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关注越來越多,其中对阅读教学的关注尤其多,因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各种各样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示范课纷起,而上示范课的老师为了追求阅读教学课堂的生动、精彩,内容挖掘之深奥,教学设计之花样百出,让人感到实在是境界太高,高不可攀。让人一次次地加深这样的印象:阅读教学,难于上青天!阅读教学,想说爱你不容易!然而这不引导学生读书、感悟、探究、发现,而把所谓的“有创意”的教学手段、教学环节、教学活动搬进课堂,让学生活跃其中,美其名曰 “阅读教学创新”真的能如此轻易地让学生爱上阅读,走进阅读吗?那么,什么样的阅读教学,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乐趣呢?
一、激发兴趣,走近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小学生的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合理地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因此,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一年级上阅读课文时,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就应该给予表扬和鼓励。二年级时,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要准确地读断句,有一定的感情。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都能达到逐句逐段读懂,以至理解全文内容。
二、把握课文特点,围绕文本展开阅读
不论是阅读教学最初的切入,还是渐进的教学环节的展开,教师都须紧密联系课文的特点,尽量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围绕文本的内容与情感,做到富有针对性、灵活和机动的引导,以便学生的阅读学习既能有所侧重,又能把握文章特色,以此有效地学习知识、提高能力。譬如,《秋天的雨》(三年级上册),文后也有一个关键句子——“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在教学过程当中,学生能够找到这个关键句子是相对较为容易的,但是,仅仅找出这个句子却还远远不够,因为“丰收、欢乐”常见而又空泛,它们虽然可以使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所概括,但对于能够丰富和阐释“丰收、欢乐”的内涵从而给予读者以文学的审美愉悦却是无济于事的。因为,文学作品的文本所提供给读者的,除了文字本身的典雅、华丽、质朴等等风格所引起的触动之外,更有一种具体、丰富可感的意象,而“丰收、欢乐”等字眼则枯燥有余、鲜活不足。于是,教师则必须结合文本中的其他段落,寻找源于文本自身的对于“丰收、欢乐”的注释——那五彩缤纷的颜色、那沁人心脾的味道、那秋雨过后的变迁。逐步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以读促悟,以悟促读。
三、尊重个人感受,鼓励自我解读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四、走出课内,引领孩子快乐阅读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让学生从课内走出来,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幽雅的环境中舒舒服服的进行课外阅读。
1.开发利用图书馆。图书馆是学生读物的主要来源,信息时代要求我们的学校要提高学生利用图书馆找到所需信息和知识的能力。我校拥有藏书丰富的图书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上课外阅读指导课,这样让学生感受到图书馆是一个学习的乐园,是遨游知识的好场所。
2.建立班级图书库。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也可采用“流动图书箱”的办法,由各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为了介绍图书,也可以组织学生举办图书展览,把被介绍的图书陈列出来,同时展出学生整理编写的宣传图书的资料。资料可包括图书内容提要,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等,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阅读条件。
3.给学生创造足够的阅读时间。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同时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除了允许学生在“早读”或“自习”时,既可朗读所教的课文,也可翻阅课外的书报,还可每周划出一、二节课时,保证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及指导。
正如萨特所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中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因此,阅读教学应珍视学生的独特感悟和体验,鼓励他们在阅读实践中自主探究、张扬个性。而不要让师生皆处于一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想说爱你不容易”的尴尬境地!
【作者单位:沭阳县第二实验小学 江苏】
一、激发兴趣,走近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小学生的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合理地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因此,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一年级上阅读课文时,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就应该给予表扬和鼓励。二年级时,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要准确地读断句,有一定的感情。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都能达到逐句逐段读懂,以至理解全文内容。
二、把握课文特点,围绕文本展开阅读
不论是阅读教学最初的切入,还是渐进的教学环节的展开,教师都须紧密联系课文的特点,尽量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围绕文本的内容与情感,做到富有针对性、灵活和机动的引导,以便学生的阅读学习既能有所侧重,又能把握文章特色,以此有效地学习知识、提高能力。譬如,《秋天的雨》(三年级上册),文后也有一个关键句子——“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在教学过程当中,学生能够找到这个关键句子是相对较为容易的,但是,仅仅找出这个句子却还远远不够,因为“丰收、欢乐”常见而又空泛,它们虽然可以使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所概括,但对于能够丰富和阐释“丰收、欢乐”的内涵从而给予读者以文学的审美愉悦却是无济于事的。因为,文学作品的文本所提供给读者的,除了文字本身的典雅、华丽、质朴等等风格所引起的触动之外,更有一种具体、丰富可感的意象,而“丰收、欢乐”等字眼则枯燥有余、鲜活不足。于是,教师则必须结合文本中的其他段落,寻找源于文本自身的对于“丰收、欢乐”的注释——那五彩缤纷的颜色、那沁人心脾的味道、那秋雨过后的变迁。逐步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以读促悟,以悟促读。
三、尊重个人感受,鼓励自我解读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四、走出课内,引领孩子快乐阅读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让学生从课内走出来,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幽雅的环境中舒舒服服的进行课外阅读。
1.开发利用图书馆。图书馆是学生读物的主要来源,信息时代要求我们的学校要提高学生利用图书馆找到所需信息和知识的能力。我校拥有藏书丰富的图书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上课外阅读指导课,这样让学生感受到图书馆是一个学习的乐园,是遨游知识的好场所。
2.建立班级图书库。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也可采用“流动图书箱”的办法,由各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为了介绍图书,也可以组织学生举办图书展览,把被介绍的图书陈列出来,同时展出学生整理编写的宣传图书的资料。资料可包括图书内容提要,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等,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阅读条件。
3.给学生创造足够的阅读时间。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同时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除了允许学生在“早读”或“自习”时,既可朗读所教的课文,也可翻阅课外的书报,还可每周划出一、二节课时,保证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及指导。
正如萨特所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中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因此,阅读教学应珍视学生的独特感悟和体验,鼓励他们在阅读实践中自主探究、张扬个性。而不要让师生皆处于一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想说爱你不容易”的尴尬境地!
【作者单位:沭阳县第二实验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