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识与教育的三组关系中重返“地穴墙影”的古老隐喻r——写在《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出版20周年之际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nkang08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柏拉图构想的“地穴”故事展现了真“火”与假“影”的对立关系,这一古老的隐喻也反映在知识与教育的互动关系之中.人文知识在人文意蕴失落后沦为政治训练术,知识在意识形态和话语霸权作用下被等同于教科书,完整的知识体系在文化殖民中被片面地表现为西方现代知识,其中政治训练术、教科书和西方现代知识在相应的语境中都可以视为地穴墙壁上的“影子”,人们往往效法影子,而忽视最本真的知识.在《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中,石中英用批判的视角为我们揭示了这些问题的表征与对策,展现出理性视角和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走进黎明老师的艺术世界是从艺兴书画院落成时开始的.那时正值湟源最美的季节——碧空如镜,气朗天清,莺飞草长,葳蕤蓊郁.我应约参加了书画院的落成典礼,在一处幽静的老院落里,屋项和廊柱都诉说着这座宅子的年代和历史,虽处盛夏时节,进入院落却有着丝丝清凉,如若没有住着一位长须青衫的长者,就应当是一处与诗洒花茶有关的地方,如今选这一处成立书画院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期刊
竖在字中起着支柱作用,要写得劲挺有力,像一个人立正的样子,胸脯挺起.“永字八法”称竖为“努”,强调运笔雄强、稳健如铁柱立地,屹立不动.《笔阵图》也说“竖如万岁枯藤”,好比太古苍藤挺劲有力,竖画忌写得过直而无力,有如枯木,直中求曲.行书竖法要特别注意左右向背的照应和长短伸缩的变化.
期刊
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因为课程目标定位不准、课程任务指向不明、课程评价单一而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青州市教育和体育局以提升学生关键能力为切入点,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科学规划课程实施,致力于研学旅行课程的深度开发,设计指向关键能力的课程方案和目标任务,不断完善评价体系,形成指向关键能力的评价策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真正推进研学旅行课程的实施向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目标前进.
《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教师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推进,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推动学生对语文素养的理解和掌握,还需要教师进一步从课堂教学整体入手,而在单元整体教学实践中,我们需要树立目标意识、关联意识和整体意识.
期刊
基于设计的人工智能教学模式包括:情境感知、协作方案设计、算法编程、作品制作、改进完善作品、交流演示评价.该模型融合计算思维的基本要素,以解决复杂的结合真实生活情境的人工智能问题为主,以设计为载体,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教学要素,可以更好地培养小学生计算思维.
光阴有序,执梦前行!父母从小就对人生树立梦想十分看重,故而得其名,因此父亲对我的兴趣爱好特别关注,在我很小的时候,他就带我参观各种书展及画展,自此激发了我对书法的幼小启蒙,小学二年级时,我经常被语文老师称赞为未来的小小书法家,自此我倍感鼓舞,在父亲的引导下摹写《灵飞经》,就这样坚持了一年,书法进步非常快,后来又在父亲的书法培训机构学习,期间软硬笔都在练习,偶尔取法当代硬笔名家,同时兼学魏晋小楷,软笔从《曹全碑》入手,楷书又取法《阴符经》《智永楷书千字文》,博古取今,开拓了视野.
期刊
赖璟昊,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实验小学二年级学生.他活泼开朗、乐观向上,一直是老师、家长心中的“好孩子”!他兴趣广泛:爬山、旅行、街舞、篮球、古筝,尤其喜爱书法.
期刊
中国的书法艺术以其博大精深和意趣高雅的魅力而源远流长,社会各界的书法活动蓬勃发展.小学生书法发展如日中天.愉快地引导刚刚踏入书法大门的三年级学生,利用他们的语文的“读、背、默、写”的“内功”,辅助书法的“读帖”——“读、背、默、写”的“外拳”功夫.通过《书法练习指导》,借鉴“键盘八方图”“单元面积图”,自编“三字经”口诀.借鉴学生扎实的语文“内功”,来为书法的“外拳”服务,做到“互利互惠.”
对学生自我反思能力的认识早在先秦时期的教育学专著《学记》中就有记载:“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虽然对“教学相长”的理解存有分歧,但其中所蕴含的对“反思”的关注却是毋庸置疑的.秦汉以来,几乎每一个时代的教育家也都非常重视教学反思的重要作用.王夫之认为,学生所做的事情是“引教者之意而思之以反求于致此之由者”,把学习过程视为不断进行自我反思的过程.
期刊
追求光明rn我的童年是在日本侵略军的铁蹄下度过的.1937年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江阴城沦陷,我们逃难到乡间,辗转多个乡村,最后落脚于离城约五公里的金童桥.我就在金童桥小学读书.那是一段苦难的日子.日本侵略军常常要下来“清乡”.我们只好停课到别的村子躲起来,把带有抗日内容的课本塞到房屋基石的小洞里.后来到城市上学,经过城门,要向那里站岗的日本兵出示良民证,还要向他鞠躬,受尽了各种屈辱.日本侵略军的铁蹄声、吆喝声至今难忘,有时还会从梦中惊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