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究竟什么叫创业?只有拿到投资,7×24小时地玩命工作,在下一轮融资迟迟不到账和同业残酷竞争中度过每一天,这才叫创业吗?
我走过很多区域,和很多创始人聊天,很多的人特别艳羡拿到几千万元、几亿元融资的人,会想为什么我融不到?我想大家都搞错了创业的初心,而且这些拿到钱的创业者也没什么可羡慕的。他们竞争惨烈、压力巨大,你未必可以过那样的人生,那样的人生也未必是你期望的人生。前些年出现了逃离北上广的浪潮,非常多的人承受不了北京的压力,回到二三线城市。
那么,在二三线城市创业有哪些优势?简单来说,就是以下几点———
之前我们做过一个统计,据IT桔子上的数据,两万多个天使轮项目只有不到2000个走到A轮,只有不到500个走到B轮,而且中国95%以上的投资都只发生在北上广深这些大城市,像郑州、济南这些二三线城市,获得融资的概率是非常之低的。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因为本质上大多数的二三线城市的项目都不具备投资的价值,大家创立的都是“生意”,而非具有资本价值的项目,股权投资人看不到股权价值按几何倍数溢价的潜力。有人说,我的项目很好啊,每年利润稳定在100万元,对,这就是生意,生意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你每年有特别稳定的收入和利润,但是有投资价值的项目一定要满足简单、快速、可复制、有规模的特点。
所以,有些二三线企业的创始人和老板跟我说,“老杨你看看,我的企业一年做几千万元的营收,但为什么拿不到融资?傻瓜公司一分钱没有,天天烧钱,却拿到了一大笔融资?”我想说的是,过去做投资是按照市盈率,但在今天这个移动互联网时代,很多投资人投资看的是你这个事儿做多大梦,如果这个梦成了会非常耀眼,我就投你。这也就是为什么滴滴每月亏几亿元还有人愿意投20亿美元的原因,正是因为它这个梦做得足够大。
当然,大家要明白,这个梦不是“市梦率”的梦,不是春秋大梦,而是项目的成长性。换句话说,你看创业板的所谓市梦率和主板蓝筹股比较,创业板大多数高PE倍数公司的业绩成长性,要好于有稳定现金流和股息率的主板蓝筹股。
我个人特别反对苦逼式创业,你既然选择了创业就应该享受它,每天兴高采烈,以苦为乐地享受它。即使走在创业最泥泞道路上,也应该保持玩泥巴的状态。这个过程中不应该攀比,不一定融多少资,不一定公司员工从几人到几千人。
一系列事实已经告诉我们,把企业做大未必是好事,那样压力会更大。今天出现非常多在垂直细分行业做成功的企业,创始人承受不了巨大的竞争压力,最后选择了合并,像滴滴和快的,58和赶集等。其实走到那个阶段的人压力是极其大的,真正从健康和幸福的角度,大可不必。我们不要仅仅艳羡有些成功的神奇和快速,更应该看到背后所付出的血腥和惨烈。我们好好在二线城市慢节奏享受幸福的创业,安心做一个小而美的公司没什么不好。
当然,作为在二三线城市创业的创始人,不能只是低头拉车,更要仰望星空,争取给自己的创业项目插上互联网和资本的翅膀,你才可能在这个时代生存和立足。
互联网不是工具,而是基础设施。就像100多年前的蒸汽机,并不是一个驱动纺织机的工具,而是改变动力方式和效率的基础设施,这一基础设施的效率,足以改变整个社会的生产方式。所以,在未来淘汰我们的不是互联网,而是我们不去拥抱互联网。
现在最受投资人欢迎的是既有新模式还有营收的公司,投资没有营收、利润的公司那是最疯狂的投资阶段才会发生的事情。我们作为二三线的融资者要接地气,如果再加上有营收,有互联网基因,那就是最好的创业项目。
结合二三线城市的特点,做出一个既能够顺应时代,又能兼顾自己传统能力和资源的模式,才是当下二三线城市创业者最应该探索的模式。
第一,把行业与“互联网+”相结合。新的模式不外乎都是优化行业效率,创造新的价值,提升用户的体验。思考将传统行业,特别是消费、服务类行业在互联网基础设施上做转型升级,将传统重模式变轻,效率变高。正如刘强东一直以来强调的电商核心竞争力是成本+效率,而非我们一直认为的价格。今年好多做大了“扯着蛋”的“大项目”,既没有提高行业运营效率,也没有降低成本,比如洗车和上门保养。
第二,当你既想跟一线城市做链接,又苦于没有特别先进的模式的时候,你要学会“找干爹”“傍大款”,学会跟他们做链接。我建议大家寻找一批这样成长型公司做它们的地方性合作伙伴,既能够连天线又可以接地气,你学会了企业经营,还积累了资源。
对于一个企业的创始人来说,学习能力是一切能力的核心,一切伟大的成功者都是伟大的学习者。你一定要保持时时学习的心态,要知道“澡堂不如课堂,牌桌不如课桌”。
创始人要多往外走,去到国内的一线创业城市看看,吸收一下他们的经验,最重要的是学习他们的视野和格局,学习人家的思维模式。将自己创业的“天线”连上去,而不是做一个只会低头拉车苦逼的创业者。
我走过很多区域,和很多创始人聊天,很多的人特别艳羡拿到几千万元、几亿元融资的人,会想为什么我融不到?我想大家都搞错了创业的初心,而且这些拿到钱的创业者也没什么可羡慕的。他们竞争惨烈、压力巨大,你未必可以过那样的人生,那样的人生也未必是你期望的人生。前些年出现了逃离北上广的浪潮,非常多的人承受不了北京的压力,回到二三线城市。
那么,在二三线城市创业有哪些优势?简单来说,就是以下几点———
不是项目,是生意
之前我们做过一个统计,据IT桔子上的数据,两万多个天使轮项目只有不到2000个走到A轮,只有不到500个走到B轮,而且中国95%以上的投资都只发生在北上广深这些大城市,像郑州、济南这些二三线城市,获得融资的概率是非常之低的。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因为本质上大多数的二三线城市的项目都不具备投资的价值,大家创立的都是“生意”,而非具有资本价值的项目,股权投资人看不到股权价值按几何倍数溢价的潜力。有人说,我的项目很好啊,每年利润稳定在100万元,对,这就是生意,生意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你每年有特别稳定的收入和利润,但是有投资价值的项目一定要满足简单、快速、可复制、有规模的特点。
所以,有些二三线企业的创始人和老板跟我说,“老杨你看看,我的企业一年做几千万元的营收,但为什么拿不到融资?傻瓜公司一分钱没有,天天烧钱,却拿到了一大笔融资?”我想说的是,过去做投资是按照市盈率,但在今天这个移动互联网时代,很多投资人投资看的是你这个事儿做多大梦,如果这个梦成了会非常耀眼,我就投你。这也就是为什么滴滴每月亏几亿元还有人愿意投20亿美元的原因,正是因为它这个梦做得足够大。
当然,大家要明白,这个梦不是“市梦率”的梦,不是春秋大梦,而是项目的成长性。换句话说,你看创业板的所谓市梦率和主板蓝筹股比较,创业板大多数高PE倍数公司的业绩成长性,要好于有稳定现金流和股息率的主板蓝筹股。
我个人特别反对苦逼式创业,你既然选择了创业就应该享受它,每天兴高采烈,以苦为乐地享受它。即使走在创业最泥泞道路上,也应该保持玩泥巴的状态。这个过程中不应该攀比,不一定融多少资,不一定公司员工从几人到几千人。
一系列事实已经告诉我们,把企业做大未必是好事,那样压力会更大。今天出现非常多在垂直细分行业做成功的企业,创始人承受不了巨大的竞争压力,最后选择了合并,像滴滴和快的,58和赶集等。其实走到那个阶段的人压力是极其大的,真正从健康和幸福的角度,大可不必。我们不要仅仅艳羡有些成功的神奇和快速,更应该看到背后所付出的血腥和惨烈。我们好好在二线城市慢节奏享受幸福的创业,安心做一个小而美的公司没什么不好。
创业的“天线”也要连上去
当然,作为在二三线城市创业的创始人,不能只是低头拉车,更要仰望星空,争取给自己的创业项目插上互联网和资本的翅膀,你才可能在这个时代生存和立足。
互联网不是工具,而是基础设施。就像100多年前的蒸汽机,并不是一个驱动纺织机的工具,而是改变动力方式和效率的基础设施,这一基础设施的效率,足以改变整个社会的生产方式。所以,在未来淘汰我们的不是互联网,而是我们不去拥抱互联网。
现在最受投资人欢迎的是既有新模式还有营收的公司,投资没有营收、利润的公司那是最疯狂的投资阶段才会发生的事情。我们作为二三线的融资者要接地气,如果再加上有营收,有互联网基因,那就是最好的创业项目。
结合二三线城市的特点,做出一个既能够顺应时代,又能兼顾自己传统能力和资源的模式,才是当下二三线城市创业者最应该探索的模式。
那么,具体来说应该怎么探索这样的模式呢?
第一,把行业与“互联网+”相结合。新的模式不外乎都是优化行业效率,创造新的价值,提升用户的体验。思考将传统行业,特别是消费、服务类行业在互联网基础设施上做转型升级,将传统重模式变轻,效率变高。正如刘强东一直以来强调的电商核心竞争力是成本+效率,而非我们一直认为的价格。今年好多做大了“扯着蛋”的“大项目”,既没有提高行业运营效率,也没有降低成本,比如洗车和上门保养。
第二,当你既想跟一线城市做链接,又苦于没有特别先进的模式的时候,你要学会“找干爹”“傍大款”,学会跟他们做链接。我建议大家寻找一批这样成长型公司做它们的地方性合作伙伴,既能够连天线又可以接地气,你学会了企业经营,还积累了资源。
最后,学习一线城市的企业经营,同时积累资源。
对于一个企业的创始人来说,学习能力是一切能力的核心,一切伟大的成功者都是伟大的学习者。你一定要保持时时学习的心态,要知道“澡堂不如课堂,牌桌不如课桌”。
创始人要多往外走,去到国内的一线创业城市看看,吸收一下他们的经验,最重要的是学习他们的视野和格局,学习人家的思维模式。将自己创业的“天线”连上去,而不是做一个只会低头拉车苦逼的创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