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化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来源 :首都教育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kai97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它既对受教育者(大学生)本身带来各种影响,而且对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方法以及教育环境也产生了较大影响。本文从大学生实际出发,探讨了网络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观念、内容和方法创新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影响;途径
  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颁布以后,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如何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也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焦点。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和在高校中的日益普及,它正不断地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精神世界,也对与此密切相关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研究网络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应对挑战,掌握网上工作主动权是我们必须积极思考认真探索的问题。
  
  一、网络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
  
  信息传播的现代化与网络化,一方面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现代化的手段,极大的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和渠道。但另一方面也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带来了新挑战。
  (一)网络的开放性从信息量上严重冲击了学校德育在学生成长环境中的主导地位
  互联网是一个巨大的开放的信息传递系统,超越了民族和国家界限,各种不同的文化类型、意识形态、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在这里传播、碰撞、交融,使大学生眼花缭乱、目不暇接。青年学生面对呈爆炸状态的信息难以进行理性思考和价值判断。网络上多元价值共存,不同的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处于经常性的冲突和碰撞状态,致使他们的道德价值取向呈多元化。信息的跨国流动,使信息输出国容易把本国的社会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传输给其他国家,进行文化渗透。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网点多、信息量大的优势不遗余力地在网络中扩大其思想文化影响,冲击着我国的主旋律思想文化,对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理想信念、伦理道德造成潜移默化的扭曲、侵蚀和消磨。大学生面对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尚不能运用正确的价值导向和道德标准对信息进行理解和判断,使他们的思想常常处在矛盾、迷茫和困惑之中,很容易受这些思想影响。
  (二)网络环境的虚拟性和不可控性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
  网络的虚拟化的特征使行为主体人际关系淡漠,产生诸多心理疾病,严重威胁大学生的道德伦理。网络带给人们的是一种虚拟生存方式,人们不必以自己的真实面目出现,在网络中人人都可以成为“隐形人”。大学生借助于网络释放自己在现实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压抑和苦闷,达到心理上暂时的平衡和满足。但长时期进行“人机交往”,会使青年学生人际关系淡漠、道德冷漠,从而更加重了其孤独、苦闷、焦虑和压抑的心理。网络的随意性和隐匿性产生了大量道德问题,如匿名传输导致的网上谣言、虚拟交往导致人格欺骗,使人的交往安全感下降,出现信任危机,从而产生多疑、恐惧、防范等心理,最终加剧青年学生心灵麻木、冷漠及更多的心理问题。另外,网络空间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污染信息。据专家估计,文献中信息垃圾所占的比例不少于50%。[1] 在各种信息观点自由表达的网络上,含有道德败坏、精神空虚、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腐朽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信息大量涌人,使一些意志薄弱者价值观念扭曲,道德人格丧失。
  
  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观念、内容和方法创新
  
  针对已出现的大学生网络伦理问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应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以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变化,全面提升青年学生的网络道德水平。
  (一)进行德育观念的创新,培养网络道德主体
  德育,从根本上说是育人。目前对德育的界定是:“德育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念、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2] 这种理解和认识注重了个体对群体(社会)规范的认同,但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满足受教育者个体发展的需要,缺乏对学生个体的关注,没有注重发挥大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把受教育者变成纯粹的教育客体,使之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独立个性和内在要求,缺少平等交流和自我教育,道德规范对青年大学生而言更多的是一种他律,很难上升到道德自律的高度。网络时代高频率、高强度的信息辐射以及当前道德规范在网络领域缺乏道德他律的技术基础(如网民身份的隐匿性),造成本身就对现实社会道德规范缺乏自律意识的部分大学生网民漠视基本道德规范,从而导致种种网络道德失范乃至信仰危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要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上,促进和激发其创造性和能动性,主动、自觉地接受道德教育,并在反省、批判的基础上理解,做出理性选择,将道德规范作为自己生活本身的要求。因此,要真正解决网络道德问题,应从大学生网民的内心信念入手确立网络伦理秩序,培养其认同感,提高其独立的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而不至于陷人网络信息的汪洋之中无所适从。网民是以个体形式参与上网活动的,各种文化与价值观念交织纷繁,各种论断莫衷一是,大学生只有充分发挥自立性和自主性,加强道德自律,才能克服各种困难和诱惑,对所接触的事物进行理性的分析、批判、改造、吸收和排斥,做到自觉维护网络伦理道德。
  (二)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传输渠道,建立网上德育阵地
  当前开展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果忽视高科技和计算机信息手段的应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将会日益缩小,阵地日益狭窄。因此,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必须积极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传输渠道,充分依托校园网,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倡导积极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抵制西方假借所谓多元化或民主等而实施的对我国主流价值文化的侵蚀,抵制西方文化中腐朽因素的渗透,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成果展现在网络上。要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规律,制作一批思想性高、教育性强、趣味性强,适应性广的信息资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这样能充分发多挥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声像交融的特点,把思想政治教育由“平面”引向“立体”,由“单向”引向“多色”,使政治教育更加生动。同时要提高网络德育工作的感召力和渗透力,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组织网上专题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自我教育,增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
  (三)提高教育对象的信息识别能力,加大对大学生的上网引导与教育
  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加大改革力度,必须现代化、信息化,必须着眼于提高学生处理信息,分辨信息,选择信息,综合利用信息的能力。德育工作要采取“信息引导”、“信息分析”的方法,从社会道德、法律层面教育学生正确看待网络的信息传播功能,根据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培养其良好的信息素养,真正使网络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好助手。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旨在提高大学生网络素质的活动,加强学生上网的引导,增强学生的抵制力,克服上网引起的人格障碍等问题。培养青年学生信息素养,提高其网络信息免疫力,从而规范其网络道德行为。
  (四)加强管理,完善并严格落实相关法规。
  加强对青年学生网络行为的管理和监督,维护网络道德秩序。网络道德问题的解决主要应从学生个体着手,落脚点是个体道德的自我约束和养成,但是针对各种网络不道德和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也不能放松对学生行为的管理和监督。要通过必要的技术、行政、法律手段阻止各类不良信息进人校园网。高校应建立网络信息管理的常设机构,制定网络行为规则,通过审查、监控来规范学生的网络行为,及时发现学生的思想问题和不道德行为,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批评,形成健康的网络道德环境。
  (五)着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质
  “信息社会,最大的鸿沟将横亘于两代人之间。当孩子们霸占了全球信息资源时,需要努力学习、迎头赶上的是成年人。”
  [3] 这话是尼葛罗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一文中对成年人的忠告,但也形象地表述了互联网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影响。互联网对思想政治工作者自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政治坚定,责任心强,具备更高的理论素质,能够辨析网上鱼目混杂的各种思想潮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不动摇,同错误的思想作不懈的斗争。其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探索工作的艺术和方法,不是用互联网延续传统的说教,而是要加强灌输同互动交流相结合,特别是要结合网络特点,研究适合网络思想教育的工作艺术。第三,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适当调整自己的角色,树立教育民主化观念,坚持疏导原则,与大学生平等对话和讨论。第四,加强教育者的信息素质,使他们具备敏锐的信息意识、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以及崇高的信息道德,特别要善于将网络上新的知识信息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不断以新的知识信息开阔受教育者视野,启迪受教育者思维。
  
  [参考文献]
  [1]陈曙.信息生态的失调与平衡 [J].情报资料工作,1995 ,(4)11一14 .
  [2]吴鹏.现时代德育教育的有效性 [J].高等教育研究2001 ,(5)68一77 . 
  [3]尼葛罗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南:海南出版社,1997
其他文献
摘 要:中国穆斯林文化强调助人为乐,与人为善,造就融洽、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社会和人自身的文明程度。穆斯林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的整合,为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障和智力支持。  关键词:中国穆斯林文化;价值观念;儒家思想;和谐社会    中国穆斯林文化对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正确理解和运用穆斯林文化价值观念,有利于团结各族穆斯林群众,有
期刊
摘 要:21世纪是以人为本的世纪,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搞好班级管理的前提。班主任从学生身边的小事做起,全心全意为学生排忧解难,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中小学;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  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具有激励、调节功能,而且具有重要的德育功能。它既是构建和谐社会对学校教育的基本要求,又是班主任管理好班级的前提和条件。和谐的师生关系不
期刊
摘 要:在新形势下做好立德树人的工作,要明确高校师德建设的主要内容,要明确高校师德建设的主要方式,要积极引导高校教师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高校;师德建设    2007年8月3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亲切接见全国优秀教师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在讲话中,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的提出,对“培养什么人、怎样
期刊
摘 要:根据材料工程技术专业《玻璃深加工技术》职业专项技能课程的特点,本文从课程体系设计、教学方法与手段多样化、教学评价模式改革等方面对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进行阐述。  关键词:职业教育;职业专项技能课;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在职业专项技能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创造思维,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同时,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为此,在具体的教学活
期刊
摘 要:本文运用文献检索和横向比较等方法,分析比较了神断在公案小说中的表现形态,探究了产生“神断”模式公案小说的文化背景,剖析了“神断”模式在公案小说中普遍存在的原因。分析结果认为,神断在公案小说中的表现鬼魂报冤、神启、神判、报应等几种模式,有时又是几种模式兼用。鬼神在明代公案小说中出没频率相当高,一方面与我国民间广泛存在的鬼神信仰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另一方面也古人观念中实现正义的一个有效手段。“
期刊
摘要:发展农村体育事业是贯彻“十—五”规划的重要内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从哲学视角,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学与社会学等方法,论述了和谐社会与农村体育的辨证关系,探索了和谐社会给农村体育改革提供的机遇和要求,研究了农村体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并提出了在和谐社会大格局中加快发展农村体育的战略举措。  关键词:和谐社会;农村体育;辨证关系    《中共中央关于制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期刊
摘 要:职业教育是一种面突出技能培养的教育,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教育模式是职业教育的大忌,只有以开放式实验教学,双证书教育为职业教育教学的模式,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创新才能。 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电工学    职业教育是一种注重操作技能培训的教育,职业教育的课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以《电工学》的教学为例,只有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结合教学内容,采用设置
期刊
摘 要:本文立足青年学员的实际状况,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者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与学员的思想特点、与国内外重大事件、与社会教育”相结合,从而提高军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关键词:青年学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军校青年学员在军事院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未来我军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也决定了青年学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如何使教育内容真正进入
期刊
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高校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提高育人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校园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校园文化观认为,高校校园文化是指高校内的学生文化,主要以学生的课余生活为背景,开展补充教育的课外活动。广义的校园文化观认为,高校校园文化是包含高校生活的各种内容,其主体是教职员工
期刊
摘要:花鸟画中有着鲜明的祈祥特征,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生命、对富足、对幸福的企盼和颂扬这一永恒的母题。对它的进一步研究将会为我们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弘扬优秀文化传统、重塑中国大国文化形象、创新发展中国文化艺术等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花鸟画;祈祥;民族审美取向    “花鸟画”是指:“以描绘花卉、竹石、鸟虫、为画面主体,就其广度来言亦包括虫鱼、禽鸟画”所谓“祈祥”是指通过描绘特定的[1]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