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吟唱

来源 :文艺新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1gwe52rg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沦落到今天这种被边缘化的境地,当代诗歌本身也难辞其咎。翻开诗歌杂志,翻开各种诗选和诗集,好诗寥若晨星,要么“白”如开水,要么晦涩如“天书”,此其一。其二,诗歌顾名思义是要“歌”,不论诗如何现代,其音乐性都是不容忽视的。
  现在高校的评价体制重科研,轻创作,即便如此,还是有一些人在这种评价体制的指挥棒的空隙中,“不务正业”地耕作自己那一小块自留地,目的是为了“将这个沉重的包袱放下,多少年来它压得我寝食难安”。《地平线》的确让人眼睛一亮,似曾相识又与时代相隔,根扎在“五四”,又是这个时代的产物。全集仅有诗五十余首,却写了二三十年,首首都是心头的肉,灵魂的血。诗集依照其主题,主要分为三大诗群:“远方诗群”、“情爱诗群”、“故乡诗群”,它们互为因果,共同构成诗人完整的心灵轨迹。
  远方诗群
  远方意象在当代诗人海子笔下得到空前发挥:“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更远的地方 更加孤独”(《远方》)。远方充满一种虚无的生命底色。《地平线》集中的远方意象与此有同也有异,同的是远方最终都指向虚无,“抬望眼,远方一片空白/原来那是盲人的眼光”(《远方》)。异的是《地平线》更强调为追寻理想的进取精神和理想破灭的心有不甘,尽管“地平线遥不可及/天地的尽头空虚又迷茫”,还是要向前走去,“天空留不下我们的痕迹/但风能见证我们的飞翔”(《出发》)。
  这类诗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近乎偏执:“是走是停不都是一天/没人规定时辰等于里程/去路来路不都一样/山重水复 柳暗花明/为何要趁这淡月疏星……凡人的脚怎能丈量完无边的大地/为何不将起点当终点/在梦里的乾坤任意驰骋”(《人迹板桥霜》)。一问一答的对话其实是诗人清醒而痛苦的内心矛盾的呈现。然而,明知前面是虚无还要向虚无走去,哪怕前行、奋斗的背后仍是一颗孤独茫然的心:“排着整齐的队伍/掠过碧水蓝天/你清脆的雁铃/唤起千万道视线/把你望断/望断在天地之间”(《大雁》),因为它们的终点本来就“不在人间”,因为它不愿“学地上的鸟儿,在人间上下腾翻,低下高昂的头颅,将铁的双翅收敛”。
  “它一次次从风中抬起头/凝视远方,不放过一个人影/它想你应该上路,早该起程/因为季节已近尾声。” 明知道远方空无所有,但心愿未了,宁愿如孤树一般守候。但“天地间除了巨大的留白/地平线上始终不见人影。”即便这样,诗人还是心有不甘,守株待兔般等待,等待奇迹的出现,哪怕是微茫的希望。
  在《谜语》这首出色的诗中,一开始呈现出诗集中少有的激昂和乐观。“你站在地平线上/ 随旭日一起东升/你是鞭影,你是鼓声/我跳动的心房是你的足音”。将“远方”喻为我们追求的理想和希望,但很快被虚无淹没。“抓到你时两手空空/没抓到你时心满乾坤……你是昨日,你是明朝/你是盲人夜里的灯”。《地平线》诗集中几乎所有的诗都充斥着这种复调的变奏,前面的乐观美好总要被后面的虚无和悲观怀疑所取代所覆盖。远方是什么?是谎言般的承诺,是无语而惘惘的天空。虽然这种覆盖使得诗集缺乏那种昂扬奋进一往无前的精神,但不正是这种怀疑踯躅,这种失落与彷徨更彰显出心灵的深度吗?!
  这类诗歌还包括诗集中唯一的一首长诗《在一条冻溪边的小屋里》,写得大气恢弘,饱含生命汁液,是作者有感于马克·吐温的《佩波安与西格温》而作。原诗描写的是春天和冬天的更替,诗人将主题改写为对生命历程的回顾,既是四季的轮回,又是生命的写真,诗中的老人其实是我们每个人,走过春,走过夏,走过秋与冬。“呵 在年少的时候/我们的心何尝不与你一样/那时岁月的风拂着我们的柔发/不安分的心儿与日俱长”。远方,只有远方才有这种力量,让人抛弃故乡,吸引不安分的少年去闯那飘泊不定的放浪生涯,正因为走过那段人生历程,生命才丰厚,尽管人生本质上不圆满。
  情诗诗群
  这一诗群的气质较复杂,同一诗中,常有两种不同语调交替书写:青年语调和中年语调。前半首往往散发出浓郁的青春气息,但大多数诗到了中段都会有一个突变,一个节制的中年语调会在后半首突然现身,发出“此情只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悠长感慨,导致了作品内在结构的分裂。
  在《迷藏》中诗人写道:“像小时候躲的迷藏/你就藏在不远的地方/街角 地铁口或城墙上/我能嗅到你的气息/听到你跳动的心房”。诗人将线性的时间思念转化为一种富于弹性的空间感受迷藏,在这种弹性空间里,弥漫着爱人的气息与发香。但诗人笔锋一转,从第二段重新拉开距离,至第三段,发出这样的呼号:“不 你没躲在附近的街角/地铁口或倾圮的城墙/而是早早离开了我们捉的迷藏”。这样的梦游太容易惊醒,人生再一次陷入了扑空的结局。在《总有一天》中,诗人写道“那些未了的情,已了的缘/早隐遁在红尘万丈间/那些年轻亲爱的面影/早已凋谢,却永远鲜妍。”春梦如痕,往事如风,然而,它们又都像“一封封退回的信笺”,变黄变旧,只有再寄到“来世的来世,天外的天”。《睡美人》一诗中的睡美人如香港导演关锦鹏导演的《胭脂扣》中的如花。“苦等千年只等来空空的人间/在无限遗恨中你紧闭双眼”。同样是对爱情的反讽。
  出于内心的本真,情诗群成为诗人青春期的延长,没有终点,但它的最大尴尬就是与过去交错,遭遇中年。“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时空不再,悔之已晚,充满着无所不在的人生错失感。“当我两手空空从远方回来/你已消失在红尘万丈”(《又想起了我们一起的时光》)。“只恨没做个青春的备份/藏在光阴的锦囊/没买个超大的硬盘/储存我们一起的时光/那样再无情的时间也吹不落/我们的聚散离分/那样你年轻时的模样/可以无限的回放”(《你也许就在这个城市》)。思之浓,悔之深充溢在字里行间,满怀憾意的心路无法终结于有生之年。正如《后记》中所说“人生有三件东西一旦丢失便永远找不回来,它们是:故乡,青春和爱情。但越找不回来越要去寻找,在寻找中似乎得到,又在得到中永远失去,这就是人生的悖论!是压在一代代人心灵上沉重的磨盘”。“远方”对于情爱成了永久的缺憾:他的人生目标面向未来,情爱则面向过去。在这里,我们看到远方情结的内在分裂,“远方”在情爱里有了否定的意义。   作者在诗中化用不少古典诗词的意境,如“巴山夜雨涨秋池/烛光摇曳着前尘往事/千年前埋下的伏笔/今生能否重启”(《巴山夜雨》),诗人化用这些古典意象,与古人做了千年的应和,在旧的意境中开发出符合这个时代的新的意义。在另一些诗中,作者又大胆使用时下的网络语汇,构建出极其时代感的新意象,显出作者对形式的可贵探索:“用google巨大的引擎/掘地三尺/用百度超音速的千里眼/……/一大堆同名中/没一个是你”(《哑谜》),这种网络语言的活用使得诗歌极具现代气息。
  故乡诗群
  诗人在想象中回到故乡,但更像是故乡的孤儿,故乡返照出的不是心灵的温暖而是心灵的孤独。“再见了,冬天熊熊的炉火/曾烤得全身痒痒,骨节松酥/而今只从每家门缝挤出/远远的像一条没有热量的红绸”。诗人的成长总是伴随着爱情、故乡与亲情的分离,在诗中一再读到死亡意象:“可你已不是从前路/母亲的坟墓小如拳/每从你上面走一趟/从前的路吹到天边”(《那条路》)。诗人仿佛进入了老年时态,站在生命的尽头回望人生,一切悄然老去,充满死亡气息。“我独自在山野间游荡/到处是熟悉的面庞/有的快与大地齐平/有的高耸如山的鼻梁……/长眠的故人 大地的新娘/你们曾花枝招展告别故乡/一步一回头 留下的是/你们依依不舍的目光”(《我独自在山野间游荡》)。将死亡比喻为出嫁,嫁给大地,长眠不起,鲜艳的死亡里憾意深深。故乡记忆直接和死亡关联重合,表面上“欢欣鼓舞”,实则是深深的哀悼与祭奠。
  《乘坐光年的船》一嗟三叹,写尽写透了对于亲人的思念:“乘坐光年的船/回到你红火的炉畔/无边月 浸透了夜浸透了山/……/光年的船飞过三十载/你离人世愈来愈远/远得连梦中你的脸都拼装不全”。作为一个源于乡村的成功奋斗者,抒情主人公对城市似乎始终有着隔阂,保持一种局外人的视角。然而,“当故乡的心已被掏空,当游子的心已经钙化,你把故乡开成一朵纸扎的花”(《杜鹃花》)。在都市是异乡人,在故乡又是旁观者,无根的漂泊,心无定所,这何尝不是现代人普遍的精神共感?!
  除三大诗群外,诗集中还有一些个性鲜明、无法归类的作品,如《红柿子》:“晚秋的红柿子/孤独的灯笼/摇摇欲坠在/光秃秃的枝头”。开篇塑造了一个孤独的守望者形象,面临着死亡与腐烂。“到底与谁有约/这样痴痴地守候/有谁正向你走来/这样引颈凝眸”。最后才揭开谜底:“没有谁来 不是守候/冻红的脸 不放松的手/只为点燃天地间最后一点红”。在末尾呈现出诗集中少有的亮色和大气。
  《谁能校对时间》是诗集中少有的较晦涩难懂的诗篇,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诗人寄寓了强烈的人文关怀,虽然身在象牙塔中,但眼看着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整个社会价值观紊乱,年轻一代精神迷茫,诗人忧心忡忡。“生物钟大面积颠倒/夜是昼 昼是夜/黄昏从地底爬出/黎明再钻入地底”。作者对此大声喊出了“谁能校对时间/谁能校对倾斜的大地”这样振聋发聩的诗句。“旭日唤不醒铁锁的梦/ 疏星淡月下繁霜满地/ 早起的先驱者啊你们在哪里/ 山头上的号角为何迟迟不吹起?!”这首诗和《那一代》有着相互映衬的关系,也让人想起北岛的早期诗作,一样是带有悲观却又洋溢着理想主义的光芒,这些诗已经超出个诗人个体的低吟浅唱和心灵独白,而上升到对于社会关注的层面。
  在今天这样一个后现代碎片漫天飞扬,诗歌日益远离大众,走向穷途末路的时代,诗集《地平线》却像一杯陈年的酒,让我们从喧嚣的世界退回内心,其纯正的艺术品味和流畅的乐感,让人耳目一新。时间将淘尽一切的浮沤与泥沙,但总有一些东西会在时光中永存,其中不知能否有它。
  (作者单位:湖北科技学院)
其他文献
曹军庆的小说不是那么好懂。这个所谓的“好懂”是指那些可以一口气读完就大致明白是怎么回事的小说,有的让人回味无穷,有的没有余味读着热闹好玩也不错。他的小说不是这样,他讲的故事都是曲里拐弯的,他想要表达的东西也让人有些捉摸不透。从以前的乡土写作到近来的县城叙事,曹军庆一直喜欢用一种冷峻严肃的先锋书写来表达他对现实狭缝的思考。所以,读他的小说需要琢磨和耐性,犹如喝一杯浓茶,初品有几分苦涩,慢慢地就舌底生
期刊
有人说:“创新”是西洋画的基调,中国画的焦点是“承传”。就是说,西画必须花样翻新,挑战前人,甚至要推倒重来,唯此才可能在艺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中国画强调以古人为师,重视师徒之间的陈陈相因。所以,临摹是中国画学习的一个重要阶段,以至很多国画大师都有临摹前人的画稿传世。  但是,“承传”并不是说没有变化和创新,比如自唐、宋以来确立的工笔花鸟画传统,经过元、明、清三代的写意和大写意的变革,尤其是清代宫廷
期刊
陈波作品
期刊
一部长篇小说,它的架构是否恢弘,往往取决于它的题材,它所构建的社会图景。孝感市作家余行玉新近出版的多卷本长篇小说《恶姑塘》所描写的,不过是发生在一个偏远山沟里,两个宗族的世仇纠葛,无论是所涉及人群,还是争斗场面,都说不上宏大,但全书的整体架构却是气势恢弘,大气磅礴。  以厚重的笔触抒写过往,撕开“曾经刻骨铭心的伤痛与痛彻心扉的谬误”伤疤,意在警醒世人:历史不能忘记。  余行玉的长篇小说,大多取材于
期刊
一、真挚、朴实的家国情怀  《黑马》是一部反映个人命运的自传体小说,作品通过对文均坦70年人生历程的描写,将中国20世纪近70年来的历史风雨寄寓在个人的人生历程中。作品既描写了文均坦从解放初期沔阳协和祥的一个小老板到湖北侨光石化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的人生历程,又详细描写了文均坦在这几十年中的坎坷经历;他经历了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乱世、也经历了极左路线给予他的天灾人祸;他和改革开放的历程一同成长,将三万元
期刊
在刘勰的文论思想中,“史传”也是中国古代文体的一个方面,在《文心雕龙·史传》篇中,刘勰对史书的来源及其写法做了一次全面的阐释,既提出了自己的历史观,也从文体论角度讨论了史书书写的文体论价值。  《史传》对“史”、“传”两种文体的产生、发展和变化情况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史”起源于史官言论和事例的记载,“传”则起源于对经书思想的传达;从记录言论看,记言之史在《尚书》中形成,从记载史实看,记事之史在《春
期刊
李玖久将自己历年创作的小戏、小品等作品精选结集为《心声》,即将付梓,嘱余为之作序。  我于1997年到市文化局工作,开始认识李玖久,那时他便在省黄梅戏剧院戏曲艺术创作研究室工作。当时我就发现他热爱戏曲,热心从事黄梅戏历史、理论研究,可谓是一个有心人。  李玖久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乐观随和,热爱生活,热爱工作,不管你布置什么工作,他一是不讲价钱,二是完成任务快。你如果不满意,他立即重来,从未抱怨。也许是
期刊
《边走边看》是著名作家刘继明发表在2014年《长江文艺》第9期的中篇小说。或许,相比他的《我爱麦娘》、《前往黄村》、《启蒙》、《江河湖》等影响很大的作品,这部小说不免显得平淡,尚未引起读者的特别注意。但,《边走边唱》在刘继明的整个创作脉络中是不容忽视的。该小说在乡村书写的整体性框架下,彰显江汉平原的地域气质,传递了返回生命之根的写作姿态与情怀,开拓底层叙事的文化维度和给底层世界注入可贵的亮色和温暖
期刊
创作规模上,2014年中短篇小说与往年持平,但从文体角度及艺术品质来看,这一年的短篇小说与中篇小说却处于失衡态势。相较而言,中篇小说是时间尺度上的文体,由于容量更大而给作家留有更多的叙事空间,无论是思想开掘方面,还是艺术拓新上都更易有所作为。而短篇小说则不同,依照鲁迅的说法,“才开头,就完了”。他的意思是说,短篇小说不苛求线形时间上的故事性,而主要在一个片段或某个时点上做文章。这个意义上,短篇小说
期刊
在人们不断慨叹:“文学越来越被边缘化”的今天,“经济搭台,文学奖唱戏”的各种闹剧正在全国各地轰轰烈烈地不断上演。一时间,文学奖成为了各路商家和别有所图的人的必争之地,并且日渐成为了文人们互相角逐的名利场。早些时候,全国人大代表、著名作家阿来对国内文学奖出现的诸多乱象提出了直言不讳的批评。阿来指出:“国内有的文学奖项到后来都不是在评作品了,有点像是在评先进。”“一次得奖十几个人,甚至几十个人,大家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