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与建构:高校辅导员网络舆情应对的图式分析

来源 :无线音乐·教育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zhe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新媒体时代的来临,网络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也使校园舆论信息随时随地互动传播,逐渐成为引导学生树立价值观、成长成才的主阵地。同时,各种高校的网络舆情对辅导员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因此,如何培养辅导员准确把握高校的网络舆论形成的机理,制定网络舆情应对策略,增强网络舆情危机意识与处理能力,以及在虚拟网络的有效管理中实现对学生的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辅导员;网络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网络技术快速发展,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32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5.2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6.9%。网民上网设备中,手机使用率达83.4%,首次超越传统PC整体80.9%的使用率,手机作为第一大上网终端的地位更加巩固。92.4%的大学生主要是通过网络获得外界的信息;很多学生喜欢网络文学,在休闲时间第一选择是QQ、微信,对网络交友十分感兴趣……网络已经植入大学生活,成为大学生的第三课堂。网络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各个方面,比如说生活、思想和价值观等。目前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思想交流的集散地,因此高校的辅导员正面临着网络舆情管理各种挑战,如何利用虚拟网络搭建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的平台,提高在虚拟世界的“话语权”和“干预力”,进而了解学生需求,满足学生需求,为学生做好服务工作;高效应对网络舆情,有效引导大学生主流思想,使网络与实际大学生德育工作有机融合,互动中协调发展。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其影响
  高校网络舆情的理论研究主要为跟踪性研究和基础性研究;而现实的校园网络已经成为了一个自由的互动空间,在这里能够发表自我的意见,进行交流辩论。学生对某一社会热点问题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逐渐形成了新的网络舆情关注点。80、90后在校大学生借助网络空间对某一问题发表的议论和意见的比例已经达到100%,从而,在网络舆论的量度和强度上可直接了解到学生诉诸意志的坚定程度和坚持某一意见态度明朗的指向。而高校辅导员是日常学习生活中与大学生群体接触最多的人群,据调查发现,辅导员至少有两种网络交流工作,62.7%的辅导员拥有四种或四种以上与学生群体相接轨的网络交流工具或平台(如QQ、人人网、博客、飞信、微信),对于网络舆情的了解方面,82.6%的辅导员在关注的同时曾发表过意见,有91%辅导员认为掌握学生网络舆情“非常重要”,92%的辅导员了解2010年以来高校在网络上引发的危机事件。
  网络舆情形成迅速,对社会影响巨大。随着因特网在全球范围内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已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网络环境下的舆情信息的主要来源有:新闻评论、BBS、博客、聚合新闻(RSS)。网络舆情表达快捷、信息多元,方式互动,具备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掌握当代高校辅导员工作网络化的现状,以及大学生网络应用的基本情况,对加强高校网络阵地建设、监督和监管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状况、培养高素质的大学生网民有着重要意义和作用。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主要有:敏感性、关联性、趋同性、辐射面广、多元化与贴近学生生活等,以及分析当代高校辅导员参网络化平台运用行为的动因及影响因素。
  二、高校辅导员社会网络舆情对策
  (一)辅导员在网络中做好主动融入
  在我国高等教育分工细化的过程中,辅导员职责得到了不断完善,定位也逐渐从现实的德育教育延伸至网络思想教育,这也意味着网络思政工作的大幕正式开启,而现实中,当今的大学学习方式相对来说要更为自由和宽松,所以辅导员与学生见面并不频繁。但随着辅导员队伍逐渐被社会认同,辅导员如何应对新媒体给高等教育带来的困惑与机遇成为了高等教育关注的主要问题;为了保证自身获得信息的渠道时刻畅通,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因此辅导员需要积极把自身融入到网络当中,开阔自身的思路。除了原先的班会、班级代表的汇报之外,辅导员还需要紧随时代的步伐,通过网络技术,建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机制,将会避免辅导员工作的实效性局限在现实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视角。
  (二)构建学生自主网络队伍与可控的网络平台
  构建可控网络沟通的平台已成为辅导员队伍提升工作效果的客观要求。辅导员要做好学生工作必须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在传统交流中,除了电话、短信、EMAIL、校友录班级、QQ群等进行沟通;但这些都存在一对一或者一对部分的学生交流,并不能抵御社会化网络环境带来的思想碰撞,也更减弱了辅导员思政工作的效果;通过这些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联络渠道,以及大学生网络的主流追求,构建学生自主网络队伍与可控的网络平台,不仅平台快捷,而且还能够实现多方位的覆盖,这样就保证了辅导员和大学生之间的信息互动时刻通畅,促使辅导员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变化状况,促使开展思想工作的时候就能够更加快速和有目的。
  (三)运行网络舆情转化疏导机制
  1.大学生校外媒体交流向校内媒体交流转化
  舆论往往最先通过网络显露和传播,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得不到重视或延误解决,就可能形成校外网上炒作,个体情绪传染到群体,演变为群体的不满情绪,使网络成为舆论的放大器。学生反映的问题,如学习、住宿、餐饮等,往往涉及到学校的多个部门。因此,需要学校统一建立校内的媒体交流平台,各相关部门协调处理,防止问题和矛盾堆积和延误,错过最佳的解决时间。通过引导,形成校内网络舆论阵地,实现校内舆论交流效能化。
  2.学校被动应对向主动出击转化
  学校应健全舆情汇集分析机制,增强预见性;将以往的被动应对向主动出击转化,如果不能够很好地解决个别学生反映的问题,那么这种情况就会变成群体学生的事情;辅导员对网络上的舆论信息进行认真处理的时候,需要对问题进行分类对待,分轻重缓急进行处理,这样就能够预测一段时间里面学生的思想状况。辅导员对网络上面的信息进行整理分类,这样就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大众的思想状况,并对发展的趋势进行准确预测,这就大大使得思想工作更加针对和主动,而且还能够避免发生群体事件。   3.个体发声向主体发声转化
  建立学校网络学生队伍,及时解决学生在网络上面提出的问题,如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及时反馈,这就使得思想工作更加有实效性。及时反馈网络上的舆论信息,这样就能够有效缓解负面影响,解决学生关注的问题,这样就能够避免负面的消息变成了谣言。及时反馈网络上的舆论,这就能够防止网络舆论被一些人利用,大大净化了网络环境。还有就是,及时反馈网络上的信息,这能够使得学生很有成就感,主要是自我提出的意见被听取和采纳,思想工作的效果也会大大提升。
  (四)构建网络舆情应对的四个主体联动体系
  1.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联动
  新媒体和老媒体的融合已经成为一个非常加速度的呈现。新媒体有它的非常明显的优势。联动和融合才能够真正去建构一个舆论的新的环境。新媒体的舆论多样而且是自发的,但是也比较容易出现情绪。以前的媒体具有很强的引导作用,而且显得较为传统,因此我们需要考虑这两种媒体的结合,如何在新的环境下面发挥出两种媒体的作用。就是参与性和对话性带来的互动优势。如果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在真正意义上面结合到一起,不仅需要在制度上面实现融合,而且还需要专业技术上面实现融合,这种意义上的结合才能够真正实现,这样才能够造就出一种新的舆论环境。
  2.虚拟网络与现实生活的联动
  提高虚拟校园管理水平,必须在网络与现实的互动性、开放性上下功夫,使网络空间成为崭新的社会形态,使得网络既能辅助工作开展,简化工作程序等。既给学生提供了创新创造的广阔自由,又能够建立合理的工作秩序,这样不仅能够学生通过网络发表建议,而且还能够使得网络信息传播更加有秩序。加快形成主流、便捷、自律相结合的校园网络管理体系。极大的净化网络环境,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3.辅导员个人文化与学生个体文化的联动
  辅导员利用网络(如博客等)形成工作体系、角色定位,即是高校对辅导员工作任务和内容的具体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班级管理和辅导咨询服务三大块内容与学生个人的网络平台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辅导员不仅能够完成自己的职责,认真完成辅导员的工作,发挥网络的思想教育作用,促使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从侧面来说,这也大大地提高了网络的应用,这也能够使得辅导员在开展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的时候更为全面具体。
  4.网络学习与课堂学习的联动
  辅导员属于德育教师,任课教师属于智育教师,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智育教育和德育教育都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任课教师与辅导员在教育目标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帮助学生成才,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因而,任课教师与辅导员之间需要彼此协助、相互补位,而网络就是一个不受局限的大教室、大课堂。在网络中,辅导员与任课教师可以通过全方位、立体式的方式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融会贯穿到于专业知识的学习、思维能力培养等各项工作之中。
  (五)实现网络舆情应对工作的多维共赢
  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的一种新兴模式,可以通过网络媒介来体现民众对社会问题的“喜怒哀乐”,借助网络虚拟空间进行快速、无疆域的传播,信息采集可以通过网络制度和网络技术方式获取,效率较高,保真度较强;而辅导员舆络舆情应对具有个性差异,应根据各高校网络舆情的不同特点,比较高校辅导员与其它社会群体在网络舆情应对中所呈现出的个性差异,来论证出高校辅导员特有的网络舆情应对对策、措施和保障政策与条件,建立基于新媒体时代建立高校辅导员网络舆情应对行为引导机制。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提升的图式建构;结合当前高校辅导员实际工作与大学生互联网使用现状的实际成为大学生教育引导的重要基础,深入研究高校辅导员应对新时期网络舆情的主要做法和科学划分,取得相应的实践资料并进行合理分析论证。在此基础上提练出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提升的图式建构。
  辅导员在网络舆论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的定位,通过现实与虚拟统筹协调,牢牢把握网络主阵地的最大引导权,进行舆情信息收集,及时掌握苗头性、预警性信息,准确把握舆情态势,最大限度增加了和谐因素,形不成强大合力和整体效应,虚拟社会管理工作将会落到实处。最终实现现实生活与虚拟网络的共赢;学生成长与辅导员提升的共赢;网络思政繁荣与校园安全稳定的共赢;高校育人与社会发展的共赢;个人理想与中国梦想的共赢;
  参考文献:
  [1]郭红明,王永灿.基于思想政治工作视域的高校网络舆情探究[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1(06)
  [2]段卓夫.论高校公关危机与危机公关[J].中国成人教育.2011(07)
  [3]李昌祖,周杰,郑苏法.高校网络舆情及其研判的若干思考[J].江苏高教.2010(05)
  [4]刘燕,刘颖.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及管理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09(04)[5]黄河,陈先刚.试论高校的危机公关与管理[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6)
  [5]周小兰.试论高校辅导员应对突发事件的策略[J].文教资料.2010(32)
  [6]杜坤林.高校网络舆情生成机制与应对策略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1(07)
其他文献
能源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条件,与现代化进程关系十分密切。桂东南地区农业基础较好,有进一步发展工业的条件,对能源的需求也将随着经济不断发展而增加。客观地评价地区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一、中国传统文化在包装装演设计中的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是与劳动人民的生活方式、民族习俗和审美意识相结合的,具有朴实、醇厚、韵味十足的特色。它表现出的不仅仅是民族以及民间的艺术理想,更是反映了艺术魅力与艺术需求。中国当代包装设计在改革、开放的格局下快捷起步、发展迅速。与此同时西方等国家的文化形态以强劲的势头不断冲击着中国包装设计市场,这给我国还未成熟定型的市场
摘 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可见体育活动的开展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对于幼儿园体育教学活动而言,规则的应用是活动成功的关键。在体育活动中正确制定和传达游戏规则,是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和促使活动取得成效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幼儿体育;游戏规则;渗透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标识码:A  幼儿体育活动应是发展幼儿身体机能水平
摘 要:古诗词是中华文化之瑰宝,在幼儿阶段进行古诗教学,对幼儿一生的成长有着积极的意义。幼儿学古诗词重在吟诵,幼儿古诗词吟诵教学应渗透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动用听觉明诗义,动用视觉明诗理,动用思维晓诗情,视听结合重感受,通过多种感官结合,使幼儿情有所感,理有所悟。教师深厚的文学底蕴和教学能力能让幼儿古诗词吟诵建立起良好的品位,使幼儿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得到古诗的浸润,让幼儿古诗吟诵活动的开展更加有意义
中图分类号:I207.7 文献标识码:A  神话具有象征性和包容性的特点,为人类思维、社会行为以及文学艺术实践开拓了一个无限广阔的空间。梅列金斯基认为:“神话因其固有的象征性,成为一种适宜的语言,可用以表述个人行为和社会行为的永恒模式以及宇宙和自然宇宙的某些本质性规律。” ?尽管如此,由于中国史官文化的发达,文学与历史的关系密切,在先秦诗文中并没有太多神话记载。学界对于文学与神话的认识也多受此影响
高庄矿在总结“滑移支架放顶煤”技术经验的基础上,1992年3月至8月试用“单体液压支柱铰接顶梁放顶煤”的方法回采阶段煤柱,安全采出煤炭9.5万t,回采率达到80%,收到了较好的
中央深改组第十二次会议特别强调,引导大家争当改革促进派。这在用人标准上释放出明确信号,要把想改革、谋改革、善改革的干部用起来。当前改革进入深水区,面对躲不开、绕不
一个班集体由五六十个学生组成,他们的思想素质、行为习惯和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在校学习难免会发生违纪或其他问题。班主任在处理各种特殊问题时,个别谈话是最主要、最常见的方法
推荐度指数★1反腐败立法提速:法治反腐蓝图绘就;2.四只特大“老虎”落马:形成反腐高压态势;3.国际追逃追赃:编织全球反腐天网;4.巡视升级:精准度更高威慑力更强;5.围剿查处
中图分类号:J609.2 文献标识码:A  一、音乐教育的概念与特点  音乐,这门古老的艺术学科,自诞生之日起就与人的全面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并影响着人类的社会生活。人的精神活动,可分为知、情、意三个方面,教育有必要调和培养这三方面,依靠音乐进行审美教育,它有着关于情的方面很大的使命。当人们的认知能力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向纵深扩展时,人们对音乐教育与人的关系、音乐教育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