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寿匾额中体现的敬老尊老思想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jk5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敬老养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礼仪之邦的文明标志,更是儒家和谐社会的思想内涵。尊老礼制古已有之,早在西周时期的《礼记·曲礼》就有关于敬老的原则:“年长以倍,则父事之,十年以长,则以兄事之”“群居五人,则长者必异席”“谋于长者必操几杖以从之。长者问,不辞让而对,非礼也”。可见,早在周朝时期,尊老已作为一项国家的礼制受到帝王的重视。在古代,受当时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医疗水平低下,医疗条件很差,人们的寿命普遍较短,很多人四五十岁就已死去,因此才有“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的说法。
  (《礼记·王制》载:“凡养老,五十养于乡(乡学),六十养于国(国中小学),七十养于学(大学)”“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九十者,天子欲问焉,则就其室。”此处的杖指的是鸠杖(杖头刻有鸠形的拐杖)。《孟子·梁慧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还提出了当时流行的“为长者折枝”的敬老风俗。关于鸠杖的来历还有一说是源于汉高祖刘邦。《风俗通》云:“汉高祖与项籍战京素间,遁丛薄中。时有鸠鸣其上,追者不疑,遂得脱。及即位,异此鸟,故作鸠杖,赐老人也。”刘邦称帝后以为全赖鸠鸟神助,遂刻鸠头拐杖赐给老人,得杖者引为荣耀,持此杖到官府乃至朝廷见官无人敢阻,故有“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的说法。《后汉书·礼仪志中》:“仲秋之月,县道皆案户比民。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玉杖,鳆之糜粥。八十、九十,礼有加赐。玉杖,长九尺,端以鸠鸟为饰。鸠者不噎之鸟也,欲老人不噎。可见在汉代为老人刻制鸠杖已成定制。此俗各代一直沿袭至今。见诸于洛阳民俗博物馆馆藏的匾额有“鸠杖荣扶”匾额。
  进入封建社会后,历代王朝都有不同程度的赈济年长者和鳏寡孤独的措施,这对社会风俗起着导向作用。民间社会风俗则仍然运载着儒家敬老养老的理想,并由古代理想的礼仪形式内化为人们的心理情感,凝结成为一种带有规范性、秩序性的社会道德意识。
  祝寿是敬老养老的具体礼仪形式之一,《诗·风·七月》云:“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眉寿,长寿也。《毛传》:“眉寿,豪眉也”,孔颖达疏:“人年老必有豪毛秀出,故以豪眉为寿者相,因用以祝寿之辞。”《诗经》作为西周时期的文学作品,可见为老人祝寿早在三千年前已成风俗。在古代,民间有为老人祝寿恭送寿匾的风俗,匾文多表达了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美好祝愿,为祈祝或称颂老人高寿。匾文用辞有以下几种形式:
  直接祈祝老人健康长寿、称颂其品德高尚,匾文直白、易懂,常见用辞为“年高德劭”“长德大年”“德寿双高”“节寿双高”等语,见诸于匾额的就有“寿山福海”“硕德大年”“德寿双高”“节寿双高”“令德寿岂”“品重五朝”“香山旧侣”“遐龄曼福”等匾额。
  称颂匾主人品德高尚,并经常用一些古代年龄的代名词,如“耆(六十岁)”“花甲(六十岁)”“杖国(七十岁)”“古稀(七十岁)”“杖朝(八十岁)”耄耋(八、九十岁)”等语称颂寿星的寿龄,见诸于匾额的有“硕德杖朝”“耆德杖朝”“古稀集庆”“懋德杖国”(耆德杖国)“甲满花龄”“耄勤不倦”等匾额。
  古人为了表达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美好祝愿,以古代喻指长寿之星的星宿称颂老人。一般以南极星喻指男性,婺星指代女性。南极星,古时以日月所会之处为次,日月一年十二会。南星为十二星之一,即老人星,古人迷信将其作为长寿老人的象征。《史记·封禅书》“寿星祠”索引:“寿星,盖南极老人星也,见则天下理安,故祠之以祈福寿也。”,后世遂以其为长寿之星喻指男性高寿。婺星,古星宿名,即“女宿”,旧时用作对妇女的颂辞。见诸于匾额的有“东籍南星”“辉应南极”“南极星辉”“婺星永焕”“婺照萱荣”“婺星腾辉”“婺焕中天”;另外,在民间还常用象征长寿的椿树指代男性、宜男多子的萱草与女性联系起来,称颂老人高寿多福,这样的匾额在民间广泛运用,如“寿并灵椿”“萱庭春永”“萱花永芳”“萱堂舂永”“椿萱并茂”“椿萱荣茂”“椿萱远荫”等匾额都是旧时为老人祝寿所用。
  一些长寿的动物,如仙鹤、一些长青不凋的植物,如松、竹、王母娘娘居住的瑶池,古代神话中仙人食用的果品,如食后可长生不老的蟠桃、神丹灵果等喻示老人长寿安康,因此,常被古人作为祝福语用于匾文中,常用的有“鹤算松龄”“雁字鹤龄”“寿齐松鹤”“松节鹤龄”“鹤氅衍徽”“松操鹤算”“松竹流芳”“熊课鹤年”“瑶池春霭”“蟠桃嘉会”“丹果长春”等等。
  引用诗经里名篇名句。如前所述的《诗·风·七月》云:“为此春酒,以介眉寿”。后人多以“眉寿”作为祝寿之辞,见诸于洛阳民俗博物馆馆藏的匾额有“德寿齐眉”“福寿齐眉”“以介眉寿”“萱堂眉寿”“眉寿同登”等匾额。
  “福詠九如”匾额。该匾额上款为“大硕德锡翁王老先生大人八旬荣庆”,下款为“中华民国二十二年菊月谷旦”,系众人为王老先生八十大寿所送。祝福匾主人福寿延绵久远。“九如”一词出自于《诗经·小雅·天保》载:“如山如皋、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如月之恒,如月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敢”。篇中连用九个“如”字,有祝贺福寿延绵不绝之意。后世因以“天保九如”为祝寿之辞。该匾额系引用诗经中的名句,既贴切又应景,堪为妙笔。再有“嵩山仰止”匾额,该匾额上款为“嘉庆十七年二月初三日,受业门人□□□恭祝半庵董老夫子大人八旬荣寿”,下款缺失,系众学生为董半庵老先生八十寿庆而恭送之匾额,“仰止”一语见于《诗经·小雅-车》:“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孔颖达疏:“于古人有高显之德如山者,则慕而仰之”,表示对人的倾慕之辞。此处引用此语盛赞其高尚的品行如巍峨高耸的嵩山一样,令人仰慕钦佩。
  “懿行延龄”匾额。该匾上款为:“钦命翰林院编修上书房行走国史馆纂修提督河南全省学政加三级纪录五次李为徐李氏九秩荣寿立”,下款为:“大清咸丰九年岁次己未阳月谷旦”。该匾立匾时代为大清咸丰九年(1859年),该匾额系恭贺匾主人徐李氏九十大寿所立,题写匾额者系时任河南省学政李××。提督学政在清代中叶以后,一般由进士出身的侍郎、京堂、翰林科道及部属等官充任,前往各省按期至所属府、厅考试童生及生员,任期三年,无论本人官阶大小,均与督抚平行。作为一省文化教育的督导管理人员,与一省督抚平行的朝廷要员,李学政能够为徐李氏九十大寿题写寿匾,他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时统治阶级的统治思想,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尊老敬老的社会风俗,体现了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提倡的尊老敬老儒家和谐社会理念。
  “慈竹长春”匾额。该匾上款为“敬祝林老伯母太夫人八旬悦辰”,下款为:“德武将军勋二位一等文虎章河南督军愚侄赵倜,中华民国六年岁在强国大荒落相月谷旦”。慈竹:竹名,又名义竹、瓷孝竹、子母竹,丛生,一丛或多至数十百竿,新竹旧竹密结,高低相倚,若母子相依,故名。该匾系以慈竹的特性颂扬母慈子爱的亲情关系。该匾立匾时间为民国六年(1917年)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赵倜作为一省督军,军政大权操于一身,可谓一省的土皇帝,能为林老夫人八十寿诞题写匾额,可见民国时期尊老敬老之风依然盛行。赵倜:字周人,汝南人,民国初年军阀,早年追随毅军首领马玉昆,被委任为骑兵管带,1916年黎元洪任大总统,他以督军兼河南省省长,1933年病势于北京。
  作为统治阶级的上层,他们尊老祝寿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对尊老敬老的社会风气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也正是在统治阶级的积极倡导下,民间纷纷仿效学习,尊老敬老之风得以在全社会延续推广。
  (责任编辑:马怡运)
其他文献
在中国,神崇拜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社会基础。从远古时期到当代社会,从皇亲贵族到大众百姓,无论是宗教信仰还是民间信仰,毋庸讳言,凡是与“神”相关的事与物(例如神话、神仙、神灵等)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且有着极其厚重的分量。匾额作为一种集文学、书法、雕刻、印鉴等艺术门类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悬于门屏之上,不仅有着祝福庆贺、教化后人之用,而且可以做招牌、题堂号,同样深入到了社会的许多方面。作为精神
期刊
匾额与书法有着不解之缘。书法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一个艺术门类。一尺毫锥,挥洒出意气风骨,表达出书写者的审美理念,让丰富的情感和意趣跃然纸上。自古以来,雅好书艺是一种社会风尚。字写得好的人总是受到社会尊重,一手好字成为读书人、文化人的符号和象征。另外,书法作为教育的方式和内容之一受到高度重视并被普及。它既使幼学蒙童从小受到书法熏陶,也使许多书法家的法帖得以流传。当然,长期以来,毛笔都是主要的乃至唯一的书
期刊
定窑是长期以来人们所公认的宋代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之一,历史学家傅振伦先生在《中国最古的瓷器》一文中曾谈到:世之言瓷者,以为宋世有瓷,且以定、汝、官、哥、均为宋代五大名窑,推而上之以柴、汝、官、哥、定为中国五大名窑。定窑以烧制白瓷为主,是北方白瓷的杰出代表。经过叶麟趾先生提示,陈万里先生、冯先铭先生踏访,再加上墓葬、塔基定窑文物的出土,学者们孜孜不倦深入研究,特别是近年窑址考古工作的开展,逐
期刊
悬挂于寺观宫室门头、堂室、楼阁、园林、墙屏高处的书法作品,因体大法殊,有别于一般书作,故向为一般书家之大忌。榜书之难,难在近处题写,远处观赏,不但要求笔法精到,结体优美,气韵超凡,还要与周围建筑相协,融为一体。清代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言其五难(一曰执笔不同,二日运管不同,三日立身骤变,四日临仿难周,五日笔毫难精),榜书的古之意趣,无疑是匾额书法的最高境界。宋代文学家、书法家苏轼曾言:“大字难于结
期刊
古代匾额既是书法、绘画、雕刻等艺术形式的载体,也蕴含着古代的道德观念和世俗心态。洛阳民俗博物馆是中国目前展藏古代匾额最多的博物馆,文物反映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表现手法精湛而丰富。绝大部分匾额上都雕刻有装饰性吉祥纹饰,有传说故事人物,有文化艺术物品,但更多的是花卉纹饰。有的纹饰与褒扬主题没有形式和内容上的联系,为纯粹的装饰性吉祥纹饰,有的则具有点明主题或深化主题的作用。纹饰的内容多为“暗八仙”、琴
期刊
古代社会统治者为女性制定了种种沉重枷锁,其目的是为了约束女性道德行为。在男权为中心的古代,女子没有地位,只能忍受不平等待遇的摧残。如女子要遵从三从四德,进而又据此实行许多奖惩制度等。她们默默地承受,无力改变,在压迫中彰显了爱的伟大。洛阳民俗博物馆藏的女性匾中有四块反映了抚育孤儿的现象,其中以“阃范”匾额最具代表性。  此匾全文如下:“阃范,卫母李太孺人,性行淑惠,幼归俸甫卫府君。府君有外孙女自襁褓
期刊
定窑在宋金时期的发展盛极一时,在宋代皇家和文人士大夫的推崇下,成为宋代清雅艺术的典型代表。在元代终烧后,由于其在文人心目中的独特地位,逐渐成为古代瓷器艺术品收藏中最重要的一支,经元明而逐渐确立起其“宋代名窑”的地位。明人的收藏观念经清人继承弘扬,在清末民国时期定型。定窑被列入“宋代五大名窑”的收藏观即沿着这一脉络形成。  明清是定窑鉴藏观的一个成型时期。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对传世定窑
期刊
洛阳匾额博物馆现藏匾额文物2171块,数量上现居全国博物馆同类收藏之首,涵盖内容丰富,时间跨度久,是研究古代特别是洛阳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书法、美学、雕刻艺术等的重要实物资料,具有历史、书法、文物和宣传教化价值,正所谓“以匾研史,可以佐旺;以匾研涛,可得涛眼;以匾学书,可得笔髓”。  传统匾额具有较高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其中社会功能以宣传教化功能为主。以往研究对匾额发挥其宣教意义的实现形式与途
期刊
大量考古材料和宋明以来的史料笔记均可证明,定窑是宋金时期的宫廷用瓷。至迟在晚明时代,定窑便位列“五大名窑”之一而备受帝王珍赏,入藏宫廷内府。明万历时人张应文所作(《清秘藏》中提到:“论窑器,必曰柴、汝、官、哥、定”,首次将定窑列为古代名窑序列。成书稍晚时期的《宣德鼎彝谱》卷一载:“内库所藏柴、汝、官、哥、均、定各窑器皿,款式典雅者,写图进呈”。是书名为“宣德”,实为明末所作,但不会晚于明崇祯时期。
期刊
匾额书法,古日署书,今称榜书,又称擘窠书。其与小字或简牍之书不同,自古为难事,留名于书史者甚少。康有为在其《广艺舟双楫》中曾言榜书之难,曰:“榜书其难有五:一曰执笔不同,二曰运管不同,三曰立身骤变,四曰临仿难周,五曰笔毫难精。有是五者,虽有能书之人,熟精碑法,骤作榜书,多失故步,盖其势也”,又云“作榜书须笔墨雍容,以安静简穆为上,雄深雅健次之,若有意作气势,便是伧父。凡不能书人,作榜书未有不作气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