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品德与生活课

来源 :现代教育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131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与生活课是针对一、二年级的儿童开设的,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年少幼稚,从生理和心理特点来说,他们正处于学习与游戏分化的最初阶段,对生活的了解和道理的认识都是蒙胧的。所以,品德与生活课要让一、二年级学生理解观点、明白道理,教师就要讲究教学方法,就要在课堂上创设有利于学生接受人生道理、良好品德的环境。我认为上好一、二年级品德与生活课,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真钻研教材,科学设计教学流程
  有些教师认为,一年、二年级品德与生活课,内容简单,道理浅显,容易说得清楚,于是,不愿花精力去考虑教学方案、教学手段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结果教学收效甚微。要让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明确道理,规范自己的行为,教师就要认真地备课,科学地设计教学流程。如何备课?首先要针对一年、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生理特点,确定每课的教学目标,然后设计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结合实际培养儿童的品德和习惯,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引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让他们能够主动学习,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活动中自然而然地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的熏陶。
  2.巧用媒体,激发兴趣
  新入学的儿童,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好奇心强,对新生事物非常感兴趣,根据儿童的这一特点,我们就要充分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入情入景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思想上受到良好的感染与熏陶。 多媒体教学,最大的优势就是直观形象。这能够较好地让低年级的学生集中注意力,这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内在动力、陶冶品德情操方面,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依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巧妙地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把抽象的品德与生活知识,生动、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模仿学习,养成习惯。如教学《参加升国旗仪式》一课时,我首先播放升国旗的录像,然后,结合看录像,听国歌,讲国旗的象征意义和国歌的意思,让学生知道升国旗、降国旗时要立正、敬礼。同时,结合学校每周一举行的升旗仪式,给学生进行讲解,让他们明白五星红旗是我们祖国的象征。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旗,爱祖国就要爱国旗。让学生从小在心中产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3.因材施教,晓之以理
  插图是低年级《品德与生活》课中的重要内容,每一课都有丰富多彩的图画。画面生动形象富有情趣。教学时,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看图,模仿学习人物的道德行为。因此,教师必须讲好每一幅图画,让学生充分理解,明白其中的道理。如教学第一册《课堂上》时,教师可分两步指导学生看图:(1)整体看图。初步了解插图内容;(2)分步看图。仔细观察并了解每一幅图的意思。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两个问题:(1)上课时为什么要认真听讲?(2)班上哪些同学提问题回答问题做得好?观察与思考之后,同学们认为,要向图中的哪些同学们学习,不应该向哪些同学学习。然后师生一起归纳课堂要求:坐姿要端正;不做小动作;听课精力要集中;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时,要先举手;回答问题之后再坐下。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活动,同学们明白了道理。顿时,大家都端端正正地坐着,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课堂纪律井然,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4.有效实践,知行统一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根据低年级《品德与生活》一课一得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更要给他们提出一个行为要求,使学生不仅明白道理,还能落实于行为表现,促进知行统一。要达到这一目的,通常可采用:榜样法、比较法、表演法等。“榜样法”即树立榜样,表扬先进,通过口头表扬、送小红花、发小五角星等,强化道德素质,调动道德实践的积极性。“比较法”即借助幻灯、图片、录像等直观形象,让学生比较,说说图中的孩子谁对,谁不对。“表演法”即按图中的意思或故事情节由学生即兴表演,让他们判定谁是正确的行为,谁是不正确的行为。
  5.赏识教育,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
  在教学工中,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哪怕是一丁点的成绩和进步,也不能放过,尤其是那些平时表现差的孩子更为重要。因为,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赏识。班上的王宁同学一开口就是脏话连篇,他周围的同学都是他欺侮的对象,每天都有学生告他的状。但我发现他劳动非常卖力,于是我就抓住他这一闪光点,当着全班的面表扬了他,同时还勉励他,如果改掉打人,说脏话的坏习惯,他将是我们班最棒的同学。这样让他感受到老师眼中是有我的,我是被关注的。慢慢地,学生告状的次数少了。其实,对孩子来说老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简单的表扬,就足以照亮孩子的心灵。
  6.以身作则,在学生中树立楷模
  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很大的影响。甚至有的行为将会影响他们的一生。所以,教师有必要把自己树立成学生学习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有了榜样,学生就学有方向,而且学起来看得见、摸得着,具有说服力强,号召力大有作用。时时却能受到激励。所以运用榜样可以起到激励作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班的学生总爱随地扔铅笔碎木和纸屑,我讲了好多次,效果都不佳,于是我就在下课铃响的时候,请学生安静,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一言不发地拿起扫帚,把地上的垃圾扫走了,几次以后,同学们不再乱扔垃圾了,这就是以身作则的作用。教育学生团结同学,待人热情有礼貌,我是这样做的,在校里遇到老师和同学主动先打招呼,当学生向我问好时,我也常常报以微笑地点头或说:“谢谢。”学生从老师的一言一行中感受到了什么是礼貌,比起空洞的说教,效果好多了。因此,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我都先做到,学生在老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养成了许多良好的品德习惯,大教育家孔子就讲究以身作则,强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实践证明,以身作则是品德教育工作中的一条规律,教师能做到这一点,就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因此,身教重于言教,应该成为人民教师的座右铭。
  品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总之,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树立一种“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观念。换言之品德课的教学要以儿童的生活为主线,以儿童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为内容,以密切联系儿童现实生活的活动为载体,以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为教学空间,让生活走进儿童,让儿童走进生活,让品德融入生活。
  收稿日期:2012-11-10
其他文献
诵读经典诗文对于提升人的境界,丰富人的内涵、开阔人的胸襟、净化人的灵魂,启迪人的智慧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作家余秋雨说得好:“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争太多,只有一种难于毁灭的经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诗文经典,这些诗文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朔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传递性的诵读,便是这些经典绵延不绝的长廊。”为了继承中华五千年的悠久经典文化,我校承担了中国教育学会经典诵读课题子课题的研究工作,在全镇所有
期刊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如何把自己培养成创新型教师?  首先,要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  教师创新意识的确立,是一场教育思想的深刻变革,涉及到人才观、学生观、质量观、教学观等诸多方面——究竟是培养只会按指令行事的驯服而灵巧的工具,还是培养有独立人格、有鲜明个性、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是要求学生“养成记诵很广的‘活书橱’”“养成学舌很巧妙的‘人形鹦鹉’”,还是养成具有一种懂得“在什么时候,什
期刊
【摘 要】针对学生学习外语效率低下的现状,文章剖析其深层原因并提出“以人为本”的新思路,调动学生对外语的积极性。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对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英语教师亟需更新观念,学会使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  【关键词】新课堂;多媒体;英语创新教学;提高效率  现在世界上说英语的人越来越多。作为国际交往的语言,英语的作用很大。在联合国,英语是几种通用语言之一,且被使用得最多。在国际航空、航海和体育
期刊
【摘 要】本文从四个方面对罗平布依民间故事流传性特征作了比较明析的阐述。即:指出罗平布依民间故事大都是布依人自己编织出的风物传说,其特征表现在:解释性、地域性、民族性、传奇性。罗平布依民间故事在流传过程中透露出神性意识;罗平布依民间故事的流传,促进了本民族内部家庭和睦、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由罗平布依民间故事引起的思考。  【关键词】民间故事;风物传说;神性意识;情感因素;流传性  罗平地处滇东高
期刊
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15年,我指导学生写的作文发表在全国各地各级刊物上已有57篇了。总结自己这方面的经验,我认为要指导学生写好作文,教师必须有“九多”,即多爱学生,多看书报,多听讲,多说话,多想象,多活动,多写作文,多改作文,多投稿。  多爱学生。指导学生写好作文,首先要爱护学生,爱护学生才觉得学生可爱,才觉得学生聪明,才觉得学生能够写好作文,才有信心指导学生写好作文。  多看书报。要求学生多看儿
期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教师的讲授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受到前所未有的质疑与批评,代之而起的是倡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参与式学习”。 在近几年课改实验的具体实践中,无论是教师的教学方法,还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均有了较大的改变。在整体改革试验中,我们坚持教学的科学性原则,根据系统论原理——整体大于各部分的总和,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实验教学的完整性规律,把组成整体结构的各个要素有机地组合起来,在
期刊
【摘 要】新课程初中语文教学采用何种方式把“探索性学习”这一新的 教育 理念和学习方式引入到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提高效率,是教师在教学过程实践中需要不断摸索 总结 和把握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新课程;创造性思维;探索性学习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示范者,又是一名学习者;学生是创新学习活动的主体,通过教材这座桥梁,走
期刊
所谓数学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数学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所以“探究式”教学同时也完全符合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点的当代教学原则。此教学内容的选材依托于课本中的内容:“由祖暅原理和圆柱、圆锥体的体积公式可得球体积公式 ”。尽管教材中未给出该公式的严格推导过程
期刊
《去年的树》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作者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译者是我国著名作家孙幼军。课文讲的是鸟儿历尽千难万险寻找朋友树的故事。读后让人痛惜之余是深深的感动,感动于鸟儿的执着,感动于友情的可贵!  文章语言清新浅显,故事简单易懂,但文字中流淌的情感却深切而动人。如何使学生受到感染、体味情感,朗读成为本课中达成这一目标的一个重要的途径。为有效地指导学生读出感悟,我在教学本课中做了如下尝试: 
期刊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教育实践证明,激发学生良好的心理动机,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热情,离不开行之有效的情感激励。现在的学生思想活跃,情感丰富,知识面广,教师在开展教育工作时,应体现以“关心,理解,尊重,信任”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情感因素,以此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努力学习,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奋斗。  1.全面关心学生,体现“主观能动,结合实施”的原则  关心,是情感激励的首要因素。教师应当时时处处为学生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