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闻道,夕死可矣

来源 :祝您健康·文摘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wd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人的死亡感受、死亡概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那些早早经历过生死的人,对死亡的感受和认识,是超过一般人的;而对一般人来讲,往往是经历了亲人病故死亡之后,才有了对死亡的心理感受;但对大多数人来说,有这种感受是进入中老年之后,而且,随着岁月的更迭,这种心理和情感越发强烈。作家贾平凹说,依他的经验,三十岁以前,从来是不思考到死的,人到了中年,下一辈的人拔节似的往上長,老一茬的人接二连三地死去,死的概念才动不动冒在心头……
  贾平凹在《愿人生从容》一书中给我们“画”出一幅幅人们对待死亡的众生相。有一种是参破生死的人,比如那些哲学家、高人、真人,他们对死从容不迫。另外一种是那些糊里糊涂的人,对死没有恐惧。还有一种是高不成低不就的人,他们最恐惧死,又最关心死。
  怎样理解贾平凹曾说的“死去有死去的好处”?死,是一种“得道”。贾平凹说:“孔子有句话,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当我第一次读到这句话,我特高兴,噢,孔圣人说过了,早上得了道、晚上就应该死了,这不是说凡是死的人都是得了道的吗?那么,这死是多么高贵和幸福,而活得长久的,则是一种蠢笨。”
  如果这样理解,死就是“得道”,既然“得道”了,死亡有什么可怕的?所以,“既然死是人的最后归宿,既然寿的长短是闻道的迟早,既然闻道而死去的时候是一种解脱和幸福,那么,对于死应该坦然。”
  死也是有价值的。小人物的死,遗体捐献出去。贾平凹的一个画家朋友,“说他死后,眼睛得献给XX医院,心肺得献给XX医院。”历史上大人物的死譬如秦始皇,“评价一个人的历史功过就得依此人死后是否还造福于民。秦始皇死了那么多年,后人发掘了个兵马俑坑,使中国赢得了那么大的威名,又赚了那么多旅游参观的钱,这秦始皇就是个好的。”这样的小人物、大人物,都是死得其所。
  死亡是人人平等的。可是,人性里最大的可悲处是不能享受平等。试想,我们作为一个平头百姓,平日里看不惯以权谋私,看不惯不公正的发财,提意见呀闹斗争呀地要平等,可彻底消除贵贱穷富和男女老幼界限的最平等的死到来时,却不肯死,不死不行时,才依依不舍地去了……
  总之,对待生死,可以见出一个人的生命观、人生观、宗教观乃至幸福观。对死恐惧,恐是人之常情,但是,缺乏对死亡的认知和一个正确的态度,则是愚蠢的。
  对于死亡的看法,罗素有一段话:当想到死亡问题时,最好以一种坚韧的观点,从容而冷静地去思考它,而不要有意地去降低它的重要性,相反地,对于能超越它应感到一种骄傲。
  (摘自《大众日报》)
其他文献
菲斯分为老城、新城和新市区。老城是世界上现存最大规模的典型中世纪风格的城市之一。作为阿拉伯人聚居区的菲斯老城,有着深厚的宗教、传统文化和哲学根基,198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为“世界文化遺产”保护地区,世界重点文物紧急抢救项目。  菲斯古城占地250公顷,由伊德利斯二世兴建于公元808年,是摩洛哥的第一座皇城,保留着浓厚的阿拉伯色彩。古城区有十几千米保存完好的城墙,还有十几座保存完好的城门。据
期刊
火鍋里有中华文化。比方说,火锅热,可谓亲亲热热;火锅圆,可谓团团圆圆;用汤水处理原料,可谓以柔克刚;不拒荤腥,不嫌寒素,用料不分南北,调味不问东西,山珍、海味、河鲜、时菜、豆腐、粉条,来者不拒,均可入锅,可谓兼济天下;荤素杂糅,五味俱全,主料配料,味相渗透,食者各取所需,烫而食之,又体现了中庸之道,中和之美。  围在一起吃火锅的,叫伙伴。“伙伴”原本写作“火伴”。古代兵制,五人为列,二列为火,十人
期刊
一个世纪以来人类的身体具体发生了哪些变化?  更高  从1914年到2014年,全世界18岁男性的平均身高从162.4厘米上涨到171.2厘米。在100年间,中国男性和女性的平均身高分别增长了9.2厘米和9.5厘米,世界排名分别上升了37位和47位。2014年,18岁中国男性的平均身高达到171.8厘米,18岁中国女性平均身高达到159.7厘米,均超出世界平均水平。  更胖  全世界人口身材逐渐由
期刊
近日,《国人膳食营养健康大数据报告》显示,国人每日摄入的食物种类普遍不足5类,相对比较单一。而且,12类食物中,水产品、奶类、薯类和杂粮摄入不足。  从性别来说,女性平均吃4.89类食物,高于男性的4.75类。而从年龄来说,“越老越会吃”,18~29岁平均每天吃的食物种类达4.61类,30~45岁的人平均吃4.82类,45岁以上的人平均吃5.04类。  膳食模式对健康非常重要 “我们做过中国高血压
期刊
嘉靖年间,京师有个姓周的裁缝,技艺娴熟,颇有声名。凡是经他手裁制的衣物,穿在身上,无论长短、宽窄,均不差分毫。有个御史慕名前往,让他做一件圆角领(明代官员的一种礼服),周裁缝跪在地上,问御使的任职年限。御史不解,问:“做衣服为何要问这个呢?”周裁缝回答说:“小人问这个,正是为了裁剪衣物的需要。如果是初任官职,定会意气风发,身体就会微微后仰,做衣服時就要后短前长;等在职一段时间之后,心态稍微平静了,
期刊
吴晗有一子一女,但都不是亲生。吴晗的妻子袁震不能生育,1956年,康克清帮他们从孤儿院领养了一个女孩,就是小彦。小彦4岁时,吴晗的秘书郭新华抱来一个几个月大的男婴。从此,小彦有了弟弟小双。  1965年,吴晗创作的京剧《海瑞罢官》被定性为“大毒草”。1966年5月的一天,老师布置学生写批判吴晗的稿子,特别点名要小双写。小双幼小的心里塞满了疑团:爸爸怎么会是坏蛋呢?小彦那时读小学五年级,从学校回来,
期刊
1922年,17岁的丁玲和比她大一点儿的湖南桃源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校友王剑虹来到上海,后来去了南京。这年秋天,瞿秋白等一批年轻的共产党人来南京开会。很快,瞿秋白以渊博的学识、传奇的经历、俊逸的气质与卓越的口才,打动了这两个迷惘中的女孩。在瞿秋白的劝说下,丁玲与王剑虹在中共主导的上海大学就读。  上海大学对丁玲影响最大的老师,是社会学系的主任瞿秋白。课余时间,他给丁、王讲俄罗斯文学,教她们学俄语。丁玲
期刊
杨湾是个不知名的小村落,离著名的莫干山风景区(浙江德清县境内)只有17千米路。举目四望,周围都是连绵的小山。这里风景秀丽,云雾氤氲,恍若仙境。漫山遍野的翠竹染绿了山坡,连绵起伏的山峰演绎着动人的神话故事。我想,如果把群山比作手掌,那么杨湾就是掌上的明珠。  杨湾村还有一条与之同名的溪流。它从莫干山顶出发,把那些散落在石缝里、竹叶下甚至树根下纯净的水珠凝聚起来,组成浩浩荡荡的队伍,一路逶迤而来,流经
期刊
汉女穿上满人旗袍,是20世纪20年代初的事。那时的旗袍,全然不是今人所熟悉的模样。袍子绝非紧身裁剪,虽然袖口和衣裾镶边装饰,但它是宽肥的,是不开衩的,袖口是平大的,衣长可盖住脚踝。  1926年創刊的《良友》画报,每期封面均是名利场中时髦人。封面女郎的衣着和精神气质传递着美丽、摩登、魅力的信息,无疑成为时尚的模本。  1929年伊始,令人惊诧的一幕出现了。女人们“呼”地一下,把旗袍从小腿提升到了膝
期刊
在中国近代绘画史上,集政治家、美术家和社会活动家于一身的,唯独何香凝(1878-1972)。何香凝,广东南海(今广州市芳村区)人,出生在香港一个富商家庭,从小性格刚毅有主见,特别爱听太平天国女兵的故事。何香凝反对父母要她缠足,并买书本自学,遇到不懂的字就请教哥哥,她的学问就是从自学开始的。  廖仲恺的父亲侨居旧金山多年,曾留下遗嘱:儿子必须娶个大脚妇女作媳妇。但在19世纪末,中国见不到多少大脚妇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