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华落尽见真淳

来源 :南风·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xintju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才情华赡意沉酣,说部银屏两熟谙。
  压卷词林金缕曲,取材活字梦溪谈。
  墨缘妙契碑兼帖,印学通观北与南。
  犹有拙书待匡削,骥程虽远不停骖。
  此乃已故黔中耄宿陈恒安先生诗作,陈先生论诗书甚严,不轻许予,周甲之后与戴明贤先生交往甚密,谈诗论艺,有剪烛夜话之乐,一老一壮,有情投意合之交,故而赋诗赠与戴明贤先生,足以见他对先生的推重。
  明贤先生出生于黔中重镇安顺,自小深受家学浸染,学书于髫龄之际,老而弥笃,数十年间,遍习古人碑帖,转益诸师,得章实斋“学者不可无宗主,而必不可有门户”之旨,不求一宗一派,不崇一家一言,推陈出新,自具面目。先生亲炙草书多年,祝枝山、徐文长和王铎成为铸就其草书风貌的三大基因,其间得祝枝山者尤多。作为一代书法大家的祝枝山,在正、行、草等书体上都有着极高的造诣,其正书宗魏晋,风神萧散,高古典雅;草书更是当仁不让,接踵前贤,夺神直上,有登峰造极、临危不惧之势,所以赢得“枝山草书天下无,妙洒岂特雄三吴”的称颂。概而论之,祝枝山将独抒性灵的内在气质与抽刀断水的娴熟技法相结合,赋予草书全新的时代气息。明贤先生在研习祝枝山草书时,既保存了严格的法度,又拓展着最为广阔的自由驰骋空间,天资出众、积学深厚的他,借助变幻莫测、恣肆横溢的形式直抒胸臆,丰富了草书的内涵,呈现出强大的艺术张力。
  草书作为书法艺术中的“写意之尤”,它将汉字的造型尽可能地融化在笔和墨之间。笔墨挥就而成的作品记载了书法家的艺术心迹和生命写照,线条的多变表现出险绝和平正的对立统一。险绝作为草书中不可或缺的态势,不仅传达了书法的动感,也不仅让人在阅读时体味到其中的节律,而且它是生命常青的一种外在表现。草书里的险绝带给人们生命的快意和心灵的激荡,它让气势如虹的作品饱含着生命的律动,正是这种律动使其血脉得以贯通。然而,徒有险绝之势的草书容易表露出狂野的锋芒和浮躁的火气,从而降低应有的文化品位,当性情抒写完毕之时,留给人们回味的余韵也就显得苍白和乏味。所以,在追求草书的险绝时,还需借助一种淡泊、柔和的元素进行调理,这种元素无疑将要落实于平正了。“既能險绝,复归平正”,平正是将喜怒哀乐、动之以色的外在行为锤炼之后的表现,险绝之后的平正寓意着静穆的人生和饱经风霜后的沉潜,它拒绝了张扬,拒绝了形迹的外露,它将草书所独有的文化品格表达得尽善尽美。因此,险绝后的平正、平正中的险绝预示着快意的飞腾和如玉的品格,两者的交融展现出“驷玉虬以乘鷖兮,溘埃风余上征”的美好征兆和“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雄浑意境。
  戴先生的草书,在险绝和平正之间寻找着某种契合。奇险肆意的意象在先生草书中表现为急促、繁富和跌宕。他的书法樊篱已经打破,作品线条强劲纵逸,盘环勾连,一往流转,粗拙不失飘逸,浓重时见空灵。他既中锋藏笔,而又时出侧笔露颖,以显耀其精神,呈现其意趣。其草书对联《老藤缠松饱霜雪,瘦蛟出海掣虚空》便是一例。浑然苍茫的笔力,似乎着意渲染一种气氛,浓墨重按如涂如画的墨色,如同天上的乌云,翻滚奔涌,甚或夹带着飞沙走石,有一种摧枯拉朽之势迎面袭来,大有“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杜甫诗句)的伟力。在其草书条幅《杜甫诗旅夜书怀》中,字与字之间,遂势瞻顾,行与行之间,递相映带,整幅作品显得意气相聚,章法生动,如同一股活水自然流淌,意随笔到,“落落乎若众星之列河汉”。先生在研习草书时,经常将临摹和创作相结合,尽可能地做到临摹中有自我,创作中有来历,他反复临习祝枝山、傅山、王铎、担当等人的作品,透露出他对古代书法的观照,展示了草书的诸多面目。先生的草书,松松紧紧,疏疏密密,在墨花飞洒、满天星斗中见其功底和素养,在千回百转的旋律和龙蠖蛰起的气势中,表达着个人内在的心境。
  明贤先生早年钟情于金石篆刻,刻印取字活鲜,并且长期受到陈恒安先生的熏染,故而对甲骨文字有着深入的了解。近年来,先生潜心于行草书法的钻研,对古文字虽有怠慢之嫌,但其创作的作品却吐露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气息。他摒弃了龟骨上的刻痕,注重甲骨文的“写”,提取活灵活现的笔墨情趣,让三千年前的古文字焕发出勃勃生机。他善于总结,认为罗振玉、容庚等甲骨文专家在书写时拘泥于文字的原始形态,未能将文字从考订的层面提升为具有时代气息的艺术作品。他常常选择用集字对联的形式书写甲骨文,运笔爽利洗练,峻健超拔之余,氤氲着灵动枯润的气象。在其六尺对联《大好林泉集幽事,无多岁月追昔游》中,起笔或藏或露,化方折为圆弧,时而濡墨浸润,时而飞白连绵,柔中寓刚,老辣敦实。他的甲骨文创作,去掉了外在的雕饰,作品里溢满了内在之美。
  书法的内美有着一任自然、天趣横生的特征,它从审美的角度传达了书法艺术的精神。“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这是屈原对人生品格的诠释;“生得日月之良,是天赋我美质于内也”,这是朱子对生命和自然造化融合的追求。书法的内美和人生的内美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是笔墨有法、虚实相生、人巧尽失、妙契天机的综合体现。明贤先生于书法并非四体皆精,但却领会到融会贯通的深义,几十年来用心披阅数百部碑帖,兼擅各体文字,尽显笔墨之法,探求内在之美,其甲骨文和汉简都可作为明证。有着浓厚平民格调的汉简,其书写者多是隐姓埋名的文书小吏,他们没有丝毫以书传世的意念,以实用快捷为目的,在书写时心无挂碍、自由率意。在迄今出土的汉简中,大多数均属于平庸之作,文字内容也无太多文采。然而,在这些平庸之作中依然存有极少数精彩至极的残破作品,它们的出现让研书者心追手摹,难臻逸境。汉简就其结体和笔势而言,当归于隶书的范畴,与汉隶相比,它抹掉了一板一眼的正襟危坐,增添了浪漫洒脱、流丽真淳的意味。汉简作为隶书中的“草书”,有着率真的笔触和简便的结构,然而,率真和简便却增加了研习的难度。那些单一的笔法往往让书写者平铺直叙,简洁的体势让文字难以散发出焕扬的精神,扁平的形式容易造成作品的轻浮,过于出众的主笔迫使字迹沾满陋习。汉简书法易得于流畅,而失于凝重;易得于奔放,而失于内敛;易得于秀妍,而失于朴茂。   先生的汉简书法以朴茂为要旨,寓灵秀于真率,注重笔和墨的协调、心和手的融合。他以中锋为用,轻重徐疾间流溢出“屋漏痕”。他取焦墨书写,时而缀以淡墨,在墨随笔走的过程中尽显思逸神超的意境,其五尺对联《万古是非浑短梦,一句弥陀作大舟》便是一例。在这件作品中,文字以扁平为主,字与字交相辉映,收放自如,其“浑”“舟”二字取竖长势,既增加了作品的节奏感,避免了逐字对应的寡然无味,同时,又能恰当地表现出汉简的主笔,洗尽铅华,苍朴老成,大有“先生运笔如使戟”的意态。他惯于用汉简书法来再现宋词独特的韵致,汉简本有的婉转流丽似乎很适合表现宋词的离情别绪,在其六尺条幅《蒋捷词一剪梅》中,隽永含蓄的文字、疏朗空灵的行距、略带行草的笔痕,一并显现在作品中,确有很强的感染力。其实,汉简中的绝大多数文字都是扁平的,更不宜借用条幅的形式进行创作。但是,先生不仅反其道而行之,而且能够在条幅上表现出汉简和宋词的交融。他瓦解了汉简的波磔,将过分夸张的横、撇进行收缩处理,尽可能地将文字适度拉长,大小肥瘦各种体态的文字相互穿插,保持了作品的气韵,透露出不急不躁、气脉畅通的雅致。汉简和章草、楷书一样,在线的发挥方面受到一定的限制,其造型也不可能像行草那样充满想象,所以,在进行汉简书法的创作时,对于书写形式的取舍成了至关重要的因素。我个人认为,汉简的书写当以疏朗为上,有效地消解横竖主笔的表现力;以高古为旨,行笔略参北碑和章草。如此一来,才能如采花酿蜜,得其精华。
  既然明贤先生深受晚明书风的影响,那么他便成为独抒性灵的书家,致使他在追求文人气质之时,强调着书与文的瞬间融合。以我之见,先生书法的融会贯通及其艺术成就,不得不归结为准确规范的用笔。他传承了古代书法的笔阵和笔势,以中锋为用,运腕悬臂,让全身的力量通过臂腕贯注到笔尖。他运笔能提能按,顿挫自如,在书写的过程中,笔心稳健,始终保持在点画中运行,所以处处留笔,沉劲入骨,精气结聚,笔力自然可观。加之他年复一年饱读诗书,修性养气,更增强了笔墨的沧桑感。他经常写杜诗,干裂秋风的笔痕在杜诗的情景中已经达到诗书融洽的气象,老杜晚年的苦闷、坎坷、沉痛逐一潜藏于具体的作品,其行书条幅《杜甫诗瞿塘两崖》便是明证。作品文字的线条随着书家心境的游走,演绎成干锤百炼后的参天古树,那些动一指而千百发的万岁枯藤,那些“无边落木萧萧下”的人间悲情,汇而聚之,成为让人慨叹、令人神旺的血泪之作。
  大凡以性情才力取胜的书家书作,往往可不驻一貌,出奇制胜,然而由于心态、意念的困扰,难以让心性与技法二者融合无间,臻至完美,故而荒陋之作也在所难免。祝枝山难逃此厄,在他的一些作品中,有着“失笔”“过度”等方面的不足;徐文长在字体结构上存在刻意夸张之弊,对于笔墨的运用,淋漓之余也有污浊的遗痕。明贤先生在研习古人作品时,一些作品同样存在草率失笔的缺陷,那是文人的意气所致、性情的热烈所趋。既然性情的抒发赋予了艺术作品的生机和活力,那么性情便是艺术作品的活水源头,更是触动人类心灵的不二法门。品读和研習性灵派书家的作品,需要独具慧眼,“不求形似求神韵,根拨皆吾五指栽”(徐渭诗句),取其强、弃其粕,得灵丹一粒,点石成全。
  从古至今,书法与诗词似乎从未分离,诗为艺魂,故古人云:“诗以言情,非抒写性灵无由空群也。”读诗作诗的最终目的是驱除内心困惑、开启智慧之窗,所以古今几有成就的书家,无不于诗文上下过大功夫,只有对诗文日积月累地吟咏和领会,才能铸就作品的书卷气,才能让一股股清新纯真的气息涌上心头。戴先生在对历代碑帖深度理解之时,既痴情于古诗文赋,又认为“诗有别才”,故而他读尽天下诗却作诗寥寥,只有当他性情所至,才偶尔为之。在其弥足珍贵的诗作中,他以古体见长,遣字酌句,炼意择韵,浑朴诙谐,刚健挺拔。他喜读魏晋唐宋诗,又佩服郑子尹的诗才,作诗受到郑子尹的影响。在田园古体诗方面,郑子尹保存了陶渊明的遗风,成为继陶渊明之后的第一流诗人,他生活在清朝嘉道年间,亲眼目睹了平民百姓的潦倒生活,时值宋诗运动蔚然成风,其诗作多存学人风度。他认为作诗之前必读书养气,进而在诗中说:“言必是我言,字是古人字。固宜多读书,尤贵养其气。气正斯有我,学赡乃相济。”那些弥漫在诗中的气是从古籍中而来,通过个人的阅读领会,吸取了天地之气,培育出跨越尘俗、高洁清雅的气质。明贤先生的古体诗往往以浩瀚的气势取胜,他尽量克服元和体的平铺直叙。“势若天风生浩渺,龙怒鱼欢海欲立。体势危巉飘游丝,气脉飞瀑挟风疾。醉素挥洒谪仙唱,狂态呼出眼历历。书到龙蛇见天矫,点画汉楚闻金鼙”,这是七古《陈恒安师书李白草书歌见赐赋谢》里的诗句,描绘着陈先生草书的气质,展现出驰骤顿挫的风格,如电闪雷鸣,崩石坠地。先生作诗,喜欢采用乡俗俚语,时而参以奇崛拗口的言辞,多有山民的本色。“刀锋猛鸷如干将,造势黄河东去疾。白文深邃百尺潭,酣畅淋漓百怪蟠。朱字峥嵘龙骨似,嶙峋驳荦色斑斓”(《手拓齐白石印谱三百余枚感赋》),他将齐白石标新立异的篆刻艺术用七古进行描绘和归纳,诗句中隐藏着浓郁的金石韵味。先生时常借用灵活的诗思与曲折的笔势来寄托他对艺术的胜见,写意白描杂糅其间,风樯阵马,纵横可象,拙而自奇。
  戴明贤先生积学多年,勤于著述,临池不倦,在诗文、书法、金石、戏剧等方面均有高深的造诣。他为人论艺,谦和儒雅,真诚朴厚;接人待物,彬彬有礼,高风跨俗,俨然有古君子之风。近年来,先生隐于朝市,深居简出,鹤发童颜,澹泊宁静。“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儒家学养孕育了他超迈的人格魅力,“既雕既琢,复归于朴”的道家理想成为他为艺的终极关怀。先生漫步在儒道之间,传承着中国文化,其中的精髓已经融入他的人生,他那非凡的人格和宽博的艺道,卓尔不群,大不可方,实可谓“凤凰翔于干仞兮,览德辉而下之”。
其他文献
陈加林先生的画总是以笔墨的酣畅淋漓及浑元之气给人以震撼、以感染。加林的绘画作品呈现出畅达流变,吞吐六合之气,直抒胸意,而怀抱古今,故其笔下表现出的是气象、气势与气魄,更表现了他的阳刚之美,丈夫之气。其实“气”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说文解字》释“气,云气也”。云之千变万化、流动奔腾、升降聚散,随气而流、随风而动。儒家讲君子之风,浩然正气。释家云色空之间,气兼有无。道家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
期刊
著名画家毛健全先生擅长山水、人物、花鸟,以花鸟画最有成就。他的花鸟画坚守传统,正道大道,又师古出新,让人耳目一新。很大气,有朝气,充满生气,传递的是满满的正能量。他的画透露出来是生机盎然的美,神清气爽的美,是对大自然万物和人的生命的讴歌。  他的画大气大美。花鸟画受题材的局限性,一般很难创作巨幅作品。以通过焦透视的方法,以点带面,可以婉约,可以小家碧玉,可以小桥流水,可以悠然自得。难的是小中见大,
期刊
中国山水画作为一个完整的艺术体系,它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它的不断完善和成熟,是历代无数画家心血和智慧的结晶。从东晋的“人大于山,水不容泛”到唐代的“金碧山水”、从五代的“全景山水”到宋代的“文人画”萌芽、从元代的“元四家”到明朝的“吴门画派”、从清代画家的“循规蹈矩”到近现代的再度兴盛,无不体现出历代画家,特别是历代山水画大师们的不懈奋斗与追求。  历代山水画大师为我们留下浩如烟海的宝贵精神财
期刊
三十年前,我去白石山采风与九江相识,因为是同道,以后便经常来往。九江为人诚实、朴素、聪慧、勤奋,对艺术有着独到的见解。他热衷于描绘家乡涞源那独特的山水风光和农家庭院,并已形成风格,在国内外有着一定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进了城住了楼,那些留守在农村的人也盖起了钢筋水泥砖混结构的房子。眼看着那些传统的依山而筑的土石结构农家庭院渐渐走进历史,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为了留下那些充满先祖智慧与
期刊
面对一幅绘画作品,我们时常会被其花花绿绿的表象所迷惑,表象之下的艺术本真意义以及创作者孤心苦诣的精神追求,很容易被生活中熙熙攘攘的现代人所忽视。在欣赏邓军先生绘画作品的时候,我不止一次地告诉自己,这是一位有笔墨厚度、有精神高度、有感情温度、有思想深度的画家。在他的笔下,无论是盈尺小品还是繁复巨作,无论是带着民族风情的人物绘画还是展现地域风貌的山水画作品,都无一例外地彰显出一种传统水墨绘画的精神辉光
期刊
中国山水画始于东晋顾恺之,成于隋唐展子虔,李思训、李昭道父子。而水墨山水画自王维发端,由于画家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五代始分南方和北方两大风格流派。北方以荆浩、关仝为代表,写太行山一代山水,图式悬崖绝壁、高旷、深沉、峻厚、劲硬,全景式富有雄润伟美的气格;南方山水则以董源、巨然为宗师,多写江南平缓山势和湖泊,峰峦清深重叠出没,云雾明晦變换,树石幽润,山体多泥坡草,郁郁苍苍,濛濛润湿,富有清润秀逸之美。
期刊
藤花垂露,雨洗清荷,古松涛吼,花丛蛱蝶曼舞,枝间小鸟掠过……此刻我正静心地、舒适地在丁建中的花鸟画作品中,领略着他作品与自然对接的一派生机,四时风光。  中国文化艺术正是以自然为本源,代代努力,千年衍传发展繁荣到今天的。尤其是中国画,更加强调一切从自然中来,又从自然中发。前一句强调了素材从自然中撷取,后一句强调了作品创作、表达的自然过程。  积千日而发一朝,是中国画不可绕过的学习历程。建中初入我门
期刊
近日,在昆明画廊一次画展上,翟艳娜女士的花鸟画引起媒体的关注。也吸引我读了《翟艳娜书画作品集》、翟艳娜《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邮册》;同时还查阅了她近年入选云南优秀美术作品展的《绿荫轻语》《幽涧春馨》《秋林果正红》等作品,感到她的花鸟画清丽雅致、状物抒情、富有灵气。  著名画家孙建东先生曾这样评论:“在众多的女画家中,翟艳娜的笔墨是比较灵动而大气的,情之所至,便放笔直取
期刊
“尽善尽美”,是孔子两千多年前为艺术评判树立的标准,古往今来,能跨越者寥若晨星,但它始终是历代艺术家孜孜以求的理想彼岸。  画家崔玉滨数年如一日地追求“尽善尽美”的艺术理想,已届中年的他,仍独自驾着自己的独木舟,泛舟艺海,在咫尺画幅与方寸天地间“乘物游心”,在“神与物游”“遥情寄物”中表达着中国艺术特有的“中和之美”,体现出一种“意从象出”的文气风骨与形神机趣;其作品则因此平实、优美、亲切与诗意,
期刊
甘肃画家郭平先生长期致力于敦煌壁画的临摹、研究和创作,他的绘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技法娴熟、格调高雅,全面而又真实地再现了敦煌壁画的艺术神韵,让我们在欣赏敦煌壁画艺术魅力的同时,也在心灵上得到抚慰和净化。  这段时间以来,通过对郭平最近一些代表作的赏读,我有一个强烈的感觉,就是他的担当精神和传承意识会让很多人佩服和尊重,同时也会让很多自以为是的画家感到自卑和汗颜。千年的敦煌壁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