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有机地渗透美育,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样才能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辩证统一关系。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呢?笔者的做法是:
一、在听、说、读中培养学生审美感受能力
现行中学语文课本中有不少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这些语言艺术的瑰宝,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留传下来的珍贵的精神财富,给人以无穷的智慧。一部中学语文教材,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给学生展示了美的广阔天地,学生可以尽力发掘美,尽情欣赏美。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是向导,引导学生去领略无限风光。
二、在听、说、读中培养学生的美感
每次在教学中利用媒体放课文录音前,我都要学生集中精力认真听,从朗读者的语气、语调中去感受文章哪些地方能够深深的感动你,特别是学生在听完《,J、巷深处》这篇课文时,全班同学已是泪流满面。这样,我乘势去分析课文,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在写作中培养学生审美联想能力
在写作中培养学生审美联想能力的具体做法是:
1.观察生活,力求写实
不少学生写作脱离实际,生编硬套,字词不够废话凑,像挤牙膏似的想一句写一句。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只有以生活为写作素材,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感受和思考,才把某一景色写活了。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全景式的扫描生活,用自己的眼睛,以自己的心去理解、感受生活,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最能打动心灵的素材,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
2.积累素材,灵活运用
杜甫说: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破万卷”就是说书读多了,知识就丰厚了,就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就能左右逢源。但仅仅多读是不够的,在读的同时更应注重素材的积累,让其成为写作的“源头活水”,并灵活运用到写作中,正所谓“取精用宏,厚积薄发”,有了一定的数量才会有一定的质量,内容应笔而生,如泉之涌,滔滔不竭。
3.提倡模仿,培养文风
现在中学课本所选的文章是来自古今中外的美文,是学生学习的典范。对于初学写作的学生来讲,我们可以积极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如左丘明的《佐传》善于用对话叙事写人,司马迁的《史记》善用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这些手法都为后世的散文家、小说家、戏剧家所模仿。但我们也不能一味地模仿,开始求“与古人合”,其后必须“与古人离”,必须强调模仿时还要加以创新,培养好文风。
四、在课文分析中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
中学语文课文中包容了各种美的形象和各种美学风格,如苏州园林的优美,松树风格的崇高,小桔灯的朴实等等。教师通过文章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的挖掘和分析,一方面唤起学生情感,调动学生想象,一方面又加以理性的指点、引导,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1.抓住美的语言
名家精品,语言都精当、含蓄,执教者必须引导学生进行推敲,咬文嚼句,才能使学生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如《藤野先生》一文中藤野先生的外貌和开始的细节描写,他的脸“黑瘦”, “戴着眼镜”,表明他经常潜心研究。他“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这些书是从“从最初到现在”关于解剖学的著作,说明他的知识渊博。他“穿衣太模糊了”,有时竟戴领带,“冬天是一件旧外套”,说明他忙于教学而不修边幅,朴素可亲,他的身上有一种执著的事业心和强烈的责任感。
2.抓住美的形象
美具有形象性的特点。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欣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带有普遍社会意義的典型形象的美。如《回忆我的母亲》中的母子情,《背影》中的父子情, 《我的老师》中的师生情,均是通过生动而丰满的人物形象表现出来的,这些都是课文审美鉴赏的关键。抓住人物形象,并深刻体验所表现出来的特有的情感,细心揣摩,反复品位,必能使学生作出富有情感的审美评价,从而使审美鉴赏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3.抓住美的意境
分析意境美,就是要把作者“难写之情”呈现在学生面前,把“言外之意”确切地表现出来,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所刻意追求的意境。实践证明,优美的意境能引起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比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作者所勾画的这幅深秋傍晚天涯游子凄凉的旅行图中,藤是枯的,树是老的,乌鸭是昏暗的,小桥旁边的人家是稀稀落落的。在荒凉的古道上夕阳残照,西风扑面,无家可归的游子骑的马是消瘦的,举目所见,整个景物是如此的悲凉、凄惨。这实际上是无家可归的“断肠人”的审美感受与心境的写照,或者说是断肠人悲凉心境在自然景物上所打上的印记。
总之,语文教学不可急功近利,也无非是听、说、读、写几个环节,但只要我们长期将语文教育与审美教育结合起来,教学档次就能提升,教学效果也会提高。
一、在听、说、读中培养学生审美感受能力
现行中学语文课本中有不少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这些语言艺术的瑰宝,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留传下来的珍贵的精神财富,给人以无穷的智慧。一部中学语文教材,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给学生展示了美的广阔天地,学生可以尽力发掘美,尽情欣赏美。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是向导,引导学生去领略无限风光。
二、在听、说、读中培养学生的美感
每次在教学中利用媒体放课文录音前,我都要学生集中精力认真听,从朗读者的语气、语调中去感受文章哪些地方能够深深的感动你,特别是学生在听完《,J、巷深处》这篇课文时,全班同学已是泪流满面。这样,我乘势去分析课文,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在写作中培养学生审美联想能力
在写作中培养学生审美联想能力的具体做法是:
1.观察生活,力求写实
不少学生写作脱离实际,生编硬套,字词不够废话凑,像挤牙膏似的想一句写一句。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只有以生活为写作素材,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感受和思考,才把某一景色写活了。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全景式的扫描生活,用自己的眼睛,以自己的心去理解、感受生活,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最能打动心灵的素材,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
2.积累素材,灵活运用
杜甫说: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破万卷”就是说书读多了,知识就丰厚了,就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就能左右逢源。但仅仅多读是不够的,在读的同时更应注重素材的积累,让其成为写作的“源头活水”,并灵活运用到写作中,正所谓“取精用宏,厚积薄发”,有了一定的数量才会有一定的质量,内容应笔而生,如泉之涌,滔滔不竭。
3.提倡模仿,培养文风
现在中学课本所选的文章是来自古今中外的美文,是学生学习的典范。对于初学写作的学生来讲,我们可以积极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如左丘明的《佐传》善于用对话叙事写人,司马迁的《史记》善用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这些手法都为后世的散文家、小说家、戏剧家所模仿。但我们也不能一味地模仿,开始求“与古人合”,其后必须“与古人离”,必须强调模仿时还要加以创新,培养好文风。
四、在课文分析中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
中学语文课文中包容了各种美的形象和各种美学风格,如苏州园林的优美,松树风格的崇高,小桔灯的朴实等等。教师通过文章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的挖掘和分析,一方面唤起学生情感,调动学生想象,一方面又加以理性的指点、引导,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1.抓住美的语言
名家精品,语言都精当、含蓄,执教者必须引导学生进行推敲,咬文嚼句,才能使学生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如《藤野先生》一文中藤野先生的外貌和开始的细节描写,他的脸“黑瘦”, “戴着眼镜”,表明他经常潜心研究。他“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这些书是从“从最初到现在”关于解剖学的著作,说明他的知识渊博。他“穿衣太模糊了”,有时竟戴领带,“冬天是一件旧外套”,说明他忙于教学而不修边幅,朴素可亲,他的身上有一种执著的事业心和强烈的责任感。
2.抓住美的形象
美具有形象性的特点。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欣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带有普遍社会意義的典型形象的美。如《回忆我的母亲》中的母子情,《背影》中的父子情, 《我的老师》中的师生情,均是通过生动而丰满的人物形象表现出来的,这些都是课文审美鉴赏的关键。抓住人物形象,并深刻体验所表现出来的特有的情感,细心揣摩,反复品位,必能使学生作出富有情感的审美评价,从而使审美鉴赏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3.抓住美的意境
分析意境美,就是要把作者“难写之情”呈现在学生面前,把“言外之意”确切地表现出来,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所刻意追求的意境。实践证明,优美的意境能引起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比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作者所勾画的这幅深秋傍晚天涯游子凄凉的旅行图中,藤是枯的,树是老的,乌鸭是昏暗的,小桥旁边的人家是稀稀落落的。在荒凉的古道上夕阳残照,西风扑面,无家可归的游子骑的马是消瘦的,举目所见,整个景物是如此的悲凉、凄惨。这实际上是无家可归的“断肠人”的审美感受与心境的写照,或者说是断肠人悲凉心境在自然景物上所打上的印记。
总之,语文教学不可急功近利,也无非是听、说、读、写几个环节,但只要我们长期将语文教育与审美教育结合起来,教学档次就能提升,教学效果也会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