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得广厦千万间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delphi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个朝代在最初的时候,因为战乱导致的人口减少和外流,都会在都城实施 “计划经济”,为官员分房、建房,甚至可能惠及普通人,一旦社会政局稳定下来,人口激增,必然会导致房子的流动和涨价。
  杜甫的名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一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道尽了古人实现居住理想的艰辛。“寒士”是穷苦的读书人,但是有钱读书,在古代就还不算太穷。“寒士”可能是一个住房的分界线,相当于今天城市中的刚需,甚至需要向亲戚朋友们借首付款的那种。在这个阶层之上的,读书做官发财,或者是乡间的大地主,拥有的住房才叫“建筑”。在这个阶层之下的,是处境艰难、始终挣扎在贫困线上的农民,他们能吃饱饭就不错了,大多数时期要依附于地主,即使条件好的,能拥有自己的房子,也是连茅屋都不如的泥房子。因此,当我们谈论“中式建筑”的时候,所谈的大都是“寒士”阶层之上的房产。
  传统民居的精髓
  在地形、地质和气候都不适宜于穴居的地方,我们智慧的祖先很早就利用天然材料——主要是木料、土与石,稍微加工制作,构建了最早的房屋。这种结构的基本原则,最迟在公元前1400年前就已经基本形成了,一直到今天还沿用着。《诗经》和《易经》都提到过这种房子,它们主要起遮风避雨的作用。
  规矩:四合院中的“政治”
  在历史中,一国的居住传统,最终成为文化的一部分。中国传统建筑也是和中国大家族的生活完美结合的。最近这些年,随着《大宅门》《乔家大院》等电视剧的热播,让北京的四合院和山西的大院,不但成为公众熟悉的建筑样式,并让人对其中独特的生活方式也深感兴趣。以四合院为例,这种建筑就很好地体现了中国传统大家庭内部的权力与组织形式。
  所谓四合,“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的结构。这种院为中心,四周环以房屋组合而成的中国北方民居,经过数百年的营建,北京四合院即是其典型的代表:从平面布局到内部结构、细节装修都形成了京师特有的京味风格。
  北京四合院还有因规模大小,等级高低的差别而形成的多种类型。以坐北朝南院落为例,常见的有:一进院落(基本型)、二进院落、三进院落、四进及四进以上院落(纵向复合型)。一进院落又称基本型院落,这是一种由四面或三面房子围合组成的四合院或三合院落、主院带花园院落。二进院落是在一进院落的基础上,沿纵向扩展而形成的,通常是在东西厢房的南山墙之间加隔墙,将院落划分为内外两重,隔墙合拢处设三门,以供出入,二进院落属小型四合院。三进院落是在二进院落的基础上再向纵深发展而形成的。一般是在正房的后面加一后罩房与正房之间形成狭窄的后院,后院与中院之间通过正房东西耳房尽端的通道来沟通,居住者可以通过这个通道进入后院。这种在正房后加一排后罩房的布局被认为是比较理想的三进院布局,被人们称为“典型”的或“标准”的四合院。四进院落一般做法是在三进院的后面加一排后罩房。
  这种空间布局,处处体现着一些“规矩”。一方面,是“风水”的考虑,比如,西南方向最不祥,一般就把厕所设置在那儿。另一方面,则是一种“小政治”,体现着大家族的尊卑与权力。标准四合院里,除了最基本的东南西北四面房子以外,还有一个基本的标志性建筑,影壁,也叫照壁。影壁既可以盖在院里边,也可以盖在院外边,但必须要遵循一个原则——正对院门,为的就是遮挡院子里外杂乱的景物,免得一进一出看见了乱七八糟的东西,坏了心情;其次,就是老百姓常说的挡住邪气,避免不干净的东西进了自己家。这影壁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过去老北京人喜欢串门,但有一个不成规矩的规矩,就是在进入人家的屋门前,在影壁前问上一声“家里有人吗”?或咳嗽一声,以示有人来了,既给主人一个提示,也是对主人的一种礼貌。
  另外,大家熟悉的一句俗语,“大家闺秀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也是和四合院这种建筑格局有关。“大门”指的是院门,而这“二门”指的是什么呢?这就是标准四合院里另一个必备的建筑物——二道门。 它的真正作用就在于内外有别,是拿这门当界限的。在四合院里,跟正房相对应的叫“倒座房”,人们认为这个位置不吉利,大多数都被当成下人的宿舍,又叫外院。这二道门说白了就是主仆之间的界限,所以对于古时候的女性来说,这扇门再往外的地方就不能去了,迎个客人送个朋友,走到这儿就得止步了,这就是规矩。
  除了男女之别,四合院中还体现着阶级差别。在正房后面还有一排房子,这就是后罩房。一般拥有后罩房的院子起码是三进院,因为当年这种院子都是有身份的人如贵族、王公大臣才有资格住。但话说到这,这后罩房住的到底是谁呢?是仆人。早年间,一些大户人家,给下人安排宿舍的时候,通常会选择两个地方,一个是和正房相对应的倒座房,另一处就是在正房后边的一进院,就是后罩房。
  四合院完美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秩序感,概括出来,就是长幼、尊卑、男女,都要区别对待。“正房”“偏房”,在大家庭中地位差别很大。这种秩序,在别的大院中也是普遍存在。从正面来看,它有利于一个大家庭的稳定,但是,如果以今人的眼光观之,秩序中所体现的不平等,有时会是罪恶的象征。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所反映的民国时期五房姨太太争风吃醋的悲剧,她们的居住方式就体现了其在家庭内部地位的分别。
  古代城市:住房一直是一个难题
  四合院是一个家族的聚居之所,而城市则是庞大人口的聚集地。《清明上河图》很直观地展现了北宋首都汴梁(今开封)的城市面貌,热闹的市场,普遍的两层楼房。在宋朝,既有朝廷提供的公租房,也有为租房提供服务的中介。北宋的开封和南宋的杭州,代表着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最高水平。
  其实,每一个朝代在开始的时候,皇帝都会重视住房问题。改朝换代后,肯定不会让跟着自己打江山的兄弟吃亏的。李自成推翻明朝,官兵们大吃大喝庆祝,而清军入关打过来,又再次占据北京。满族统治者把汉人赶到外城,对内城的房子进行再分配,让旗人住在宫城周围,方便保卫内城。
  皇帝中,也有像朱元璋这样的异类。朱元璋是农民皇帝,他出身穷苦,深知穷人无立锥之地的窘迫,因此他一当上皇帝,就把穷人的住房保障问题提上了日程。《明太祖实录》中对此多有记载。
  朱元璋让南京的官员在龙江找了一块闲置土地,盖了260间瓦房,供没有住房的南京人居住。圣旨颁布后,南京的官员很快执行了。一个月后,朱元璋又给上海(当时叫华亭县)的官员下了一道圣旨,让他们对宋朝留下来的居养院进行翻修,修好后让没有住房的上海人居住。上海的地方官也很快地执行了。
  “试点”成功后,朱元璋龙颜大悦,认为可以在全国复制“南京模式”了。在当年年底,他又给中央的官员下了一道旨:“全国范围内,没饭吃的,国家给饭食;没衣服穿的,国家给衣服;没房子住的,国家给房子”。
  朱元璋的理想主义想法,把官员们吓了一大跳。此时,明王朝刚刚建立,财力并不充足,皇上的要求根本不可能兑现。于是,官员向朱元璋解释,朱元璋一听生气了:你们在我手底下当官,就得体会我的心情,我可不想让我的百姓没饭吃没房住,哪怕是一个百姓也不行!
  朱元璋的确太难为臣子了,也就免不了他们在下面搞点手脚骗骗他老人家。不过朱元璋的想法的确是好的,他是第一个逼着官员在全国范围内给穷人盖房的皇帝,也是唯一的一个。
  然而,理想毕竟是理想。明太祖之后,各大城市的房价扶摇直上,朱元璋“居者有其屋”的梦想彻底破灭了。明朝弘治年间(公元1488年至1505年),南京的房价畸高。有多高呢?繁华的秦淮河畔,一间房能卖到六百两银子,一般人绝对不敢打买房的注意。《玉堂丛语》卷二,就记载了当时南京国子监祭酒的买房故事,颇为寒酸。
  当时的南京国子监祭酒,名叫谢铎,他手下有30多号人,都是无房户,得租公家的房子住。30多人的租金,就是一笔昂贵的开支。于是谢铎就动了买房的念头,依照谢铎的级别,算得上是个高级公务员,但是他每年的薪水不过200两银子,不吃不喝三年,也就勉强买一间房子。他手下那些人,收入还不如他。
  谢铎不愧是最高学府的领导,他很快想到了一个绝妙的点子——集资团购。把政府给他们配的勤务员、伙夫、马夫、门卫、抄写员,统统不要了,省下来一大笔钱,存起来买房子。终于,钱攒够了,“买官廨三十余区,居学官以省僦直。”买了三十多套公家的住宅,过上了不用交房租的幸福生活。与谢铎相比,以礼部右侍郎兼北京国子监祭酒的林瀚更厉害,他为了让手下的人有房住,给出了有力的实际行动——捐出自己的十年收入为机关盖住房。林瀚和谢铎,一个是北京最高学府的长官,一个是南京最高学府的长官,拿的那点钱不仅买房困难,连付房租都觉得吃力,明朝房价之高,可见一斑。
  即使在封建社会,市场规律仍然在起作用。每个朝代在最初的时候,因为战争导致的人口减少和外流,在都城实施一定的“计划经济”,为官员分房、建房,甚至适当惠及普通人,都是有可能的,但是,一旦和平稳定下来,人口激增,必然会导致房子的流动和涨价。
  即便是在繁华的唐贞观时代,农民的收入也仅够生活费用。当时,宽乡农民受田百亩,如都种粮食,一年可得粟百石左右。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以每家五口算,家庭成员每天食量“少壮相约,人食米二升”,或月食粟一石,全家岁食米三十六石或粟六十石,除去口粮尚余粟十五石左右,加上其他副业收入,仅可维持全家穿衣、修理和购置炊具、家具、送往迎来和养生送死等费用。唐朝后期,官僚、地主疯狂兼并小农土地,形成“富者有连阡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之势(《旧唐书·懿宗本纪》)。广大农民家庭几无可耕之田,只好沦为地主的佃户遭受盘剥,其家庭经济随时会达到崩溃边缘。穷人哪来的房子?从古到今,文献中很少记载过穷人有房子住。穷人住的都是地主的房子。就是茅草房所有权也归地主所有,甚至农民自己也是依附于地主的存在。
  回到开头杜甫所提出的“安得广厦千万间”的理想,让大多数人有房子住,只有在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化中才能够实现。城市化是工业革命的结果,由新型生产力推动的大量人口聚集,让住房成为集中而迫切的需求。以中国的实践来看,尽管现在很多人抱怨房价上涨过快,但是越来越多的人都拥有了住房,而且住得也越来越好,这也确是事实。
  (本文参考资料:梁思成《建筑文萃》)
其他文献
吐鲁番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北道,连接着汉文化圈与伊朗文化圈。直到今天,吐鲁番还保持着一些国际化都市的感觉。  历史上的吐鲁番一直是一座多民族的城市。来自中国和撒马尔罕周边粟特地区的移民构成了最大的聚落。公元220年东汉灭亡之后,大量汉人迁入西北。高昌(今吐鲁番)和龟兹(今库车)是塔克拉玛干北道最大的两个绿洲。高昌的汉人无论男女都会合着音乐跳胡旋舞。这是一种旋转非常剧烈的舞蹈。对于粟特人来说这里非常汉
期刊
明孝宗朱祐樘(1470-1505,年号弘治,以下简称弘治)是明代历史上比较有作为的皇帝。他当政期间,在任用正臣、广开言路、整饬吏治、加强边防、节用爱民等方面作了不少成绩,并组织编纂了著名的典籍——《问刑条例》和《大明会典》,简便了刑律,整饬了制度,故史学界有“弘治中兴”一说。《明史》对他的评价很高。不过对于这位皇帝,一般读者更感兴趣的是关于他的传奇的出生故事。  弘治,是明宪宗朱见深(年号成化)的
期刊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年轻的新中国空军与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美国空军,展开了喷气式飞机时代的第一场空中对决。在一次空战中,一位中国“放牛娃”出身,且仅飞行了60多小时的飞行员韩德彩,击落了在二战中具有显赫战绩的“双料王牌”飞行员费席尔,一时引起轰动。战争结束后,韩德彩继续在空军服役,历任团长、师长、军长、军区空军副司令员,空军中将军衔。费席尔跳伞后被俘,战后返美继续留在军中服役,后被授予上校作战官,
期刊
提起阿富汗,许多人会想起一个内乱不断、满目疮痍的国家。然而,阿富汗在二战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曾有过昙花一现的“黄金时代”。当时统治阿富汗全境的还是巴拉克宰王朝,国王穆罕默德·查希尔在位。  查希尔是阿富汗近代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也是阿富汗历史上最后一位君主。他少年时曾赴法国留学,受过西方教育,思想较为开明。查希尔在位期间,推行政治和经济改革,允许妇女接受教育,并制定了宪法,试图在许多领域吸收西方文
期刊
旅顺口,这个位于辽东半岛最南端的军事重镇,是中国近代史上侵略者觊觎的“肥肉”,也是近代中国积贫积弱、屡遭欺凌的缩影。自1894年起,这里曾被日军屠城,先后驻扎过俄国、日本的军队,500多平方公里的陆域上留下了众多的战争遗迹和历史遗址。  南子弹库——晚清奋起图强的决心  从旅顺口黄金山浴场出发,很快就来到了南子弹库遗址,很多来此游玩的旅客,饶有兴致地在“旅顺口清代南子弹库”石碑、威武的古炮、哨所里
期刊
历史上的德国,曾是一架强大的战争机器,这种强大又是以其强大的军事工业为基础,其中之代表,便是大名鼎鼎的克虏伯公司。其所产武器,性能优异,除了自用,还大量出口,畅销全球。  武器卖得多了,便极有可能卖到未来的敌人那里去。当纳粹上台,与世界为敌之时,装备着克虏伯所造军火的侵略军就惊讶地发现,抵抗他们的武装力量竟然也装备着来自于克虏伯的枪炮。  谁会赢?  一战冤魂  克虏伯VS克虏伯的典型故事发生在1
期刊
推送时间:2016-03-19  阅读人数:1790879  史叔:正史中很少出现中国古代女性的名字。重要的女性只有她们的姓氏,父亲的姓和夫家的姓,显赫一些的还有封号、谥号等等。只有少数殊异的女性,才能以独立的“人”的姿态流传其姓名于世。读这篇文章,准备好手帕,因为可能会笑出眼泪花。  四月天:宋朝公主的名字都跟暴发户家的闺女似的。  秋瑟,锦:女诗经,男楚辞,文论语,武周易。这是古代人起名的标准
期刊
如果古代东方的老子和西方的德谟克利特穿越到当下,可能都会喜欢上一种玩具——乐高积木。  这种看似简单的玩具,能通过同样看似简单的拼接,从一块一块开始,变化出无穷的形态,从动物、人到汽车、飞机,再到高楼大厦,乃至一座城市等等,已知世界的一切,几乎都能用它加以展现。  这不就是德谟克利特所言的“原子”,老子所言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么?  所以,这是一种神奇的玩具。  它来自于安徒生的故乡——
期刊
好莱坞影星海蒂·拉玛后来曾回忆,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在与她见面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海蒂,投入自己,这是生活的秘密。尝试所有的事情,参加所有的事情,面见所有的人。”而这位美丽女子的一生,似乎也就是在回应肯尼迪给出的这个生活秘诀。人们在历史上似乎很难再见到这样一个仿佛天外来客的女子,身上充满着这么多谜一样的不解、看似互相对立的矛盾。海蒂·拉玛的身上绝不仅仅有“好莱坞著名影星”这一个标签,她的人生角色之
期刊
编修家乘宗谱,是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历来的宗谱,皆是用文字来叙述宗族繁衍兴旺、发展迁徙的历史,用以追踪思远,维系家族的血脉兴盛。旧时的宗谱也偶有图像,但那多是用木版雕琢的先祖的线条画,离真实的人物形象相去甚远,所谓画在神在,只是膜拜祖宗的一种表示。  多年前,笔者收藏了一本民国六年(1917)沈氏后人编修并由商务印书馆精心印制的《吴兴沈氏奉教宗谱》。这份宗谱除17页为文字外,其余41页选用了大大小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