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美术欣赏课中进行四步教学法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yanmeim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术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是提高审美能力、审美趣味的重要途径之一。它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格,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有助于学生追求精神美与形体美的统一,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加强美术欣赏教育。
  关键词:感知 分析 理解 评价
  人的审美能力是在审美活动的实践中提高的,而美术欣赏是最重要的审美活动之一。美术欣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而且对他们性情的陶冶、情感的丰富以及高尚趣味的养成,具有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美术欣赏是一个观察体验、品味感悟作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感受、体验、分析、判断,从而获得审美享受以及一定知识。美术欣赏与其他艺术门类的欣赏有所差异,但它们也有共性,即必须经过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形式到内涵的探索过程。
  在新课程理念的推动下,我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尝试了“感知—分析—理解—评价”四步教学欣赏法,受益匪浅。教学最重要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获得知识、信息和个体的健康成长以及整体综合素质的提高。下面,我结合《格尔尼卡》具体阐述“四步教学法”的过程。
  一、感知阶段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感知的主体,他们在观赏美术作品时,最初的感受往往是获得美感的重要基础。如果在学生还没有对所欣赏的作品有所感觉时,教师就把一大堆理论知识塞进他们的肚子里,学生会消化不良,最终教师和学生都很累。美术欣赏教学从感知入手,既符合认识论的规律,也体现了欣赏教学自身的特点。美术作品是借助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而存在的,艺术形象具有高度的直观性、可感性,对其把握不能通过理性的推断而必须从感性的体验开始。
  例如,在欣赏《格尔尼卡》时,教师首先可启发学生举一些趋向性的名词,也就是让学生了解初中美术欣赏课的基本内容、美术常识和一些美术欣赏的常用术语,如对比、节奏、和谐、协调等。以上所提示的术语,仅供学生感知作品时进行参考,这样可使学生有备而赏,从而缩短与欣赏内容的距离,进行初步的感知。其次,教师不要急于讲解,而是要让学生读画四到五分钟,再请他们说说自己对作品的第一印象。这样做可以让学生主动地去发现作品中所存在的客观事实,充分地感知。同时,用书面语言及简短的话语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也是欣赏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表达的过程就是一个体验的过程,就是一个进一步感受和深入理解美术作品的过程。
  二、分析阶段
  分析指的是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形式语言进行分析,包括构图、色彩、明暗、线条等。通过分析美术作品的形式语言,学生就能够弄清作者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分析阶段必须以学生的感知为基础,感知解决的是“怎么样”,分析解决的是“为什么这样”,有了前者,才会有后者。感知是动态的,符合中学生的心理,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兴趣、热情;而分析是静态的,是对动的补充,有利于提高中学生的思维水平。因此,这一阶段既是巩固、提升学生对作品的审美感受的过程,又是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审美法则的过程,它是整个欣赏教学进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
  例如,在欣赏《格尔尼卡》这幅作品时,教师可以“你看到了什么”的提问为线索,引导学生发现作品的点、线、形、色等要素,放手让学生认真观察、自由讨论。学生在分析讨论中理解了作者运用象征性的独特艺术语言,利用立体主义的表现手法,通过几何形的分解与重新组合,形成一种动荡不安的形式,表现出了人们惊慌、恐惧、奔跑、呼嚎的主题。这其中强烈的夸张变形,是毕加索的创作风格,他寻求以变形强有力地表现自我。因此,教师不应引导学生从自然的像与不像的角度去评价作品,而应使学生理解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区别。
  三、理解阶段
  任何美术作品,除了作者表面展示的形象外,其后还蕴含着某种意义,或者说是作者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理解阶段是教师引导学生对作品中蕴藏着的丰富的思想内涵进行深入挖掘的过程。它是比分析阶段更深、更广地把握作品,从而获得更高层次审美愉悦的阶段。欣赏教学的教育功能主要就是在这一阶段实现的。著名艺术家豪泽尔提出:“人可以生来就是艺术家,但要成为鉴赏家,却必须经过教育。”教师要在美术欣赏课中体现再教育的过程。
  以欣赏《格尔尼卡》为例,教师可以“作者用作品想要传递的信息是什么”为引导,让学生结合创作的时代背景,充分展开讨论。教师在此时应设法引导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对学生的各种意见采取宽容的态度,并适当做一些带有启发性的补充说明,以加强学生对作品的艺术语言特征和文化方面的理解。最终,教师要使学生理解作者创作此画是为了表达对法西斯势力的愤恨,激起学生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的心潮,进而使学生可以认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和一个时代。这就是作品的社会价值,教师就是要从美术作品中包含的社会价值去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念,从而达到教育目的。
  四、评价阶段
  评价阶段是指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前面各阶段所获得的感受、体验、认识对作品进行再度审视,从而得出有创见的个人见解的过程。学生在进行了前面的学习活动后对美术作品做出总体的看法,这种看法可以是自发式的表达,很简单地表示喜欢或不喜欢。教师在此阶段一方面应当引导学生自由、充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对各种不同观点采取宽容态度,不搞价值强加。另一方面,教师要做出必要的补充说明或修正指导。尤其是涉及主义感、道德感、责任感、文明进步等一些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取向时,教师应该立场鲜明,使学生达到应有的共识。
  以在欣赏《格尔尼卡》这幅画为例,绝大多数学生对其进步的思想内涵都会持肯定的态度,至于对其表现风格形式及具体技法存在多种可能性的选择和偏爱,各不相同。由于学生在性格、爱好、知识方面的差异,有的喜欢作者的写实和善于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有的喜欢作者通过塑造对象所表达的深刻思想。在评价阶段,教师应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的感受,并与他人交流,这一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这一阶段也是培养学生学会欣赏,真正懂得欣赏作品的最高阶段。
  实践证明,“四步教学法”能够多方面地培养学生的潜在能力,使学生掌握作品鉴赏方面的知识,也能对作品了解得比较全面、深刻。同时,教师的欣赏课教学也有章可循,不至于感到不好讲,或讲不到点上。
  最后,教师的综合讲评也是美术欣赏课的重要环节。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以赞赏和鼓励为主,使他们感到有自信心和成就感。另外,教师也可以利用宣传栏展示学生美术欣赏课中的评价文章,给学生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
  参考文献:
  [1] 尹小淳.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尹小淳.美术及其教育.湖南美术出版社.
  [3] 中学美术教材教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4] 祝菊贤.艺术概论.北京教育出版社.
  (责编 高伟)
其他文献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极具生活色彩、趣味盎然、极具感染力的学科,但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过于重视学生对知识的识记,以学生的考试分数来衡量教学的成败。教师在
【摘要】新闻写作的故事化对于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娱乐性和市场效果,具有明显作用。但是,一旦将故事化写作方法引进到新闻文本中来,将新闻的精彩可读、便于传播等故事性因素,放在比新闻要素更重要的位置,有时甚至不惜牺牲新闻真实性而迁就故事性,就会产生负面的阅读效果和社会效果。因此,必须慎重对待新闻写作的故事化。  【关键词】新闻 写作 故事化 真实性    在现实的新闻写作中,随着媒体市场化进程的发展,新闻
摘要: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教师要打破以往统一模式塑造学生的做法,而要把学生看成是有个性的学习者,运用分层施教的方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关键词:个体差异 分组教学 分层施教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遵循共同规律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的同时,必须打破以往统一模式塑造学生的做
随着宽带网络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人们对视频会议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视频会议系统是集通信、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于一体的远程异地通信系统。从功能上看,完整的视频会议系统
通用汽车馆里,由上汽集团自主研发的概念车“叶子”首次亮相。车如其名的“叶子”,以电能为主要动力来源,利用光电转换技术、风电转换技术、二氧化碳吸附和转换技术,将能源消耗与
项目评价体系是指在项目周期的不同阶段对项目进行评价的系统。对应项目的周期,项目的评价体系由前期评价、中期评价和后评价构成。项目后评价又称事后评价,是指项目经过论证
拥有“梨形”曼妙身材的女性,通常是男人眼中的尤物。可是身材棒不一定头脑也棒。美国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腰细屁股大的女性记忆力最差。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只重视学生的书面成绩,学校只片面地追求升学率,教师与学生每天忙于题海战术,以延长时间、增强训练强度与密度来提高教学质量,使得学生学得苦不堪言,教师教得精疲力竭,但整体教学效益不高,消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只感受到学习的苦与累,而逐渐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只是在机械被动地进行学习。没有了强烈的学习热情与积极的学习行为,是无法取得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的。新课程改革对此非常关注
位于美国堪萨斯州的威奇塔州立大学宣布,获得美国经济发展协会(EDA)价值200万美元的拨款合同,用来开发和验证先进的复合材料制造技术。这份拨款将由威奇塔州立大学战略计划全
随着网络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务信息网对于自身网络的建设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主要体现在网络的灵活性、经济性、可扩展性等方面。另外,由于政务信息网的建设是搭建在可承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