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朔州秧歌的历史渊源

来源 :小说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at050410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朔州秧歌作为一种地方剧种,流行于朔州市及其周边地区。它是融武术、舞蹈、戏曲于一体的综合性汉族民间艺术。它以舞蹈和戏曲两种艺术形式活跃于汉族民间,以舞蹈为主的秧歌称为“踢鼓秧歌”,以戏曲为主的秧歌称为“大秧歌”。无论是“踢鼓秧歌”还是“大秧歌”,它们都带有浓厚的朔州地方文化色彩。在2006年,朔州秧歌正式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章主要是通过探讨朔州秧歌文化的历史渊源,从而达到弘扬发展传统文化的目的。
  关键词:朔州秧歌;历史;渊源
  1 引言
  朔州市是位于山西省北部的一座五线小城市,也是一座拥有古老历史的城市。据峙峪文化(1963年,考古工作者在山西省朔州市西北的峙峪村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考据,早在距今约2800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并开始了文明的缔造。朔州秧歌就是在这块充满文明气息的土地上发芽,成长的。
  2 朔州秧歌概况
  朔州秧歌最初是以“踢鼓秧歌”为雏形出现的,相传与北宋末年梁山英雄好汉的故事有关,经过明清两朝的发展,艺人们逐渐加入故事情节并使其成熟起来,最终形成大秧歌。现在仍然活跃于朔州地区的秧歌一般包括“踢鼓秧歌”与“大秧歌”两个部分。“踢鼓秧歌”是盛行于朔州当地的一种汉族民间舞蹈,尤其在朔城区、平鲁区等地更是家喻户晓。在“踢鼓秧歌”中,扮演男性角色的称为“鼓子”,扮演女性角色的称为“拉花”。表演时成双成对,形式变化多样。“大秧歌”则是以舞台演唱为主,演唱剧目多表现家庭生活。在1990年,朔州大秧歌剧团的代表剧目《泥窑》曾在北京中南海参加文艺汇报演出,获得诸多好评。
  朔州秧歌作为地方民俗文化,它的形成至晚在清朝雍正年间,到现在大约有几百年的历史,其雏形可以追溯到北魏时期,但“踢鼓秧歌”与“大秧歌”的形成发展却有着明显的先后顺序。“踢鼓秧歌”在宋代时已有其雏形,而“大秧歌”则是在明末清初时秧歌艺人们加入故事成分之后才逐渐地流行起来。
  3 朔州秧歌历史渊源
  踢鼓秧歌是流传在山西朔州地区的一种汉族民间舞蹈,尤其在朔城区、平鲁区最为盛行,它以粗犷、强劲、稳健、幽默的艺术特点博得广大群众的热爱。踢鼓秧歌的历史渊源,并没有文献资料可以考证,但在朔州地区却流传着这样几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隋朝末年,大将李渊杀掉隋炀帝杨广之后,宫里还有许多妃嫔与宫女,李渊不忍心将她们杀掉。可是,有一些妃嫔与宫女却因为忧虑害怕而成天哭闹不止。于是,李渊下令调谴瓦岗寨的一些英雄豪杰,让他们回宫去杀掉那些成天哭闹不止的妃嫔与宫女。瓦岗寨的英雄们不仅没将那些人杀死,反而和她们一起玩闹嬉戏,相互配合,踢踢拉拉,此后,踢鼓秧歌就产生了。
  第二种说法是:北宋末年,梁山英雄中有一位名叫董平的人,家住潞州,在其回乡探望母亲途中,被契丹兵在黑水河俘虏,因为他们都反宋,遂被释放。董平在返回的途中经过朔州,恰巧遇到过上元节,于是,就和朔州当地“舞房”的艺人们一起在街头演练。另外也说:梁山俊杰董平回家探望母亲的途中,被北宋官府抓获,梁山英雄刘唐、呼延灼、关胜等人得到消息,经过协商,决定假扮成艺人,在街头伺机救出董平,抢劫财物,救济穷人。
  第三种说法是:宋江被北宋政府招安之后,有些人不愿相随,于是这些人就转移到长城周边地区,明为教练秧歌,暗地里储备力量,企图重整旗鼓、东山再起。
  以上三种说法后两种均提及踢鼓秧歌产生于北宋,可见,踢鼓秧歌最晚在北宋末年就已经出现。随着踢鼓秧歌的不断发展,到明清时,秧歌艺人开始在表演中加入故事成分,于是大秧歌就渐渐形成了。
  大秧歌从形成到现在大约有几百年的历史。它在文献方面的资料最早出现于《朔州志·艺文志》之中,该文献中有清朝雍正五年知州汪嗣圣曾颁布的《禁夜戏示》。在《禁夜戏示》中载有:“朔宁风俗,夜以继日,惟戏是忱。淫词艳曲,丑态万状。正人君子所见恶闻。而愚夫愚妇方且杂沓于稠人广众之中,倾耳注目,喜谈乐道,僧俗不分,男女混淆。风俗不正,皆由于此……通行示谕,此后敢有藐玩仍蹈、故彻养夜之间,风清人静,萧板之声、无远不闻、定即锁拿……①由此可见,大秧歌早在雍正年间,甚至在此之前就已经形成。虽然当时清政府对大秧歌不予认可,但大秧歌在雍正年间就已经成为了朔州当地百姓们喜闻乐见的民间娱乐文化。
  4 结语
  从北宋年间的踢鼓秧歌到明清大秧歌直至朔州秧歌的形成大約历经几百年的时间,在此期间,朔州秧歌不断汲取优秀民族文化来发展自己,使其成为当地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化习俗。但它的发展却经历了诸多曲折。从明清的繁荣到清末民初的衰落再到解放后的新发展,朔州秧歌一直在努力突破自身陈规、推陈出新,使自己能够屹立在民族戏曲之林。
  注释:
  ① 汪嗣圣.朔州志·艺文志·艺文文告(十二卷).清雍正十三年,第98页.
  参考文献:
  [1] 赵任甫.马邑县志[M].香港:中华文化出版社,1985.
  [2] 平鲁县志编撰委员会.平鲁县志[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
  [3] 李尧,钟声扬.朔州民间文化(卷二)[M].太原:三晋出版社,2009.
  [4] 汪嗣圣,朔州志.艺文志[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0.
  [5] 何玉人.新时代中国戏曲创作概述[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6] 陈小兵.西方音乐的轨迹[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7] 边云芳.朔州秧歌戏:代代相衍的塞外传奇[J].史志学刊,2011,(3).
  [8] 李博文.山西朔州大秧歌演艺民俗初探[J].青年文学家,2012,(5).
其他文献
摘 要:绘画创作是生活的反映,于艺术家来讲,作品不仅是技法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作品的形象使得观者领会作者所要传达的文化信息与价值取向。这样作品往往是艺术家从生活中观察思考,进而萌发创作的冲动,必然带有艺术家的情感与思想。同样也带有艺术家关于理想人生生活的思考。  关键词:价值观,创作,生活  我们在品评一件艺术作品的的时候一般都是在几个方面:首先艺术作品的格调,这种情况是指:作品本身所带来的心灵感
期刊
摘 要:陶瓷从某种意义上说已成为中华文明的一个代名词。不仅是一种传统文化,又是一种年轻而古老的艺术。在这人类历史发展的漫长岁月里,人们因为生活所需而创造了形态备异,丰富多彩的陶瓷。因为人们的生存需要而形成和发展,陶艺家对陶瓷材料进行不断的探索与尝试,克服工艺上的局限,充分利用陶瓷艺术的优势,拓展了陶瓷中线条的更为广阔的美学空间。在淳朴的艺人手中得到进一步的升华,每一件陶瓷产品都蕴含着一定的生活指令
期刊
摘 要: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与历史、地域、风俗都密切相关的民俗文化,是由特定的文化环境经过历史的积淀而产生的文化载体,是一种代表民族文化的不可再生资源。劳动号子是在劳动过程中起到协调与指挥的具有实际功能作用的民间歌曲,它产生并应用于劳动,是音乐类非物质文化的一种。本文以劳动号子为例对乐山地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进行思考。  关键词:乐山;音乐类非遗;劳动号子;保护传承  1 前言
期刊
摘 要:由于硬笔替代毛笔,智能输入替代人工抄写,逐渐脱离实用功能的书法将像舞蹈和雕塑一样成为一门纯艺术。艺术理论研究尤其是中国美术理论研究,就目前各学科的理论研究情况而言,可以说是先天不足后天发育畸形,是诸多学术门类理论研究中的侏儒。书法理论研究则更加容易进入拆东补西、自说自话的循环思维,往往局限于师门师学,或谓“以小见大”,实则难免于“隔岸观火”,不能切实进入作为学术研究的层面。  关键词:书法
期刊
摘 要:饮食作为物质民俗的主要内容之一,以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向我们展示着人们的生活百态。从饮食的品种和饮食的方式等内容去观察士庞村这个多民族聚居的村落时,看到一种百花齐放的和谐场景。  关键词:士庞村;饮食;民族融合  饮食是人们物质生活的必需部分,也是物质民俗的主要内容之一,主要指的是人们传统的饮食行为和习惯。林继富先生认为“饮食民族具体包括饮食品种、饮食方式、饮食特征、饮食礼仪、饮食名称、饮食
期刊
摘 要:康定斯基作为抽象主义的开山鼻祖不仅在抽象绘画方面有很多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而且在抽象艺术理论研究上也做出了巨大了的贡献,他在《艺术中的精神》一书中在抽象绘画理论方面的提出了抽象绘画的内在需要原则以及抽象绘画构成的隐性结构,还有抽象绘画的灵魂内在需要即感情,这些理论对于后期的抽象绘画的色彩、绘画的形式、绘画表现的重点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康定斯基认为艺术最真实、最完美的表达方式不是人类历史上最
期刊
摘 要:中西方两部灾难片《泰坦尼克号》和《唐山大地震》都以人性为表现为主题,在场景布置和情节编造上下足了功夫,其内容表现出的人类在灾难面前所散发出来的人性的光芒,正是这两部影片吸引人的原因。笔者在此文会从主题的设定和情节的编造上来剖析这两部影片所反映的人性。  关键词:灾难片,《泰坦尼克号》,《唐山大地震》,人性折射  1 引言  灾难片是以对人类造成巨大灾难的天灾人祸为题材的影片。灾难使人们对人
期刊
摘 要:歌唱心理是伴随演唱过程所产生的心理状态。歌唱心理的养成是长期积累的结果,贯穿音乐准备及声乐表演的各个环节,需要演唱者从语言、作品分析、表演排练、心理预期等多维度进行深入学习,加强自我思维的控制训练。  关键词:歌唱心理;表演排练;心理素质  在美声演唱中,外文声乐作品受到流派、风格、时代特征的影响呈现出极具民族化与个人化的特征,对演唱者的演绎提出很高要求。缩小文化差异、缓解心理紧张、克服舞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人口数量的直线上升,城市发展程度的日趋饱和,由城镇逐渐向农村扩张建设的步伐越来越快。由于乡村城镇话建设以及新农村的改革,原始的农村风貌、耕种模式以及周边的生态环境也随之被破坏。大面积的农田用来盖建高楼,取代传统民居的新式住宅让农村失去了文化气息,大片森林绿地由于建设遭到过渡开垦。乡村的传统文化和自然环境正面临着极大的威胁。本文将以苏州横泾乡为例,研究探讨治理和建
期刊
摘 要:色彩,对于人的视觉有直接的刺激,不同的色彩带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也间接的影响着人们的心理与性格,以及情绪。所以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无论它所传达给你的是刺激还是印象都是我们人对于色彩最直观的感受。茶叶包装是指根据客户需求对茶叶进行包装,以促进茶叶商品销售,一个好的茶叶包装设计可以让茶叶的身价提高数倍。包装的形式有很多种,纸盒装的,纸袋装的,铁盒装的等等,但是在色彩以及字体设计上仍感没有太多的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