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惯例与民族文化尊严

来源 :人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lh06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际会议使用何种语言,并非是否符合“国际惯例”的问题,也不是使用英语就是西方的文化侵略、“西化”的问题,而是如何看待并体现民族文化尊严的问题
  
  背景:最近两年,由于在国内举行的某些国际学术会议以“国际惯例”为由,拒绝使用汉语,从而导致了一场关于汉语在国际交往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论争,沸沸扬扬,分歧甚大。一方说,要保卫汉语,拯救母语,不要让汉语沦为科学看客,并强烈呼吁要在语言文化方面“抵制英语侵略”。另一方则说,学术会议使用英语,是国际惯例,是与国际接轨。
  
  国际会议只能使用英语并非“国际惯例”
  
  关于这场论争的缘由,可以举出很多事例,最典型的还是人们已经熟知的两次在国内举行的国际学术会议。一次是2006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国际弦理论学术会议。会议开幕当天,三位科学家面对6000多名听众用英文演讲,文本资料也是全英文的,从而使得參加会议的很多中国人不能听懂,没有达到学术交流的目的。另外一次,是2004年在上海举行的“第四届全球华人物理学家大会”。请注意,这是一次“华人”物理学家国际会议,而且在“华人”的祖国召开,与会者和听众都是“华人”!但这次会议从会议发言到论文资料,居然也是全部使用英语。媒体报道,部分海外华裔学者提出采用中英文双语,竟被组织者以国际惯例为由拒绝。这种拒绝汉语的现象,遭到广泛的批评和强烈质疑。这场争论,深深地触动了作为中国文化教学和研究工作者的我,使我想起了这些年来和上述论争有关的一些情况。
  1991年,我在德国慕尼黑大学参加国际中国哲学会议,尽管会议规定的官方语言是英文和中文,但会议主席、德国慕尼黑大学教授的开幕辞,开幕式上包括三位美籍华裔教授、一位香港教授在内的多位世界各国学者的发言,统统使用英语。这种情况,当场受到中国大陆学者代表团和部分中国台湾学者的批评,强烈要求按照会议规定,使用中文和英文两种语言,会议应当设立翻译。大会为此专门开会磋商,并马上采纳意见,改为中文和英文并用,设立翻译。值得注意的是,参加这次会议的大陆学者中,有著名翻译家、思想史家、清华大学教授何兆武先生等英文精深的专家。他们并不炫耀自己的英文,而是尽力表现自己的民族文化意识。
  1996年,我在韩国首尔(当时叫汉城)参加两次有关中国文化的国际会议,与会学者的演讲和发言,都是讲的汉语。此后几年,我在瑞典、澳大利亚等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会议代表来自全球各地,会议语言同时使用英文和中文。
  上述情况表明,即使在国外举行的国际学术会议,也并非只使用英语。所谓国际学术会议只使用英文是“国际惯例”云云,不过是某些人搪塞人们质疑的借口而已,或者说是想当然!
  
  崇英文、贬汉语的背后
  
  在我看来,问题的实质,并不仅仅是国际会议使用何种语言或者是否符合什么惯例的问题,也不是什么使用英语就是西方的文化侵略、西化的问题,而是如何看待并体现民族文化尊严的问题。
  首先,应当承认,国际学术会议是有规矩的,这个规矩,积习已久,就成了“惯例”,比如,自然科学领域的国际会议使用英语。但是,规矩也罢,“惯例”也罢,都是人来制定并实行的。召开学术会议的目的,是为了交流。交流学术成果,交流并增进学术友谊。但如果连语言都不通,听众不能听懂演讲者、发言者说的是什么,怎么交流?在中国举行的国际学术会议,绝大多数听众是中国人,不使用中文甚至拒绝、排斥中文,至少是对中国人和中文的不尊重!而且,所谓“国际惯例”,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调整、完善的。在全球化时代,文化多元化是不可抗拒的潮流,汉语作为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完全应当进入国际学术会议的殿堂,中国人应当而且一定能够参与到新的国际惯例的制订之中去。在中国举行国际学术会议,当然首先应当考虑使用中文!
  在中国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而又排斥中国的语言文字,并采用似是而非的所谓“国际惯例”来做借口,其原因当然很多。比较宽容的理解,可以设想是会议组织者为了偷懒,为了省钱,一律使用英语,省得去组织文字翻译、同声传译。比较尖锐的质疑,就是组织者缺乏民族文化自尊心,缺乏挺立民族精神的志气!在中国,使用中国纳税人的钱,面对的听众绝大多数是中国人,凭什么要屈己从人?为什么不自立权衡?
  其实,在中国举行国际学术会议而又拒绝汉语,这样的情况并非个别,它已经泛化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尊崇英语,贬斥汉语!在很多涉外交往场合,有的国人以讲英语为荣,以讲汉语为耻。有的明明是关于中国问题的会议,会议也规定中文英文同为会议官方语言,听众或交谈者是同胞,或者是懂得汉语的外国学者,但他却偏要抛弄英语!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当事人觉得能够讲英语很高尚,很优越,而讲汉语则没面子,甚至很卑贱。甚至,有的国内学者英语根本不行,也在事前将论文翻译为英文,然后在会上生硬地照念!
  之所以出现这些现象,并不是现今外国的英语使用者“侵略”的结果,也不是什么“西化”的恶果,而是某些国人自我贬抑的结果,属于“自作孽”!当然,我们的某些教育学术文化部门,其所制定的某些政策,也是导致这种重英语轻汉语恶果的重要原因之一。某重点大学哲学系,改革本科教学,居然要砍掉“中国哲学”的所有课程!一位曾任系主任的老教授拍案而起:中国的哲学系不开中国哲学,只开西方哲学,难道是美国的哲学系?
  
  应当坚持维护民族文化尊严
  
  在全球化时代,应当坚持民族文化自尊,应当有坚持民族性的文化自觉意识。这个问题,人文学科领域的情况相对稍好一些,而自然科学领域尤其需要引起重视。在科学技术引领社会发展潮流的时代,自然科学领域的学者如果没有民族文化自觉意识,就很难从中华民族复兴的高度实现自己学科领域的价值。科学无国界,但文化有民族。我们的自然科学领域的学者们,应当进一步提升科学研究的人文关怀和民族情怀。
  在21世纪,英语是一种交流工具。我主张大力提倡学好英语,把英语作为参与国际交往的重要工具。在这个层面上讲,使用英语与否,只具有工具理性的意义,而不具备价值理性的意义。英语文化应当学习,汉语文化也应当弘扬。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一个民族的魂。汉语文化集中而又典型地承载着、表现着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民族精神。在国际学术会议和其他的对外交往中,我们无疑应当遵循国际惯例办事。但我们应当留意的是,最大、最根本的国际惯例,是不同国度的学者都自觉保持、维护本民族的文化尊严。而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先哲说: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天下就是亡文化。亡国是改朝换代,只要文化存在,民族终会复兴;亡文化是从根本上灭掉一个民族,是真正的万劫不复!因此,我们要始终坚持既遵循国际惯例办事,又维护民族文化尊严,提升文化自觉意识。在所有的对外交往中,破除殖民文化心理,挺直民族精神脊梁。借用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创党人士之一的张申府先生的话,表达我对于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倡导民族自主、文化自立的理念,我乐意再引用、再重复一次,这就是:科学与民主,第一要自主!(作者系中山大学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
  
  小故事>>
  
  希拉克愤然离场捍卫法语
  去年在布鲁塞尔召开的欧盟春季首脑会议上,欧盟商业游说团负责人、法国商界领袖塞埃上台后用英语发表讲话,而没有使用自己的母语法语。塞埃说,他这么做是因为英语是通用的商务语言。
  不过,在场的希拉克总统却无法忍受法国人在国际会议上说英语,他站起来推门而去,法国外长杜斯特—布拉齐以及财政部长布雷东也随之离开,他们站在会场外直到塞埃发言完毕之后才返回。法国官员表示,总统这样做是为了维护法语的尊严。路透社报道称,希拉克的愤然退场行为可以被解读成“语言爱国”,这似乎是在进一步增强法国“经济爱国”的决心。
  ——摘编自《中国日报》
其他文献
在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阶级基础除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之外,还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而这就是现行宪法规定的爱国统一战线的宪政地位。可以说,爱国统一战线的存在和发展,构成了我们建立和谐社会的基础。    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建立起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统一战线能以其独有的形式代表不同利
从1984年到2004年的20年间,亚洲国家的对外贸易增长了10倍,而与此同时,整个世界贸易才扩大了5倍。亚洲贸易占世界贸易的比重在2004年达到了21.8%。
个人需要保护其隐私,以使自己能够在公众面前体面的生活。在法律上,对于隐私权的保护我们并没有更多的关注    据媒体报道,一对来自安徽的年轻夫妻在租住的“家”中被房东挖墙洞整整偷窥了三年,连夫妻的“性”福生活也遭到偷窥。最后虽然通过诉讼获得了6000元的精神损失抚慰金,但是此案引发的问题却是令人深思的:挖墙洞的偷窥放在针孔摄像探头技术的普及化、平民化,在相当程度上可以使个人隐私随时“公众化”的今天,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新世纪,如何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努力探索并构建一套既适应国情,又适应世情,既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竞争需要,又符合国际合作社公认准则,能与国际歙
介绍了2013年欧洲炼油技术会议(ERTC)关注的欧洲炼油工业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以及旨在提高欧洲炼油工业竞争力的炼油技术应用和进展,包括装置和原料灵活性以及扩大产品范围、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全国妇联改革方案》,要求切实抓好改革方案各项措施的落实,为推动妇女事业长远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机遇,也对妇联组织和妇女工作提出了重大的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