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体育教学是体育教师向学生传播体育理论知识和实践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广大青少年身体素质,渗透德育教育,发展智力,融合美育和劳技的基本形式。体育的特征,决定了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 新课程 体育教学 素质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3)01(a)-0232-01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迎接21世纪挑战、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更是现阶段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总趋势。如何克服现行的学校体育教育弊端,迅速实现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已成为学校体育界讨论的热点,作为一线的体育教师,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1 更新体育评价观念,实现素质教育
按照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力求突破过去注重终结性评价而忽视过程性评价的状况,强化评价的激励、发展功能而淡化其甄别、选拔功能,从根本上建立全新的体育评价指导思想,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建立自评与他评的评价方式。从单一的评价视角转向多角度、多方法的综合质量评价。既要评价教学效果,又要评价教学过程;既要评教师的教,又要评学生的学;既要考评知识、技能的学习成果,又要关注学生的身体发展和体育能力培养以及思想、意志、品质,还要重视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进步幅度与努力求知程度。
2 改革传统教学方式 注重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
传统的体育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主,学生没有自由表达的机会,总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练什么,从而使学生对体育活动产生冷淡,甚至厌倦的心理,这就扼杀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学生的活动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变“要我学”为“ 我要学”,让学生做体育学习的主人,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
2.1 情境教学法
在体育教学中我们体育老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适当的创设教学情境,使每个学生在良好的情境中,通过一定的努力在自己应有的基础上获得成功,这样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2 主体性教学法
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老师要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和领悟能力,將学生进行适当的分组,对不同能力和水平组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和要求,这样才能使学生们在自身基础上,得到更好的锻炼和提高。此外,在教学内容和锻炼方法上,留给学生们思考和发挥的余地,让他们去主动创新,这样即使教学内容和方法适合学生们的自身需求,还锻炼了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和主动精神。
3 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体育教师是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作用。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提出的要求,即是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无论是体育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所以,作为体育教师,首先要树立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其次要端正教学思想,从适应社会需要,培养人才的素质出发,树立以育人为目标的现代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树立学校体育为健身、益智、育德、促美的观点。第三,体育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多处技能。为此,教师除对所任学科知识的融汇贯通之外,还要对相关学科有一定的造诣。同时还要具备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课堂应变能力等。这样,教师在执行体育教学任务时就会得心应手,提高教学效果。
4 要重视对学生体育兴趣和爱好的培养
体育教师要高度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并使之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们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学生更多地获得的是体力和技能,而明显缺少的是对原理的理解和情感上获得的成功感和愉悦体验,也就是说在“懂、会、乐”这三个体育效应中,“懂”和“乐”是薄弱环节。因此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必须在“懂”和“乐”上下功夫。教师要根据教材情况,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发现式”、“问题式”等新颖多变的教学方法和形式,让学生动起脑筋,边想边练;练好了,也明白了。“懂”了原理,学生就可以在以后的体育实践中举一反三。教材有相对枯燥和相对趣味之分,相对枯燥教材教学时,教师运用教法要力求新颖,使学生的情绪不断变化。在学习中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 欲,使学生对枯燥的教材教学不是苦学,而是“乐”学。教师在指导和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时,要充分挖掘学生对运动的内在潜力和乐趣,以良好的教学形式,丰富生动的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并把稳定的兴趣培养为自我锻炼的习惯,使学生学有所得,受益终身。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加强体育基本知识教学,开阔学生视野,教会学生运用知识技能的方法及科学的健身方法,增强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
5 重视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必然。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在身体方面,不仅要求要有健壮的体魄,而且要有健康的心理。因此,要充分利用体育这一独特的教育形式,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培养学生顽强向上的精神,良好的心理品质及坚强的意志,发展他们的想象思维和创造能力;要指导帮助学生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培养他们自尊、自爱、自信。
6 加强课外体育活动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组成部分,是完成学校体育目的和任务的重要组织形式。它可巩固和扩大体育课效果,使学生得到全面锻炼。因此,必须把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应采用选择性自由组合的形式。根据学校现有的条件、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打破原来的班级分组,实施年级分组开放和实施一些普及性和兴趣性较强的体育活动项目,采用单项俱乐部制。各俱乐部由有体育特长的学生负责,为学生提供选择的自己练习手段、练习难度、练习伙伴,创设自主练习的氛围。培养学生自发自主进行体育活动的能力和习惯,使学生充分理解参加体育活动的必要性,结合参加体育活动的乐趣,建立良好的体育生活态度,并获得人际关系需要的满足,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 新课程 体育教学 素质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3)01(a)-0232-01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迎接21世纪挑战、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更是现阶段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总趋势。如何克服现行的学校体育教育弊端,迅速实现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已成为学校体育界讨论的热点,作为一线的体育教师,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1 更新体育评价观念,实现素质教育
按照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力求突破过去注重终结性评价而忽视过程性评价的状况,强化评价的激励、发展功能而淡化其甄别、选拔功能,从根本上建立全新的体育评价指导思想,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建立自评与他评的评价方式。从单一的评价视角转向多角度、多方法的综合质量评价。既要评价教学效果,又要评价教学过程;既要评教师的教,又要评学生的学;既要考评知识、技能的学习成果,又要关注学生的身体发展和体育能力培养以及思想、意志、品质,还要重视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进步幅度与努力求知程度。
2 改革传统教学方式 注重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
传统的体育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主,学生没有自由表达的机会,总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练什么,从而使学生对体育活动产生冷淡,甚至厌倦的心理,这就扼杀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学生的活动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变“要我学”为“ 我要学”,让学生做体育学习的主人,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
2.1 情境教学法
在体育教学中我们体育老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适当的创设教学情境,使每个学生在良好的情境中,通过一定的努力在自己应有的基础上获得成功,这样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2 主体性教学法
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老师要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和领悟能力,將学生进行适当的分组,对不同能力和水平组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和要求,这样才能使学生们在自身基础上,得到更好的锻炼和提高。此外,在教学内容和锻炼方法上,留给学生们思考和发挥的余地,让他们去主动创新,这样即使教学内容和方法适合学生们的自身需求,还锻炼了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和主动精神。
3 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体育教师是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作用。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提出的要求,即是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无论是体育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所以,作为体育教师,首先要树立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其次要端正教学思想,从适应社会需要,培养人才的素质出发,树立以育人为目标的现代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树立学校体育为健身、益智、育德、促美的观点。第三,体育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多处技能。为此,教师除对所任学科知识的融汇贯通之外,还要对相关学科有一定的造诣。同时还要具备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课堂应变能力等。这样,教师在执行体育教学任务时就会得心应手,提高教学效果。
4 要重视对学生体育兴趣和爱好的培养
体育教师要高度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并使之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们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学生更多地获得的是体力和技能,而明显缺少的是对原理的理解和情感上获得的成功感和愉悦体验,也就是说在“懂、会、乐”这三个体育效应中,“懂”和“乐”是薄弱环节。因此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必须在“懂”和“乐”上下功夫。教师要根据教材情况,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发现式”、“问题式”等新颖多变的教学方法和形式,让学生动起脑筋,边想边练;练好了,也明白了。“懂”了原理,学生就可以在以后的体育实践中举一反三。教材有相对枯燥和相对趣味之分,相对枯燥教材教学时,教师运用教法要力求新颖,使学生的情绪不断变化。在学习中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 欲,使学生对枯燥的教材教学不是苦学,而是“乐”学。教师在指导和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时,要充分挖掘学生对运动的内在潜力和乐趣,以良好的教学形式,丰富生动的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并把稳定的兴趣培养为自我锻炼的习惯,使学生学有所得,受益终身。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加强体育基本知识教学,开阔学生视野,教会学生运用知识技能的方法及科学的健身方法,增强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
5 重视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必然。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在身体方面,不仅要求要有健壮的体魄,而且要有健康的心理。因此,要充分利用体育这一独特的教育形式,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培养学生顽强向上的精神,良好的心理品质及坚强的意志,发展他们的想象思维和创造能力;要指导帮助学生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培养他们自尊、自爱、自信。
6 加强课外体育活动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组成部分,是完成学校体育目的和任务的重要组织形式。它可巩固和扩大体育课效果,使学生得到全面锻炼。因此,必须把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应采用选择性自由组合的形式。根据学校现有的条件、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打破原来的班级分组,实施年级分组开放和实施一些普及性和兴趣性较强的体育活动项目,采用单项俱乐部制。各俱乐部由有体育特长的学生负责,为学生提供选择的自己练习手段、练习难度、练习伙伴,创设自主练习的氛围。培养学生自发自主进行体育活动的能力和习惯,使学生充分理解参加体育活动的必要性,结合参加体育活动的乐趣,建立良好的体育生活态度,并获得人际关系需要的满足,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