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学科整合课程实施:以概念为基础的视角

来源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hysical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以概念为基础进行学科整合课程实施缘起
  
  20世纪以来,交叉科学的发展使教育者认识到学科的划分并不能割裂学科内容间的联系。在我国,小学实施学科交叉综合课程既缺乏教材,也缺乏学科整合的线索,解决学科整合的逻辑线索,对于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十分重要而迫切。我国学者赵伶俐指出学科整合应“以概念为基础”,在其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文理艺多学科交叉综合课程设置和审美化教学操作研究”中,着力进行了“文理艺大综合”课程构成理论、教材及教学设计研究,立足于现行小学各学科教材抽取整合学科知识点的概念,与多专业的教授、副教授、博士、硕士和从原实验点中精选出的十数所骨干学校的优秀实验教师共同协作,完成了“文理艺大综合”课程理论、教学设计和实验教材(小学、初中、高中),并以“视点结构教学技术”作为学科整合课堂教学技术,所谓“视点”,源于摄影镜头和美术透视原理中的一个概念,本意是指对一个事物进行观察和立体描绘的起始着眼点或透视点,延用为教学中学科知识和思维空间展开的起始着眼点,主要指每课或者教学单元的起始“知识点”,从知识角度看它是一个概念、一个原理、一个方程式、一个中心词;从技能角度看,它是一种方法、一项技术、一种手段;此外它还可能是感知突出点、注意中心点、情感交点、构图视点、构成支点、事件中心点、问题焦点等等。所谓“结构”,本指事物“各个部分的配合、组织”或事物的“组织方式和内部构造,如:物质结构、工程结构、文章结构”等。在此指学科内部和学科之间知识点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根据定义视点的关键词向学科内部和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点延伸,就会逻辑地形成一个由点出发而层层展开的喇叭形的跨学科知识“结构”,一个广阔的知识视野和思维视野[1]。目的是想训练学生具备在概念层面上将不同学科知识点进行整合的能力,培养学生基于概念连接不同学科知识透视同一事物或现象的能力,基于概念进行迁移的能力及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审美发现和欣赏的能力。
  但是基于概念为基础的学科交叉综合课程在小学实施所面临的问题是:立足于现行小学各学科教材抽取整合学科知识点的概念十分抽象,以概念为基础的教学是否符合儿童的接受心理?教学效果如何?
  重庆市树人小学和石桥铺小学在对我国高等教育研究机构有关新课程改革中综合课程教学实施方面的科研成果进行收集整理后,最终加入由西南大学赵伶俐教授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文理艺多学科交叉综合课程设置和审美化教学操作研究”(2001),并成为以“视点结构”模式解决学科内容之间的逻辑问题的文理艺大综合课程实施的实验学校。实验理由如下:一是本着立足地方特色和校本特色打造的初衷;二是受赵伶俐教授“视点结构”模式解决学科内容之间的逻辑问题的启发,意识到交叉科学发展带来的学科整合的逻辑线索问题是综合课程不可回避的问题,所以在以概念为基础的小学学科交叉课程的教学实施方面率先做了有意义的尝试。
  
  二、重庆两所学校学科整合课程——文理艺大综合课程实施
  
  1.文理艺大综合课程实施的教学目的
  文理艺大综合课程教学强调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唤醒学生已有的体验或让学生在学习体验的过程中抽取概念,从概念的准确、精确性、联系不同学科的相同知识点广度、逻辑性、联想的新颖性和审美性等方面对学生思维加以训练。不管是低段的学生,还是高段的学生,都是既强调教学过程的生动性,也强调教学的逻辑性。高段的学生还将视点结构逻辑训练和小课题研究相结合。可达成以下多种教学目标:能够进一步理解在某一学科中已经学习过的学科概念,更加明确其概念特征和现象特征,促进学科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同时,能够跨学科迁移理解事物在数量、质量及方向上变化的特点,识别在自然、数学、科学、体育、美术、社会等文理艺文多学科领域出现的和概念有关的现象及基本原理;能够在学习和生活中运用和概念相关原理,有意识地安排调节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训练和培养生活技能;同时,还能够提高感受各种事物和概念有关的现象的能力,体验美,并产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意识和行为。
  2.文理艺大综合课程实施举隅
  重庆两所学校在开展文理艺大综合课实验之前和过程中,均对教师进行理论和操作培训,并倡导上好示范课。为保证示范课质量,两所学校都采用以点带面的方法,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树人小学在一年级、二年级、五年级各选了一个实验班,石桥铺小学则从二年级起,在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各选择一个实验班,由骨干教师担任任课教师,教学步骤大体按“确定某一学科视点——定义视点——抽取概念定义关键词——理解视点的审美特性,并能使用审美词——多学科领域延伸视点——回归视点”进行,教学方法可以多样化。如树人小学六年级实验班学生以队会的形式,“以探讨规则的美丽”为主题,把交通规则作为视点,以定义规则关键词和理解规则的审美词作为逻辑线索,通过表演、讲解、朗诵、竞赛等形式理解“规则”在不同领域中的特点,包括行为规则(社会)、游戏规则(社会)、比赛规则(体育)、运算规则(数学)、英语单词拼读规则(英语)等,学生在表演等形式中,注入自己的理解和情感体验,通过队会活动感知和体验了规则带来的社会美、人性美。队会活动形式多样,学生是活动的主体,老师的作用就是引导、总结和录像,有一组学生在队会活动中,在表演“分粥”的过程中,还引出了“权利制衡”这一概念,从他们的表演中看出他们理解了“权利制衡”这一抽象的概念的,并把这一概念与“规则”联系起来,达到了对“规则”的深度理解。
  高校科研人员也走进小学课堂,以每周听评课的形式进行指导,到目前为止,文理艺大综合教学实施已有一年半了。在活动的每一个阶段都聘请有关专家或教研员到校开展有针对性的再培训,最大程度地解决在实验开展中存在的问题,使课程开展日趋完善。
  
  三、文理艺大综合课程实施效果分析
  
  1.控制组和实验组前后测情况分析
  下面我们以树人小学二年级学生实验班和对照班实验前后有关的成绩统计比较为例来说明教学的效果究竟如何。
  (1)试卷编制
  测试采用自编试卷,试卷编制从学生熟悉的物体和现象着手,文理艺大综合最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定义的方法和沿着关键词延伸和联想的能力,所以在试卷编制上,基于课程设置对学生能力训练的目标,我们在前测采用学生熟悉的水、积木,后测采用“变化”和“网”,以“水是_________,积木是___________”的填空题形式来考查学生概念的归类能力(思维准确性),让学生找最能代表水和积木的特点的词语以考查寻找定义中的关键词的能力(思维精确性),考查学生沿关键词进行联想的能力(思维逻辑性、联想广度、新颖性),考查学生能在不同学科中找到跟“水”和“积木”有关的知识点的能力(联系性),以及对水和积木的美丽的认识水平(审美性),总得说来是从概念的准确性、精确性、逻辑性、广度、新颖性、联系性、审美性等7个方面来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水平。我们将学生的和“水”有关的得分,以及和“积木”有关的得分求得分半信度相关系数为r=0.503(p<0.001),本测验没有进行专门的效度估计,但试题的编写是根据课程设置对学生能力训练的目标构想维度来进行的,且征求了专家的意见,所以使得测验效度有一定的依据。施测以后,剔除未做完题项的,以及因转学而没有前测或后测的学生的试卷,二年级实验班有效试卷共36份,控制组53份,男女性别平衡。
  (2)测试实施
  前测后测分别有两套题,二年级学生做一套题大概要花40分钟时间,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识字能力有限,由老师和一些研究生协助,在不同的时间分两次完成,以团体施测的方式进行。
  (3)记分标准
  思维准确性:属概念准确给2分,属概念不准确,但考虑归类到一大的范畴如将水和积木都归为“东西”给1分;写出了被定义对象特征的给2分,总分4分。
  思维精确性:每写出定义的关键词一个给1分,总分3分。
  思维逻辑性:能沿关键词进行联想,想到一类给2分,同类加1分,总分6分。
  思维广度:指联想范畴的宽度,想到一类加1分,相同的剔掉,总分6分。
  思维联系性:能意识到不同学科中都有与“水”、“积木”(组合)、“变化”、“网”等概念相关系的知识点并能指出知识点的,每指出一个加1分,总分8分。
  审美性:认识到对象的美丽给1分,将对象的美丽与对象的用途结合给2分,能超越对象的用途以欣赏的态度来看待对象,句子写得好的,最多给7分,一般给4~5分,由评分老师自己掌握。
  新颖性:是指联想的新颖和对事物认识的新颖,一般来讲,有75%左右的学生没有提到,而该认识又切合事理,则有1个给1分,总分5分。
  评分由两位老师进行,当有争议的时候由两位老师协商给分,保证了评分的一致性。全部结果采用SPSS11.5进行统计
  (4)结果与分析
  表1 树人小学二年级实验组和控制组在
  文理艺课程教学实施后一些指标上的差异比较
  
  表2(结合表1)可以看出,以概念为基础,强调训练学生思维逻辑性,教学审美性的文理艺大综合课程在促使学生逻辑性增强和使学生产生愉悦的美的体验的教学目的达成上是较好的,从一年级到五年级,几乎每个年级半数以上的学生都觉得概念太抽象了,但他们仍然喜欢文理艺大综合课程,被调查学生中至少六成以上的学生都认为文理艺大综合课使他们能有愉悦和美的体验,因为在他们看来文理艺大综合课能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打开他们的思路,使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学生在学习其他学科时有尽可能在学习材料中找寻关键词和线索的意识,也有很少比例的学生认为文理艺大综合课越学越没劲,访谈得知低年级阶段主要是有的学生学习的后劲还没有显示出来,而在高年级段则是成绩在班上比较靠后的学生这样认为的,多数同学,即或是临近升学的5年级学生也不觉得文理艺大综合课不是升学考试科目,学了也没有多大用途,而是认为这样的训练课对他们有很大的启发,尤其是在思维方面。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比较真实地把握学生对文理艺大综合课程的态度,也可以看到以概念为基础的学科交叉课程设置和实施在小学教育也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 赵伶俐.视点结构教学技术原理.上海:百家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 关燕云)
其他文献
秋日的午后,炎炎烈日照耀着大地,池塘边传来一阵阵欢声笑语。  只见乐奇一个人坐在池塘边正看着伙伴们在池塘里玩耍。这时托尼从水下探出头,“乐奇!怎么不下来和我们一起玩儿啊?”  “我没带游泳裤。”乐奇懊悔地说。  托尼惊讶地瞧瞧周围的小伙伴道:“我们也没穿游泳褲啊!”伙伴们听到乐奇和托尼的对话,纷纷围了过来,大家都不解地望着乐奇。  乐奇解释道:“我们的身体是件宝贝,有些重要的部位一定要遮掩起来,不
“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体育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的基本含义是:根据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规律,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体育的互相渗透与有机结合,并建立一定的组织和保障措施,把学校体育教育置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中去自由发展,使学校、家庭、社会体育课程资源从未被学校、家庭、社会体育利用与开发或利用与开发效率不高的状态到利用与开发效率较高的状态的过程,形成一种立体型的教育资源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以学校体
咚咚鏘
期刊
“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个性化魅力为启诱点”谓之“双以”;由构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要素(情感态度、学习策略、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文化意识)形成的“立体模块”谓之“一模”;“双以一模”教学模式把学生、教师、语言综合能力这三个最基本因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构成英语教学过程中一条确保外语教学“顺利”、“流畅”、“平滑”地进行下去的完美“直线”,谓之“三点一线”。  提出“双以一模”、“三点一线”式趣味激
笔者对江苏省苏北地区的淮安市、盐城市、徐州市、宿迁市、连云港市等五个城市的小学体育教学进行了调查。每市随机抽取4所小学,其中,城市小学2所(重点小学1所,普通小学1所),农村或乡镇小学2所作为研究对象。  苏北地区小学体育课开课率为100%,但各个地方、学校、年级的周课时不一样,平均为2.6节,低于教育部《关于保证中小学体育课课时的通知》中“小学1~2年级每周4学时,小学3~6年级每周3学时”的规
分层教学是把学生按照能力高低、学业成绩好坏分班或分组,并通过定期测验决定学生升级?穴组?雪或降级?穴组?雪的教学组织形式,也有称它为分快慢班教学或分重点、非重点班教学。它是19世纪末西方现代教学派针对一般班级教学不能适应学生个别差异需要的缺点,对其加以改造提出来的。20世纪40年代?熏分层教学受到了尖锐批评,被认为不民主,使“低能儿童”受到歧视,助长“高能儿童”骄傲自满等,于是一度处于低落状态。1
“六一”到了,你打算怎样度过这个愉快的节日呢?和爸爸妈妈到游乐园里玩一天?或者到饭馆里吃顿大餐?或者和小伙伴们约好了玩几局电子游戏?也许你会说:“没意思,这些都玩腻了……”  想过一个“特殊”的儿童节吗?告诉你一个小秘密:在爸爸妈妈小的时候,他们玩的游戏可有趣多了!虽然那个年代的生活条件没法跟现在比,但是一个个有趣的游戏,伴随着他们度过了难忘的童年。  你们想知道他们当时玩什么游戏吗?  丢沙包 
英语课堂模式从传统式向互动式转变过程中,教师要明确自身角色定位。在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活动时,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组织者指导者评价者的作用,进而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互动课堂的定义理论基础和具体形式    所谓“互动课堂”,就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贵在学生发现。这种课堂模式以建构主义理论社会交互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为依据。建构主义理论认
近年来,人们转向用教师发展这一概念来实施教师职业教育,强调在“发展”的基础上,鼓励教师去反思教学,观察教学,评价教学,强调教师开展“行动研究”,这一概念的解释是:“教给教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验证他人的发现,形成自己的观念,反思自我,使每一个想法都有理有据,每一个判断都有理论支持”。    一、行动研究的具体含义    自20世纪40年代科利尔(J.Collier)和勒温(K.Lewin)在社会学以及
上周跟爸爸去自助餐厅吃饭,看到很多食物都是自己喜欢吃的,那时候的想法就是吃快一点儿,多吃一点儿。爸爸已经提醒我了,吃完再去拿,可我还是忍不住,一下子就拿了很多,最后好多没有吃完。后来爸爸批评了我,他说我经常浪费东西,叫我把这个坏习惯改掉,我也很想和它说拜拜,但要怎么做呢?  心理小剧场  我是从小被“泡在蜜罐里”长大的孩子,全家人整天众星捧月似的惯着我。在家人的宠爱下,我逐渐养成了一种坏习惯,那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