来看,初期的《渝报》共收到捐助三千三百五十两,此后陆续还有个人和单位的捐助。最后,不到一年的時间,共收到捐资白银四千六百余两。
  《渝报》在发行与经营方面也有特殊之处。《渝报》一改古代的“官报”内部送发为私人订阅的情况,在设馆之初就设有派报处,最高时有52处,覆盖全省20余个府级单位中的18个,其中,最远的是宁远,距离重庆1000多千米。26名本省派报中,有15人拥有官衔,其中11人在官学系统就职[7]。第一期刊登的《渝报章程》明确规定,除了零售外,也接收订户。先交费十两银钱的,可订阅5年报纸;先阅读报纸再交钱的,每年需要银钱三两六钱。凡是以折扣购买的,每册都是九钱。费用于阅读之后再付给的,本城送满一个月,外城送满三个月的,都需要付费。《渝报》已经具有市场商品特征,阅读对象既包括各级官吏,也包括社会读者。外省籍的省外派报人与宋育仁私交不错,正因为在士林人脉广,《渝报》一开始就能在发行上自成一体。订阅报刊的人大多为士林学家和政府官员。《渝报》生发于宋育仁等人的圈子里,也流行于该圈子。
  三、时势造英雄:民族危亡前的报人
  晚清可以第一次鸦片战争为始。宋育仁出生于晚清社会剧烈变动之时。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力量被削弱,在几次战争中,清政府不断被击败,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在列强不断蚕食中国的同时,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出现了很多西方的先进思想、技术、文化等。例如,澳门、广州出现新闻纸,清政府也派人学习西方技术和文化。当时的中国正处于由“闭关锁国”向世界开放的阶段。在当时的环境中,中国士林之人以恢复中华为初心,不得不面对内忧外患,同时,也对外学持开放与学习之态度。
  1876年,宋育仁得到时任四川学政张之洞的赏识,选入尊经书院,接触了许多西方著作,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启蒙教育。宋育仁接受的西学教育让他看到了报纸的社会作用,于是产生了创办《渝报》的念头。1886年,宋育仁高中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时至晚清,宋育仁积极学习西学,寻找救国真理,著有《时务论》,坚持“中国非维新变法不可”的观点,并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1894年,宋育仁任中国驻英、法、意、比4国公使参赞,在出使期间,经常出入英国学校、工商各界和议院等,有意考察西方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最后撰写了《泰西各国采风记》,并在此书中对维新变法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和丰富。1896年,宋育仁以“保地产,占码头,抵制洋货,挽回权利”为宗旨,大力支持民族工商业发展,主持兴办了许多实业公司,使巴蜀地区的民族工商业得以起步和发展。事实上,《渝报》一方面不是简单地像邸报那样为统治阶级服务,另一方面其经营也不像官报一样依靠财政。这两者都与宋育仁的作为有关。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为这类报刊提供了财力支持,而宋育仁所宣传的西学知识正好为这类报刊正名,力求提升其合法性。这或许也是能将《渝报》称为重庆现代报刊的原因之一。
  宋育仁的种种经历都与《渝报》有所勾连。如果宋育仁没有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恐怕就无法在历史上留下记录。宋育仁主张学习西学,且不仅一次强调西学之利,这是时代作用于宋育仁的表现之一。不得不承认,当时西方技术文化在某些方面强于中国,再加上中国国内矛盾重重,亟须先进文化来改革,亟须先进技术来抵御。《渝报》的创刊,也受到时代的影响。当时,英国报纸水平较高,且其在社会中的作用也基本清朗。宋育仁言创刊为“广见闻”和“开风气”,是对时代作用作出的反应。“开风气”和“广见闻”可以理解为民智落后,见闻浅薄。这是宋育仁基于整个时代背景作出的判断,使其产生了创办《渝报》之想法。由此可见,时代和报人、时代和报纸有着密切联系。内忧外患的国情是宋育仁行动的大背景,在大背景的限制下,宋育仁洞察背景之需,用办报刊予以回应。
  四、谋事在人:以报人社会资本为基础的《渝报》
  《渝报》没有政府补贴,能创建成功,离不开报人的努力。参与和资助办报的人也并非一般人。宋育仁入翰林苑,任公使参赞,且设立了人民商务矿物总局,身份和资望不言自明。《渝报》主笔潘清荫于1873年中举,出张之洞之门,1888年被张之洞召为书局纂校。副主笔梅际郇是巴县(重庆)文教界的“四大金刚”之一,此后与杨庶堪等人创办了《广益丛报》。当时的川籍人士在军功和学术上都不出众,也没有强盛的豪族绅权。《渝报》所囊人士算是川蜀人士中的精英,这精英身份为《渝报》的创办奠定了基础。除了宋育仁和潘清荫外,还有至少11人或机构可以考察,当时资助的三千多两白银也并非小数。可见,报人自身的资源对办报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因为当时中国的报纸还处在“仁办”状态,没有清晰的筹划方案,报纸的成功多靠人情、威望、声誉等社会隐形资源。另一方面《渝报》带有着浓郁的政治色彩,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报纸,主要刊登介绍变法重要性和可采取的具体办法的内容,论述西方科学实际上只是重新复兴我国古代已经有的知识和学问。宋育仁试图通过《渝报》用儒学框架吸收新的知识,既保留文化的延续性,又照顾到新的知识,以此为社会革新提供历史根据[6]。保障文化的延续性即是对现有社会资本的肯定和维护。因为《渝报》的成立和发刊都仰仗捐助者,而这些捐助者都能得到报刊,所以创刊者的社会资本早已决定了《渝报》的发行内容和发行面。
  很多研究者从结果视角出发,将《渝报》的经营方式作为考察重庆近现代报纸的样本[8],但仔细考察宋育仁的意图就会发现,宋育仁办报不只是为了四川,在《渝报》的创刊文章中,宋育仁多次强调重庆本地。在宋育仁的认识里,重庆不是简单的军事要隘之地,也不是传统的统治区域,而是近代国家甚至是世界的产物[7]。梅际郇在《说渝报》中,写到的“夫报馆者,天下之公言,非一人之私智也”,[9]说明当时报人已认识到报纸是世界观念的产物,这也体现了报人与时代大背景的勾连。《渝报》的报人没有将《渝报》限制在川内,广而发之,这也许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渝报》的经营和代派,即报人决定了报纸的发行。但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报人、报纸和时代的关系更加清晰。当时中国正处于与世界接轨的初期,尽管受到各国的侵略,但与世界互动是不可避免的。基于此,报纸是报人顺应世界趋势的准备。
  五、结语
  《渝报》作为重庆第一份近现代报纸,相关研究不多,但是其价值并不小。方汉奇先生也曾提到过这份只出刊一年的小报。晚清民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纳了《渝报》的所有期刊且均可下载。关于《渝报》的研究,多从结果上探究其作用。本文以《渝报》为契机,思考时代、报人和报纸之间的种种关系。时代作为报人和报纸的背景,无时无刻不限制着报人和报纸的发挥,而后者又不断地从大背景中汲取力量,反作用于大背景,试图在历史的洪流中找到方舟。
  参考文献:
  [1] 罗毅,钟盛,李飞.《渝报》与宋育仁的维新事业[J].中华文化论坛,2008(S1):190-191.
  [2] 宋育仁.渝报章程[N].渝报,1897-10-03(001).
  [3] 黄宗凯,刘菊素.宋育仁思想评传[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3.
  [4] 王尔敏.近代经世小儒[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40.
  [5] 王丹.开埠与《渝报》:一种城市与报刊互动的视角[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17.
  [6] 王仙子.《渝报》与西南地区近代新闻传播事业的展开——兼论“复古即维新”问题[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7,24(12):92-101,128.
  [7] 朱至刚.戊戌时期的四川士林与本省维新报刊——以宋育仁为切入点的考察[J].新闻大学,2019(07):41-52,122.
  [8] 蔡斐.晚清《渝报》:观察媒介现代性开始的一个样本[N].深圳特区报,2019-08-13(B07).
  [9] 梅际郇.说渝报[N].渝报,1897-11-13(001).
  作者简介:邱艳洁(1997—),女,重庆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传播学。
其他文献
摘要:媒体融合发展至今,各媒体间的竞争愈来愈激烈。主流媒体唯有积极策划主题活动、开展主题报道,并进行融合传播,才能扩大自身影响力,抢占舆论主阵地,掌握舆论主导权。本文以重庆广电第1眼2021年春节特别策划《主播当主厨 云尝家乡菜》的创新实践为例,探索主流媒体如何让主题策划更具时代活力、市场潜力和传播张力。  关键词:主题策划;融合传播;策略;舆论主导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
期刊
摘要:作为广东支援湖北武汉疫情防控前方指挥部宣传组一员,笔者亲历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以抗疫一线的宣传策略、方法为例,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分析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宣传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关键词:新冠疫情;抗疫一线;宣传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6-0144-02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武汉成为全国疫情防控的
期刊
摘要: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共产党员》电视栏目作为中组部党员教育中心主办的一档全国党员教育电视栏目,从2020年7月开始陆续推出10集系列片《脱贫答卷》,以真实的百姓故事、鲜活的百姓语言折射时代巨变,凸显时代主题,积极践行“四力”,立志做脱贫攻坚的见证者、记录者、参与者、推动者,交出一份属于媒体人的“答卷”。  关键词:《共产党员》电视栏目;《脱贫答卷》;脱贫故事 
期刊
摘要: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报道,各大媒体如何凸显重点,聚焦大会主题;如何整合资源,完成前后方紧密联动;如何实现精准高效传播,用心用情做好全国两会报道?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以下简称:重报集团)交出了满意答卷。2021年全国两会,重报集团刊播的4797件作品,获总访问量9.63亿人次,获中宣部肯定9次,居全国报业集团前列。  关键词:2021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整合融媒体传播  中图分类号:G212
期刊
摘要:当前科技期刊稿件在线处理系统普遍存在传输错误、审稿周期长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本文以《信息工程大学学报》网站为例,在原有系统的基础上,对系统硬件的邮件服务器、通信链路和显示器以及系统软件的操作流程进行优化设计,并从科技期刊稿件采用前审稿管理、科技期刊稿件采用后加工管理以及稿件发表后网刊管理三方面出发,对此系统的优势进行分析,从而优化科技期刊稿件在线处理系统的建设,增加对科技期刊稿件在线处理
期刊
摘要:如今数字阅读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普及,越来越多的学术期刊开始探索数字出版转型。媒介模式的融合使数字出版有了新的发展方向,其中微信公众号以方便、亲民的特点,成为在线阅读的主要方式之一。因此学术期刊也开始尝试借助微信公众号探索转型的道路。但是在当下,很多学术期刊缺乏专业的运营团队,导致其微信公众号运营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本文在探究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现状和微信公众号传播优势的基础上,提出学术期刊微
期刊
摘要:媒体的融合发展与全面转型是时代课题,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是当前的趋势。“融合发展的关键在融为一体、合而为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媒体的融合发展,媒体迎来了融合发展的新时期。泰安日报社抓住新机遇,积极拥抱新技术、新手段,在打造自身全媒融合传播链条的同时,转型跨界会展业,积极探索“媒体+会展业”的融合模式。  关键词:媒体;会展业;跨界融合  中图分类号:F713.
期刊
摘要:区域性融媒体平台建设应抓住资金、人才、技术3个核心要素,多渠道吸纳资本资源,补足人才培养短板,活化选人用人机制,打造“报业集团+广电集团”的“中央厨房”平台,建立大数据库,细分用户市场,实现精准化内容生产。  关键词:融媒体;平台建设;对策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6-0105-02  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催生了媒介形式变革,传统媒体特
期刊
摘要:随着云媒体、智媒体时代来临,读者和用户对新闻产品的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牢牢占领舆论高地,把党的声音传递到群众身边,是每一个主流媒体都必须面对的课题。三峡融媒体中心作为地方主流媒体,通过着力建设主流舆论阵地,再造媒体平台,重塑内容生产模式等举措,进行深度转型,推动新发展。  关键词:媒体深度融合;转型;体制机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
期刊
摘要:广告传播中的人文关怀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也是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比如华润怡宝在贯彻人文关怀的理念上就有许多优秀的实践。本文以华润怡宝纯净水的广告传播为例,通过剖析该企业的广告案例,从创新广告符号的表达、塑造公益品牌形象、发挥传统文化价值三个方面阐述在广告传播中实现人文关怀的策略。  关键词:广告;传播;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F71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