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语文课堂 根植生命体验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上、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jc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的要求和新的时代背景之下,从融入学生生命体验理解文本出发,对《散步》一文的教学产生了三点新思考。导入部分由孝字的演变触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文章主旨的解读通过朗读的方式回归作者的写作本意;对文章的哲理性挖掘从生命、责任延伸至孝悌。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生命体验;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1)03-107
  《散步》是一篇经典的散文作品。文章选取了一家三代在田野散步的生活小场景,语言平实质朴、词约意丰,将美景、浓情、哲理融汇在短短六百多字中。它被选入语文课本已有些年头,这篇老课文如何上出新意,如何更好地融入新的时代内涵,体现出初中语文教学的新意,是需要新思考的。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特色之一是“双线组织单元结构”,既强调人文性又注重语文素养的培养。此版教材内的课文不再是孤立成篇,而是注重单元整合,目前在教授过程中,老师们往往忽略了单元整体意识。《散步》一文所在单元的导语,明确指出教学的重难点在于加深我们对亲情的感受和理解,丰富情感体验,同时也强调了朗读训练,该文预习部分的导语点明要感受“温情”。这些要求,在授课过程中应有落实。
  一、由字及意,用文字感受传统文化
  现象描述:以《散步》一文为例,常见导入方式采用的是情境导入,如播放《我爱我家》《常回家看看》……一系列与家庭、亲情有关的歌曲,但这些歌曲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都显得陈旧且陌生,并不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
  问题诊断: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说“若教师不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给脑力带来疲劳”,足见有效的课堂导入是教学开展的基础,但在教学实践中常存在着令学生无感的导入,因而在设计导入时不必刻意追求煽情。
  教学对策:以七年级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预习课文后,能够顺利读出“尊老爱幼”的文章内核。依据这样的学情,导入的内容上不妨开门见山、直入中心,形式上則可采用学生参与度高的游戏形式进行导入。例如用“猜字谜”方式导入。课件依次出示“孝”字的演变过程,面对“孝”字的甲骨文时,学生有些迷茫,但根据文字象形的基本特点,能猜出“养、老”等与之相关的字,继而出示“孝”字的金文,并提示学生拆分成上下两个部分来看并结合文章内容,学生会猜“背”之类与文章内容密切相关的字,此时出示年轻人背着老人的图片启发学生,提示谜底是一个会意字,由两个独体字组成,通过引导一部分学生能够顺利猜出答案。进而追问学生对孝顺的理解,有的学生会说是听父母长辈的话,此时引出《说文解字》中对孝的解释——“善事父母者”,由此引入课文,和能够侍奉好母亲的作者,一起漫步。
  一个简单的汉字背后凝聚了爱的代际传递,浓缩了中华民族的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由字及意,让学生感受文字的魅力,通过文字的演变触及文化的丰富内涵远比一句“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来得有意义。让文字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带有故事和温度,这样的语文学习也许能够更好地实现其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与此同时,导入中“孝”的概念也成为学生的“期待视野”,带着这样的眼光去看课文,也能够帮助学生发掘到更丰富的层次。
  二、触景生情,用朗读融入生命体验
  现象描述: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重讲解和理解,轻朗读的现象普遍存在。如《散步》一文的授课中常侧重在尊老爱幼、孝顺等主旨解读,缺少了朗读训练。
  问题诊断:有的语文课堂看似多次朗读,但是大都是为了朗读而朗读,流于表面的一种形式,而失去了朗读的意义。
  教学对策:文章的作者莫怀戚在谈到自己的写作契机时说是在发一种“生命的感慨”。我们在解读时的切入角度不妨还原作者的本意“强化生命,淡化伦理。”也正是出于这样的写作意图,文章有限的篇幅中毫不吝惜笔墨对初春的田野进行了描写:“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这段环境描写在授课过程中也常常被用来作为景物写作指导的范本,从各种描写角度进行分析,但忽略了作者进行景物描写的本意是从眼前的日渐蓬勃的生机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和不易。景物描写的分析不必一定要归结于写作技巧的学习,不妨回归文字本身,文字中蕴含的生机和作者想要表达的生命感在教学时通过朗读训练来体会。
  白居易曾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这启示我们语文教学要通过“言”和“声”来更好地触及情。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引导学生逐步融入文学作品中的情景,灵犀神游相交,体验作品中的美好情感,唤醒自身类似的经验,会让他们心灵深处的某些朦胧感悟逐渐清晰起来。对于这段景物描写,可以先采用全班齐声有感情地朗读,然后抓住其中展现春意的重要词汇如“新绿、嫩芽、冬水”等,这些词语里饱含了作者惊喜轻松的情绪,所以在朗读时要注意节奏的轻快和轻重音的区别。分析后再请个别同学进行示范。继而抛出问题:为什么这一切会使作者想到生命而不是生机?最后一句的情感是否还有其他内涵?并提醒学生注意结合上文内容。这时学生会发现原文中的一句话“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一个“熬”字写尽了作者母亲在身体状况不佳、失去亲人的境遇中的艰难,注意到这一点后,就可以让学生再次体会散步时看到的景与作者的情其实还有一种生命的厚重感,包含着作者对母亲的怜惜和深情,这也更助于学生理解后文作者选择走大路还是小路时,决定委屈儿子。带着这样一种看到美景的喜悦和珍视生命的庄重,再读这一段,就会读出这些看似寻常的景物里,皆是作者的情语。这样触景生情,以朗读的形式融入学生的想象思考和自我体验,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体悟方法。
  三、见微知理,析矛盾感悟文本哲理   现象描述:《散步》文章最后用了一句浅显却也颇具哲理的话作结:“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对“整个世界”的理解也一直是浅文深教的挖掘点。一般都是通过“慢慢地、稳稳地”这样的动作描写,引导学生感受家人间浓厚的亲情以及彼此的珍贵,因此对“整个世界”的理解往往也会停留于亲情层面的孝顺、互亲互爱。
  问题诊断:尊老爱幼是学生很容易读到的主旨之一,有了对文章的基本感知后学生也能够感受到浓浓的親情,如果对中心的挖掘止步于此,那课堂就没有了深度。
  教学对策:我们可采用“矛盾分析法”来进一步挖掘,如引导学生关注上文对轻和重的表述,思考轻的是体重,那么重的是什么?这时学生会对“整个世界”产生新的解读,如生活的重量,生命的重量,肩负责任的重量……“我”和“妻子”都已人到中年,站在人生的中点上,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对上,肩负着赡养老人的义务;对下,承担着培养教育子女的重任。“整个世界”形象地表明了“我”对生活有一种使命感,对人生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这时再去回看开篇第一句“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就会发现作者的排序里也暗含了这样的责任排序。
  “整个世界”意味着一种生命的延续,一种责任的传递。但初中生其实难以理解中年人的责任感,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就需要代入学生的自我生命体验。跳出文本,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责任。如今在开放“二胎”的时代背景下,许多学生处于二孩家庭且两个孩子的年龄有一定的差距,这正是我们的教育顺应时代可聚焦的新的生长点。有些学生会提及自己作为哥哥姐姐也承担着一种对弟弟妹妹照顾的责任,也有背着弟弟妹妹的经历,处在“二孩”家庭的独特生命体验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责任和担当。由孝及悌,这便是时代背景下新的内涵。“孝”是生命从初始到延续再到生命个体之间相互依存呵护的传承演变的缩影。“悌”是长幼有序,手足相亲的血缘联系。如果说,善事父母是人生义务,那么相亲相爱,相互扶持更应是孝悌的本源。从文本出发深挖中心,再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达到学科育人的目的。
  《散步》是一篇具有诗意的散文,我们常说这类文体的最大特征是形散而神不散。它的“神”即是情,“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才是正确的解读方法,这份情中蕴含了孝顺、生命、责任等一系列的哲理性思考。这样的挖掘要求学生融入自我的生命体验,享受在语文课堂漫步,融入生活,浸润生命。
  参考文献:
  [1][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2]王慧静.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实践探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9).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江区苏州湾实验初级中学,江苏 苏州215200)
其他文献
摘要:不同的生命拥有不同的特性,不同的学生拥有不同的知识体系和性格特征。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拥有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情感意志,而教育是围绕着人而展开的,所以在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便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这一思想体现在现代教育中便是分层教学。既有分层教学,自然也就离不开分层评价,所以本文以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为基础,对分层评价在其中的具体运用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实际解决方案,希
摘要: 情境课堂是初中化学高效课堂组织与开展的主要方式之一,情境课堂的组织与开展能够改变传统化学课堂枯燥的教学现状,为学生创设更加多样化的化学学习平台,满足初中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本文结合初中化学学科特征,从多维度入手分析并提出了几项情境课堂开展的策略,力求能够有效推动情境课堂的构建,从而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初中化学;情境课堂;高效课堂;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33.8
摘要:实验教学在高中化学整体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其中注入核心素养理念,能贴合课程教育指标加快学生知识吸收与能力深化,并培养其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创新意识及各项技能。教师可根据核心素养基本要求寻求创新路径,借对实验案例的分析提升学生实验分析与推理等技能,并强化其绿色化学意识,塑造起良好学科品质。由此看来,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展开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探究较为合理且适用。  关键词: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实验教学
摘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是十分重要的内容。阅读教学能够有效地对学生的语文知识、逻辑思维、想象力进行提升。同时,也可以实现心灵上成长和净化,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文章提出了语文阅读教学理念的转变,并且以此为基础,对学生阅读興趣的培养、拓展课外阅读以及加强阅读教学内化多个方面,提出学生阅读教学的策略,以达到深化阅读教学、实现学生心灵成长的目的。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受到广泛的关注。体育学科作为运动类学科,可以培养学生的体能,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而且当下社会正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体育可以锻炼学生的体能,在当下社会盛行的素质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科目之一。所以提升初中体育教学的教学效率以及课堂效果是当下探讨的重点。本文就如何提升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展开探讨,提出几点策略,供广大体育教学工作者参考。  关键词:
摘 要:新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而“直观想象”是数学六大核心素养之一。为了更好地培养数学直观想象能力,教师可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引入“项目学习”,实现从只知传承因袭到勇于创新超越的转型。文章以项目学习为依托阐述了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直观想象能力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项目学习;直观想象;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
摘要:数学校本课程是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是对国家颁发的数学教科书的有益补充。在数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中,教师应以“重点突破、示范引领、全面推进、逐步完善、不断发展”为方针,以多年来沉积的富有特色和创新的办学理念为指导,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内外资源,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为学生的成才打下基础。  关键词:数学校本课程;开发;核心素养视域下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摘要:在高中教育里,美术同样也属于不可缺少的关键学科,通过美术教学,能够充分培养高中生的审美能力、感知能力与情感能力。因此,教师必须要认识培养高中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性,通过不断改进自身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容,从而实现美术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促使高中生能够真正懂得美术的美。  关键词:高中美术教学;审美能力;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
摘要:在农村中学开展劳动与技术教育,是基础教育朝着素质教育转变的一种方式。加强农村中学劳动与技术教育,有利于提高中学生整体综合素质。文章对农村中学劳动与技术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供农村中学管理者和相关教师参考。  关键词:农村中学;劳动与技术教育;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9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1)03-050  农村中学劳动与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期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而作为初中班主任教师,更是应该在德育教育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引导学生在班级生活中明确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不断提升自身的德育素养,逐渐成为优秀的青少年。而初中阶段的学生由于正处于从未成年人向成年人过渡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无论是在身体发育上还是在心理发育上都是有着明显特殊性的,但这些特殊性更是需要班主任教师从“过来人”的角度、从“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