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学会正确的争与让

来源 :中华家教·幼儿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v4375560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争与让,到底哪个才是孩子最需要的?
  争:绝不能吃亏!
  幼儿园里,当一个女孩的玩具被男孩子抢走时,她竟然挥起巴掌给男孩来了一个耳光。老师询问女孩为何打小朋友时,女孩振振有词地说:“我妈妈说了,谁要欺负我,就让我打他,可不能吃亏。”
  让:她怎么都不跟人争?
  羽羽幼儿园里要举行运动会,羽羽的妈妈带她参加比赛。休息时间,羽羽看见地上的正方体很喜欢,便把小手撑在上面,高兴地玩着。这时过来一个小男孩,要抢这个玩具,羽羽立刻让开了。羽羽总是这么谦让,从来不和小朋友争,哪怕是非常喜欢的东西她都会让给别人。妈妈很着急,面对她喜欢的东西,她怎么都不跟别人争呢?
  分析:这些方法,让孩子适度争与让
  我们可以看出,那些只争不让的霸道孩子实在是不讨人喜欢,但是那些过分谦让的孩子事事处处都只知道退、忍甚至懦弱,却也更让家长们着急。
  其实强与弱,都是孩子天生就有的性格。无论性格强与弱,都不是孩子的错。关键是,如何调整好这个“度”,让孩子做一个既不霸道欺人,也不隐忍的豁达孩子。这就要求我们教给孩子适度的争与让,不仅懂得如何对别人让,也要学会向他人争,表达自己的想法,满足自己的心愿。
  教会孩子正确掌握争与让的分寸
  心理学家指出,孩子正确、健康的分享互动过程,并不是简单的出让和占有。在一个健康的互动过程中,孩子是不以压抑自我需求为代价的,他和伙伴争的时候是自我意愿被充分尊重。然后,孩子体会到对方的情绪,愿意去满足对方并做出一定程度的妥协,让出自己的利益,达到共赢的目标。整个过程中,争与让都是发自内心的。那种为了得到夸奖而做出的虚假谦让,或者为了逃避而做出的忍让,就背离了快乐共享的目标,在孩子心理上都不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让孩子自然流露和表达内心的感受
  当孩子还是一个心智和感觉系统都不成熟的小家伙的时候,没有什么比让他体会自身的内在感受和真实的情感流露更可贵的经验了。这时,你所要做的,就是多让他和外界环境接触,让他在与外界的人和事互动的过程中尽情地流露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这也是他心理成长所需要的养分。
  比如,孩子和小朋友之间发生争抢时,别告诉他该做什么,看看他自己会怎么做,在他自己做的过程中,他的个性、他的内心世界是如何摆平这种争与让的。他的渴望和疑惑,都会简单地倾泻出来。此时,玩具本身对他来说并不重要,他想要的是自己内心的表达。
  启发孩子思考判断,自己决定该不该谦让
  当和孩子一起在游乐场或其他环境玩耍时,如果遇到相应的场景,就可以和孩子讨论,是否该谦让,为什么该?为什么不该?启发孩子就事论事,帮助建立是非标准。因为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他们的思维往往还是“自我中心”的,大多数时候都无法顾及别人的感受和需要,玩玩具,总想把好的揽过来一个人玩,分东西,总想要大的、多的、好的……这个时候,如果成人用外在的压力来强求孩子去谦让别人,则很可能违背他们本身的意愿,如果这种意愿经常被压制,则他们就可能变得不敢表达自己的感受,甚至给他们幼小的心灵留下阴影,长大成人之后行为方式也可能相对退缩,不敢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也就是说,对于这个时候的孩子来说,可以创造交往条件让他们逐步体验到人与人之间互惠互利的必要性,可以通过讲道理来引导他们的谦让行为,当他们无意中做出谦让行为时,可以赞许,可以鼓励,但绝不可强迫或引诱!
  鼓励孩子在环境中寻找规则
  孩子们之间是平等的,应该鼓励他们在游戏和环境中寻找规则。比如,在麦当劳游戏区玩时,每个孩子都应该有机会,可以鼓励他们排队,轮到自己玩时就没有必要谦让。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要借助于严格的规则。比如,在小便、喝水时,教育幼儿能排好队等待,不能蜂拥而上;想玩别人的玩具时要有礼貌地和别人说……这些看似简单的道理,但一些幼儿却很难做到,它将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耐心和谦让心。
  教育孩子遇事要协商
  孩子之间发生争执不可避免,但关键的是如何解决。要教育和引导孩子用协商的方法解决。如在为某个玩具争抢时,可让孩子采取轮流玩的形式或石头剪刀布的形式;在玩沙过程中,有工具争执行为时,可引导孩子合作完成作品等等。
  充分相信孩子的能力
  家长有太多的担心:害怕孩子吃亏,害怕孩子犯错误,所以忍不住要在一边不停地帮孩子做决定,给孩子过多的指点。实际上,担心是一种特殊的能量,当你越担心一种可怕的状况出现的时候,你就会有意无意中强调它的存在,你担心的事情就越有可能发生。每个孩子都是一个自在的生命,都有她独特的生命能量,独特的生命轨迹,我们应该相信孩子有能力解决好大部分事情,而不应该把大人的担心投射在孩子生长的过程中。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只有在不断的修正的过程中,孩子的内心才能得到历练,变得坚强豁达、宽容大度。
其他文献
一个周日的早晨,阳光暖暖的、柔柔的。在家里感觉些许冷意,我便打开门来到后院,阳光下,坐在小椅子上享受着早餐——山芋稀饭。  6岁的儿子一见,便也吃力地单手挎着椅子,另一只手端着饭碗颤颤巍巍地欲下台阶而来。我一见,怕他将满满的一碗稀饭弄翻,便想起身来帮忙,但又一想这样我就剥夺了孩子尝试的机会,终于忍住。  儿子一步步地努力着,不过还是因小椅子较重,他突然失去平衡,身体一歪,饭碗顿时倾斜,稀饭几乎全向
期刊
小时候父母对待我们情绪的方式,基本就是我们自己长大后对待自己、对待我们孩子的方式。很多时候我们不敢承认与面对自己的情绪,有时甚至无法准确地描述自己的感觉。我们对待孩子也是如此,常常为他加油鼓劲,却很少蹲下来,分享他的喜怒哀乐。当孩子带来挑战的时候,我们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如何解决问题,而不是承认与接受孩子的情绪,告诉他,你的感觉没有错,你有这些情绪很正常。事实上,当孩子得到理解、认可,他的心里会产生强
期刊
从前,有一个圆滚滚的黄色圆圈儿。他每天都在祈祷:“我想变成发光发热的太阳!”  “我在哪儿见过呢……啊,对了,是?犀牛大叔鼻子上的尖角!难道,我会变成一头力大无穷的犀牛?”  又过了一天,早上刚起床,黄圆圈儿就被自己吓了一跳——他全身上下都长满了角!  “天哪,我太伤心了!”黄圆圈儿害怕再被朋友们笑话,赶紧跑到森林里藏了起来。
期刊
有时候,家长在面对孩子关于性别方面的尴尬问题时,一般采取怎样的处理方法呢?比如,当女儿说要嫁给爸爸时,如何对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呢?  爸爸面对女儿关于性别的尴尬问题,都有点担心,担心孩子在性别问题上没有足够的认知,担忧该怎么解答孩子的性别问题。爸爸先别急,可以借鉴下面的指导意见,让你在不同情境、典型问题中获得培养女儿的灵感,给她具有针对性的教育,让她在未来的生活中更好地自我定位,更健康地成长。 
期刊
他们终于到了米娅提示的能找到她的森林了。
期刊
发生什么事了?  这个问题看起来不起眼,但是非常重要。许多成人碰到孩子的突发状况时,会习惯性地太快下判断:“一定是你先打他,他才会打你”“一定是你做错事,老师才会惩罚你”。如果我们不让孩子从他的角度说说事情的经过,很可能冤枉孩子。况且,让孩子有机会说话,即使真的是他的错,他也会因为有机会辩解而比较甘心认错。  你的感觉如何?  事情经过是客观事实,孩子心里受到的冲击其实是主观感受,无所谓是非对错。
期刊
忽略事端  幼儿园下课的时间快要到了,跃跃老远就看见前来接他回家的爸爸,便大声叫了一声:“爸爸——”同时把门口的一只垃圾袋当作皮球向爸爸踢去,但是垃圾袋口没有扎紧,结果垃圾散落出来,旁边有几个小朋友就踢起垃圾来。正好老师走出来,发现地面一片狼藉:“这是谁干的?垃圾怎么到处都是?”小朋友就互相“指认”起来,你告发我,我告发你,也揪不出真正的“肇事者”。  跃跃爸爸亲眼看见儿子制造了“事端”,但这时已
期刊
女儿患上孤独症  女儿安妮·玛丽娅的出生很顺利,但从医院回家后,她总是哭个不停,不管我和丈夫马克怎样对她爱抚、呵护,她就是不接受我们的这份爱。我们痛苦地承受了这一事实。  在出生后的第一年里,她尽管与好动、爱说的哥哥丹尼尔有所不同,但看上去还算正常。六个月就能坐起来,并咿呀学语,用小手抓东西,安静而高兴地做出各种反应;十五个月时,她已会说“妈咪”、“爹地”、“瓶瓶”、“拜拜”等八九个词。可在女儿两
期刊
前些年去了一次比利时的首都布鲁塞尔,住在当地一位朋友家。朋友的儿子5岁,长得高高大大,看起来像个大男孩。  有天晚上,朋友在院子里举办聚会。他儿子准备了个故事,故事很长,他精心背诵了两天,自以为精熟。可是,登上讲台,故事讲到一半,后面情节却全忘记了。没人起哄,大家都静静地看着他。我想他一定会感到紧张,可能会跑下台去,这种尴尬的情形会在他心中形成阴影,从此对这种抛头露面的事极力拒绝……谁知,他竟神色
期刊
儿子灿灿快五岁了,口齿清晰,思维敏捷。他爱听故事,也爱看动画片,最开心的事就是给幼儿园班上的小朋友讲故事。  有一次到幼儿园接儿子时,他一脸欣喜地对我说:“爸爸,老师说了,只要我继续努力,以后就可以当主持人了。”“是吗?灿灿很厉害哟!要继续努力哦。”我轻抚着儿子的头,认真地说。“爸爸,当主持人是不是就可以天天给小朋友讲故事?”儿子天真地问。我听了,哑然失笑。  原来那天上课时,老师又一次让儿子到讲
期刊