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析氧化还原反应考查的视角

来源 :中学化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yancy_bab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论与实践双重价值使其成为命题的热点,考查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规律、计算是不变的宗旨,不断变化的是考查的背景与视角,本文结合典型例题,归纳整理对氧化还原反应知识考查的趋向。
  一、考查氧化还原反应特殊性视角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包括电子得失和共用电子对的偏移),特征表现在反应中元素价态的变化,氧化还原反应的构成通式为:氧化剂+还原剂还原产物+氧化产物,通式可作为强弱性质判断的依据。
  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尽管有单质参加或生成,但没有化合价的改变,是非氧化还原反应。稀有气体难失电子也难得电子。Cl2→Cl-可发生歧化反应,不需要加入还原剂。金属钾的冶炼为可逆反应,及时抽出钾蒸气,导致平衡不断正向移动,不是依据强弱规律进行的。正确答案D。
  二、考查物质及化合价多变性视角
  电子转移是通过化合价表现出来的,化合价是分析确定概念的关键,新课程背景下选择陌生物质,两种元素以上的化合价改变,生成多种氧化产物或还原产物,突出考查化合价的灵活掌握与对元素价态的全面分析。
  三、考查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性视角
  一个完整的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可以拆写成两个“半反应式”,一个是“氧化反应式”,一个是“还原反应式”,两个过程同时发生并且得失电子守恒,探究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深刻理解反应机理。
  四、考查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性视角
  利用化合价判断性质规律:高价氧化低价还,中间价态两俱全。
  物质价态转化规律:同种元素多种变,中间变两头,两头变中间,相邻价态不氧还。
  强弱判断规律:利用金属非金属强弱顺序表,元素周期表判断已知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未知物质借助反应条件、价态变化、剧烈程度、放电顺序、反应方向判断。
  先后规律:因为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存在强弱差异,在竞争反应中强者先行反应。
  五、考查氧化还原反应计算融合性视角
  强弱先后规律和守恒规律融合, 得失电子、离子电荷、原子三种守恒融合。氧化还原反应得失电子守恒表达式,n(氧化剂)×变价元素原子个数×(反应前元素化合价-反应后元素化合价)=n(还原剂)×变价元素原子个数×(反应后元素化合价-反应前元素化合价),计算物质与反应物有关与产物无关,不要忽略变价元素的角标。
  六、考查氧化还原反应实用性视角
  氧化还原反应主要应用在电池设计,金属防腐、金属冶炼、电解精炼、电镀、氯碱工业、物质的转化、消毒、成分测定、污水处理、食品保鲜等诸多方面。
其他文献
(接上期)3.PBL活动的评价  学生在进行PBL活动中,要经历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每发生一次跳跃,学生对于问题的认知就进入更高一级的阶段。教师可以依据绩效目标和学生评价项目表(见表1),利用“知识—反省练习”,布置“综合性短文”,采用日常学习量和反馈单等方式来判断学生所处的思维发展层级,进而在PBL化学活动评价表的相关项目上给予合理的评分。在PBL的最后阶段,教师要让学生体会到,同一个知识在解
期刊
共价键这一知识点是一个常考常新的知识点,在每年的高考题中大都有共价键的踪影,但由于其和其他知识点联系密切,所以一般是和其他的知识点合并起来进行考查,以下是有关共价键命题时的要点。  1.共价键类型的判断  共价键的分类方法有多种,如从键的极性方面可能分为极性键和非极性键;从成键的方法上可以分为σ键和π键,特别是第二类分类方法,是中学教材中新添的内容,可能会成为命题的热点之一。  例1下列分子中含有
期刊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元素周期律中讲到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可以从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或与氢气生成氢化物的难易程度以及氢化物的稳定性来推断。学生常把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与氢化物的酸性混用。为什么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可以体现出非金属性的强弱,而氢化物的酸性却不能推断出非金属的非金属性强弱?氢化物的酸性强弱的影响因素是什么?为什么必须是
期刊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化学实验对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然而完全按照课本的实验操作未必能够得到预期的实验现象,这就需要对实验进行适当的改进,以便学生能观察到“理论上”的实验现象。  案例1金属钠的性质与作用  实验过程将一小块金属钠放在石棉网上加热,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钠融化成小球,外表呈灰黑色,后破裂露出银白色,剧烈燃烧发出黄色火
期刊
有机化学在江苏省高考中考查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以客观题形式考查某有机物的结构、性质、用途;另一种是以主观题的方式,以有机物的合成为载体考查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处理、加工和综合应用的能力。笔者选取江苏卷有机化学主观题最后一问“设计合理路线合成简单有机物”进行解析,旨在帮助学生能够敏捷、准确地获取试题所给的相关信息,并与已有知识整合,在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应用新信息解决化学问题。  一、有机物的合成思维模型
期刊
本文中笔者以涉及反应热的高中化学试题的易错点为话题,通过对典型试题的详细剖析过程,希望能给读者带来一点帮助。  一、化学概念理解不到位之“错”  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Zn(s)+CuSO4(aq)ZnSO4(aq)+Cu(s),ΔH=-216 kJ·mol-1,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  B.CaCO3(s)CaO(s)+CO2(g),ΔH=+178.5 kJ·mol-1,反应
期刊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这就决定了电解质相关概念在中学化学课程中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它涉及物质的分类、质量守恒、电荷守恒、化学平衡、电化学基础、离子反应及方程式、溶液酸碱性、化学计算等多个核心概念,每一个核心概念并不是一次性地全部完成教学,而是形成了概念系列,即“电解质概念群”。  根据学习方法的不同,电解质相关概念可分为物质性概念和程序性概念
期刊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2“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一节中,通过“Ba(OH)2·8H2O晶体与NH4Cl晶体的反应”这个典型实验,让学生认识和感受化学反应中的吸热现象。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当环境温度略高时,烧杯和玻璃片往往无法粘在一起,且产生的氨气扩散到空气中,污染环境。基于以上考虑,笔者多次实验,创新设计了一套集科学性、趣味性、观赏性于一体的封闭式装置。  一、实验原理 
期刊
1. CO  碳原子电子层结构为:1s22s22p1x2p1y,氧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为:1s22s22p2x2p1y2p1z。碳原子2个未成对的2p电子可与氧原子的2个未成对电子形成1个σ键和1个π键,氧原子的1对已成对的2p2x电子对还可与碳原子的2pz空轨道形成一个配位键(用“→”表示)。所以CO的电子式为∶CO∶。碳氧原子之间实际上是共用3对电子。写成点式结构为:∶CO∶。  2. NO  氮
期刊
通过研究近几年的高考题发现,高考对同分异构体的考查一直是情有独钟,它是全国各省市高考命题的重点和难点。高考对它的考查主要有两种方式:同分异构体的判断和书写。高考命题的载体基本上分为两类:一种是烃(烷烃、烯烃与芳香烃),考查角度为烃的一卤取代和二卤取代;二是烃的含氧衍生物(醇、醛、羧酸、酯)等,往往带有一定的限定条件(如已知它能与钠反应产生氢气或核磁共振氢谱的信号强度比等)。下面,我们分类重点分析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