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1.联系实际激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它是推动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是学生进入主体角色的重要保证。”如教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的应用”一课,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最近,学校倡导大家诵读经典而买来了一些课外书,其中一部分要分给六(1)班和六(2)班,你会怎么分?学生一致想到“平均分”。接着出示两个班的人数,六(1)班48人,六(2)班40人,问:平均分还公平吗?很自然地引入了新课教学,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
2.课堂游戏激趣。乐于游戏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引入游戏化的教学活动,有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潜能。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的“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时,组织学生玩“找不同”的游戏,让学生观察课件上同时出现的两幅图有什么不同,从而发现物体既有“长短”之分,又有“大小”之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锁定”在物体的大小上,减少了学生已经建立的“一维”空间中长度、周长的概念。
3.多媒体课件激趣。在数学课堂上恰当地使用多媒体,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更可以生动形象地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原本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形象,让学生萌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主动地接受、理解所学知识。如教“时、分、秒”一课,通过动画演示分针转一圈,时针走1大格;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得出:1时=60分、1分=60秒,让学生在自己的观察发现中理解时、分、秒的关系。
二、巧设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
问题是思维的核心,课堂提问是教师的业务功底、教学经验的公开亮相。教师提出问题的水平越高,教学效果越好,越能活跃学生思维,越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但在提问时应注意三个问题。一是教师的问题既不能“过细”又不能“范围太广”,“过细”的问题容易限定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缺少思考的空间;而 “范围太广”的问题会使学生的回答不着边际。二是问题一定要设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才能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三是问题的表述一定要清晰,含糊不清的问题会让学生思维“疲劳”,失去学习的欲望。在教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周长”一课时,可以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小明常沿自家小区的圆形花坛骑自行车,要知道他骑一圈是多少米,就是求什么?什么是圆的周长?”“猜一猜圆的周长跟什么有关?圆的周长和圆的半径或直径有什么关系呢?”学生动手测量学具圆的周长、直径,计算出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再汇报结果、呈现多组测量数据,观察得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让学生经历了一次“圆周率”的发现过程,找到了圆周长的计算方法。
三、操作实践,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因为这样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作为教师,要解放学生的双手,给学生操作实践的机会,让孩子们在亲身经历中理解知识,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如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重叠问题”一课,可以这样教学:
1.课件出示本班少数同学爱吃苹果、香蕉的情况:
师:“喜欢苹果的有5人,喜欢香蕉的有4人,老师一共调查了多少人?”
师:“有人认为是9人,有人认为是7人,这么简单的几个人,同学们竟然有两种不同的答案,这是为什么呢?重复的算几人?数一数。”
2.实验演示:
师:“还有别的方法吗?这样吧!老师这带来了两个呼啦圈,我们来个现场演示,请这些接受过老师调查的同学站起来。”
师:“请喜欢吃苹果的5个人站在这个呼啦圈里!”
师:“请喜欢吃香蕉的同学站在这个呼啦圈里!我们再数数喜欢吃香蕉的人数,喜欢吃香蕉的有几人呀?如果他俩过来,喜欢吃苹果的人就少了,可如果他俩在这,喜欢吃香蕉的人又少了,怎么办呢?”
生:“把两个圈并拢,杨鑫和方杰在两个圈中各放一只脚。”
师:“这方法不错,为了方便大家看清,请你们把圈拿起来!拿不起来?说明这种方法还有一定的局限性。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这时学生一致想到可以把两个圈交叉在一起,两种水果都喜欢的同学站中间。
四、自主练习,帮助学生内化知识
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是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的,而且最初遗忘最快。在新课教学后,教师要及时总结和巩固学习收获,并设计练习让学生自主完成,才能使所学知识得以内化。但很多教师喜欢从开课一直讲到结尾,学生没有自主练习的时间,少了对知识的反思、理解、运用,降低了教学效率。近几年,学校开展了“学练结合的实践型课堂”研究,提出:让学生在学中练、练中学,一堂课至少要给学生留有10~15分钟的自主练习时间,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比如新授知识例题可以设计一些填空题、问答题引领学生展开思考,新授知识结束时设计分层练习等。在保证学生自主练习时间的同时,更要注重练习设计的开放性、灵活性。这样的练习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知识的直接应用到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使得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练习,不同的人在练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应明确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角色和分工,教师要通过情境创设、游戏组织、问题设计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动手实践;做到少教多学,把时空还给学生,让学生多表达、多思考、多实践,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为积极参与,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作者单位:江西省于都县城关小学)
□责任编辑:潘中原
1.联系实际激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它是推动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是学生进入主体角色的重要保证。”如教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的应用”一课,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最近,学校倡导大家诵读经典而买来了一些课外书,其中一部分要分给六(1)班和六(2)班,你会怎么分?学生一致想到“平均分”。接着出示两个班的人数,六(1)班48人,六(2)班40人,问:平均分还公平吗?很自然地引入了新课教学,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
2.课堂游戏激趣。乐于游戏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引入游戏化的教学活动,有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潜能。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的“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时,组织学生玩“找不同”的游戏,让学生观察课件上同时出现的两幅图有什么不同,从而发现物体既有“长短”之分,又有“大小”之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锁定”在物体的大小上,减少了学生已经建立的“一维”空间中长度、周长的概念。
3.多媒体课件激趣。在数学课堂上恰当地使用多媒体,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更可以生动形象地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原本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形象,让学生萌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主动地接受、理解所学知识。如教“时、分、秒”一课,通过动画演示分针转一圈,时针走1大格;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得出:1时=60分、1分=60秒,让学生在自己的观察发现中理解时、分、秒的关系。
二、巧设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
问题是思维的核心,课堂提问是教师的业务功底、教学经验的公开亮相。教师提出问题的水平越高,教学效果越好,越能活跃学生思维,越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但在提问时应注意三个问题。一是教师的问题既不能“过细”又不能“范围太广”,“过细”的问题容易限定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缺少思考的空间;而 “范围太广”的问题会使学生的回答不着边际。二是问题一定要设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才能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三是问题的表述一定要清晰,含糊不清的问题会让学生思维“疲劳”,失去学习的欲望。在教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周长”一课时,可以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小明常沿自家小区的圆形花坛骑自行车,要知道他骑一圈是多少米,就是求什么?什么是圆的周长?”“猜一猜圆的周长跟什么有关?圆的周长和圆的半径或直径有什么关系呢?”学生动手测量学具圆的周长、直径,计算出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再汇报结果、呈现多组测量数据,观察得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让学生经历了一次“圆周率”的发现过程,找到了圆周长的计算方法。
三、操作实践,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因为这样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作为教师,要解放学生的双手,给学生操作实践的机会,让孩子们在亲身经历中理解知识,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如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重叠问题”一课,可以这样教学:
1.课件出示本班少数同学爱吃苹果、香蕉的情况:
师:“喜欢苹果的有5人,喜欢香蕉的有4人,老师一共调查了多少人?”
师:“有人认为是9人,有人认为是7人,这么简单的几个人,同学们竟然有两种不同的答案,这是为什么呢?重复的算几人?数一数。”
2.实验演示:
师:“还有别的方法吗?这样吧!老师这带来了两个呼啦圈,我们来个现场演示,请这些接受过老师调查的同学站起来。”
师:“请喜欢吃苹果的5个人站在这个呼啦圈里!”
师:“请喜欢吃香蕉的同学站在这个呼啦圈里!我们再数数喜欢吃香蕉的人数,喜欢吃香蕉的有几人呀?如果他俩过来,喜欢吃苹果的人就少了,可如果他俩在这,喜欢吃香蕉的人又少了,怎么办呢?”
生:“把两个圈并拢,杨鑫和方杰在两个圈中各放一只脚。”
师:“这方法不错,为了方便大家看清,请你们把圈拿起来!拿不起来?说明这种方法还有一定的局限性。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这时学生一致想到可以把两个圈交叉在一起,两种水果都喜欢的同学站中间。
四、自主练习,帮助学生内化知识
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是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的,而且最初遗忘最快。在新课教学后,教师要及时总结和巩固学习收获,并设计练习让学生自主完成,才能使所学知识得以内化。但很多教师喜欢从开课一直讲到结尾,学生没有自主练习的时间,少了对知识的反思、理解、运用,降低了教学效率。近几年,学校开展了“学练结合的实践型课堂”研究,提出:让学生在学中练、练中学,一堂课至少要给学生留有10~15分钟的自主练习时间,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比如新授知识例题可以设计一些填空题、问答题引领学生展开思考,新授知识结束时设计分层练习等。在保证学生自主练习时间的同时,更要注重练习设计的开放性、灵活性。这样的练习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知识的直接应用到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使得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练习,不同的人在练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应明确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角色和分工,教师要通过情境创设、游戏组织、问题设计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动手实践;做到少教多学,把时空还给学生,让学生多表达、多思考、多实践,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为积极参与,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作者单位:江西省于都县城关小学)
□责任编辑:潘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