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的真实源自模仿自然

来源 :教育前沿·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tshu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就是摹仿自然。早在公元前500多年,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就提出了“摹仿自然”的文艺思想观点。那么
  怎样在作文教学中引导摹仿自然呢?
  
  第一步,回归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解铃还需系铃人,既然鲧的“湮”行不通,那么我们就用禹的“导”。大文艺理论家朱熹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启示我们只有善于接受新思想、新知识,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这种新思想,新知识从哪来?从生活中来,生活就是作文的源头活水。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灿烂多姿的生活为我们作文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我们把生活中发生的种种事情,感受到的新奇变化,悟出的人生哲理化成文字就是作文了。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捕鸟”一段,朱自清《背影》中“父亲买桔子的全过程”,闻一多的即兴演讲《最后一次讲演》等都可以说是生活的翻版,生活的再现。一次我让学生读自己的作文《我的奶奶》,当她噙着泪读完时,同学们听了个个都很悲戚,有的还掉泪。这打动人心引起共鸣的就是“真情”二字。新教材编写的宗旨明确告诉我们:生活是学习、审美、写作乃至做人的源泉。《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强调写作是个人的真情流露自由表达,淡化了功利倾向。这些都无疑宣布了带着脚镣跳舞的时代结束了,我们可以在写作的天空中自由翱翔了。“随便蹦蹦就是一篇作文”,是我学生的原话。话里抑止不住的喜悦告诉我们:他们对写作的神秘感、恐惧感消除了,找到了写作的源头活水——生活,产生了写作的兴趣。以生活促进写作,以写作培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也增长了做人的知识。
  
  第二步,训练观察,丰富材料积累
  
  大千世界,有写不尽的人、事、物、景,然而,学生作文往往空洞无物,这不是因为他们没有观察,而是在观察时,没有得到正确的指点。因此,只要引导学生到生活的海洋里去遨游,去观察,去体验,学生就会用自己的笔描绘这个色彩绚丽的世界。
  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在生活中如果不去做一个善于观察的“有心人”,许多有用的材料就会从自己的鼻子尖下溜走,写起文章来必然笔重千斤。因而,要指导学生处处留心周围的事物。就地摄取素材观察。经常接触的,不一定就是熟悉的。比如学生写“我家的住房”,学生天天生活其中,时时举目可见,但不一定都能写好,原因是没有留心观察。因此,要指导学生善于就地观察熟悉的环境。如校园。教室、院内……使学生懂得一个道理,只有仔细观察才能熟悉事物,只有熟悉事物,才能写好作文。
  
  第三步,阅读薰陶,提高摹仿能力
  
  阅读是生活与写作的接力棒,作家大凡是在阅读中诞生,在生活磨难中发展成熟的。教师是阅读通往写作的桥梁,一位好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确实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既让学生熟悉理解了课文,又激起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既积累了理性知识,又激活了写作的灵感,提高了艺术创造(摹仿)的能力。《孔乙已》幽默讽刺的语言,《谁是最可爱的人》选材的典型(从100多个事例压缩到20多个再到5个最后锁定为三个),《荔枝蜜》欲扬先抑,由物及人,物我融为一体的匠心构思,《敬畏生命》的深邃主题等,从形式到内容再到艺术特色都为我们树立了艺术创造的典范,让我们在欣赏美、叹服美中,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明白了怎样写,提高了自已的写作能力。不是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的精辟论述吗?
  “最高真实是指心灵中的意念感受或生命感受。”这是艺术作品要达到的最高境界,是衡量艺术作品好坏的唯一标准。唐代诗人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因真实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现状而成千古名句,苏轼《水调歌头》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因表达了人们的美好愿望而流芳百世,中国四大古典名著《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外国名著《高老头》、《复活》、《茶花女》等因探索出了当时人生、社会的最高真实而成为烩炙人口的不朽名著。这看似好高鹜远,实则就在身边,我们只要善于用慧眼去观察,用睿智去思索,用巧手去写,我们也一样会妙笔生辉,我们的文章也一样会载入史册,流传千古。
  刻意的东西总会失真,真是作文的生命,真是作文的灵气,真演绎了作文的千变万化,真起源于摹仿自然,终结于摹仿自然。
其他文献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外出务工,将孩子交由长辈抚养教育管理, 成为“隔代教育”,农民工们在为城市建设和发展及农村经济发展、家庭收入做出贡献的同时,其子女的教育问题已暴露出来。这些“留守子女”的教育状况如何?存在哪些问题?为此,在加强留守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方面,我校作了一些积极的探索。    剖析成因,摸底建档    经过对留守学生的调查,发现造成留守学生
和谐是一种人人向往的社会氛围。在我们的教学中更应该充满和谐,新的教育观念要求我们营造轻松自然的课堂氛围、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更要求建立一种团结协作、共同探索的教学方式。这一切都离不开和谐。作为一名新课程实施者为了让教学充满和谐,在教学中应从以下几方面作出努力实践。    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与学生融为一体    1.让精彩的语言成为我们打造和谐音符的工具。优美动听、抑扬顿挫的语言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听、说、读、写是英语教学中相辅相成的四个环节,其中当以听力教学居于首位。有关专家统计后得出这样一组数据:在日常交往中,写只占9%,读占16%,说占30%,而听却占了45%,可见 “听”是人们语言交际最重要、最广泛的手段之一。  在英语教学中许多老师往往重写轻听。部分重视听力者也只是为了应试,单纯地听练考题或课文录音,而忽略了听力的实用性。因此,学生 感到听力教学单调,无从下手。很难掌握;教师也觉得
12月25日,宁夏著名画家金玉国代表52万固原人民,将自己精心绘制的肖像画赠给王德林,感谢他为固原人民做出的丰功伟绩。王德林在固原任职期间,率先实施了27项改革措施,使固原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所谓和谐校园,是指建立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础之上的以人为本的和谐发展的校园环境。崇尚和谐,一直以来就是构成中华民族精神的要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国哲学的根本范畴,也是自古以来重要的政治社会理念。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正式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历史目标。建设和谐社会的目的,是着眼于“以人为本”贯穿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过程。    构建和谐校园的必要性    党的十七大把构建和谐社会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开发的误区审视    (一)误区之一:轻教材,重素材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倡导从教材出发,提高教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能力,即把教材作为众多教学资源中的一种来利用。立足教材,大胆地处理教材并非抛弃教材。以教材为本,走进教材深入地开展教学活动,在此基础上才能自由地、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地变更和增删教科书上的主题活动。但是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看到的往往是注重各类素材不停地呈现于课堂,而
就中小学的课堂教学而言,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策略,也体现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精神。成为教学行为实实在在的促进者,既适应课改发展的需要,也适应自身发展的需求。    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实际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是让学习者在有可能实现教学目标和个人需要为出发点的教学活动。因此学生的学习基础、心理生理的变化、学习能力掌握的程度、不同层面学生对学习的要求,都是教师在实施教学策略
自主学习不是对各种具体教学方法的修修补补,它提倡在老师的组织下,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其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学生通过操作探究、合作交流、讨论与实践,倍受成功的激励,个性得以凸现,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其具体操作步骤可分为以下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调动主体。学生的情感有明显的倾向性,他们对新奇的问题特别感兴趣,容易被不寻常的现象和内容所吸引。为此,教师首先要“投其所好”创设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