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3月11日,《新京报》记者邀请了几位两会代表、委员就北上广的年轻人是该走还是该留进行讨论。25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手机腾讯网联合发起调查,访问在外漂泊的年轻人是否有回家的念头。4月1日,南开大学发布《2013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其中毕业生北上广就业比例下降的数据受到各界关注,报告显示南开大学毕业学生中有超过2/3去往津京粤沪地区,发达一线城市仍是学生就业主要去向。但与去年相比,本科生、研究生中去往“北上广”就业的人数所占比例均有不同程度下降,留津人数有所上升,去西部地区就业学生人数所占比例有所上升。同时,社会舆论为此展开了一场是否鼓励年轻人留在北上广的激辩。
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北上广已不仅仅是城市的名称,更多的是年轻人追梦的代名词。在梦想与现实面前,是选择在北上广,像鲁滨逊一样艰难的生活,还是回到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家乡,享受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对很多年轻人来说都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社会学家郑也夫说人生不外乎在追求三种状态:舒服、刺激、牛B。其实也是一道城市选择题:皆因年轻的你,爱冒险胜过安逸,爱牛B胜过舒服,自愿进入人生愿境最诱人、生存逻辑又最残酷的一线城市。这是一笔风险投资:100个梦想家踏入人才济济的江湖,总有99个发现“牛B”不过是一场泡沫。
对于年轻人来说,逃离北上广or留在北上广,这是个问题。日前,针对北上广的年轻人是该走还是该留的问题,全国人大代表、主持人曹可凡表示,除去经济、地域原因,坚守北上广的部分年轻人是“虚荣心”作祟。他说:“我有次在纽约,地铁站有两个摆摊的中年妇女,上海人。我跟他们聊了半小时,他们说在那儿生活挺苦。我说为什么不回去呢?她们说,大家都知道你在美国,回去大家说你混不下去回来,没面子。推论到上海,可能村里人觉得老王家孩子在上海,混不下去回来了,爹妈没面子,他也没面子。”
“现在好多大学生还是有‘唯城市论’,总觉得在北京读了大学没能留下来,是一件很没有面子的事情。”全国政协委员张洪和严琦曾在2010年北京交通大学的模拟招聘会场上坦言,北京的部分大学生“蚁族”完全可以回乡就业,而不该为了所谓的面子留在这里。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林业局副局长张洪告诉记者,很多到北京、深圳闯荡的年轻人,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找到工作,之所以不愿意回家,很大程度是因为觉得就这样回家,在面子上挂不住。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多少寒门学子曾怀揣这样的誓言毅然奔赴叫做“远方”的他乡,只为逃避“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世代“循环”。读书的“赌注”本指望赚得“盆满钵满”,学成时却“败絮其外”地回到家乡,虽有“金玉其内”,也会尽扫颜面。综上所述,多数大学生不主动回家乡发展,和所谓的“面子”息息相关,“读书改变命运”的观念使回乡就业成为“失败”的代名词。
而另外,逃离北上广的呼声也似乎是愈喊愈高,很多年轻人因不堪大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逃往二三线城市寻找出路。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任远认为,一线城市过高的生活成本和竞争压力,使“移民”环境恶化,导致青年人幸福感降低,引发部分人“逃离”。
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2013年的相关城市排名也印证了这一观点。虽然在“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中,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全部居于前列,但在“最具幸福感城市排名”中却集体“落榜”。任远还说,城市化过程中“移民”环境恶化,有着一定的人口学背景。
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新出生人口数从1600万增加到2500万,这种递增趋势,使社会竞争逐年加剧,教育、卫生、就业和保障等公共服务供给压力不断增大。特别在快速的城市化过程中,一线城市的“移民”环境恶化更加明显,大量人口涌入一线城市,但城市的公共服务没有同步发展,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提供不足,尤其是向中低收入人群、流动人口提供不足,青年人要在一线城市安居乐业变得越来越难。买不起房子、找不到工作、制度不公正、幸福性价比太低等种种毁灭性因素让北上广沦为无数追梦人心中的伤心之地。
网友“青青”发帖说:“刚毕业时,为了节省房租与别人合租了一个地下车库,夏天又闷热蚊子又多,离上班的地方还特别远,想起来真是特别辛酸啊。”越来越多的人决定回到家乡开启他们的人生之路。机会不仅仅在大城市,二三线城市也在日益变好,它们并不是与大城市走在相反的道路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回乡,放弃“看上去很美”的大城市生活,这一切都说明一线城市的伪幸福给不了他们长久的稳定和安全感。
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中有这样一段话:“我认为有些人诞生在某一个地方可以说未得其所。机缘把他们随便抛掷到一个环境中,而他们却一直思念着一处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坐落在何处的家乡……这种人在自己亲友中可能终生落落寡合,在他们惟一熟悉的环境里也始终孑身独处。也许正是在本乡本土的这种陌生感才逼着他们远游异乡,寻找一处永恒定居的寓所。”通常,大城市更易于吸引这样的游子。
大城市所具有的丰富、包容、新奇、魔幻、创造力,对带有青春特质的灵魂构成致命的诱惑。北上广集中着中国最优质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资源,充满着机会与可能性,虽然很多时候可能仅仅只是可能,但这正是它可爱却也是残酷的地方。每一个来到这里的年轻人,都怀揣着梦想和对成功的渴望,一两个白手起家实现梦想的故事激励他们不停奋斗。不管是拼背景还是拼能力,在大城市显然更容易找到工作。
有研究表明,西方的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经济低迷时期,缺少多样化雇主的地方失业率要比其他地方高出3%左右,而这也恰恰是我们很多小城市普遍存在的情况,这些城市只有几家大型企业,发展的空间自然容易受到限制。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最新数据统计,2012年全国大多数普通高校和三甲医院都集中在北上广,加上博物馆、体育馆、歌剧院等文化场馆的丰富,让致力扎根北上广的“漂”族们有了更多的追求与希望,这个希望也是对下一代的希望。
四通八达、便利的交通,随处可见的24小时便利店,一个电话马上就到的上门服务……有网友说:自己从小城市考研考到北京,发现学校里的电梯谁都可以坐,而在以前,电梯只允许领导坐,这让我看到了北京的大气和包容。便利的服务是大城市的一个标志,而多元、开放、积极、包容的大城市文化与精神,也深深的让许多人着迷,难以割舍。
一颗种子,淮北为橘,淮南为枳,生长在森林里才有机会成为参天大树,生长在沙漠里就只能枯萎凋零。人的履历是一个打开再合拢的过程——你需要在年轻的时候看到足够多的可能,才有可能在而立之年从容地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好的生涯轨迹一般是20?35岁前以职业发展为核心,在大城市尝试各种可能,有机会就再往上。“你只有一日看尽长安花,才敢在某一天平平淡淡才是真。”
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北上广已不仅仅是城市的名称,更多的是年轻人追梦的代名词。在梦想与现实面前,是选择在北上广,像鲁滨逊一样艰难的生活,还是回到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家乡,享受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对很多年轻人来说都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社会学家郑也夫说人生不外乎在追求三种状态:舒服、刺激、牛B。其实也是一道城市选择题:皆因年轻的你,爱冒险胜过安逸,爱牛B胜过舒服,自愿进入人生愿境最诱人、生存逻辑又最残酷的一线城市。这是一笔风险投资:100个梦想家踏入人才济济的江湖,总有99个发现“牛B”不过是一场泡沫。
对于年轻人来说,逃离北上广or留在北上广,这是个问题。日前,针对北上广的年轻人是该走还是该留的问题,全国人大代表、主持人曹可凡表示,除去经济、地域原因,坚守北上广的部分年轻人是“虚荣心”作祟。他说:“我有次在纽约,地铁站有两个摆摊的中年妇女,上海人。我跟他们聊了半小时,他们说在那儿生活挺苦。我说为什么不回去呢?她们说,大家都知道你在美国,回去大家说你混不下去回来,没面子。推论到上海,可能村里人觉得老王家孩子在上海,混不下去回来了,爹妈没面子,他也没面子。”
“现在好多大学生还是有‘唯城市论’,总觉得在北京读了大学没能留下来,是一件很没有面子的事情。”全国政协委员张洪和严琦曾在2010年北京交通大学的模拟招聘会场上坦言,北京的部分大学生“蚁族”完全可以回乡就业,而不该为了所谓的面子留在这里。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林业局副局长张洪告诉记者,很多到北京、深圳闯荡的年轻人,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找到工作,之所以不愿意回家,很大程度是因为觉得就这样回家,在面子上挂不住。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多少寒门学子曾怀揣这样的誓言毅然奔赴叫做“远方”的他乡,只为逃避“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世代“循环”。读书的“赌注”本指望赚得“盆满钵满”,学成时却“败絮其外”地回到家乡,虽有“金玉其内”,也会尽扫颜面。综上所述,多数大学生不主动回家乡发展,和所谓的“面子”息息相关,“读书改变命运”的观念使回乡就业成为“失败”的代名词。
而另外,逃离北上广的呼声也似乎是愈喊愈高,很多年轻人因不堪大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逃往二三线城市寻找出路。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任远认为,一线城市过高的生活成本和竞争压力,使“移民”环境恶化,导致青年人幸福感降低,引发部分人“逃离”。
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2013年的相关城市排名也印证了这一观点。虽然在“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中,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全部居于前列,但在“最具幸福感城市排名”中却集体“落榜”。任远还说,城市化过程中“移民”环境恶化,有着一定的人口学背景。
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新出生人口数从1600万增加到2500万,这种递增趋势,使社会竞争逐年加剧,教育、卫生、就业和保障等公共服务供给压力不断增大。特别在快速的城市化过程中,一线城市的“移民”环境恶化更加明显,大量人口涌入一线城市,但城市的公共服务没有同步发展,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提供不足,尤其是向中低收入人群、流动人口提供不足,青年人要在一线城市安居乐业变得越来越难。买不起房子、找不到工作、制度不公正、幸福性价比太低等种种毁灭性因素让北上广沦为无数追梦人心中的伤心之地。
网友“青青”发帖说:“刚毕业时,为了节省房租与别人合租了一个地下车库,夏天又闷热蚊子又多,离上班的地方还特别远,想起来真是特别辛酸啊。”越来越多的人决定回到家乡开启他们的人生之路。机会不仅仅在大城市,二三线城市也在日益变好,它们并不是与大城市走在相反的道路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回乡,放弃“看上去很美”的大城市生活,这一切都说明一线城市的伪幸福给不了他们长久的稳定和安全感。
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中有这样一段话:“我认为有些人诞生在某一个地方可以说未得其所。机缘把他们随便抛掷到一个环境中,而他们却一直思念着一处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坐落在何处的家乡……这种人在自己亲友中可能终生落落寡合,在他们惟一熟悉的环境里也始终孑身独处。也许正是在本乡本土的这种陌生感才逼着他们远游异乡,寻找一处永恒定居的寓所。”通常,大城市更易于吸引这样的游子。
大城市所具有的丰富、包容、新奇、魔幻、创造力,对带有青春特质的灵魂构成致命的诱惑。北上广集中着中国最优质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资源,充满着机会与可能性,虽然很多时候可能仅仅只是可能,但这正是它可爱却也是残酷的地方。每一个来到这里的年轻人,都怀揣着梦想和对成功的渴望,一两个白手起家实现梦想的故事激励他们不停奋斗。不管是拼背景还是拼能力,在大城市显然更容易找到工作。
有研究表明,西方的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经济低迷时期,缺少多样化雇主的地方失业率要比其他地方高出3%左右,而这也恰恰是我们很多小城市普遍存在的情况,这些城市只有几家大型企业,发展的空间自然容易受到限制。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最新数据统计,2012年全国大多数普通高校和三甲医院都集中在北上广,加上博物馆、体育馆、歌剧院等文化场馆的丰富,让致力扎根北上广的“漂”族们有了更多的追求与希望,这个希望也是对下一代的希望。
四通八达、便利的交通,随处可见的24小时便利店,一个电话马上就到的上门服务……有网友说:自己从小城市考研考到北京,发现学校里的电梯谁都可以坐,而在以前,电梯只允许领导坐,这让我看到了北京的大气和包容。便利的服务是大城市的一个标志,而多元、开放、积极、包容的大城市文化与精神,也深深的让许多人着迷,难以割舍。
一颗种子,淮北为橘,淮南为枳,生长在森林里才有机会成为参天大树,生长在沙漠里就只能枯萎凋零。人的履历是一个打开再合拢的过程——你需要在年轻的时候看到足够多的可能,才有可能在而立之年从容地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好的生涯轨迹一般是20?35岁前以职业发展为核心,在大城市尝试各种可能,有机会就再往上。“你只有一日看尽长安花,才敢在某一天平平淡淡才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