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2011年全省新农村建设工作完成情况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全省新农村建设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总体目标要求,继续深入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力争实现农村经济有新发展、农民收入有新提高、基础设施有新加强、社会事业有新改善、党的建设有新进展、精神文明有新提升、社会和谐有新进步。按照既定的年度工作任务,年初以来,全省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扎实有效推进,着力抓好了五项工作。
1.1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明显增加 在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的辐射引导下,各级财政进一步加大新农村建设投入力度,形成了省市县乡四级财政共聚财力和共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大好局面。按照资金项目投入渠道不改、使用方向不变的原则,进一步整合和打捆使用各类涉农项目资金,集中投向新农村建设。2011年,全省各地累计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53.21亿元,其中各级财政专项资金投入6.31亿元,各级部门和单位帮扶投入2.85亿元,整合项目1565个、资金19.36亿元,社会和个人捐助投入4984万元,村集体和农民投入24.18亿元,农民投工投劳累计达到226.1万个,有力推动了新农村建设的开展。
1.2认真组织精心实施,示范村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各地按照省里的要求,从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大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按照城乡共建、城乡联网、城乡共享的目标,逐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积极组织省级示范村项目按照省里批复进行工程建设,着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2011年全省1000个示范村,新上项目总数达到3792个,其中农业项目521个、工业项目141个、商贸项目102个、旅游项目41个、基础设施项目1517个、公益事业项目552个、环境整治项目1255个,其他项目150个。新发展“一村一品”专业村屯239个、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527个、休闲旅游景点35个、新建高效农业示范区100个、棚膜蔬菜园区227个、牧业小区354个、新建村办企业65家,农贸市场37个,新增劳务输出6.22万人。多数村已由偏重粮食向粮、牧、特均衡发展转变,呈现出专业化、规模化、合作化发展的新局面。
1.3持续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广泛开展农村环境“四清、四改、两化”综合整治工程。在春秋两季组织广大农民突击攻坚,对柴草垛、屯内垃圾、牲畜粪便、边沟污泥、乱堆乱建、卫生死角等进行清理。继续突出沿公路线、铁路线、旅游线整治,突出连片整治,突出整村整治,突出整体推进,推动村屯面貌大为改观。完善村屯环境卫生管理村规民约,约束不卫生、不文明、不健康行为,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卫生意识和公共道德意识。建立保洁制度,落实农户包保责任,保证街路、巷道、庭院、村屯整体干净整洁。全省新修道路6907公里、排水沟6262公里;新修、改建围墙6128公里;新建公厕5178个,室内水冲厕所153977个;新建垃圾处理场(点)21691个,购置垃圾转运车2059台;清理垃圾45247万立方米、草垛416.9万个、粪堆404.8万个、路障97.3万个;新绿化自然屯6801个、美化6066个、亮化1048个。
1.4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帮扶工作扎实有效推进 进一步落实省、市、县三级党政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直接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工作责任制。2011年,省、市、县、乡各级领导及其部门负责同志到点现场办公累计达到9572人次,其中省级领导324人次、市级领导832人次、县级领导2895人次、乡级领导5521人次,平均每个新农村建设点都有2名以上领导进行现场办公、工作指导和解决实际问题,市、县两级共召开帮扶工作会议1048次,加大了新农村建设组织推动力度和帮扶工作力度。全省共有2714名领导、3829个帮扶部门和单位、2777名指导员参与新农村建设,参与帮扶企业达到4645家。投入帮扶的资金和物资达到2.85亿元,其中省级帮扶资金达到8446万元,市级达到2290万元,县级达到1.78亿元,企业、个人和社会捐助达到2266万元。同时,还形成了领导带建、部门促建、村企共建、军民共建、能人援建、干部回乡帮扶建设新农村的有效工作方法,合力共建氛围越来越浓郁。
1.5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农村新风正气逐步形成 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出发,加强新农村建设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宣传培训、树立典型、星级文明户评比等活动,使农民知识层次、道德修养得到了明显提高。并制定下发了2011年宣传工作意见,明确新农村建设新闻宣传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在全省形成了合力建设新农村的氛围。面向基层广泛征集条新农村建设的标语口号,全年省级示范村粉刷新农村建设宣传标语达9085条。编发全省新农村建设《百村集萃》,分10种类型进行收集整理,共征集稿件165篇、40余万字,拟于2012年初结集出版。省新农村办与《乡村四季》栏目组联合拍摄视频600分钟,制作了16期新农村建设题材节目。2011年,省新农村办继续和有关部门联合继续组织实施万名村干部培训计划,培训村干部2000名,共举办5期培训班。2011年,全省累计举办新农村建设培训班2569期,培训人数达到5.06万人次。各级新农村建设组织省外考察718人次、省内考察3452人次。全省共编发新农村建设简报2397期,其中省级12期、市级88期、县级1373期、乡级924期。在各级报刊、电视、广播、信息网络开辟新农村建设专栏,累计报道2797次,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宣传新农村建设,营造了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总之,2011年全省新农村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农村产业建设快速发展,农民收入水平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农村基础设施和村容村貌不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特别是农村道路、安全饮水、泥草房改造、农村低保、农民合作医疗等一大批农民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得到了很好解决,全省农村呈现出产业发展与农民收入同步增长,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共同进步的可喜局面,对于扩大内需、保持经济稳步回升,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新农村建设总体水平与发达省份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发展能力还不强,总体水平还不高;一些地方对新农村建设投入明显不足,农民主体作用尚未得到应有发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发展仍然相对滞后,项目较少,辐射作用较弱;村级还存在规划不够合理、功能不够完善、环境不够整洁、发展不够平衡的问题。这些问题要在下步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2.2012年全省新农村建设工作安排
2012年是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三年任务实施的最后一年,也是选点踏查,筹备启动第二批1000个示范村建设的重要一年,做好2012年新农村建设工作,对承接六年来新农村建设辉煌成就,开创今后一个时期新农村建设伟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012年全省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重中之重”和“三化”统筹的战略思想,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总体任务,以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为重点,继续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加快建设繁荣、富裕、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按照上述总体思路,2012年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重点抓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2.1全力推进示范村建设 扎实做好示范村项目建设,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大农村教育资源整合和经费保障力度,全力实施农村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落实中等职业教育涉农专业和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除学费政策。加快建设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农村公共卫生制度,加强乡村医疗卫生设施建设。着力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继续抓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扩大试点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扩面提标工作,逐步扩大覆盖范围。切实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要积极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乡镇创建活动。
2.2切实搞好村屯规划布局 一是把握规划方向。要积极顺应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趋势,着力推进农村“四化”发展,即产业发展园区化、土地经营集约化、农民居住社区化、经营方式合作化。二是抓好示范村规划。目前省级1000个示范村规划大部分已经完成。未完成规划的示范村,抓紧启动完成。三是推进示范村分区建设。要按照生产、生活、商贸、休闲等功能分区建设的思路,调整完善示范村建设规划。居民生活区要按照不同面积、不同单元统一规划,实现道路、供水、排水、供电、通讯、广播电视、秸秆燃气的“七通”,规范建设节约土地、设施配套、坐落有序的农民新区。
2.3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深入推进提高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工程,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各种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农村工业园区和种养小区建设,不断扩大专业村屯规模,实现产业园区化、土地集约化、经营合作化。
2.4狠抓村屯环境综合整治 一是组织开展好春季秋季环境整治活动。突击攻坚,全面开展“四清、四改”,重点对柴草垛、屯内垃圾、牲畜粪便、边沟污泥、乱堆乱建、卫生死角等进行清理。二是推行集中连片整治。继续突出沿公路线、铁路线、旅游线的“三线”整治,实施集中连片整治,突出全线、整村整治。加强绿化、净化、美化、亮化。三是加快农村人畜分离步伐。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建设,切实解决好农村粪便污染地下水、空气和生活环境的问题。四是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完善村屯环境卫生管理村规民约,约束不卫生、不文明、不健康行为,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卫生意识和公共道德意识。要建立和推进长效保洁制度和“城管下乡”制度,落实农户包保责任,保证街路、巷道、庭院、村屯整体干净整洁。
2.5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 要以深化拓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项工程”为载体,进一步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加大村干部“一定三有”政策落实力度。把积极探索适应形势发展要求、符合实际工作需要的乡村治理新机制,全面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2.6继续强化帮扶工作 一是明确落实帮扶责任。继续落实好全省1000名领导、1000个部门单位、1000户企业帮扶1000个示范村,调动各方积极性,将帮扶工作做实、做细,做出成效。二是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积极引导和推动各类企业直接到农村投资兴业、建设基地、经销农产品、提供技术人才支撑和直接参与兴办农村服务业,为农村建设提供多方面支持和帮助,增强农村发展“造血”功能。鼓励干部回乡援建新农村建设,社会能人通过各种方式捐资捐建新农村,继续大力推行军民共建模式,加大合力建设新农村力度。
2.7深入开展宣传培训工作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吉林农业杂志、吉林农网和新农村简报等多种媒介,全方位宣传我省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果。要紧密围绕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涌现出的先进典型,进行集中宣传报道,宣传他们的好经验、好做法。要大张旗鼓地宣传帮扶工作,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要宣传农民的主体作用,切实改变部分干部群众消极情绪和“等靠要”思想。会同相关部门抓好2012年吉林省万名村干部培训工作,培训2000名,进一步增强村级组织带头人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能力。
2.8加大工作推动力度 推进新农村建设关键在组织领导。一是建立完善领导组织。省、市、县三级继续坚持实行党政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负直接责任、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责任制。二是要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干部考核评价体系,特别是县(市、区)领导班子绩效考核内容。三是加强工作部署,年内要召开好新农村建设现场会、办公室主任工作会议、边境地区军民共建会议。四是积极推动各级主要领导、人大和政协委员、社会各界视察新农村建设。开展好对省外一些地区新农村建设考察调研工作。(省新农村办 供稿)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全省新农村建设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总体目标要求,继续深入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力争实现农村经济有新发展、农民收入有新提高、基础设施有新加强、社会事业有新改善、党的建设有新进展、精神文明有新提升、社会和谐有新进步。按照既定的年度工作任务,年初以来,全省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扎实有效推进,着力抓好了五项工作。
1.1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明显增加 在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的辐射引导下,各级财政进一步加大新农村建设投入力度,形成了省市县乡四级财政共聚财力和共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大好局面。按照资金项目投入渠道不改、使用方向不变的原则,进一步整合和打捆使用各类涉农项目资金,集中投向新农村建设。2011年,全省各地累计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53.21亿元,其中各级财政专项资金投入6.31亿元,各级部门和单位帮扶投入2.85亿元,整合项目1565个、资金19.36亿元,社会和个人捐助投入4984万元,村集体和农民投入24.18亿元,农民投工投劳累计达到226.1万个,有力推动了新农村建设的开展。
1.2认真组织精心实施,示范村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各地按照省里的要求,从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大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按照城乡共建、城乡联网、城乡共享的目标,逐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积极组织省级示范村项目按照省里批复进行工程建设,着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2011年全省1000个示范村,新上项目总数达到3792个,其中农业项目521个、工业项目141个、商贸项目102个、旅游项目41个、基础设施项目1517个、公益事业项目552个、环境整治项目1255个,其他项目150个。新发展“一村一品”专业村屯239个、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527个、休闲旅游景点35个、新建高效农业示范区100个、棚膜蔬菜园区227个、牧业小区354个、新建村办企业65家,农贸市场37个,新增劳务输出6.22万人。多数村已由偏重粮食向粮、牧、特均衡发展转变,呈现出专业化、规模化、合作化发展的新局面。
1.3持续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广泛开展农村环境“四清、四改、两化”综合整治工程。在春秋两季组织广大农民突击攻坚,对柴草垛、屯内垃圾、牲畜粪便、边沟污泥、乱堆乱建、卫生死角等进行清理。继续突出沿公路线、铁路线、旅游线整治,突出连片整治,突出整村整治,突出整体推进,推动村屯面貌大为改观。完善村屯环境卫生管理村规民约,约束不卫生、不文明、不健康行为,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卫生意识和公共道德意识。建立保洁制度,落实农户包保责任,保证街路、巷道、庭院、村屯整体干净整洁。全省新修道路6907公里、排水沟6262公里;新修、改建围墙6128公里;新建公厕5178个,室内水冲厕所153977个;新建垃圾处理场(点)21691个,购置垃圾转运车2059台;清理垃圾45247万立方米、草垛416.9万个、粪堆404.8万个、路障97.3万个;新绿化自然屯6801个、美化6066个、亮化1048个。
1.4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帮扶工作扎实有效推进 进一步落实省、市、县三级党政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直接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工作责任制。2011年,省、市、县、乡各级领导及其部门负责同志到点现场办公累计达到9572人次,其中省级领导324人次、市级领导832人次、县级领导2895人次、乡级领导5521人次,平均每个新农村建设点都有2名以上领导进行现场办公、工作指导和解决实际问题,市、县两级共召开帮扶工作会议1048次,加大了新农村建设组织推动力度和帮扶工作力度。全省共有2714名领导、3829个帮扶部门和单位、2777名指导员参与新农村建设,参与帮扶企业达到4645家。投入帮扶的资金和物资达到2.85亿元,其中省级帮扶资金达到8446万元,市级达到2290万元,县级达到1.78亿元,企业、个人和社会捐助达到2266万元。同时,还形成了领导带建、部门促建、村企共建、军民共建、能人援建、干部回乡帮扶建设新农村的有效工作方法,合力共建氛围越来越浓郁。
1.5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农村新风正气逐步形成 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出发,加强新农村建设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宣传培训、树立典型、星级文明户评比等活动,使农民知识层次、道德修养得到了明显提高。并制定下发了2011年宣传工作意见,明确新农村建设新闻宣传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在全省形成了合力建设新农村的氛围。面向基层广泛征集条新农村建设的标语口号,全年省级示范村粉刷新农村建设宣传标语达9085条。编发全省新农村建设《百村集萃》,分10种类型进行收集整理,共征集稿件165篇、40余万字,拟于2012年初结集出版。省新农村办与《乡村四季》栏目组联合拍摄视频600分钟,制作了16期新农村建设题材节目。2011年,省新农村办继续和有关部门联合继续组织实施万名村干部培训计划,培训村干部2000名,共举办5期培训班。2011年,全省累计举办新农村建设培训班2569期,培训人数达到5.06万人次。各级新农村建设组织省外考察718人次、省内考察3452人次。全省共编发新农村建设简报2397期,其中省级12期、市级88期、县级1373期、乡级924期。在各级报刊、电视、广播、信息网络开辟新农村建设专栏,累计报道2797次,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宣传新农村建设,营造了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总之,2011年全省新农村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农村产业建设快速发展,农民收入水平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农村基础设施和村容村貌不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特别是农村道路、安全饮水、泥草房改造、农村低保、农民合作医疗等一大批农民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得到了很好解决,全省农村呈现出产业发展与农民收入同步增长,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共同进步的可喜局面,对于扩大内需、保持经济稳步回升,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新农村建设总体水平与发达省份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发展能力还不强,总体水平还不高;一些地方对新农村建设投入明显不足,农民主体作用尚未得到应有发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发展仍然相对滞后,项目较少,辐射作用较弱;村级还存在规划不够合理、功能不够完善、环境不够整洁、发展不够平衡的问题。这些问题要在下步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2.2012年全省新农村建设工作安排
2012年是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三年任务实施的最后一年,也是选点踏查,筹备启动第二批1000个示范村建设的重要一年,做好2012年新农村建设工作,对承接六年来新农村建设辉煌成就,开创今后一个时期新农村建设伟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012年全省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重中之重”和“三化”统筹的战略思想,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总体任务,以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为重点,继续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加快建设繁荣、富裕、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按照上述总体思路,2012年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重点抓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2.1全力推进示范村建设 扎实做好示范村项目建设,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大农村教育资源整合和经费保障力度,全力实施农村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落实中等职业教育涉农专业和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除学费政策。加快建设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农村公共卫生制度,加强乡村医疗卫生设施建设。着力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继续抓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扩大试点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扩面提标工作,逐步扩大覆盖范围。切实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要积极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乡镇创建活动。
2.2切实搞好村屯规划布局 一是把握规划方向。要积极顺应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趋势,着力推进农村“四化”发展,即产业发展园区化、土地经营集约化、农民居住社区化、经营方式合作化。二是抓好示范村规划。目前省级1000个示范村规划大部分已经完成。未完成规划的示范村,抓紧启动完成。三是推进示范村分区建设。要按照生产、生活、商贸、休闲等功能分区建设的思路,调整完善示范村建设规划。居民生活区要按照不同面积、不同单元统一规划,实现道路、供水、排水、供电、通讯、广播电视、秸秆燃气的“七通”,规范建设节约土地、设施配套、坐落有序的农民新区。
2.3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深入推进提高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工程,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各种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农村工业园区和种养小区建设,不断扩大专业村屯规模,实现产业园区化、土地集约化、经营合作化。
2.4狠抓村屯环境综合整治 一是组织开展好春季秋季环境整治活动。突击攻坚,全面开展“四清、四改”,重点对柴草垛、屯内垃圾、牲畜粪便、边沟污泥、乱堆乱建、卫生死角等进行清理。二是推行集中连片整治。继续突出沿公路线、铁路线、旅游线的“三线”整治,实施集中连片整治,突出全线、整村整治。加强绿化、净化、美化、亮化。三是加快农村人畜分离步伐。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建设,切实解决好农村粪便污染地下水、空气和生活环境的问题。四是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完善村屯环境卫生管理村规民约,约束不卫生、不文明、不健康行为,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卫生意识和公共道德意识。要建立和推进长效保洁制度和“城管下乡”制度,落实农户包保责任,保证街路、巷道、庭院、村屯整体干净整洁。
2.5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 要以深化拓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项工程”为载体,进一步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加大村干部“一定三有”政策落实力度。把积极探索适应形势发展要求、符合实际工作需要的乡村治理新机制,全面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2.6继续强化帮扶工作 一是明确落实帮扶责任。继续落实好全省1000名领导、1000个部门单位、1000户企业帮扶1000个示范村,调动各方积极性,将帮扶工作做实、做细,做出成效。二是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积极引导和推动各类企业直接到农村投资兴业、建设基地、经销农产品、提供技术人才支撑和直接参与兴办农村服务业,为农村建设提供多方面支持和帮助,增强农村发展“造血”功能。鼓励干部回乡援建新农村建设,社会能人通过各种方式捐资捐建新农村,继续大力推行军民共建模式,加大合力建设新农村力度。
2.7深入开展宣传培训工作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吉林农业杂志、吉林农网和新农村简报等多种媒介,全方位宣传我省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果。要紧密围绕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涌现出的先进典型,进行集中宣传报道,宣传他们的好经验、好做法。要大张旗鼓地宣传帮扶工作,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要宣传农民的主体作用,切实改变部分干部群众消极情绪和“等靠要”思想。会同相关部门抓好2012年吉林省万名村干部培训工作,培训2000名,进一步增强村级组织带头人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能力。
2.8加大工作推动力度 推进新农村建设关键在组织领导。一是建立完善领导组织。省、市、县三级继续坚持实行党政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负直接责任、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责任制。二是要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干部考核评价体系,特别是县(市、区)领导班子绩效考核内容。三是加强工作部署,年内要召开好新农村建设现场会、办公室主任工作会议、边境地区军民共建会议。四是积极推动各级主要领导、人大和政协委员、社会各界视察新农村建设。开展好对省外一些地区新农村建设考察调研工作。(省新农村办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