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遗产桑给巴尔石头城

来源 :中国文化遗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ring2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桑给巴尔石头城于2000年被纳入到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它符合世界遗产的入选标准(ii)、(iii)、(vi),即标准(ii):桑给巴尔石头城是一个文化和谐融合的物质表现形式;标准(iii):几个世纪以来,亚洲和非洲之间有着密切的海上贸易往来,石头城的建筑和城市结构是证明这一点的一个杰出的例子;标准(vi):桑给巴尔在禁止奴隶贸易方面有着极大的象征意义,因为它既是东非主要的奴隶贸易港口之一,又是禁止奴隶贸易者(比如大卫·利文斯顿)开展运动的基地。桑给巴尔石头城作为印度洋贸易和文化融合的见证及作为废除奴隶贸易的象征,它的历史发展和保护状况值得关注。
  关键词:桑给巴尔石头城;世界文化遗产;建筑遗产
  一、概况
  桑给巴尔石头城位于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的桑给巴尔岛中部的最西端,面积为0.96平方公里,缓冲区面积为0.8479平方公里。现在的文化遗产只包括原来城市的富人区,即溪流路(Creek Road)以西的部分。西边的“石头城”以珊瑚石建筑为主,东边的“郊区”(Ng1ambo,意为“另一边”)以用棕榈叶、木材和泥土建造的房子为主。根据2000年申遗文件的说法,
  “石头城”和“郊区”的区分是所有斯瓦希里城市的特征。而在石头城内部,各个族群和阶层又是混居的,这是因为有各种各样的公共空间(比如小巷)把不同的建筑连接起来,而且石头城的居民以商人居多,他们的地位和财富波动情况相对会更大。
  石头城的重点建筑包括:旧堡(The Old Fort,或称The Arab Fort即阿拉伯堡)、惊奇宫(The House of Wonders)、疗养院旧址(The old Dispensary)、圣约瑟天主堂(St.Joseph’s Roman Catholic Cathedral)、英国圣公会教堂(Christ Church Anglican Cathedral)、提布提普故居(The Tippu Tip House)、马林迪港清真寺(Malindi Bamnara Moseque,或称Minaret Moseque即宣礼塔清真寺)、皇家墓地(The Royal Cemetery)、波斯浴室(The Persian Baths)。其中大部分都是19世纪阿曼人到来之后建造的,19世纪是石头城的主要发展时期。
  根据2000年申遗时对桑给巴尔石头城建筑的统计,占最大比重的建筑类型是印度前店后家式的住宅,共546座,占32%;其次是阿拉伯式住宅,共426座,占25%,再次是当代建筑,共256座,占15%。
  二、桑给巴尔石头城的历史发展
  桑给巴尔岛又名温古贾岛,由10世纪的桑给城邦联盟得名,桑给(Zeni)来自波斯语,原义为“黑人、黑人的”,Zeni Bare即为“黑人的海岸”或“黑人的帝国”。
  约5世纪时,班图人从内地迁移到东部沿海地区,成为桑给巴尔岛上的土著居民。约7-8世纪时,就有阿拉伯人和波斯人来到东非海岸经商。975年,波斯设拉子王子哈桑·本·阿里来到东非沿海地区,建立了以基卢瓦为首都的松散的海岸城邦联盟——桑给。8-10世纪是斯瓦希里文化的形成时期,11-15世纪是斯瓦希里文化的繁荣时期,其发展顶点是14世纪的基卢瓦。
  桑给巴尔岛上现存的桑给时期遗迹有两处。一是温古贾乌库(Unguia Ukuu),该遗址曾出土5世纪罗马和波斯萨珊的陶器,是当年印度洋贸易的一个见证。二是基济姆卡济(Kizimkazi),现存一座据说是12世纪初建造的清真寺,当地居民声称自己是波斯设拉子人的后裔。这两个地方都位于桑给巴尔岛的西南沿岸,目前是观赏海豚和体验当地民俗文化的景点。
  1499年达伽马从印度回欧洲途中路过桑给巴尔;1502年葡萄牙舰队控制了基卢瓦港,1503年占领桑给巴尔岛等地,建立了一个松散的宗主政权,保留了岛上原有的政权。1634年一位葡萄牙历史学家写道,当时桑给巴尔岛上有一个“阿拉伯摩尔人”国王,应指一个穆斯林政权。
  直到葡萄牙人统治时期,现在的石头城所在还是一个名为尚伽尼(Shangani)的小渔村。葡萄牙人在岛上修筑了一些教堂、住宅和城堡。石头城内的旧堡(The Old Fort)就是阿拉伯人在一座葡萄牙教堂基础上建造的城堡,据说城堡内部还能看到原来教堂的遗迹。
  1652年,阿曼人赶走葡萄牙人。桑给巴尔的土著统治者在现在石头城的位置建造了王宫,并开发了周边的土地,吸引了许多东非海岸其他市镇(如拉穆、奔巴岛等)的居民和哈德拉毛的阿拉伯人前来移居。他们留下的建筑现在仅存马林迪港清真寺(Malindi Bamnara Moseque),特点是有一座独立的椭圆形宣礼塔。。
  1698年,桑给巴尔岛成为阿曼马斯喀特素丹国的一部分。由于石头城的港口优良、距非洲大陆近,很快成为印度洋贸易航线上的重要港口。1840年,阿曼素丹赛义德·本·苏丹·赛义德(Said ibn Sultan al-Said,或Sewid Said即赛义德殿下)将素丹国首都迁到桑给巴尔石头城,大力发展岛上的丁香种植和石头城的建设。阿拉伯统治者以及印度洋上的阿拉伯和印度商人通过奴隶贸易、丁香种植和印度洋贸易(香料、象牙等)获得大量财富,在石头城建造了许多阿拉伯或印度风格的石头宫殿和住宅。19世纪是桑给巴尔石头城最主要的发展时期。
  1856年素丹赛义德·本·苏丹去世后,阿曼马斯喀特苏丹国分裂,东非部分成为桑给巴尔苏丹国。1870年素丹巴尔哈什(Barghash)在英国的支持下继位,开始将石头城改造成为一个现代城市,建立了全城的供水和路灯系统。1873年他与英国签订协议废除奴隶贸易。他给桑给巴尔石头城带来了新的印度和英国的建筑风格。
  1890年英德之间的黑尔戈兰岛桑给巴尔条约规定,大陆部分的坦噶尼喀归属德国,而桑给巴尔等岛屿成为英国的保护领地。殖民者在石头城建造了住宅、公共建筑和教堂,引入欧洲建筑风格。1920年代开始,殖民政府对石头城进行了一系列城市发展规划,包括对建筑物规格的严格规定。   1963年12月英国统治正式结束,桑给巴尔素丹国独立。1964年1月,非洲设拉子党联合乌玛党,在大陆坦盟(坦噶尼喀非洲民族联盟,尼雷尔领导)的支持下发动武装起义,赶走素丹,建立了桑给巴尔人民共和国,非洲—设拉子党领导人卡鲁姆出任首任总统。1964年4月26日成立坦噶尼喀(Tanganyika)和桑给巴尔(Zanzibar)联合共和国,10月29日改名为坦桑尼亚(Tanzania)联合共和国,尼雷尔出任首任总统,卡鲁姆为副总统。
  1964年到1970年代,坦桑尼亚自称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国有化和计划经济政策。有钱的阿拉伯和印度商人纷纷离开桑给巴尔,石头城几乎成为一座鬼城。政府于是把房子分配给农民和外来移民。这段时间石头城被视为封建和殖民主义糟粕,政府在桑给巴尔岛其他地方搞开发,石头城本身没有什么新的建设和发展,其保护非常成问题。
  1980年代坦桑尼亚的经济陷入困境,桑给巴尔方面开始意识到石头城不是封建和殖民糟粕,而是具有非常高旅游开发价值的历史遗迹。这时候人们开始在石头城建造了一些与传统城市风格不协调的当代建筑。1982年他们进行了第一次申遗行动,被驳回。同年中国帮助他们设计了一份规划方案,这份方案在1985年被通过,规划里提到要保护石头城,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没有做到。1985年,坦桑尼亚成立石头城保护与发展局(the Stone Town Con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Authority),对石头城里的违法乱建行为进行监管。1986年坦桑尼亚开始按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议实施结构调整计划。2000年,桑给巴尔石头城第二次申遗成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始定期地对石头城的建设和保护进行监督,一些欧洲和美国的遗产保护组织曾经出资在石头城开展了一些保护项目。
  三、印度洋贸易和文化融合的见证
  桑给巴尔石头城的建筑风格是多种文化融合的成果,其中最突出的是阿拉伯(阿曼)、印度、欧洲建筑风格。一方面,阿拉伯、印度、非洲本土、波斯等文化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了斯瓦希里文化。另一方面,石头城作为当时的富人区,居住的是最有权的阿拉伯人(以及后来的英国人)和最有钱的印度人,他们的宫殿和别墅自然会带有阿拉伯和印度的风格。当然,石头城的建筑仍然使用的是东非本地或“斯瓦希里”的建筑材料,其特点是用珊瑚石建造,墙壁用灰泥涂抹,内部用本地红树林的木材进行支撑,因而房间的大小取决于木头柱子能支撑多少石头,一般房间都比较狭长。以上因素共同影响了桑给巴尔石头城建筑风格的形成。
  阿曼或者阿拉伯式的建筑特点是,多层的珊瑚石建筑,外层有灰泥涂抹。由于桑给巴尔岛十分潮湿,建筑深受苔藓和霉斑之苦,它的外墙需要经常性粉刷。阿曼的气候非常干燥,房子多为平顶,但是桑给巴尔经常下雨,所以把平顶改成了斜顶,铺设波纹铁或者瓦片。可以从1890年代建造的素丹宫殿观察到阿曼式建筑的主要特征,比如锯齿状或城垛状的墙体上缘。
  印度式建筑的主要特点就是它的阳台。阿曼人原来住在沙漠里,气候干燥炎热,所以把房子建得很幽深,窗户开得很小。印度又湿又热,所以要建阳台采光通风。起初印度商人购买阿曼式住宅并加上阳台,后来他们建造一种名为赫韦利(haveli)的建筑,这是受伊斯兰风格影响、多分布于印度北部和巴基斯坦的住宅类型,包括外部的阳台和内部宽阔的天井。印度式的住宅很多都是前面开店、后面住家,或是下面开店、上面住家的样式。
  印度人和阿曼人的住宅一般都是外面围得比较严实,使人不能窥其隐私,中间有一个天井,可供家庭成员尤其是女眷活动。所以整个石头城的公共空间相对比较狭小,街巷比较弯曲狭窄。一些游记提到,当道路两边的房子都有阳台的时候,两个阳台基本可以挨上,人站在阳台上可以面对面握手。
  桑给巴尔的雕花木门非常有名,2000年申遗时他们特别骄傲地宣称,拉穆只有100多扇木门,我们保存有500多扇。纹饰繁复的雕花木门是房子主人身份地位和家族财富的象征。有一种说法是,门在桑给巴尔建筑中的地位如此重要,以至于大家盖房子的时候都是先树门,再建别的。从雕花木门的纹样来看,莲花代表权力,鱼代表丰产,香料代表财富,锁链代表安全。鱼和香料应该都是本地的特色纹样,莲花可能跟印度人有关。从木门的样式来看,半圆形门楣是印度式的,平顶的是阿拉伯式的,中间还有装饰华丽的中心柱。门上的门钉源自从前印度人装在门上抵挡战象的尖钉,后来一直保留了这个习惯。门钉有尖的,也有圆的。从门的材料来看,有产自本地的菠萝蜜树,也有进口自非洲大陆或是印度的柚木。
  印度式建筑和阿拉伯式建筑后来也有融合,许多住宅实际同时体现了两种建筑的风格特点,从雕花木门的门钉中也可见一斑。18和19世纪的桑给巴尔石头城因印度洋贸易而繁荣,是阿曼人和印度人的天下。西方殖民者到来以后,欧洲风格与原有的阿拉伯和印度风格相混合,形成了新的建筑风格。从以下四个例子可以说明1870年代到1964年石头城建筑风格的新发展。
  第一个例子是阿拉伯、印度和欧洲风格的混合。惊奇官(The House of Wonders,Beit al-Ajaib),是素丹巴尔哈什于1883年委托一位英国建筑师设计的纪念性建筑。这栋建筑混合了阿拉伯和印度风格,装饰有雕花的雪松和柚木镶板、刻有古兰经的雕花木门。同时它使用了钢铁的房梁和廊柱,而不是传统的木材以提供足够的支撑,阳台围绕整栋建筑构成了一个走廊,每一层比通常的房屋要高,显得更加通透和轻盈。它被称为惊奇官的原因是,它是东非第一座使用电力和自来水的建筑,它使用蒸汽发电机发电,除了供自身使用,还能给路灯供电,也就是说1883年石头城已经有使用电的路灯,而同时代的伦敦还在点煤油路灯。素丹巴尔哈什在花园里饲养了许多珍禽异兽,自己则经常骑着大象巡游。
  第二个例子是一座纯欧式建筑。1860年代西方传教士就来到桑给巴尔岛,1893-1898年法国人修筑了圣约瑟天主堂(St.Joseph’s Roman Catholic Cathedral),属于新罗曼式风格(Neo Romanesque,或Romanesque Revival),这是19世纪仿中世纪罗曼式教堂的一种建筑风格,从教堂上空看,本堂和两翼会形成一个十字架形状。   第三个例子是阿拉伯、欧洲风格的混合。1873年素丹巴尔哈什与英国人签订协议废除奴隶贸易,同年主教爱德华·斯蒂尔(Edward Steere)在原奴隶市场的位置上主持修建了英国圣公会教堂(Christ Church Anglican Cathedral),并设计了它的木桶状穹顶。教堂的建造到1903年才完成,期间主教病逝,被埋葬在祭坛后。这座教堂的名字来源于坎特伯雷大教堂,建筑师混合了英国中世纪晚期垂直式哥特教堂的轮廓和伊斯兰式建筑的细节,后者体现在与石头城阿拉伯式建筑如出一辙的锯齿状墙上缘。
  第四个例子是印度、欧洲风格的混合。1887年印度富商为庆祝维多利亚女王执政50周年建造了一所疗养院,现在被称为疗养院旧址(The Old Dispensary),它的的外表类似欧洲建筑,同时又兼有印度式的宽阔阳台。
  四、废除奴隶贸易的象征
  桑给巴尔石头城既是东非海岸重要的奴隶贸易港口,又是废除奴隶贸易的大本营和纪念地。
  1800年到1890年,约有2.5万到57J名奴隶从桑给巴尔被卖到索马里。另一个数据称,这段时间桑给巴尔岛经手的奴隶约2万名,二分之一留在本岛和附近岛屿种植丁香,三分之一运往索马里,六分之一继续卖向北边的阿拉伯地区。1873年奴隶贸易废除以后,仍然有奴隶贩子在秘密地进行贩运,一般认为直到1922年奴隶贸易才完全停止。桑给巴尔石头城北20公里的曼加普瓦尼奴隶小屋(Mangapwani Slave Chamber)就是奴隶贸易的一个见证。它是一座珊瑚石建造的地下室建筑,奴隶贩子将奴隶从非洲大陆运到桑给巴尔岛上以后,就让他们暂居于此,等石头城的奴隶市场开市以后再统一运过去进行交易。这个地下室被认为在废除奴隶贸易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仍在使用。
  桑给巴尔石头城内的奴隶市场在废除奴隶贸易之后,在上面建起了一座英国圣公会教堂作为废除奴隶贸易的象征和纪念。它的祭坛就修建在原来的市场展示台之上,院落里面有奴隶双手被缚、颈系铁链的纪念雕塑。教堂里还保留有原来存放奴隶的狭窄房间,由于狭小的空间里被塞了太多的人,大多数奴隶都因窒息死去,能存活到最后的只有大约6%。教堂里的十字架是由著名的探险家、废奴运动者大卫·利文斯顿死后心脏埋葬处的树枝制成的,以此纪念利文斯顿对废除奴隶贸易所做出的贡献。
  利文斯顿故居在桑给巴尔石头城也能看到。它实际是素丹分给西方探险者的公寓,其他探险者如斯坦利也曾经在这里居住过。利文斯顿的最后一次探险就是从这里出发的。与废奴运动者利文斯顿(1813-1873)同时的著名奴隶贩子提布提普(Tippu Tip,1837-1905)故居也在石头城,他的阿拉伯式豪宅的雕花木门是许多摄影作品的主题。
  五、保护状况
  根据2000年申遗时坦桑尼亚方面的报告,桑给巴尔石头城面临的负面问题有:发展压力(发展与保护之间的矛盾)、环境压力(珊瑚石的侵蚀、海边地面沉降、霉菌和苔藓对传统建筑材料的破坏)、自然灾害和预案(路边摊贩不正确的电力使用和火灾隐患)、游客压力(基础设施和垃圾处理的不足、交通压力、游客的夜生活与当地居民生活习惯之间的矛盾)、遗产和缓冲区内部的居民数量(拥挤、居民数量与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不匹配)。同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的报告称,石头城保护的主要压力来自:发展和保护之间的矛盾、权责不明导致的保护不力。
  200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状况报告(SOC)称,影响石头城的因素有:财源、住房、人力资源、旅游业/游客/娱乐活动的影响、法律框架、管理系统/管理计划、其他(环境压力)。
  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状况报告新增了海运基础设施和与马林迪港项目(Malindi port proiect)有关的环境压力、游客住宿和相关基础设施。前者与2007-2008年荷兰出资疏浚重修马林迪港的项目有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随后几年内都密切关注了该项目对港口、海水和海岸环境的影响。后者与2011年曼波弥斯戈(Mambo Msiige proiect)的开发项目有关,该项目计划把历史建筑曼波弥斯戈改造成一个五星级宾馆,并在旁边加盖一座6层的建筑。联合国方面称这将极大地影响原先的海岸景观,并且违反了申遗时新建建筑最多不超过2层的约定。
  (责任编辑:孙秀丽)
其他文献
用豚鼠作为动物模型,对肺螨病的病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证实了豚鼠用螨作人工感染之后,5天在其肺叶就可形成结节,40天后压片观察仍可见螨在结节内寄生,组织学病理研究发现,病鼠
2018年11月22日至29日,在江苏省第二届紫金京昆艺术群英会和福建省第七届艺术节举办之际,济南艺术创作研究院业务人员在姜桂成院长带领下赴南京、福州开展戏剧观摩考察活动。
[摘要]目的 探讨弥漫性轴索损伤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影象学表现以及治疗方法和意义。 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资料。 结果 恢复良好6例(16.7%),中残7例(19.4%),重残14例(38.9%),植物生存4例(11.1%),死亡5例(13.9%)。 结论 弥漫性轴索损伤病情重,预后差,应给予多途径的综合治疗;MRI检查可提高诊断率。  [关键词] 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治
作为一国开展国际贸易的两种不同的理论基础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往往被当作两种对立的理论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其实,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可以从内生和外生的角
目的探讨负荷量的氯比格雷对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38例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氯比格雷组。常规治疗组
自中国的休闲度假市场兴起以来,海岛一直是中国游客喜爱的度假主题。南太平洋风光旖旎,气候宜人,星罗棋布的小岛中,有很多成为世界级的度假胜地。
如马戛尔尼日记记录的那样,如果英国观众对“中国戏”并不陌生,那又为何“无法欣赏中国戏”呢?因为欧洲人在本土所见、所闻、所耳熟能详的“中国戏剧”与中国本土的冲国戏曲
[摘要] 目的 探讨退行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与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006年6月~2010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DLS患者58例及对照组(非腰椎侧凸的腰痛患者)58例,对DLS组Cobb’s角进行测量,并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检测两组患者腰椎(L2~L4)、股骨颈、股骨粗隆和Ward’s三角区骨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