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音乐隐喻的理论基础与历史实践

来源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qiang20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西方音乐学界将符号学、释义学、叙事学、修辞学等运用到音乐研究中,隐喻理论也渐渐迈入我们的视野.隐喻本质从"修辞"到"思维"的发展历程,与音乐学家们从隐喻性话语到"情境模型""概念合成"分析理论的音乐隐喻研究的历史实践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阐释这些研究实践与隐喻理论自身发展的关系、讨论目前现有的音乐隐喻分析的特点,为进一步厘清音乐隐喻的内涵和研究论域提供了基础.
其他文献
中国音乐史学会拟于2018年召开第十五届年会,同时举办第十届高校学生中国音乐史论文评选。为使各位会员及相关学者早作准备,特发布第一号活动通知。一、年会时间和地点2018年10月中旬(周五报到),河南大学艺术学院(开封市)
陈聆群先生是从参加新安旅行团开始学习音乐的,随着解放大军进入上海而走上专业音乐的道路,并从作曲、指挥转向音乐史研究,进而奠定上海音乐学院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这一学科.经过60年的潜心研究和教学,陈聆群先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展现出其独特的理论视角和教学风格.笔者是陈聆群教授的学生,30多年的师徒关系成为我重要的精神财富.
2017年12月28目,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于2016年在95个一级学科范围内开展(不含军事学门类等16个学科),共有513个单位的7449个学科参评。评估结果按照“精准计算、分档呈现”的原则,根据“学科整体水平得分”的位次百分位,将前70%的学科分为9档公布。
陈聆群、陈应时教授是我的老师和同事,提携和指引我走上学术道路.与二位先生学术共事的30多年经历,让我更清晰地看到他们对中国音乐史学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陈聆群先生是一位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科建设"基本问题"的奠基者、不断反思求索的开拓者;陈应时先生是一位中国古代乐律学及古谱研究"终极问题"的挑战者、永无止境探疑的证实者.
陈聆群先生从20世纪50年代起就致力于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研究,经半个多世纪的潜心钻研,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科的开创与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陈聆群先生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研究方法、史料的处理与文献的归纳和解读、利用音乐史料形成史学观点等学术思路和方法,都为我们后学的音乐史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汤蔼林、王瑞娴、杨毓英、周淑安四位庚子赔款公费留美女音乐学人,都出生在最早对外开放的广东和福建,出国前均在教会学校就读,赴美后在东部名校接受专业音乐训练,无论是理论造诣还是音乐技艺远超留日的学堂乐歌作者.其中,王瑞娴、周淑安对中国钢琴、声乐和儿童音乐教育方面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第十二届"上海当代音乐周"演出了马克·安德鲁、莱贝卡·桑德斯、托马斯·艾迪斯三位国际著名作曲家的专场音乐会.音乐会上演奏的作品在音高组织、音色运用、音乐形态以及结构构建等方面均可圈可点,并展现出其独特的精神家园.
20世纪末以来,向西方文明学习之时,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蔚然兴起,文学领域“文化寻根”现象的出现是这一潮流体现。文章以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文化寻根”现象为研究对象,着力从多民族文化传统的开掘、多元文学形式的创新,以及多民族文学史格局的建构三个层面阐述其对推动中国多民族文学建设、对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中国声乐的艺术实践丰富多彩.何种声音意象能代表中国?何种声音符号能够表达中国性?如何用声音艺术描画当下中国的精神肖像、展开中国音乐叙事?这是每个中国声乐探索者面临的时代课题.中国声乐概念的形成及其内在合理性应得到基于时代文化的阐释;构建声音的中国性需要基于自我文化主体的理论支撑.
在人工音阶中,八声音阶是一种结构简单但又包含较多纵向和横向处理可能性的音阶.八声音阶提供了将比较复杂的音响结构与比较单纯的旋律语汇相结合的可能性.与八声音阶有关的创作实践,为创作既具有较新颖音乐语汇又富于民族特色的作品提供了有益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