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创造·整体

来源 :理论与现代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cpaccp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浪漫主义与形而上学理性主义对立,集中研究人的内在的想象的灵感、激情的创造活动和个人的自我创造力。浪漫主义提出了关于人类精神的新标准和新价值。通过人的想象和自我创造力,人类能够创造出从未有过的、真实的实在(新的实在)。人类的创造性的想象参与着世界的创造活动。本文主要对浪漫主义的激情论、创造论和整体论加以评论。
  关键词:激情;创造:整体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08)01-0054-06
  
  西方现代浪漫主义(Romanticism)兴起于15-16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曾“经历过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并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期成了西方当时的“新的时代精神”。浪漫主义不只是一种文艺流派和艺术创作方法,也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文化。而“任何文艺思潮,如果真是具有普遍性,就会传播到世界各地,在那里被接受,并发生变形,得到发展”。浪漫主义思想文化具有很强的适应性、衍生性和传播性,同西方现代理性主义、经验主义和科学主义一样,浪漫主义理论的主要思想观念都是曾经塑造过我们的世界观的观念,具有世界的普遍性,在当今时代,又有了新的研究价值。
  现代浪漫主义涉及领域很广,包括诸多流派、各种相互矛盾的观点和不同方面的影响,迄今还没有关于“浪漫主义”的统一的定义。但不能由此就认为“没有也不可能有—个统一的浪漫主义”,“既然同叫做‘浪漫主义’,就应该具有浪漫主义的共同特征”。我们完全可以对之做总体性的或哲学性的研究和评论。
  我国西方美学和美学史研究大家朱光潜教授概括了“作为流派运动的浪漫主义”的三种显著的特征,即主观性、“回到中世纪”和“回到自然”的特征。这些特征体现了浪漫主义的理论路向,是探索诗歌和艺术源泉的个人的内在性、原始情感性、自由性和单纯性。美国文化学家菲利普·鲍比认为,“浪漫运动普遍地、也是正确地被认为是对十八世纪盛行的理性主义的一个反动。两百年前,一些欧洲大城市的居民已经开始看到,都市生活太不自然,太受限制。它的礼俗和多样性,它对理智和知觉的强调,对他们来说,似乎毁灭了人类天性中—些珍贵的东西。……他们寻求的是一种比起巴黎、伦敦和柏林上层阶级的生活来更为简朴、更富有情感、也更令人满意的生活方式。当然,浪漫主义也还有着其他更加重要的方面。它培育了个人主义,赞同想象和激情以反对理智和秩序;它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对异国情调的高度赞赏”。美国当代哲学家理查德·特纳斯更从哲学意义上指出,“浪漫主义精神(Romantic Sensibility)提出了人类知识的新的标准和价值。通过想象和意志的自我创造力,人类能够显示从未有过的实在,洞察不可见的但完全真实的存在,领悟自然、历史和宇宙尚未展现的东西,从而参与创造的全过程。”以上这些关于浪漫主义精神的概括,是我们深入研究和评论浪漫主义的很好的思路向导。
  思想文化研究家和艺术评论家一般都把浪漫主义同现实主义相对照。的确,浪漫主义理论在其研究对象、研究的切入点、中心点和侧重点等方面,同现实主义是直接对立的。但是,它们用以表述自己理论的词语和概念有许多是共同的,而其含义又是不同的。另外,如果把浪漫主义区分为纯粹的浪漫主义和混合的浪漫主义,它们在理论上所用的词语和概念,其含义也有很大的区别。这些在我们的研究中也是应当特别关注的。
  现代浪漫主义以文艺创作,主要以诗歌创作,作为其理论探索和理论建模的“原型”,从浪漫主义诗论中的“激情论”、“创造论”和“整体论”,可以透视浪漫主义的主导精神。
  
  一
  
  同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的传统的“诗即模仿”说相反,浪漫主义以其“表现说”为核心,建立了一种“本源诗论”,并以此为基础,继承休谟和卢梭的思想传统,建立浪漫主义的“心灵科学”和“^,性科学”。浪漫主义坚持诗歌是诗人“灵魂中汹涌澎湃的激情”的“表现”,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诗歌就是澈情”。这种激情正是古希腊神话中酒神式的“神性的狂喜”(epiphanic ecstasy)或“心狂神迷”。因此,激情的“始源”在哪里,激情的“原动力”是什么,对浪漫主义是要害问题,也是“模仿说”与“表现说”激烈争论的原则性问题。
  浪漫主义的理论立场极为鲜明。强调激情是“人类天性”赋有的、人的内在的活动状态,是人类本性的原初性的表现,激情的始源在人的“心灵”或“灵魂”(soul)之中,诗永远是“心灵的诗”。浪漫主义细心区分“心”(mind)与“心灵”。“心”和“心灵”都归属于人的精神领域,不是什么“实体”或物质性的东西。“心”涵盖各种理性意识形式和感性意识形式,以及各种非理性意识形式,但“心”这个概念主要指人的“心智”或“理智”,即指理性的理念、概念、范畴、推理以及与理性形式相关的其他的意识形式。“心灵”概念则相反,指人的内心的、原初性的、自由的、浓烈的情感,是人的内心中更深层的感觉。“心灵”是人的“内心深处的存在方式”,实质上是人的内心的一种“无意识的情感”。这样,诗人的情感和激情本源于“心灵中无意识渊薮的奇异深处”。所谓诗人的“心灵的激奋状态”是诗人的“心灵之光”。浪漫主义将诗的情感和激情的“终极因”归之于诗人的内心无意识活动,并且依这种诗的内心起源论,断言诗的原初的无意识根源,也是人的一切心理和精神活动的根源。而且,在浪漫主义看来,人的心灵的内在能力是多种多样的,是复杂的。人的情感同人的理性相比,情感的行为状态同智性的行为状态相比,前者都是人的整个生存活动的更为活跃的本源,是决定人的整个精神活动状态的首要的(primacy)成分。
  浪漫主义论述情感和激情的心灵的内在性、根源的无意识性,在于从理论上否定诗源的任何其他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即使诗人作诗可能受其他因素的刺激、触动、激起等等。这些因素也只是作诗的种种媒介而已,与诗的激情的本源无关,抛弃关于诗源的传统的“内在与外在”、“主观与客观”、“个别与一般”、“情感与理性”等这类双元性的解释,以保证诗源的纯粹性。这是浪漫主义构建新的“本源诗论”的基本理念,也是根本的解释性原则。因为在方法论上,只有排除一切与心灵的无意识状态不相干的因素,“本源诗论”才能真正建立起来。这样,源于纯激情的诗才是真正的诗。
  诗是诗人情感的表现形式,但人的情感的深度和强度是不同的,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推知,人的心灵有多少种情感,就有多少种诗,也就有同样多的诗”。只有表现了最强烈激情的诗即“纯诗”,才是诗的“原型”。由于那种汹涌澎湃的激情总是短暂的,不会持续多长的时间,所以真正的诗或“纯诗”,只能是短诗,甚至只能是诗段、诗行或诗句,而长诗和一般的诗都是夹有种种杂质的诗。这是浪漫主义从其激情论中引出的诗歌批评的重要原则之一。
  浪漫主义将其“激情论”建基在心灵深处的无意 识状态上,是对激情和诗源的一种解释。虽然浪漫主义认为,德国古典哲学浪漫主义,现代理性批判主义,自然科学中的相对性理论,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原理,语言哲学的游戏理论,弗洛伊德一荣格的深层心理学理论等,都为浪漫主义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但浪漫主义“激情论”和“心灵论”仍然是需要继续探索的假设性理论。不过,浪漫主义的“本源诗论”的重要意义,主要还不在于其理论形式方面,其理论的开拓性的锋芒力量,有更大的精神冲击力。
  浪漫主义否定精神领域中的形而上学理性决定主义和社会实际生活中的实用物质主义的专制精神(overriding spirit),努力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和新的研究向度,把对人的外部世界的研究引向对人的内部世界的研究;把对人的“理性启蒙”,引向探索人的内在心灵中说不出的灵感,探索意识现象及其性质的“隐密结构”,这就强化了人自身内在价值的优先性、优越性和多样性,把人的内在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放在了现实生活中的首要地位,强化了科学研究的人性视角和人性科学的重要性。浪漫主义的“激情论”的理论指向,远远越出了诗论的范围,在理论和实践上,成了一种具有普遍影响力的解放精神。
  
  二
  
  如果说,“激情论”和“心灵论”是浪漫主义理论的基础部分,“创造论”和“想象论”则是浪漫主义理论的中心部分。
  在浪漫主义看来,自然界和人类都有独特的创造性。人的心灵和激情所以是一种原始生命力,在于心灵和情感具有创造性的生成力。心灵是“创造性心灵”,诗人作诗就是“心灵在创造”,心灵是创造性的“审美源泉的源头”。但心灵和情感的创造性,绝不是通过“理智想象”,而是通过“心灵想象”表现出来。这是一种“热烈奔放的想象的创造力”的产物,“纯诗”是诗人的“一种创造性的、闪光的想象”。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浪漫主义的诗歌理论和艺术理论就是“表现论和创造论”。
  想象作为心灵的能力同心灵的性质一样是自由的、不受任何外在因素影响的能力。“创造性想象”是“创造前所未有的东西”的能力,因此必须是一种“创新力”,“创造”必然是“新创造”,而且是与具体的创造性心灵相关的“独创性创造”。这里浪漫主义意指的是诗人的审美性创造力,只有真正天才的诗人和艺术家,才能表现最高的、完全的创造性和独创性,创造出前所未有的“美”和不朽的艺术品。浪漫主义突出的还是一种“艺术天才论”。但是浪漫主义“创造性”学说,是以其“心灵论”为基础的,创造性是人的“自然天赋”,而且是人的“无意识的天赋”。因此,“创造性”这个概念具有世俗的含义,“想象力的创造性”就不只是少数天才人物具有的能力,而是人人具有的能力。
  浪漫主义关于“创造性想象力”的讨论,尚未深入到世俗化领域,尚未进入人们生活实践的领域。关于“创造性”、“想象”等概念的论述也多是隐喻性的或比喻性的断语。不过这些不会削弱浪漫主义关于“创造性想象力”论断的影响力。浪漫主义超越了传统的“理智创造”和“理智想象”的学说,致力于揭示激情想象的创造性领域,揭示一种新的灵性(sensibility)领域,突破了理性现实主义、自然现实主义、知觉现实主义等流派思想的束缚,也突破了古老的“二分法”(di-ehotomies),从而进一步揭示了“人的自我的复杂的本性(the complex nature of the human self)”,以及人的活动能力和活动领域创造性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这些同样是今天很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还要指出,“创造性”、“想象力”这些概念,也是各派文艺理论家、哲学家和心理学家经常使用的概念,他们大多是从认识论角度论述这些概念的含义,把创造、想象归于人的认识活动或认知过程,视为人的求知方式。康德将艺术的创造性和想象视为先验形式与感觉经验相结合的认识性活动,黑格尔则视为以绝对理念为根源的理念的感性显现的辩证活动,等等。他们关于“创造性”和“想象”的观点,主要是一种认识论观点。而艺术浪漫主义的创造性和想象的观念,不是认识论的,也不允许把认识的意义加入到这些概念的含义中去。激情心灵的创造和想象是以无意识活动或非理性活动为基础的,表现的只是这种心灵活动本身,只有创造性想象的价值意义,并非关于什么认识对象的知识形式。
  从今天的观点看,人的创造性和想象力问题,恐怕不只是艺术创作现象和心理现象。也是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共同面对的问题。更为重要的可能是与人的广泛的实践领域直接相关的问题,是与所谓“世俗精神”直接相关的问题,这是现代浪漫主义尚少涉及的领域。应当把人的创造性和想象力放在人的社会实践活动领域去探索,深入到广大群众的生活实践活动中去探索。想象、发明、发现、创新,并不只是少数天才人物和知识水平较高的人们的活动,而大多出自普普通通的人,出自被人们大大忽略了的人。看来,创造性和想象力问题,也不只是个人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社会的思想文化问题,是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文化气质(cultural ethos)和社会的人文环境问题,是使人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得以充分发挥的社会大舞台的建设和发展的问题。
  
  三
  
  依照浪漫主义理论,诗人和艺术家的创造活动是创造新“现实”或新“实在”的活动。艺术家的激情的想象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或艺术对象,不是人们通常接触到的已存在的自然现象和客观的“实在”,只是人的情感的各种状态的隐喻性的“象征”,“只是诗人内心状态外化的等植物”。这种“等植物”既不是外在世界的“反映”,也不是内在心灵状态的“反映”,而只是人的内心激情的“外化”,是心灵的创造性的“表现”,是心灵的创造性投射显示出的“形象”。艺术对象表现的是心灵的主体性、艺术的内在源泉和动力。这种创造活动使心灵的无形的激情状态以现实世界中从来没有过的“形象”表现在已有的现实世界中,使“内在世界”有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象征”。只能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是客观事物与主观世界结合而成的产品”,是一种“使自然具有人的属性的力量”。浪漫主义强调“诗就是诗”,不涉及任何“外在”因素,拒斥诗的“模仿说”。但诗作为情感的“象征”,是诗人“内在状态的外化”,那么艺术“象征”与“外在”事物没有相关性吗?实际上是相关的。不过浪漫主义用其主观视角来表达这种相关性。艺术对象是艺术家独创的,是世界上从未有过的“形象”,这与“外在”是无关的。而艺术对象又是作为有形的、可见的和可想象的“形象”显现的。因此在诗歌、艺术品的原创性上,专指其内在性,而在它们的“显示性”上,才有外在的“相应性”,艺术的原创性质并不借助什么外在的东西。浪漫主义用这种解释卫护艺术原创性的心灵内在性和主动性原则。
  关于艺术对象的性质,浪漫主义还突出另一个重要的理论原则,即“整体性”原则。浪漫主义接受“统一 有机体(unitary organism)”的有机论学说,以植物有机体的生命和生长观念,比喻人的心灵的本性及其创造和生成能力。植物是一种“有机生命体”。其生长能力是一种综合同化能力,是所谓“合生能力”。在植物生长过程中,使一切可生长的因素,“生长到一起成为一体”。从而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艺术家心灵的创造性想象活动是一种“成长和创造的能力”,类似植物的成长创造活动。艺术家创造艺术对象是艺术家的“整个灵魂”在创造,是心灵的统一化和整体化的活动,这正是艺术家人性的整体l生活动的表现。心灵和情感的整体性活动,决定了艺术品是一个艺术性整体,是一个情感整体。这种“艺术的有机整体”,是个别与一般、多样性与统一性的贯通,达到“最终的和谐”,成为一个不可分析的整体形象,这是艺术家的“生命整体”的表现,因而是艺术品的根本性质和价值标准。
  朱光潜教授认为,“德国古典哲学本身就是哲学领域里的浪漫运动,它成为文艺领域里的浪漫运动的理论基础。”从浪漫主义的艺术“整体性”学说,可以看出康德的先验综合论,费希特的“绝对自我”的主观一元论,谢林的“同一哲学”和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辩证统一论等德国浪漫哲学对浪漫主义精神的理论影响。当然,浪漫主义的艺术对象“整体论”,与德国古典哲学的“整体论”在理论形式上是不同的。浪漫主义艺术理论所强调的“整体”不是认识论的或道德论的“整体”,而是艺术家的情感和想象的“整体”。德国现代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Ernst Cassier)关于这种区别的研究,对我们理解浪漫主义的整个理论立场尤其是纯粹浪漫主义的观点,很有启发意义。
  卡西尔对“神话思维”或“原始神话意识”的专深研究,试图揭示人类的原始意识活动的性质,这对深入探讨浪漫主义诗源论和整体论,都有导引的作用。神话的起源问题,神话思维的开端问题,神话意识的自发活动问题,与诗歌的原始情感问题是息息相关的。神话意识的“动源”与诗歌意识的“动源”在根本上是相同的。在神话中,“一切思想、一切感性直观以及知觉都依存于一种原始的情感基础”。神话中的精神现象的创造性过程和生成的力量,类似于诗歌的创造性过程。神话的形象世界和诗歌的形象世界都是“一种独立的原生力量”的表现,归依于一种“原始渊源”。神话创造想象和诗歌创造想象,都是内在自由的,都不是“探究性思想的反思”,而是心灵的“最深层的生命”。
  卡西尔指出,“自从纯思维赢得了自己的领地和自己的自主性法则,神话世界似乎已被超越和遗忘了。上世纪初浪漫主义者重新发现这个被废弃的天地,谢林又试图在哲学体系内给予它确定的地位之后,看起来的确有了某种转变。”卡西尔强调,人类精神生活的一切领域。人类文化生存的基本形式,都“起源于神话意识”这一“原始源泉”。艺术、文学、法律、道德、语言、科学、技术以及一切知识的基本概念,涉及起源问题。“它们全都寓于神话意识之直接、无区别的统—体”。“普遍、无差异的神话意识”是人类“精神结构的一种独立模式”,不能认作是“无定形的混沌”,也不是主观的“幻相”。黑格尔在精神现象的研究中也已指出,“科学的确实性”的原始源泉,在“直接性自我意识中”,都呈现出“非现实性的外观”。这样,科学的理性精神,原初都是“无精神的东西”。作为知识的科学必然通过自身的发展,表明“科学如何在神话直接性领域中发生,又如何把自己解脱出来”。在卡西尔看来。理性主义把神话世界归属于“非存在的领域”,“归属虚无世界”,从而否定科学与神话的联系,只承认“客观精神”,否定“主观精神”,否定对精神运动的“原始本源本身”的研究和对“无意识”的研究,就否定了精神形式或意识形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导致根本上“禁闭”了人类的精神活动。
  卡西尔对神话的“整体性”和“客观性”的研究,对于理解浪漫主义的“整体性”和“现实性”原则,也有深刻的启发意义。卡西尔借助于谢林的哲学,开拓了浪漫主义的哲学基础。他把“神话意识”、“神话思维”、“神话对象”、“神话形象”和“神话世界”,放在人类意识活动或精神活动的“过程”中去阐明,不再只是探求神话的“主观动源”和“心理基础”,也不再用“比喻的原则”和方法,而是在“神话历程”中,甚至在人的“生活”历程中,说明神话意识的活动状态、意义和价值。
  谢林赞同柏拉图将“神话世界”视为与“纯粹知识的整体”并列的一个“自主的整体”的观点,“把神话看、作知识本身的一种形态和一个阶段,一种必然从属于一特定对象领域的形态,神话便是这个领域的充分表现”。神话是一种“真正的创造的和构成的力量”。这样,神话就是一个“独立、自足的世界,它可以不由外在的价值标准和实在标准来衡量,而必须依据它自己固有的结构规律去把握”。神话自身的特性在于它是一个“神话过程”,在其过程的一个阶段,神话意识表现为一种无法分析的无意识状态。即使它包含诸多因素或成分,但都是未分化的,彼此相同的。它们相互之间没有作为独立项的“关系”,只是一个渊源性的、非认知性的“统一”或“整体”。处于这一阶段的神话的无意识状态。“表达了人类精神的最初取向,人类意识的一种独立建构”;体现的只是“人的主观性”的初始性因素。与科学真理是不相干的。只有在“神话过程”以后的诸阶段,才出现意识的分化,并且最终又在“神话对象”中表现新的“统一”或“整体性”,体现出精神活动的有意识性,甚至体现出感性和理性的结合。这种“神话过程”及其中无意识形式的神话意识,“必定是确实发生过,必定真的在意识中出现过”,当然有其现实性和真实性。从这个意义上说,不可把神话归于纯系“虚构”,神话是人的实在的精神活动形式,是具有客观实在性的东西,“支配神话中的意识是一股真正的力量,即一种不受控制的力量”。神话是不依赖虚构并与虚构对立的,是必然的。“神话过程”是新的“现实”的创生过程。神话意识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人类意识的运动中,每一个特殊阶段,“都有各自的意义;但是,它的全部意义和真正目的,只有在整体中,只有在历经全部阶段的神话运动那完整无缺的前后关联中,才能被揭示出来”。谢林曾称,“以人类意识作为神话的根源即主观动源来取代发明者、诗人和普通个体。这是他的特殊成就。”的确如此。卡西尔阐述和发挥的谢林的浪漫神话学和哲学思想,完全可以用在浪漫主义的诗论和艺术论上。而且同一般浪漫主义“比喻式原则”相比,大大提高了理论性层次,也为我们今天研究浪漫主义理论开拓了研究的视野。谢林的哲学不但从理论上驳斥了对于神话、诗歌和艺术的种种攻击,也说明对人类来说,“诗的忠诚(troth)”和“科学的真实(thuth)”,具有同样的价值,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具有同样的价值。
  马克思说:“资本主义时期只是从16世纪开始。”资本主义四百多年来,创造了生产力的全面机械化和自动化,发展了强大的科学技术力量,提高了社会生活水平,生产和生活的现代化成了当今世界变化的主导趋势。同时,现代资本主义也创造出了与社会进步变化相对立的逆向性变化,造成了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单向性,造成了极端商品主义、机械科学主义、物质实用主义和消费享乐主义等的专制性。大大缩小了人的内心生活领域、人的精神活动视野和人自身的人文价值,削弱了人的生活事业的激情的创造性和整体性。资本主义造成的各个现实领域中的重重矛盾和恶果,激起了许多思想家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质疑和批判,出现了所谓“后现代主义”思潮。但后现代主义论述的人类生活和社会的“碎片化”、“去统一化”、“多元化”、“非理性主义”等思想,也不是人类生活和思想文化追求的目标。后现代主义的思想指向也出现了“危机”,出现了“被替代性”。在当代复杂多变的思想文化潮流中,现代浪漫主义反对资本主义的“现代性”的片面性,坚持致力于探索人的内心世界的“深奥”,揭示人自身的激情的想象力、原始创造性和原动力。揭示人对整体性和谐价值的追求,不断开拓人类精神活动的新领域和新视野,探索人类生存的新现实和新天地。浪漫主义的理论触角已深入到了“心灵”世界个人的无意识和集体的无意识领域。不过尚未陷于作为终极性的虚无主义。在当今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时代,人的创造性成了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巨大动力。时代需要新的研究视野和创造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新的思想文化。在这些方面,现代浪漫主义仍然具有突进的力量。浪漫主义很值得从多学科角度深入研究,而且会在研究中获得新形式的思想文化。
  
  责任编辑:王之刚
其他文献
摘要:在政治学史上,政制研究不仅是绵延已久的传统,而且是传统政治科学研究的中心。政制研究在经历了行为主义时代被边缘化之后,随着当代新制度主义的崛起又得到回归与复兴,而重新回到中心位置。新制度主义为政制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与分析框架。本文对新制度主义语境中政制创新的内涵、理论框架与价值意义做了尝试性探讨。  关键词:政制;政制创新;理论框架;价值意义  中图分类号:D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要:奥古斯丁与董仲舒是中、西方古代史上杰出的思想家,他们各自都有庞大的思想体系。从历史哲学的角度比较两人历史的价值取向可以看到:中世纪的奥古斯丁由于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因此对上帝充满了无限的敬爱,他认为整个人类历史就是上帝之城与地上之城相互斗争,上帝之城最终取得胜利的历史,因此是一部圣史,世俗历史毫无意义可言;西汉的董仲舒刻意解决的是如何继续有效地巩固统一的帝国,所以,他表面叙述的是人间历史由天
期刊
摘要:政治现代化作为社会理论的一种广泛社会思潮,发轫于20世纪60年代。其理论目标之一,就是探求不同文化背景下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共同特征。本文以“政治文化”和“政治现代化”的概念为理论框架,运用文化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从政治文化和政治现代化的互动关系,阐述建构中国公民文化的理路。  关键词:政治文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社会学;公民文化  中图分类号:D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
期刊
摘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缓解社会矛盾和解决民生问题的现实需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更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服务型政府的首要职责。但是,由于目前存在着一些认识误区,公共财政体制领域的改革成效不大,仍然存在着政府间财政的严重失衡问题,致使整个社会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不高。因此,这就客观要求我们摆脱现有的认识误区,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继续改革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  关键
期刊
摘要:在鲍德里亚看来,消费社会中物的功能走向了零度化,符号形式取得了至上的统治地位。在消费世界中。一切物品都以符号化形式存在着,就连“美丽”也不例外,人们对“美丽”的追求被化约为一种符号运演的过程。“美丽”的符号化折射了一种深层的社会逻辑,反映了消费社会中“符号价值”的确立过程。体现了消费的意识形态功能,掩藏着深层的拜物教逻辑。  关键词: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美丽;符号化;拜物教  中图分类号:C
期刊
摘要:在后形而上学的人文学科研究的语境下,价值阐释型的文学研究比真理发现型的文学研究有更大的合理性。但是价值阐释型的文学研究也有其不足之处。为此,应该走向科学反思型的文学研究。科学反思型的文学研究认为,应该把关于文学文本的知识生产看成是一种价值阐释行为,在此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科学反思,并经由一套公共评价机制来达成一个共识,以确定知识生产的确定性与知识实践的科学性。因此,科学反思型的文学研究有对真理
期刊
摘要: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三代核I心人物霍耐特在早期黑格尔承认学说和米德社会l心理学的基础上建立了自己完善的承认——蔑视理论。这一理论是对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更为经验化的补充。通过承认一蔑视这对社会动力学张力,霍耐特从一个较新的理论视角阐明了一种规范的社会理论。而这一规范的社会理论又具有很强的经验相关性。这种规范的社会理论在阐明道德发展的动力以及贴近社会经验方面显然比哈贝马斯通过以语言为中介的交往行动
期刊
由黄宣民先生及其弟子陈寒鸣副教授主编、刘泽华先生作序的《中国儒学发展史》最近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全书约220万字。该书由黄宣民先生草创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黄先生于2001年因病辞世后,陈寒鸣副教授遵照乃师遗愿,继续进行整理、增补和定稿,使这部历经20余年不懈努力、凝聚了诸多学者集体智慧的皇皇巨著终于得以面世。  通读全书,可以发见《中国儒学发展史》至少表现了四个方面的显著特点:    一、
期刊
摘要:社区是人们的日常生活领域。也是基层民主实践基地。在这一领域中,社区居民通过举行各种文化活动增进了人们的民主参与意识,也促进了小区的公共治理。小区的这种实践在当代中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它表明,社区文化平台是公共活动空间的基础,共同的文化活动增进了和谐与参与意识,以此为基础,中国基层民主具有了新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欣苑小区;文化平台;公共交流;民主参与;公共治理  中图分类号:C913 文
期刊
摘要:当代中国民间宗教信众大多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出生的乡村农民。他们拥护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并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立场,“保佑平安”、“消灾祈福”以及“学好行善”等信仰追求。具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相适应、相和谐的可能性。因此,在认识和处理民间宗教信众问题上,要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按照科学发展现使其朝着构建和谐社会健康发展。  关键词:民间宗教信众;群众工作;和谐社会  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